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中华诗词论坛/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64|回复: 17

诗词理论是诗词腾飞的一翼

[复制链接]

589

主题

4113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628
贡献
5222
金钱
9320

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9-7-23 09:11: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诗词理论是诗词腾飞的一翼
——《子衡诗论选(续)》序



    “诗词理论是诗词腾飞的一翼。离开了这一翼,诗词就飞不起来,就不会有自己的天地。”我的老师吴光权先生在这卷《子衡诗论选(续)》的“自序”里,一开头就如此斩钉截铁地亮明了自己的观点。
    诗词理论是诗词腾飞的一翼,事实的确如此。首先,这是吴老师诗词创作的经验之谈。二十年二十余卷诗词专集的出版,让诗爱者们对这位鲐背之年的长者敬佩不已,也让年逾九旬的吴光权老师深刻感受到,“创作与理论有如诗词之双翼,只有二者同时鼓动,诗词之鸟才能飞起来。对于诗词作者的个体是如此,对于一个时代的兴盛亦如此。”(《特色与亮色——读“梵净山风韵”2016年秋季号》)信哉!
    诗词理论是诗词腾飞的一翼,其次是前人的经验总结。奥地利物理学家波尔茨曼说过:“理论是思考的根本,也就是说,是实践的精髓。”尽管诗词作品重情,诗词创作离不了浓情,没有情感就没有诗词;但是,诗词创作同样有赖于思考,离不开思考,因而同样可以说,没有思考就没有诗词。
    诗词理论是诗词腾飞的一翼,再次是诗词鉴赏的必须,更是诗词创作的必须。要鉴赏诗词,不能不懂得诗词是什么,好诗词有哪些要素;要创作诗词,更要懂得什么是诗词,什么才是好诗词。虽说诗词理论源于诗词创作,但是,诗词理论也指导诗词创作。
    吴光权老师通过《子衡诗论选(续)》“自序”,开宗明义地亮出“诗词理论是诗词腾飞的一翼”,为诗爱者们提出了一份指导性的建议:爱诗词,也要爱诗词理论;重视诗词创作,也要重视诗词理论。
    吴老师的这一卷《子衡诗论选(续)》,选有包括“自序”、“诗评”、“诗论”和“诗话”4个大篇的92篇文章。我们会看到,每篇都有各自的容貌和姿态,却又有着共同的骨肉和声音,那就是:诗词理论不容忽视,也忽视不得。



    一我们看到,《子衡诗论选(续)》里的5篇自序文章,吴老师都是从自身出发,一步步走出去,由近及远,由自己到他人,由家到国,由眼下到时代……这就告诉我们,诗词写作是个人的事,又不仅仅是一个人的事。也告诉我们,诗词里的“我”,是我,也不仅仅是我。让我们听吴光权老师说:
    “诗”有历史的厚重,“梦”有时代的呼唤;“诗”是梦的境界,“梦”是诗的灵魂。所以诗也好梦也好,全都浸透了时代前进的节拍,浸透了伟大民族的自豪精神,浸透了十三亿人民的心声。
                    ——《入梦集》自序
    逐梦的时代,给了我幸福耋年;诗国的情怀,给了我诗意的人生。这是我诗词之大幸,是我人生的大幸,更是我《入梦集》“入梦”的大幸。诗之“入梦”与梦之“入诗”,就是这样地交织着,而诗意的人生与幸福的耋年也就这样地延伸着,于是我这《入梦集》之“续”也就自然地应运而生了。
                    ——《入梦集(续)》自序
    由“不了”而“入梦”,又由“入梦”而“诗梦”,这是“老”的“递进”和“不老”……
                     ——《诗梦集》自序
    从实际操作看,每一首诗词,都是作者一点一横一笔笔挥写出来的,是作者一个人的用心之作,别人不能代替,别人也代替不了。但是,如果创作出来的诗词作品,读者看到的只是作者一个人,哪怕是真实的作者本人,那么,这样的作者也如一个人不如一粒尘埃那样,也只能是十分渺小的。
那么,诗人怎样才能跳出渺小的处境里?这个问题,俄国杰出的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早就明确指出,诗人不因为他自己的诗作变得伟大,只能因为他在诗里融入了民族的苦难和喜悦才会变得伟大。
    吴老师的“自序”,也向我们叙说了一个诗词作者应当如何摆正自己,如何超越自己,如何做一个诗爱者,如何对待
自己的诗词创作。



