精华0
注册时间2015-6-22
威望2573
金钱11911
贡献8110
金牌会员
 
威望- 2573 点
贡献- 8110 次
金钱- 11911 枚

|
本帖最后由 如观 于 2019-7-29 15:24 编辑
撰写中国诗歌发展史,我们首先要对其进行一个断代分类,比如春秋及以前的《诗经》,战国的《楚辞》,汉代的古风,南北朝的永明,隋唐的广义近体与狭义近体,宋朝的宋词。
每个时期都有代表作品及代表人物。比如孔子编辑《诗经》,屈原创《楚辞》,沈约创永明,沈佺期创狭义近体。
那赵执信是干什么的?赵执信是把沈佺期创狭义近体前后的那些看似出律的诗找出一些规律来作了一些大体上的总结,实际上是描绘了广义近体的一些特征并从技术角度作了一些大体上的总结。
赵执信的孤平拗救理论是不是信口开河乱说的?不是,它是古代诗派秘而不宣,口口相传,并有大量诗例证据的。
那启功是干什么的?启功是从赵执信那里寻得孤平理论的蛛丝马迹,把孤平从“仄平”句尾应用到所有句型中,指出了狭义近体由正格到变格的依据及变格标准,这是启功对完善狭义近体理论所做出的主要贡献。
中国诗歌发展史可以说就是一部诗体发展史,它是以诗体进化为主线的。所以,在描述过程中如何去断代?除了历史发展时期断代外,更重要是对诗体的技术上断代。
前段时间如观为此作了些初步探索,进一步明确了古风、永明、广义近体、狭义近体的从技术角度上的界定标准及原则。
技术标准确定后,无论是古人今人写的诗,只要按此标准一匡就可立即断定其诗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