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浪诗社上海诗苑常务管理
精华5
注册时间2018-10-5
威望3058
金钱7560
贡献2659
常务管理
沧浪诗社上海诗苑常务管理
  
威望- 3058 点
贡献- 2659 次
金钱- 7560 枚
 
|
简述诗词语言的形象性和构成手法
撰稿:郭成勇(网名:秋风劲、湖北省襄阳市谷城县人)
各位老师、各位诗友大家晚上好!应黄汉江教授之约,今晚由我与大家一起探讨诗词语言的形象性问题。不当之处敬请批评、雅正。
艺术与自然科学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前者主要釆用形象思维,分别运用不同的艺术语言(如音乐的旋律、节奏,绘画的线条、色彩等),来形象化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美学趣味;而后者则更多釆用抽象思维,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来阐释自然科学的原理。
诗词作为语言的艺术,虽然具有艺术的一般特征,但由于其媒介的不同,艺术语言的差异,与音乐、绘画等艺术门类相比,诗词的语言要求更加形象和精练,更富于色彩、节奏和动感。优秀的诗人就是善于熟练运用诗的语言,来表现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和人们复杂微妙的内心世界,从而激发欣赏者深沉的思考和奔驰的想象,使他们在心灵深处振发出共鸣。
诗词语言的特性主要包括:诗词语言的形象性、动作性、色彩性、音乐性、多感性、象征性等。
"形象性"可以说是诗词语言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特性。一首诗词如果缺乏了具体的、鲜明的和富于个性特征的感性形象,就很难被认为是一首好的诗词。高手诗人在表现思想时,往往采用具体的形象而非直接显露。甚至在表达大波大澜的感情时,也不直接喊出"我激动!我热爱!"之类的直抒胸臆之辞,而是寄情于物或状物抒怀,用一些可以感受的形象去引发和体现感情,把感情的水浸透进形象的海绵之中,来"润物细无声"地感染人。生动的诗歌语言所镂刻的具体形象,往往能牵引出读者对于该形象的记忆,由此加深读者对诗中具体形象的感受和体味,使读者在"潜移默化"之中得到诗的深沉的思想内涵和美感熏陶。例如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此曲很短,仅五句二十八字。除最后一句点睛之笔外,前四句全为景语。但作者并非为写景而写景,而是寓情于景,借景托情。通过对凄美秋郊夕照图的描绘,生动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凉悲苦的心境。达到了情景两契、妙合无垠的境界。使读者在感受凄美秋景的同时,也深刻体味到作者的悲苦心境。
我国古代的诗人们是很善于用形象化的语言来表达抽象的思想和情绪的。如李白表达惜别怅惘之情的: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杜甫表现荒凉的: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李商隐表现单调、无聊和寂寞情绪的: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这些形象化的诗句既生动又传神,比直抒胸臆的句子要有力量得多。
另附本人拙词一首,以示诗词语言的形象性。
卜算子 ·莲藕
文/郭成勇
寄魄浅泥塘,玉体鱼虾伴。朝暮无言任水淫,未肯丰姿袒。
亭叶映波柔,孕蕊含羞散。子实浑圆白露临,始把天颜诞。
此词表象为咏物,其实又何尝不是在喻人。
从上例可以看出,"诗词的语言不是思辨的语言,而是可感的语言;不是抽象的论理,而是形象的陶冶"(1)。
那么,怎样才能使诗词的语言形象化,并由此产生迷人的魅力呢?下面几种艺术手法即可产生这种效果。
一、拟人
自然界的风物本来是无情的,但由于诗人的观感心情的不同,便有意对它们进行人格化。拟人就是赋于外在的客观事物以人的思想、感情、动作和行为,即物境人格化。它可以使诗的语言形象而富于立体感,可以加深诗的底蕴,加强诗人情感的表达。让读者感到所描写的景物更活泼更亲切。
例如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牧的"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李商隐的"归来展转到五更,梁间燕子闻长叹";崔护的"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等等。其客观物象中,无不浸透着人的思想感情和喜怒哀乐。