    《子衡诗论选(续)》中的“书评”也是5篇,都是吴老师读了他人作品写下的评论,也可以说是“读后感”。跟一般读后感不同的是,这些“读后感”都涉及到诗词理论。最有意思的,是如何选择诗词写作的途径。
    在《诗路流程——刘兴林“玉蝶风笙”》一文里,老师对刘兴林先生的诗词创作之路作了梳理,很恰当地理清了《玉蝶风笙》作者的“诗路流程”:
  第一、以“诗”为起点的执着攀登,从而掌握“诗”的规律和规则。第二、“诗”为根基,逐步向词、向联作纵深发展,以求得三者的互动和互补。第三、以创作实践为基础,逐步向诗论、诗评探索,使创作实践与诗词理论有机结合,相得益彰,使创作更具“自觉”色彩,使理论更具有“个性”色彩。第四、在韵律运用上,先从新声韵入手,而后回向平水韵,从而自然而然地走上“双轨制”。
    当然,这一流程是刘先生的诗路流程,不是所有诗词创作者的流程;这一流程也可能成为其他诗词创作者的流程,但不一定就是诗词创作者的唯一流程。“条条大路通罗马”。通向诗词创作的山峰,不只有一条路,只是没有“大路”而已;诗爱者不可能期望别人给予选择,只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而刘先生的诗路流程,在吴老师理清脉络而挑明历程之后,是完全可以为其他诗词创作者借鉴并仿效的。
    再一个重点,便是诗词创作一定要抓住特点,写出亮点。这是吴老师一再强调的写作体会,也是诗词创作的基本法则。在《特色与亮色——读“梵净山风韵”2016年秋季号》里,吴光权老师对特色和亮色的关系作了十分简洁的阐述:
我们的《梵净山风韵》一向强调的是“韵、律、味”高度统一的艺术境界。所谓抓特色写亮色,也必须在“韵、律、味”上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在“韵、律、味”的艺术境界里闪光发亮。没有个性,就没有“梵净山”的独特风采;没有闪光,也就没有“风韵”的启迪心灵的艺术效应。
    特色,其他皆无,唯我独有;亮色,心中一喜,眼前一亮。抓住特色,便得所写之相;写出亮色,便使诗词生辉。这正是诗词创作的关键。



    《子衡诗论选(续)》里的27篇“诗论”,最为突出的是对诗词与诗词创作中若干关系的清理。譬如《诗词创作的“特”与“悟”》,吴老师首先就对本质特征的“特”的作用作了简要的归纳,指出“世界上万事万物,正是因为它们各自的本质特征而相对独立存在,没有这些本质特征的差异性,也就没有万事万物的相对独立的存在。”继而指出“悟”的作用,“‘悟’是意境之魂;有悟则活,无悟则僵;情悟则浓,悟随则深。”“诗有诗悟,禅有禅悟;悟深则深,悟浅则浅。”
    最后摆明:
从客观事物的“特”入手,写出“悟”,写好“悟”,是一个统一辩证的过程。要从“特”看“悟”,也还要从“悟”反回来看“特”。割断了二者的联系,失去了前后的关联照应是不行的。
    其实,理清关系不独是“特”与“悟”的关系。当年的“诗词系列讲座”,归纳为书面文字而选录在这里的《诗词创作的“形”与“神”》、《诗词语言的“凝炼”与“自然”》、《诗词创作的“小”与“大”》、《诗词创作的“美”与“刺”》、《诗词的阅读与欣赏》等篇,都剖析得丝丝入扣,在情在理。
    善于提炼,以简练的语言归纳诗词理论的一般规律,在这个大篇里表现得相当突出。我们看到:
    填词“五到位”:一、依调,二、分片,三、布韵,四、长短句,五、审音。(《词之填》)
    中华诗词“三大特征”:一、以“方块字”为基础的语言美;二、以“天人合一”为依托的和谐美;三、以“意境”为核心的艺术创作美。(《诗词三大特征》)
    词内质上的“四美”:一、情思的细柔美;二、韵律的和谐美,三、气质的清空灵动美,四、表达的“中”性含蓄美。(《四美入词》)
其他大篇也有这类归纳,如“诗话”篇里的诗人贵有“三素质”,一、“敏于物”,二、“善于思”,三、“精于言。”(《诗人三素质》)



