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525|回复: 7

读《宋诗话考》01

[复制链接]

599

主题

4193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850
贡献
5504
金钱
10038

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9-7-9 11:04: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北戴河 于 2019-7-9 11:19 编辑

读《宋诗话考》01

    郭绍虞著,中华书局1979年版。我简称《考》了。

    l  序一(197102)

    郭绍虞云:凡有关宋人诗话之著,就现时所能采集者,固已大体备矣。其他诗格诗例句图以及象征诗评之属,又或仅供初学应举之著,均在不论之列。

    抟扶摇按:郭纂《宋诗话辑佚》时就想搞《考》了。值得注意的是郭老“不论之列”。这表明郭老只辑考正儿八经的宋诗话,它可以是从某人全部笔记里挑出来的,好像挑荠菜那样,但是在其他地方比如小说里、扇面上、文章里零碎偶然谈到的可以当作诗话资料的东西就不引。这是对的,因为引不完。但是我们应该注意郭老这里说的“不论之列”。钱钟书就是好榜样,他不但注意,而且还在一定意义上认为这些“不论之列”说得比正儿八经的诗话还要高明、透彻。

    l  序二(19780420)

    郭绍虞云:四害不除,心情不舒。

    抟扶摇按:咳,三男一女是做得太过分了,做得愚蠢了。照道理张姚是应该喜欢文史学术的呀。不过郭老之言,也是套话,甚至有指桑骂槐之嫌。当时文人多所这样。

    l  《六一诗话》

    郭绍虞云:诗话之称,固始于欧阳修,即诗话之体亦可谓创自欧阳氏(亦可称欧氏)矣。

    抟扶摇按:郭老是这个意思:1)“诗话”一词,欧阳修首创;2)诗话体裁,即笔记样式,欧阳修首创;3)并非说欧阳修之前没有笔记样式的诗话,郭老举了例子,但是嫌这些书“非纯粹论诗”。如今我们体会纯粹论诗之诗话,要推钱钟书《谈艺录》了。又,郭老批评清赵翼称《归田诗话》为“不免巧立名目,易滋淆误”,这很有道理。

    l  《温公续诗话》

    郭绍虞云:是书撰述意旨,原与欧公相同,重在记事,故得云续。

    抟扶摇按:郭老接着指出“续诗话”哪条是续《六一诗话》》哪一条的,这很方便于人的。

    郭绍虞云:“惠崇诗”条、“九僧诗集”条均续《六一诗话》中“国朝浮图”一条者……

    抟扶摇按:《六一诗话》的“国朝浮图”则说,当年宋朝写诗出名的和尚有9个,“有集号《九僧诗》”,到老欧是失传了。老欧只记得一个和尚叫惠崇,其余8和尚忘记姓名了,只记得有些诗句是:[1]“马放降来地,雕盘战后云。”[2]“春生桂岭外,人在海门西。”“其佳句多类此。其集已亡,今人多不知有所谓九僧者矣,是可叹也!”编号是我加的。

    联[1]是和尚宇昭写的,很有气势:放战马在敌军投降的阵地上吃草,老鹰在战后的天空里盘旋(我想因为有死尸和血腥吧?)联[2]是和尚希昼写的,境界也比较阔大。老欧认为他举的两联都是好诗句,可惜的是9和尚的诗集失传了。

    司马光小老欧14岁,他在诗话里说他得到了9和尚诗,不知是全部还是部分。《续诗话》里引了惠崇诗两联,[1]“剑静龙归匣,旗闲虎绕竿”;[2]“河分冈势断,春入烧痕青”,而惠崇于[2]联“尤自负”。因此有人讽刺惠崇抄司空曙和刘长卿的诗句。那么惠崇究竟算不算抄袭、剽窃?诗话上各有仁智之说。而联[1],我抟扶摇有过评论,说:

    “剑”和“龙”,“旗”和“虎”要对调。理由是剑、旗乃诗里的实体,龙、虎分别是形容剑、旗的属性。由于这个属性以“龙、虎”的实体形式出现,那就要考虑搭配妥当不妥当了。龙躺在盒子里,这不太憋屈了吗?虎不会爬树,却要四肢圈住旗杆,尾巴缠住旗杆,这不是太为难老虎了?现在一调位置,那就是龙飞凤舞之后,收剑入鞘;旌旗猎猎,虎虎生风之后,仪式结束,大小旗帜耷拉着,在微风里围绕旗杆卷动。