其实,拟人就是诗人对人和物的一种综合和比附。它既是诗人诗意想象的结果,又是读者飞驰"再想象"的出发点。拟人手法所形成的是一个我们在现实世界中看不到的或者说不合常理的艺术世界,因此让人感到新奇;但这个艺术世界又有着人的七情六欲和音容笑貌,所以我们在新奇中又感到亲切。善用拟人手法,不仅能渲染诗的情绪和气氛,加深诗的意境;而且能更加具体可感地、生动传神地表达出诗词的主旨。
附本人拟人手法拙词一首。
浣溪沙·蔷薇花
文/郭成勇
翠饰妍容曼妙姿。锦园篱架着花衣。晨昏怒放示君知。
伴蝶娉婷罗袖舞,随蜂袅娜暗香飞。呼卿速往共朝辉。
二、拟物
拟物是一种把人当作物,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的修辞手法。拟物又可细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种是把人当作物来写,使人具有物的某种特性;第二种是把甲物比为乙物,使甲物具有乙物的某种特性;第三种是将抽象概念化作物来写,使抽象慨念具有所化之物的某种特性。善用此法同样能使语言形象、生动。
我们先看第一种把人当作物来写的例子:
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邓剡《唐多令》
该词为南宋灭亡之后,邓剡被俘,过建康(今南京)时所写。词中作者把自己(我)幻化成了一片西风中的枯叶,随风飘零飞落到了天涯。尽管"枯叶"一词未现字面,但我们由随西风飘零这一习性,自然就会想到。由此,我们即可形象地体味到作者遭受的国破家亡之痛和漂泊流亡之苦。
又如李白《清平调》中的"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这里作者把杨贵妃化作了一枝凝香带露的红牡丹。受诗体的限制,比拟的本体杨贵妃虽未出现,但并不影响我们形象地感受杨贵妃的沉鱼落雁之美。
第二种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的诗例。
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宋·张先《千秋岁》
作者在此把心当作"中有千千结"的网来写,以此形象地表达心中相思的纠结。
又如南唐后主李煜《相见欢》词中的"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此处的"深院锁清秋",即为拟物手法。"清秋"是不会被锁住的,能锁住的只能是清秋时节的某种实在的东西。由此调动读者的想象,增强词作语言的形象性。
第三种将抽象的概念化作物来写的实例。
李清照在她的《武陵春》中有这样的词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愁绪"本为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词人为增强语言的可触可感性,此处妙用船能装、能载的东西予以比拟,由此化无形为有形,生动准确地表达出词人当时的心境。
此类实例很多,就不一一列举。运用拟物手法,有两点需加注意。一是"本体"和"拟体"的性状、情态等特性要有一定的兼容性。二是所拟之物的情境、神韵与诗词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要有内在的契合性。
附本人拟物手法小诗一首。
七绝·你在我心里植根
文/郭成勇
方寸培英植韵魂,诗苗破土已生根。
施肥除草勤呵护,静待馨香夜串门。
三、夸张
夸张就是抓住事物和现象的某一特征,从性质、状态、程度、数量等方面,作超出实际的扩大、缩小或者变异的描述。夸张的判定标准为:与实际不相符合,存在明显夸张的成分。善用夸张,能使诗词的语言形象鲜活,能为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李白)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木兰辞)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
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李贺)
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朱庆馀)