    《子衡诗论选(续)》选有“诗话”55篇。从篇幅数量上看,占了全书大半。内容既丰富,又庞杂,有谈古人诗词的,如《蒋捷词的几“巧”》、《醉之“妙”》、《百读不厌“春夜喜雨”》;有谈今人诗词的,如《为“诗二百”说上几句》、《“比”美夕阳红》、《是一首“抓特写悟”的好诗》:这为我们怎样读诗词怎样写心得提供了范例。有谈修辞的,如《要懂点修辞》,《重复的妙用》;有谈写作手法的,如《“排他”手法的妙问》、《以少胜多》:还有谈其他的……这给我们的诗词创作提供了如何写得更有风采,更有韵味的方法。
不过,这一大篇中关于诗词观的叙述最发人深思。诗词观当然首先是怎样看待诗词,其次是怎样对待诗词,最后落实到怎样善待诗词。这于诗爱者无疑是相当重要的,就如一个人的世界观决定了这个人怎样生活一样,诗词观也决定了一个人如何创作诗词。对此,我的老师吴光权先生说:
    诗词观的形成和健全同样亦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主要落脚到三个方面:
  第一、诗词创作与诗词理论的互动互作用;
    第二、生活体验与创作感悟的互动互作用;
    第三、认识或看法的“由浅入深”、“由量到质”的转化或成熟。
             ——《诗词观》
    另一篇《诗词观的“三坚持”》还说:第一是坚持“抓特写悟”,力求艺术创意的“新、深、精”。第二是坚持诗词创作与理论探讨双向发展与统一,以求得创作的自觉和自信。第三是坚持诗品与人品交相辉映,以作到丹心逐梦,雅韵敲魂。
    建立并坚持正确而鲜明的诗词观,应当是每个诗词爱好者义不容辞的不二选择。

    九年前,我在《子衡诗论选》序言中曾说,吴光权老师的诗词理论,特别有价值的是对几个关系的梳理和阐述,尤其是作者与作品、主观与客观、语言与意境这三大关系,老师思考得相当深刻,并涉及到诗词创作的各个方面。实际上,《子衡诗论选(续)》里的近百篇文章,也是这三大关系的细化和深化。处理好这三大关系,我们的诗词观也就不会有误了。
    梁漱溟先生说过,人类面临有三大问题,顺序错不得。先要解决人和物之间的问题,接下来要解决人和人之间的问题,最后一定要解决人和自己内心之间的问题。诗词创作就是在“解决人和自己内心之间的问题”,诗词理论也是为了如何在诗词创作中“解决人和自己内心之间的问题”。
    无疑,我的老师吴光权先生说得很对,诗词理论是诗词腾飞的一翼。


              (2018年1月23日夜完稿)

589

主题

4113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628
贡献
5222
金钱
9320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9-7-23 09:21:38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北宋的诗坛上关于黄庭坚的诗歌理论中,最为众说纷纷的是其诗化用经史、诗赋词语成句,借鉴前人立意、境界进行新的创造的,即所谓“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之论。

摘 要:黄庭坚的诗歌理论对后世影响深远。本文主要论述其诗歌理论的独特之处,挖掘“无一字无来处”的深层意思,剖析“以故为新”的具体办法,探讨其中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和“用典”的主张。并着重探讨了理论中与读书之关系的重要性,以及其独特的诗歌理论对后世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黄庭坚;点铁成金;夺胎换骨

