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精华40
注册时间2017-4-29
威望3310
金钱28615
贡献21856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威望- 3310 点
贡献- 21856 次
金钱- 28615 枚
 
|
本帖最后由 刚刚 于 2019-7-13 08:17 编辑
绝律与古风的介定 太古以来无寸草(老顽童)
当今网坛很多诗词爱好者,可惜很多都是好但不求甚解,人云亦云,以讹传讹,自做新词,典解典意……五花八门,应有尽有。老顽童经常不避难而加以批评,但往往引来激辩,我且将部份意见转贴至此,篇章乃集数篇而成,颇有杂乱或重复之感、希望各位理解,也希望各位发表一二。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古:仄平仄平平仄仄 仄仄通平平仄平 ◆楼【下平十一尤】
今:平平仄平平仄仄 仄仄通平平仄平 ◆楼【七尤,ou,iu(iou)】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古:平仄仄仄通仄仄 仄平平仄通平平 ◆悠【下平十一尤】
今:平仄通仄通仄仄 平平平仄通平平 ◆悠【七尤,ou,iu(iou)】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古:平平仄仄仄平仄 平仄平平平仄平 ◆洲【下平十一尤】
今:平平仄仄仄平仄 平仄平平平仄平 ◆洲【七尤,ou,iu(iou)】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古: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平仄仄平平 ◆愁【下平十一尤】
今: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平仄仄平平 ◆愁【七尤,ou,iu(iou)】
今日和大家欣赏崔颢的黄鹤楼。相传李白登临黄鹤楼,见到这首题壁诗而叹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所以他不作题咏,默然离去,后来更仿此诗作登金陵凤凰台。可见此诗的功力。
宋朝严羽在《沧浪诗话》有云「唐人七律,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我知香港中学课本也指此诗是七律。这首真的是律诗吗?崔颢在黄鹤楼壁上题诗,想当然的不会标明是律诗及标题,律诗之说和诗题是后人附会加上的多。综观全诗前半部以歌行完成,颔联似联非联,稍有对联常识的都看得出,四句尾的叠字词(悠悠)和三句尾二字失对。反观颈联则对仗工整,可见颔联绝不是大意出错。
李白在《登金陵凤凰台》颔联位置用「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可见李白也知崔颢诗的对仗问题。起句的声律也有违格律,诗中多处重字 (叠字词不计) ,在古诗及歌行是可以的。所以老顽童大胆说一句崔颢并没有错,错就错在把此诗作律诗看待的人。换另一角度,以古诗欣赏,重字则变成此诗的修辞技巧呢!
昨日论《黄鹤楼》时,曾引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诗中句。今日再论《登金陵凤凰台》是否律诗。
http://www.rocidea.com/roc-13322.aspx
论此诗有如下一段文字
论此诗有如下一段文字『具有飘逸风格的李白,由于性格上不受拘束,艺术上崇尚“清水出芙蓉,天然自雕饰”的审美,因此,很少写格律谨严的律诗。然而,天才毕竟是天才,尽管李白很少写作律诗,但他的《登金陵凤凰台》却脍炙人口,并且还被尊为七律中的极品。』
我们再看看《登金陵凤凰台》的声律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古:仄平平仄仄平平 仄仄平通平仄平 ◆流【下平十一尤】
今:仄平平仄仄平平 仄仄平通平仄平 ◆流【七尤,ou,iu(iou)】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古:平平平仄平平仄 仄仄通通平仄平 ◆丘【下平十一尤】
今:平平平仄平平平 仄仄通通平仄平 ◆丘【七尤,ou,iu(iou)】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古:通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通通仄仄平 ◆洲【下平十一尤】
今:平平仄仄平平仄 通仄通通平仄平 ◆洲【七尤,ou,iu(iou)】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古:通通平平平仄仄 通平通仄仄平平 ◆愁【下平十一尤】
今:仄平平平通仄仄 通平通仄仄平平 ◆愁【七尤,ou,iu(iou)】
很明显其中颔联,完全违反格律诗的粘对格局,因此这首并非严谨的格律诗。但因为作者是李白,所以后世的诗评家也乐意为其涂脂抹粉,把不依粘对格局,又出自名人手笔的诗作,美称为「折腰格」。 这样的例子很多,把有违格律的称为「拗救」。很多后学者 [东施效颦] ,创作出不知多少这样的 [拗] 诗。
老顽童一向不认同「拗救」,为甚么要救呢?不就是因为句子有病,才要施救吗!