    其实欧阳修和司马光对9僧诗的评价都不甚高。欧阳记进士许洞“会诸诗僧”,挑战,说诗里不许用“山、水、风、云、竹、石、花、草、雪、霜、星、月、禽、鸟之类”字,于是9和尚“皆阁笔”,写不出诗了。老欧这是就事而批评9和尚的诗意不足;司马直接说“其美者亦止于世人所称数联耳。”文学史上现在一般说这9僧的诗是“有句无篇”,而佳句往往就押宝在许洞禁用的那一些字上。

    郭绍虞云:“王绅作宫词”即续《六一诗话》“王建宫词”一条者……

    抟扶摇按:《温公续诗话》之“元丰初,宦者王绅,效王建作宫词百首……”和《六一诗话》之“王建《宫词》一百首……”就是郭老所言者。但是并不般配。《温公续诗话》是说“宦者王绅”“效王建作宫词百首,献之,颇有意思”,举例。而《六一诗话》说“王建《宫词》一百首,多言唐宫禁中事,皆史传小说所不载者,往往见于其诗……”其实欧阳修的真义是说在唐朝,你只要有一艺突出,就会写进诗里,流传后世,举例甚多,而苦心孤诣地在山林田野里隐修君子是没有人理睬的,“不闻于世者多矣”。

    郭绍虞云:“梅圣俞之卒”一条即续《六一诗话》“郑谷诗名”一条者……

    抟扶摇按:《六一诗话》说梅圣俞一语成谶;《温公续诗话》按梅悲剧,说韩钦圣一语成谶。郭绍虞遵从《四库全书》,也认为《续诗话》这一条于诗无关,却写在诗话里,不知缘故,因而不解。其实诗话未必尽谈诗,与诗有关都可谈,诗人,大诗人梅圣俞自然属于与诗有关者,谈涉及他的事,可以机宜入诗话。

    郭绍虞云:《渔隐丛话》所引《迂叟诗话》,没有今本《续诗话》所无者,岂今本经后人删节,非其全耶?

    抟扶摇按:郭《考》抄录之。

    郭绍虞抄:“周礼四时变国火……”

    抟扶摇按:《渔隐丛话》收录的据说是马光诗话的这一则,倒是真和诗无关的。

599

主题

4193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850
贡献
5504
金钱
10038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9-7-9 11:10:42 | 显示全部楼层
《唐诗三百首》是近二百年来流传最广的一部唐诗选集,很多人从小就 把它当作启蒙读物。其影响之大远非其它唐诗选本所及。这个选本所以具有 这种普及性,乃是由于它能比较准确而概括地反映了唐代诗歌发展的全貌。 在今天,关于选辑者究竟根据什么尺度来选这些诗篇,我们可以置而不论; 只从客观效果来看,它确可做为一本供初步研读唐诗用的标准入门书。

    我国的诗歌传统从《诗经》、《楚辞》已经开始了。经过汉魏六朝,诗 到了唐代,就放出不可掩抑的异采,造成空前的繁荣局面。简括地说,这个 局面是由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主要的原因当然是社会上的经济力量和政治条件所给予文学艺术的影 响。隋代统一了南北朝的对峙局面,是使南北文化交流、融合的主要关键, 而隋末的农民起义更促进了社会的向前发展。从唐代统一(公元 618 年)到 安史之乱(公元 756 年),所谓“初唐”、“盛唐”时代,生产力是相当发 达的。在这一时期里,不论农业、手工业、商业以及海外贸易,都在迅速地 发展。有的历史学家认为这一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上升到高峰的阶段。这种 经济上的发达自然带来了文化上的繁荣,所以唐代的文学艺术各个方面的成 就都非常之高。同时在政治上,由于与这种经济情况相适应,也有它的特色。 最显著的就是用科举制度代替了一直维护贵族地主阶级利益的“九品中正 制”,使得出身“卑贱”的中下层知识分子有了参与政权的机会。而这种科 举制度的科目之一,恰好是以诗取士的,这就造成一般人从事诗歌的学习和 创作的风气。因此诗歌的兴盛和普及,就成为必然的现象了。