引言:黄庭坚是江西诗派的实际开创者,在宋代诗坛上占据重要的地位。他的诗歌成就以及在其影响下所产生的声势浩大的江西诗派成为诗歌史上的一朵奇葩。《后村诗话》有云:“豫章稍后出,荟萃百家句律之长,究极历代体制之变,搜讨古书,穿穴异文,作为古律,自成一家,虽只字半句不轻出,遂为本朝诗家宗主。”[1]《诗林广记》亦云:“山谷自黔州以来,句法尤高,笔力放纵,实天下之奇作,自宋兴以来,一人而已。”说“一人而已”未免夸张,但足可见世人对黄庭坚的肯定和推崇。黄庭坚在诗史上的地位主要由其诗歌理论所决定,他的诗歌理论主张被视为是江西诗派的主要创作纲领,虽历代学者评论对其褒贬不一,但其影响却不容小觑。本文仅就其诗歌理论与读书的关系从三面来谈谈其对后世创作的重要影响与意义。

一、“无一字无来处”与读书的重要性

“无一字无来处”是江西诗派的重要理论之一,在黄庭坚之前,宋人孙莘老对这个问题已有过类似的表述,说“老杜诗无两字无来历”[2]。不过黄庭坚的说法则更为人们所熟悉。他在《答洪驹父书》中说:“自作语最难,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3]说“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自然有些夸张,但是,诗人要强调自己的某种主张的时候,总是要夸张的。不惊骇世俗,就无法引起世人的瞩目,也就难以产生影响;另外,如果说杜诗韩文“无一字无来处”也是说的通的。用列宁的一句话来诠释,就是只有继承全人类的文化遗产,才有可能达到时代的顶点。黄庭坚强调老杜诗的“无一字无来处”,其实其深层的意思之一就是多读书。

文学功底好比花果的种子,天生就有一种资质可以发芽成树,开花结果,但是种子有很多不发芽成树,开花结果的,因为它缺乏人工的培养。种子能发芽成树,开花结果,有一大半要靠人力,尽管它天资如何优良。人的文学创作也是如此。一个人纵然生来就有对文学特优的领悟,如果不下苦功夫修养,也必定是苗而不秀,华而不实。比如李白,虽然天生资质杰出,可是这位大诗人在学问上也下过苦功夫,李白在人生哲学方面有道家的底子,在文学方面从《诗经》《楚辞》直到齐梁体诗,他没有不费苦心研究过。与此相对应的古代成语“江淹才尽”从反面证明的文学创作中学问的重要性,这就是袁枚所说的“诗难其雅也,有学问而后雅”的真谛。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文学创作也离不开前人学问的影响,严羽“古人未尝不读书”一针见血的指出了这种影响无处不在。不能以为“复古”,“拟古”就是倒退,其实“反复古”是一个神话,千百年来的文字规范不是那么好反的,独抒性灵的公安派写的诗都很粗糙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古人喜欢用典故,把历史本身符号化,如果一首诗歌很浅显,没有深度,对古人来说,一般是游戏之作。

要超越一个成熟的符号化的文本世界很难,在文本世界里,现实提升到了同样的高度。后来的任何写作都要陷入这个世界。你要创造,都是从一个文本到另一个文本。写诗的人要进入这个文本,要发出自己的声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黄庭坚的“无一字无来处”,是在强调,作者必须进入文本世界的资源里。杜甫也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似乎是现实世界被架空了,那么他的“现实主义精神”从哪里来?社会历史学派在这里遇到了很大的苦难。杜甫由人格到诗格的备受肯定,是历史语境的需要。其实,杜甫无意于史,诗歌并不因为写史就成为好诗。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更加容易理解黄庭坚的“无一字无来处”或者说黄庭坚的学问说,一方面,文学创作必须要将学问与性情相结合,另一方面,每个文人进行文学创作之时都不能于前人所做的学问绝缘而进行纯性情的创作,性情说是从魏晋南北朝的钟嵘到清代的袁枚一直都提倡的文学创作观念,但并不能因此而压低学问在诗歌创作中的地位,两者在文学创作中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而非非此即彼的。学问讲求证实,近于科学,而性情是偏于主观,注重兴味,借助意象和意境,抒发性灵。