这类诗句不胜枚举,极具艺术感染力,无不彰显出夸张的动人力量。需要说明的是:初读这类诗句似乎完全不符合现实生活逻辑。楼高百尺,就算是千尺,也不可能伸手摘到星辰;心情再急迫,人没有翅膀,也不可能关山度若飞;愁绪再长,白发也不可能长到三千丈。之所以讲这些,是为了强调:"诗的任务不是机械地、照相般地反映外在的生活景物,诗的旗帜上永远写着两个大字一一抒情"(2)。因此,诗词的语言并不拘泥于现实的真实。诗人在构思、组织诗句时,并不十分关心这些诗句是否符合生活常识和现实逻辑,诗人所关心的更多是这些诗句是否表达出了自己的思想感情。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其原因也就在这里。
附本人夸张手法的拙词一首:
珠穆朗玛峰
(依曲度二十九字词谱)
文/郭成勇
冰凌雪塔雄姿莽,峰耸入云千万丈。低头阅大川,看鸟翔,星月漫游坡壁上。
四、比喻
比喻是诗词中最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诗人为了具体、形象、生动地表情达意,往往采用"附托外物"的方法,把两个不相同的事物,取其某一相同点来作比拟,使两个形象相互映衬,交相辉映。比喻一般由本体、喻体和喻词三部分构成,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和曲喻等五种。
1、明喻
明喻是指本体和喻体都出现,中间用“像、似、若、仿佛、犹如”等喻词来联结的修辞手法。诗人在诗词写作时,为了突出某一事物,往往寻找与这一本体事物的特征有某些内在联系或外部衔接点的其他事物(喻体)来作比附,从而使本体事物更加鲜明、形象。例如: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苏轼
作者在此以绝色美人西施来喻西湖,不仅彰显了美人之美,更重要的是映衬、突出了西湖的柔美。由此,为读者品赏该诗之美以及西湖之美,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又如:
李贺的"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贺知章的"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李白的"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等等。这类诗句都是以喻体形象来衬托、刻画本体形象,从而加强诗词语言的形象性,为诗词优美意境的创造而添砖加瓦。
2、暗喻
在现代汉语中,暗喻是指以"是、成了、变成"等喻词,联结本体和喻体的比喻。而在诗词中,有时喻词也可以不出现,由喻体直接比拟本体。暗喻相较明喻,往往诗句更紧凑,语气更肯定,抒情色彩更浓。
本体、喻体和喻词同时出现的如: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关汉卿的"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
只出现本体和喻体的如:唐·李康成的 《玉华仙子歌》: “转态凝情五云里, 娇颜千岁芙蓉花"。又如:明·钱福的"汗沾粉面花含露,尘扑娥眉柳生烟"。这里"花含露、柳生烟"分别用来比拟"汗沾粉面和尘扑娥眉",显得既含蓄又生动。
3、借喻
借喻是指既省略了本体又省略了喻词,仅有喻体出现的比喻。这种手法,因其精练、含蓄、耐人寻味,在诗词语言中被广泛采用。如:李贺《杨生青花紫石砚歌》诗中的"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这里作者直接用"紫云"喻指美丽的端砚石料,既精练又形象生动。又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此处直接用梨花比附白雪。这类诗句很多,如:李白的"骅骝拳跼不能食,蹇驴得意鸣春风";杜甫的"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李商隐的"岂有蛟龙愁失水,更无鹰隼与高秋"等等,颇值得我们把赏研习。
4、博喻
博喻就是用一连串不同的喻体形象从不同的角度来比附或形容同一个本体(形象或概念)的修辞手法。博喻运用得当,能突出本体的状态和特征,增加诗词的形象密度,增强作品的感染力,使读者获得更为真切的感受。如:贺铸《青玉案》的后四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是作者在遥窥心仪的女子飘然而去,自己只可远观遐想而不能亲近述怀时,所产生的一腔难以排遣的迷情愁绪。"愁绪"本为不可触摸和辨识的抽象情绪,如何表达才能既准确真切又形象生动?在此,作者匠心独运,分别用无边无际的烟中青草,漫天飞舞的满城风絮,久阴不晴的黄梅时雨来比附和描绘。由此,化无形为有形,一幅为情所困、凄迷愁苦者的神态图直逼读者眼前。又如苏轼《百步洪》中描写船在洪波中急驰的一段:"长洪斗落生跳波,轻舟南下如投梭。水师绝叫凫雁起,乱石一线争磋磨。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在此,作者一连用了七个喻体形象(投梭、飞奔的兔子和骏马、离柱的断弦、脱手的飞箭、过隙的闪电、翻滚的荷珠)来形容洪流中急驰的轻舟。读来酣畅淋漓、形神兼备,给人以强烈的艺术享受。