    其次,诗歌本身的发展也决定了这种空前繁荣的局面的形成。南朝士大夫在诗歌的创作技巧方面是有发展的,细腻曲折的描写和音律词藻的讲求, 给诗歌的艺术技巧带来了多样性;而北朝的诗篇却更多地歌唱出朴质真挚的 人民的思想感情——这正是艺术的源泉与素材。这二者经过交流融合,到了 唐代,就造成诗歌全面发展的新局面和新气象。由于唐代社会有了变化而影 响了文学艺术,诗歌也不再是少数贵族手中的专利品;一些有名的作家都不 属于贵族特权阶级而大半来自中下层社会。他们比较接近广大的人民,了解 民间的疾苦,也能体察并表达人民的情感和意识,这就使得诗歌的内容日益 丰富,诗歌的意义和境界也日益高远。在唐诗中,我们看到远比汉魏六朝以 来的诗歌丰富若干倍的内容:田园、山水、战场、边塞、农民、商贾、各种 不同出身不同阶层的妇女——从宫妃贵妾到尼姑娼妓——、政治问题、历史 故事、阶级矛盾、仙佛鬼怪以及朋友、男女间的喜怒爱憎和悲欢离合┅┅这 样广阔的内容自然就加强了诗的生命和提高了诗的价值。在形式方面,七言 诗技巧的纯熟和律诗的正式形成,也是把诗歌的发展导向高峰的重要因素。 而南方乐府的清新婉约、曲折缠绵同北方民歌的粗犷豪迈、刚劲雄浑相结合, 又造成了唐诗在风格上的百花齐放、万壑争流。因此,唐诗就真正地给祖国 的文学带来了万丈光芒和无比骄傲。

    前人把唐代诗歌的发展过程历史地分成“初唐”、“盛唐”、“中唐”、 “晚唐”四个时期,是很有道理的。因为每一个阶段确乎有它的特色。大约 从唐代统一到唐玄宗即位以前(公元 712 年)的九十几年,是初唐时期。在这一段时间里,南朝纤巧秾丽的诗风还在影响着诗坛,但已由华靡浮艳渐趋 于凝炼清新;而更突出的就是由于七言诗技巧的纯熟所带来的形式上的解 放,篇幅较长的乐府歌行大量涌现出来了。另外,五七言八句的律诗也在这 一阶段里正式完成。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五律, 正体现了技巧的洗炼纯熟和思想感情的形象化的协调统一。稍后一点,到了 沈佺期、宋之问、杜审言等人手里,不但五律写得情文并茂,七律也极尽清 丽工整之能事了。到了盛唐(约为公元 712 到 766 年,即从唐玄宗开元元年 到唐代宗大历元年),社会的急剧发展也给诗歌带来了蓬勃的气象。在这一 时期里,著名作家多得不胜枚举,诗歌的内容也极为广泛。五七言律诗的创 作固然有更高的成就,但运用得最普遍的诗歌形式还要推七古和绝句。在这 一时期的诗歌里所表现的基本倾向是这样:思想是乐观健康的,感情是奔放 昂扬、无拘无碍的,情调是爽朗明快、新鲜活泼的,语言是清新流畅、深入 浅出的;即使是暴露社会的黑暗面或倾吐人世间的不平,也显得那么波澜壮 阔,敢怒敢言,并且带有豪迈的进取心和强烈的解放要求——这就是后人所 称道的“盛唐气象”。伟大的诗人李白和杜甫都出现在盛唐。此外,还有酷 爱山水田园的王维、孟浩然(这一派在中唐时有韦应物和柳宗元为代表), 描写边塞风光的李颀、高适、岑参(这一派在中唐时有李益为代表),以绝 句擅胜场的王昌龄、王之涣┅┅真是应有尽有,美不胜收。中唐时候(约从 大历元年开始到公元 835 年即唐文宗太和九年),社会动乱不已,民生也日 趋凋敝,因而反映民间疾苦的诗人如张籍、元稹、白居易等一时并起。他们 用浅显简括的语言写出了人民内心的怨抑不平,一直为后世广大人民所爱 好。而稍前于张籍、元、白的刘长卿和大历十才子(卢纶、吉中孚、韩翃、 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夏侯审、李端),在当时虽享有盛名, 到今天看来,却不免显得平淡了。与元、白同时,还有在风格上力求新变而 不免蹈于生硬艰涩境界的一派诗人——他们是孟郊、李贺、卢仝、贾岛等, 而以韩愈为这一派的代表人物。从太和以后至唐亡(公元 836—905 年,即所 谓“晚唐”),诗歌又重新走上绮靡藻绘的途径,像杜牧、李商隐、温庭筠 等人的作品,正如一抹回光返照的斜阳,虽只有一刹那间的残辉,但紫雾红 霞,却给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凄艳的印象。而唐代诗歌就在这种美丽而无力 的风格下结束了它辉煌的生命。