但若一位强调个人情感的抒发而失去了相应的约束,则有失偏颇;而过度地将学问注入文学作品,势必导致诗歌情感的窒塞,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杜甫也注重文学创作中学问的作用,但在这里我们注意的是这个“破”字,万卷要读得破,才能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读得不破,则成为袁枚所说的抄书作诗,诗也失去了真性情。所以文学创作的问题不在于读不读书,而在于如何读法,不在于是否以学问入诗,而在于如何入法。读书读得破,书为诗用,方能不为诗累,若是在诗中卖弄学问,那么读书越多,性灵越窒塞。

出身于江西诗派而后出走的陆游讲诗外功夫。他说“江西末流无一字无来处不妨其为恶诗”。其实,功夫在诗外,不过是个常识,他不过是在当时的氛围里强调了这个常识,表现得比较响亮而已。我们对于古人的把握往往从当下地需要出发,很少从第三者的角度去评价,于是文学史一遍一遍地被重写,所做的不过是作家地位的平反,和史料的补充而已。就像前面所说的杜甫写史一样,陆游的功夫诗外也只不过是一种特定历史境遇的需要而已。所以当我们去理解黄庭坚和他的“无一字无来处”时,需要从更开阔的时间和历史境遇去理解。

二、“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与多读书、创新之关系

在北宋的诗坛上关于黄庭坚的诗歌理论中,最为众说纷纷的是其诗化用经史、诗赋词语成句,借鉴前人立意、境界进行新的创造的,即所谓“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之论。作为江西诗派的创始人,宋人对他的评价一直很高。黄庭坚虽然没有建构一部诗歌理论的专著,但是在他的题跋、序文、诗歌、书札之中存在着大量的关于诗歌的鉴赏意见。其中尤以“点铁成金”、“夺胎换骨”最为有名。“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3]“诗意无穷,而人之才有限。以有限之才,追无穷之意,虽渊明、少陵不得工也。然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

“点铁成金”与“夺胎换骨”两个方法意思相近,要义却不尽相同。前者是总纲,意在从总体的意向上提倡多读书,多用书,指出渊博的知识与作诗之间的关系;而后者则是具体方法的例举,是从无数种方法中略举两种方法。一种是“不易其意”而换一种说法;一种是“窥入其意”,即摹仿规划其意而加以形容。不要以为这是一种无耻的文人行径。我们经常会感受到表达的困难。准确的表达、高雅的表达、古典的表达、现代的表达、文学的表达、学术的表达等等,常常会使我们困惑。而当我们读到一位作者的特殊的表达,我们会从心底钦羡,意欲仿效。

问之以方法,就会惊奇地发现,此种奥妙无它,仍是黄庭坚近千年之前所论也。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比之山谷,会有所创新,但是,精神却是一致的。“点铁成金”的基础首先是要多读书。山谷论诗,也是从主张多读书,善于用书入手。就像黄庭坚所说:“闲居当读《左传》、《国语》、《楚辞》、《庄子》、《韩非》,欲下笔略体古人之用意曲折处,久之乃能自铸伟词。”多读书之后,就自然会写诗了。中国历代诗人都有借鉴前人诗句之时,即使是李白、杜甫这样的大家也不能免。像是民间的谚语所说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不过黄庭坚还告诉了我们怎样创新,怎样将古人的变成自己的。

创新并非黄庭坚所独擅,应该说是宋人的时代精神,特别是宋诗的灵魂。黄庭坚的创新与前人的不同之处,如同对于读书问题的强调一样。譬如苏轼的强调创新,只是一种大致的指向:“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具体怎样创新,不用说初学者,就是有相当造诣的诗人也还是摸不着头脑。苏轼的这一类论述,实际上只是自己的逸兴发挥,只有黄庭坚这样级别的弟子能够心领神会,从而产生影响。事实上,黄庭坚的创新论,正是苏轼新思索的延伸和再创造。其具体内容就是以“点铁成金”“脱胎换骨”为代表的理论。