有人说『主张“撞韵”、“犯韵”的人错了!要知道,诗词格律不是定律,更不是规定,而是规律。是我们后来的人通过对前人大量诗词作品的归纳总结得出的一般规律。后人是不能给前人立规矩的』。说这话的人完全犯了逻缉上的错误。「撞韵」「犯韵」之说并不是 [后来的人通过对前人大量诗词作品的归纳总结得出的一般规律] 。
沈约撰《四声谱》提「八病说」起,声病忌犯慢慢被诗家接受。至唐一代更进一步,而形成格律诗,为与古体诗有别,取名近体诗。沈约是永明(齐武帝年号)诗坛领袖作家,撰《四声谱》,使诗歌产生人为音律,而酝酿律诗之试作,沈约说:「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还提出了「八病说」,即「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八种声律上的毛病。其四声八病说,一时附和者颇多。不过,八病在沈约之著作中已不可考,只有《文镜秘府论》与《续金针诗格》中有详细的记载。
https://zh.m.wikipedia.org/wiki/%E6%B2%88%E7%BA%A6
《文镜秘府论》,又称《文笔眼心抄》,日僧遍照金刚(空海)于唐朝贞元二十年(804年)与最澄等遣唐使至中国进行第十七次文化交流,期间编撰《文镜秘府论》一书,收录崔融《唐朝新定诗格》、王昌龄《诗格》、元兢《诗髓脑》、皎然《诗议》、殷瑶《河岳英灵集序》、《河岳英灵集论》等书的诗文理论编辑而成,分天、地、东、南、西、北六卷。
https://zh.wikipedia.org/zh-hk/%E6%96%87%E9%8F%A1%E7%A7%98%E5%BA%9C%E8%AB%96
《续金针格》 由梅尧臣撰。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圣俞,宣城(今安徽宣城)人,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由此可知「撞韵」「犯韵」之说并不是 [后来的人通过对前人大量诗词作品的归纳总结得出的一般规律] ,而是始于格律诗形成之前的齐武帝(440-493)年间的沈约,而唐朝是(618-907) ,比 [四声八病] 之说迟了一个半世纪有多。
亦有人把某先生有关诗论的努力,来为自己的出律作品做驻脚。我觉得某先生是时空错配。某先生以现代人身份拼凑出《诗词格律》的所谓著作,验证在那里?他的论证我全部看过,我不敢说有做过研究,我只是多读几本古籍。但未见他论及我提出的这两首诗,他有看过未移建前的黄鹤楼吗?他见证了崔颢的题壁书有标题吗?崔颢有注明他的诗是 [七律] 吗?他有研究过《文镜秘府论》吗?老顽童不反对《登金陵凤凰台》是一首好诗,尤其是其中两对对仗句,但是不是 [七律中的极品] 呢?我会把它看成是古诗和律诗的过渡之作。我坚持钻研国学必须严谨,不能人云亦云,不加思索便妄下定论啊!
清吴骞【拜经楼诗话】引何无忌与人论诗云:「欲作佳诗,必先寻佳韵,未有佳诗而无佳韵者也。韵有宜于甲而不宜于乙者,有宜于乙而不宜于甲者。题韵适宜,若合涵盖。唯在构思之初,善巧拣择而已。若七言歌行,抑扬转换,用顿挫处,尤宜吃紧。理会此处,最见人平日学力浅深,工夫疏密。乃至排律长篇,亦宜斟酌。韵脚稳妥,庶无牵强搭凑之失。可见工诗者,未有不留意于韵。今人冲口吟哦,但求协韵,甚而次韵、迭韵,连偏累牍,徒使唇焦腕脱,令人生厌。」
古诗,对声韵并无特别规范,各种体裁有不同押韵方法,每句押韵有之,四句变韵亦有。作者自由发挥,兴之所至,歌之咏之。但自沈约撰《四声谱》提「八病说」起,声病忌犯慢慢被诗家接受。至唐一代更进一步,而形成格律诗,为与古体诗有别,取名近体诗。
逢郑三游山 卢仝 相逢之处草茸茸,峭壁攒峰千万重; 他日期君何处好,寒流石上一株松。
诗中「逢」「峰」俱属二冬,与韵脚同韵,即「犯韵」。宜尽量避免。至于韵脚迭字者,如「茸茸」则不在此限。其他叠韵词如[飘飖][依稀][沈吟]…… 都是允许的。
诗以言志,诗以抒情,诗最重要的作用是以文字、声律表达自己的想法,最好是人人读得懂,听得明。在大众论坛发表和参赛作品不同,只要不以格律名之,没有人会以格律视之。这绝对不是说您的作品不好,是因为我看不懂而已。
经常有网友指出某某名人的诗词作品都是不依格律的,难道是古人错了?大诗人错了?我在此版经常提出古人、名人、大诗人都没错,错就错在编撰诗集及看的人。很多诗人、名人的诗稿都只有诗题、诗序,很多连诗题都没有,更不会标明是古体或近体。编撰按其格式想当然将诗作加以归类,每篇四句、每句五字便篇入五言绝句,每篇八句、每句五字便篇入五言律诗,如此类推。格律诗出现之前的诗作,全数归类为古诗没有问题,但格律诗出现之后,理论上是古体、近体并行,按句数归类,便出乱子了。
时人读诗、学诗往往不求甚解,书上说绝句,便以绝句看待,引之为自身的出律作品辩解。大家要知道规律就是规律,绝无苟且。无规矩不能成方圆,规律就像维系社会秩序的法律一样。社会上很多人知法犯法,我们不能因为经常有人犯法,便认为犯法是对的。
格律在格律诗的创作和欣赏,也是一样。写诗是优闲活动,各有所好,没有对错,大家可以自由发挥。古体、近体、新诗适随尊便。老顽童也经常发表灌水打油诗,取其较宽和易于发挥,随意吟哦,不受格律所限。只要不标明是格律诗,便没有人可依格律来作出批评。但参赛作品便不同,如赛例是格律诗,评判以格律的规范评选作品,是应有的责任。所有不合律的被放弃,对严守格律的参赛者才公平。在此版老顽童一贯如此评诗,所有诗作没有标明是格律诗的,都作双线欣赏和给与意见。如指明是格律诗体,便绝不从宽,依书直说,依律而评,这样才不至出现矛盾,才能把握宗旨向网友传达格律在格律诗的重要性。希望网友能理解老顽童这份心意。
转此贴给大家参考。此帖论述虽然不深入,但观点鲜明。我只转帖,不发表任何看法,因为这里有我不喜欢的人,不愿与之交谈,所以闭口不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