    根据清代康熙年间编纂的《全唐诗》,所录作家凡二千三百余人,诗凡四万八千余首。从这么多的作家和作品中只选出三百多首诗来,而且要比较 准确而概括地反映唐诗的全貌,自然不是件容易事。但《唐诗三百首》的选 辑者基本上是完成了这个使命的。初唐四杰和沈、宋等人的律诗,初、盛之 间做为李、杜前驱的陈子昂、张九龄等人的古诗,这个选本中虽选得不多, 却篇篇都有代表性。盛唐的重要作家也都已网罗在内,而且所选的诗也都是 精品。中唐的刘长卿、韦应物以及十才子和元、白、韩、孟,晚唐的杜牧、 李商隐、温庭筠等人的作品,在这个选集里也都占有一定的篇幅。这可以看 出,选辑者的态度是非常公允的,而去取之间也相当审慎精确。这正是我们 肯定《唐诗三百首》的主要原因。

    另外,这个选本还有几个值得称赞的特点。我们知道,唐诗最突出、最 优秀的部分是盛唐诗;没有盛唐诗,唐诗就不会有如此崇高的地位和评价。

    《三百首》的选辑者抓住了这个特色。照我的体会,他的选诗标准是以作品 能代表“盛唐气象”与否为取舍的。就是他在选初、中、晚唐各个阶段的作品时,也大抵以符合“盛唐气象”的标准为依归。过于冷僻怪诞、或虽有独 特风格而缺乏普遍意义的诗篇,如李贺、卢仝、皮日休、陆龟蒙等人的作品, 就都没有入选。但入选的诸家,也并不因过分强调“盛唐气象”而抹煞他们 带有独特风格的佳作,比如李商隐的“无题诗”就选了好几首。这是第一个 特点。另外,选辑者对于同一作家的某些在风格、手法上不尽相同的作品, 也能统筹兼顾,各选若干,而不失于偏执狭隘。因此,我们在《三百首》中 虽只读了这个作家几首诗,也能略窥其整体。这对于我们了解一个作家是大 有帮助的。比如王维,除选他的自然山水诗之外,还选了《老将行》和《洛 阳女儿行》,这样,我们就可看出王维的风格在恬静幽闲之外还有雄健、清 丽的两个方面。又比如韩愈,除选他的《石鼓歌》以见其怪诞突兀的风格外, 还选了《山石》;这样,我们就可看出韩愈的风格也有清新流畅的一面。再 比如李商隐,除选他的“无题诗”外,也选他的《韩碑》;这样,我们就可 看出李商隐的风格除浪漫绮艳的一面之外,还有雄浑苍劲的一面。这是第二 个特点。第三个特点是选辑者不仅着眼于有名的作家,还注意到若干篇突出 的有名的作品。比如五古选了元结的《贼退示官吏》,七古选了陈子昂的《登 幽州台歌》,五律选了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七律选了崔颢的《黄鹤楼》, 五绝选了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这些具有概括性、示范性的作品的入选, 都足以说明选辑者的眼光、见解的正确和全面。第四个特点是选辑者有意照 顾初学的人,使他们在开始接触唐诗时不致遇到太大的阻力。比如选李白的 五、七言古诗不算少,而“古风五十九首”却一首也没有选。因为初学的人 读这一组诗是比较吃力的,而且这些诗也不如《长相思》、《月下独酌》等 篇容易引起读者更大的兴趣和更多的联想。又如选杜诗,舍《北征》、《奉 先咏怀》而取《望岳》、《赠卫八处士》和《兵车行》;选白诗,舍“新乐 府”而取《长恨歌》、《琵琶行》,也是同一道理。当然,选辑者对具有思 想性的诗篇注意得不够,如选杜诗不选“三吏”、“三别”,选白诗不选讽 谕诗,以及对描写大臣上朝和“应制”的诗篇感到较多的兴趣:这些都是受 时代的限制使然。我们也有必要指出这个选本在这方面的缺点。