再与下一个时期的杨万里的创新论加以比较,就可以看出,杨万里的创新,嫁接在“诗法自然”的“活法”之上,是对苏轼时代的某种回归,而黄庭坚的创新论,则是嫁接在书本上,嫁接在人文精神上,它是元佑时代人文文化极大繁荣的产物,与欧苏时代的努力创造人文繁荣阶段不同,也与中兴时代的风云突变、跳脱书本、回归自然与社会生活的时代精神不同。所以,不但要从读书的角度,而且要结合创新精神――黄庭坚内涵的、独特的创新精神,来审视“点脱”论,才能识得庐山真面目。

黄庭坚本人的诗歌创作正是其“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的实践。欧阳修“我亦只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高声”到黄庭坚笔下就变成“我自只如常日醉,满川风月使人愁”更为精练紧凑;杜牧“平生五色线,原补舜衣裳”被引为“公有胸中五色线,平生补衮用功深”,五言变为七言,意韵更丰富了。晏几道的“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就是出自五代翁宏的诗句,这是人人都知道的。没有晏几道的运用,也许这颗珍珠就永远地尘封于诗史的库藏之中而不被关注。黄庭坚说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是一种具有独特创新意识”的法则,对前人的句法、句律、典故、艺术文法加以熟参,以心悟人,化为我用。这里以诗歌的:“意”喻“胎”,以诗歌的“语”喻“骨”,不变其“意”而造新“语”,就叫“换骨法”;变化其“意”而用原“语”形容之,就叫做“夺胎法”。这是一种融合自身思想的审美创造。

但是,历代评论家有很多不理解黄庭坚师法古人中的创新意识,把它讥之为向后看的“保守心态”。尤以“点铁成金”、”“胎换骨”最为评论家所诟病,金人王若虚竟讥之为“剽窃之黠者耳”,这恐怕是因为对黄庭坚的诗歌理论缺乏全面的检讨,不知其尚有“不为牛后”、“自铸伟词”的抱负,或视而不见。或对于“点铁成金”、“夺胎换骨”本身理解也是片面的。不知道黄庭坚的思想逻辑之重心是在“成金”,是在“换骨”。黄庭坚的“点”“夺”只是揭示了一条艺术规律,是公开了古今诗人的不言之秘,并非“以末为本,以流代源”。

三、“用典”、读书与自然天成的联系

大量用典是山谷诗的一个更加重要的特色。黄庭坚用典新奇,这与他诗可以求新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而且他用典密度大而又能精当、稳妥、细密,又十分灵活,他往往旁证博引,从经史子集、道书佛典中吸取诗料。这就强调了读书、用典与自然天成的联系。

苏轼论诗以为:“诗须要有为而作,用典当以故为新,以俗为雅。”黄庭坚对此作了发挥。黄庭坚对于读书是十分强调的,在这方面的言论特别的多。黄庭坚的目光凝视于书本的知识世界,凝视于前人作品中的技巧神韵。他认为多读书是一切“用典”的前提和基础。作诗讲求传统,讲求继承与突破,胸中无万卷书,笔下又何来“求新求奇”?诗歌创作的本质是不断创新,没有继承又何来创新?“新”与“旧”是相对的概念,没有“旧”也就无所谓“新”了。

况且人非天才,从书本中获得的艺术营养是提升自己欣赏品味与创造能力的捷径,古来圣贤谁不是胸藏万卷!黄庭坚的多读书论从本质上来说是很正确的,问题只是在于如何读书。历代许多评论者都认为黄庭坚的读书论只求技巧形式而忽略了诗歌注意珍贵的东西――思想神韵。其实,黄庭坚的读书论是非常重视思想境界的。他在《与王观复书》中写到:“此病亦只是读书未精博耳。长袖善舞,多钱善贾,不虚语也……但当以理为主,理得而辞顺,文章自然出类拔萃。观杜子美到夔州后诗,韩退之自潮州还朝后文章,皆不烦绳削而自合”的境界。至于被后人大肆渲染的雕琢、锻炼只是达到这种境界的一种手段。只是熟读作品、掌握技巧之后,才能力图摆脱具体的技巧和前人作品的束缚,进入自由无待的化境,两者相辅相成,又包含着自我否定的创新精神。