5、曲喻
曲喻是个比较复杂的概念。按照比喻的一般定义(即:把两个不同的事物,取其某一相同点来作比拟。)来看,曲喻的本体和喻体有时似很难明确界定。如:李贺《梦天》一诗中的"玉轮轧露湿团光",经常被列举为曲喻的典型例证之一。按照传统的解释,这里的"玉轮"和"露"为喻体,分别比附本体"月亮和星星"。但这种本体和喻体的划分,似乎仅局限于局部,只能说明"月亮、星星"与"玉轮、露"之间的借喻关系,并不能说明整句诗中"玉轮、露和团光"之间的比喻关系。如果说这句诗还有本体和喻体可以划分,可以算作存在比喻关系;那么另一曲喻的典型例句,即:李商隐《天涯》一诗中的"莺啼有如泪,为湿最高花",似很难再明确界定何为本体何为喻体。这里之所以谈这些,并无意深究"曲喻"一词的内涵问题;而是想告诉大家,在研习此法时,不必拘泥纠结于曲喻的概念本身,只须知晓这是一种生动、形象、精妙的联想、写作方法即可。类似的例句还有:温庭筠《菩萨蛮》中的"鬓云欲度香腮雪";贾岛《客喜》中的"鬓边虽有丝,不堪织寒衣";玉川《月蚀》中的"吾恐天如人,好色即丧明";李商隐《病中游曲江》中的"相如未是真消渴,犹放沱江过锦城";《日日》中的"几时心绪浑无事,得及游丝百尺长";韩愈《三星行》中的"箕独有神灵,无时停簸扬";孟郊《长安羁旅行》中的"三旬九过饮,每食惟旧贫"等等。由上例约略可知,诗(词)句的上半段有的运用借喻手法,有的采用明喻手法,更多的是借用汉语言文字谐音多意的双关手法,赋予本体自身并不具备或者说需转换、联想方可具备的一种"新意蕴"(如上例中的"露湿、泪湿、度(渡)、丝(线)、好色(双关)、消渴(双关)、绪(丝)、箕(簸箕)、九(酒))。然后,作者在此基础上再驰骋想象,写出与本体略不相干、出人意料的新的景象。
另外,善用"兴"的手法,也能很好的增强诗词语言的形象性。朱熹曰:"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它往往是在一首诗词或一段诗词的开头,先用与诗词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一定联系的景物进行渲染、烘托,然后再顺理成章地写出本来要写的内容。此类诗例很多,如《诗经》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以河洲上和鸣的鸠鸟兴起淑女是君子的好配偶。又如《孔雀东南飞》开头用“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兴,以美禽恋偶来反衬夫妻分离之苦。再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用“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比兴,以鱼鸟恋旧居来衬托诗人厌恶官场、乐归自然的情怀。
此外,在釆用"白描、赋"的手法时,也应尽量选用具体感性的词汇进行描述(如:蓝天、白云、飞鸟、小桥、流水、花朵、炊烟等),尽量少用概念、定义、原理之类的非感性词语(如:勇敢、坚强、勤劳、懒惰、正直、刚毅等)。以此加强语言的形象性,增强诗词的感染力。
总之,诗词语言的形象性问题,是诗词创作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相信只要善于感悟,多加研习,各种修辞手法一定会熟练为我所用,从而为创作出更多形神兼备、情景交融、意境优美的作品打下坚实基础。
注:1、参阅资料:曹长青、谢文利《诗的技巧》以及网络有关内容。在此一并致谢!
2、文中所注(1)、(2)系引用自《诗的技巧》。
附本人含比、兴手法作品三首:
鹧鸪天•诗心
文/郭成勇
妙韵清词慰雅怀,诗香一卷蝶飞来。红莲影底寻佳句,翠鸟声中剪素材。
潜谧境,拭涓埃,吟成兴起酒坛开。人生似雁皆迁客,渡影余声荡九垓。
七律.樱桃赋
文/郭成勇
霞蔚云蒸嫩靥红,枝头浅笑浴春风。
玲珑粉润佳人面,剔透浑圆玉兔瞳。
长在深山妆翠岭,生于近陌扮苍穹。
雀儿欣享无由报,携子天涯漫野葱。
三十年后五山同学会
文/郭成勇
鹭舞溪边韵雨迎,林苍竹翠水清清。
三秋艺馆同心聚,半世风霜异彩呈。
执手坦怀言别绪,邀杯致意述衷情。
熊熊篝火宵空灿,一曲高歌幕岭横。
注:艺馆指五山堰河茶艺馆
2019年7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