    说到阅读“唐诗三百首”,我有几点不成熟的意见。为了了解唐诗发展的全貌,我们有必要从头到尾把它读一遍;但如果为了对古典诗歌发生兴趣, 最好先从五、七绝入手。因为这些短诗既好懂又好记,而意境之深远、形象 之生动却并不下于长诗。至于读古诗和律诗的先后,那要看个人的兴趣而定。 对于名家如李、杜的作品固然应该注意,而对于那些名气不太大的作家的作 品,就更应该逐一细读。因为这些作家的这几首诗竟能与名家的作品并列, 想必有其不朽的道理在。何况这些人的诗集比较难得,去翻《全唐诗》又未 免过于浩繁,正应趁此机会把这些零散的作品读过,实在可爱的还不妨背诵 下来。把全书读过一两遍,觉得某一家的作品更合自己的脾胃,然后再去专 门读那一家的全集——这正是选集所具有的桥梁作用。这是我个人一点读书 的经验,姑且供大家参考。

    最后我想谈两件小事。(1)为什么这个选本要选三百首呢?这是由于模 仿《诗经》,也是表示继承《诗经》的传统。《诗经》是我国最古的诗歌总 集,收诗共三百零五篇,后来就把“三百”这个数字当做成数。除了《唐诗 三百首》以外,近人还选了一部《宋词三百首》,也是根据同一道理。(2) 选辑《唐诗三百首》的“蘅塘退士”是谁呢?是清代乾隆年间的一个姓孙名洙的文人。这部《唐诗三百首》大约选辑于公元 1763 年(即乾隆二十八年癸未),据说他的妻子徐兰英对选辑此书也参加了意见(据古香书屋刊本《唐 诗三百首注疏》所附的《蘅塘退士小传》)。

    (原载《读书月刊》1955 年 5 月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99

主题

4193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850
贡献
5504
金钱
10038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9-7-9 11:37:26 | 显示全部楼层
唐高宗年间,午夜时分,长安城大雨倾盆。

    醉仙楼内,王勃为好友阿杜举行的送别宴已近尾声,桌子上残羹剩菜一片狼藉。

    服务员第四次进来倒茶:“您看还需要点什么吗?不要的话,我们厨师就下班了。”

    早已酩酊大醉的两个年轻人根本不理会服务员的暗示,觥筹交错,仍在依依惜别,互诉衷肠。

    王勃说:“朋友你今天就要远走,干了这杯酒,忘掉那天涯孤旅的愁,一醉到天尽头。”

    阿杜说:“大雨下疯了的长夜,沉睡的人们毫无知觉,突然恨透这个世界,因为要离别。”

    王勃说:“没必要,您这样真没必要,不就去个四川嘛,你就是到天涯海角,我们的感情,还是跟邻居一样亲密无间。”

    王勃与阿杜是从小玩到大的好同学好邻居,平时形影不离,关系好到有人怀疑他们的性取向。

    这次阿杜被分配到四川成都蜀州任县尉,也就是县公安局局长,本来是件好事,可是,蜀州与长安远隔千里,交通极为不便,听人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今日一别,不知何时才能再见,再加上喝了点酒,午夜凄风冷雨的气氛一烘托,阿杜不由平添了几分感伤,几欲落泪。

    王勃说:“哭啥嘛?咋跟个娘们儿一样,来,服务员,拿笔墨来。”

    当场为阿杜写下一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送别诗: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因为有宵禁制度,再加上酒后不能开车,当晚,二人开房夜宿醉仙楼。

    不知道因为啥,俩人直到很晚才睡,临睡前,各自发了一条朋友圈,两人碰杯的自拍,精心修图后,配的文字就是那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一直到第二天中午,王杜二人才从极度疲惫中醒来,一看那条朋友圈,卧槽,不但收获了巨量的点赞和评论,而且被大家疯狂转发,几乎刷屏。