多读书是用典的基础。明人王鏊有“诗好用典,自庾信始,其后流为西昆体,又为江西派,至宋末极矣”之语。其实,西昆派与江西派的用典是不同的。“西昆讲究用典但不讲究怎么用典,以至有将李义山撕扯破碎之消。”[4]也就是说,面对丰富的文化遗产,西昆体的诗人像是爆发户一样,不知道应该怎样去享用这笔财富,结果或是叠床架屋,或是雕琢过重,欲雅反俗了。就像一个少女,由元白时代的天然本色,到西昆时代懂得了化妆,显然是一个进步。

但是,初次面对妆台施粉黛,她还不懂得应该“淡扫蛾眉”,难免施粉过重,反而遮掩了自己的天生丽质。到了黄庭坚的江西派,经历了诗文革新运动对于平淡自然艺术的高扬,她们自然懂得了要有化妆的法则技巧,而且懂得了要化得不露痕迹,要在平淡自然的基础上化妆。所以江西诗派的用典,尤其是黄庭坚本人的用典是与他的读书论、他的“不烦绳削而自合”创作的目的相一致,是“用典”与自然天成的和谐统一。用典得当,能起到“历史的比喻”[5]的作用,它将历史的变成了现实的,他人的托寄为自我的,从而成为一种新的方式的意象,弥补了“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的不使用自然山水意象之后的某种失重,达到了一种“信手拈来俱天成”的艺术效果。

黄庭坚论诗歌,提倡“无一字无来处”、“以故为新”,强调读书典,似乎给人以雕琢的印象,从而得出了黄庭坚自宋诗梅欧以来的平易诗风的结论,并认为这是“剽窃”,是倒退,是“反动”。其事实并非如此。黄庭坚的审美追求是在平淡基础上的“点铁成金”,是在“夺胎换骨”之后的浑然天成,是一种“平淡而山高水深”的境界。(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89

主题

4113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628
贡献
5222
金钱
9320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9-7-23 09:37:44 | 显示全部楼层
1930年2月,毛泽东在距江西省吉安县美陂村一个叫“名教乐地”的书院里住过4个月。其照壁上嵌一幅圆形大瓷画,瓷画两侧悬着一副楹联:“万里风云三尺剑,一庭花草半床书”。毛泽东的人生经历波澜壮阔,知识底蕴博大精深,他与这副对联十分相配,堪称珠联璧合。毛泽东终生与书为伴。毛泽东藏书中留有阅读印记的,包括圈画和批注,涉及1180首诗,378首词,12首曲,20首赋,诗词曲赋总计1590首,429位诗人。这一数字显然是不完全的统计结果。毛泽东有丰富的生活阅历,兼有深厚的人文修养,能填词作诗自当在情理之中。

毛泽东阅读了大量的诗词作品。他喜欢读苏东坡、辛弃疾,他不太喜欢读杜甫、白居易,说“杜甫的诗哭哭啼啼的”。其实,毛泽东诗词给读者的总体感觉也是“偏于豪放,不废婉约”。毛泽东诗词充满了英雄主义气概,豪情满怀,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89

主题

4113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628
贡献
5222
金钱
9320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9-7-24 09:42:58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管李白处于何种地位,都有对李白十分尊敬和钦慕的人,他就是前面提到过的超级粉丝魏万,后来成为李白的朋友。他慕名想见李白,就从前一年秋天起,到过开封和山东,因为听说李白在那里。后来知道李白南下了,就又找到江苏和浙江,乘兴游览了吴越名胜,重复李白的游踪。一直找到广陵(今扬州)才遇见李白。二人谈得很投机,常常一起游历。李白对魏万很信任,后来李白将自己的文章都交给了魏万,让他编成集子。唐肃宗上元年间魏万中了进士,就编成了《李翰林集》,那个时候李白还在世,应该是相当欣慰的。这次游历也不像之前一样的衣食无忧,虽然离开长安时,皇帝送了他一些钱财,但时间一长,李白轻财重义的任侠和挥霍的性子,生活就变得艰难了。光景过得很苦,诗人自己也慢慢衰老了。魏万是值得结交的,但不是所有人都是魏万。在这次漫游中,他的生活很不安定,四处流浪漂泊,更爱喝酒和追求游仙了。这十几年走过的地方很广,也遭遇到社会上的各种冷落和白眼,他在诗里说:

一朝谢病游江海,畴昔相知几人在?

前门长揖后门关,今日结交明日改。

在他以病辞京漫游江海后,往昔那些人谁还与他相识交好呢?在前门碰见李白的时候,那些人还恭恭敬敬地朝他作揖,等他走到后门,那些人已经把门“砰”的一声关上,不再理他了。这些人十分势利,多副嘴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89

主题

4113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628
贡献
5222
金钱
9320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9-7-25 16:02:57 | 显示全部楼层
镜山小可 发表于 2019-7-24 10:18
这得看谁在讲。唐尧,吟者等一般人来讲,这诗词理论就是臭狗屎。

一些人空谈理论,无所事事,这叫执着,固执己见,自说自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5

主题

8186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072
贡献
8761
金钱
10280
发表于 2019-7-25 16:41:29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北这组,值得一读。
烟波挽霞收入梦,黄河今宵过寸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42

主题

306

帖子

1318

积分

禁止发言

威望
105
贡献
327
金钱
475
发表于 2019-7-25 18:56:07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1933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禁止发言

威望
4701
贡献
14669
金钱
21308
发表于 2019-7-26 06:50:48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89

主题

4113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628
贡献
5222
金钱
9320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9-7-26 08:38:26 | 显示全部楼层
唐尧 发表于 2019-7-26 06:50
你们这几个论坛混混可以说是一个模子出来的。你们不但诗词是拼凑垃圾,诗词理论根本就没有发过一篇真正的 ...

唐尧是良渚文化遗址的负责人,对古代遗风很有研究,近来转移到诗词理论的探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1933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禁止发言

威望
4701
贡献
14669
金钱
21308
发表于 2019-7-28 17:24:53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89

主题

4113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628
贡献
5222
金钱
9320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9-7-29 11:32:48 | 显示全部楼层
唐尧 发表于 2019-7-28 17:24
这是毫无根据的猜测?唐尧布衣草根也。不过有一点在这里透露一下,最近接到北京来的〈邀请函〉,唐尧的《 ...

真有此事,则诗词理论界一大新闻也,了不起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1933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禁止发言

威望
4701
贡献
14669
金钱
21308
发表于 2019-7-30 19:27:32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40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9-8-7 15:53:24 | 显示全部楼层
唐尧 发表于 2019-7-26 06:50
你们这几个论坛混混可以说是一个模子出来的。你们不但诗词是拼凑垃圾,诗词理论根本就没有发过一篇真正的 ...

我和吟者使用新韵和普通话声韵就成了你们几个混混的眼中钉肉中刺了?

-----唐尧不要和吟者混到一块去。你和她不同。你是执着于普通话声韵写诗,而她是用平水韵写却不承认用古韵(说是“东南韵”),反而谩骂使用平水韵的人无诗心,匠人。他就是一个反复无常的混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1933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禁止发言

威望
4701
贡献
14669
金钱
21308
发表于 2019-8-8 14:00:32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1933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禁止发言

威望
4701
贡献
14669
金钱
21308
发表于 2019-8-8 16:18:28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89

主题

4113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628
贡献
5222
金钱
9320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9-8-11 20:53:0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上不了版面,密码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89

主题

4113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628
贡献
5222
金钱
9320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9-8-11 20:53:1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上不了版面,密码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香港铜锣湾集团|大中华购物中心联盟|(香港)大中华诗词论坛/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4-3-29 22:4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