    特别是那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深受好评,成为毕业季同学分别时引用频率最高的金句。

    原本就在大唐文坛颇有名气的王勃,因为这首诗,成为当时最热门的网红。

    1.    未冠而仕

    王勃,字子安,山西河津人,出身儒学官宦世家,自幼聪敏好学。

    现在6岁的孩子如果能熟练掌握100以内加减法再会背几首唐诗啥的,那你就得夸他聪明。王勃就厉害了,据《旧唐书》记载,王勃6岁就能写文章,9岁读颜师古注解的《汉书》,作《指瑕》十卷以纠正其错,10岁就已饱览六经,是远近闻名的神童。

    李白在这个年纪,还蹲在河边看老奶奶磨绣花针呢。

    可以说,在人生的起跑线上,王勃已经将同龄人远远地拉在了身后。

    16岁时,王勃应幽素科试及第,也就是考上了国家公务员。

    这个“幽素科试”是个什么鬼?简单说明一下。

    一说科举考试,大家首先想到的是考进士,其实,唐代科举最初设立的科目特别多,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包括幽素等等,差不多有50多种。

    许多科目属于不被重视的偏门,后来逐渐都废止了,只留下明经、进士两科。

    这其中,进士侧重诗赋,需要较高的文学才能,考试难度特别大,好多人一考就考一辈子;明经基本上考死记硬背的东西,相对容易些,是年轻人快速获得文凭的捷径,所以,素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我们熟知的那些文坛巨匠,大多是进士出身,比如:王维、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白居易、李商隐、杜牧、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陆游、司马光等等等等。

    进士看不起明经,就像985、211的看不起三本民办大学一样。比如元稹,明经出身,后来虽官居要职,但还是经常因为学历不够硬而遭人歧视。

    明经尚且如此,更不要说什么幽素了,基本上就是个成人高教。

    以王勃之才,本来要报考进士,但在朝中为官的父亲说:“别傻了孩子,还是去考个简单的吧,趁着你爸还在台上,早点给你安排一下。反正北大清华跟成人高教学历都是一样的,填表时候都填本科对不对。”

    公元666年,年仅16岁的王勃轻轻松松考中了幽素,立刻被组织部任命为朝散郎,从七品上,成为大唐朝最年轻的副县级干部。

    在当时,即便是考中了进士,也不意味着马上就能安排职位,还要参加吏部的考试,还要等岗位空缺,许多人一等就是几年,比如韩愈,考中进士10年后才得到组织部的安排。

    王勃幽素及第,未冠而仕,成为官场热议的话题,面对种种非议,王勃坦然地说:“能力之外的资本等于零,我能有今天的成绩,跟我的家庭没有任何关系,靠的全是我个人的努力。”

    2.    自毁前程

    王勃担任朝散郎后,被安排在唐高宗之子李贤的沛王府中做文秘工作。

    这期间,恰逢国家重点工程乾元殿竣工,王勃熬了几个晚上,赶写了一篇《乾元殿颂》,通过沛王李贤送到了唐高宗的手上。

    群臣列陛,奏萧相之遗模;天子临轩,采荀卿之故事。

    功推三祖,银绳勒东岱之威;业峻一人,金口奉南山之寿……

    文章洋洋洒洒4000余字,气韵曼妙,词藻华美,极尽歌功颂德之能事。

    高宗皇帝看完,龙颜大悦,一打听,作者是未及弱冠的16岁少年王勃,不由惊叹:“奇才!真乃我大唐奇才!”当即作出批示,要求各部门认真组织学习。

    文章得到最高领导的肯定,王勃声名大振,至此,人们开始将王勃与当时的文坛名家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相提并论,合称“初唐四杰”。

    才华横溢,领导器重,再加上年龄上的优势,王勃的仕途看起来一片光明。

    然而,就在他事业的上升期,因为一件微不足道小事,王勃断送了自己的大好前程。

    当时上层社会流行玩斗鸡,沛王李贤年仅13岁,正是贪玩的年纪,沉迷于此不能自拔,府里养了一大群斗鸡,没事儿就组队跟外面的鸡打比赛。

    有一次,沛王李贤跟自己的兄弟英王李显,也就是后来的唐中宗较上劲儿了,都说对方的鸡是垃圾,自己的鸡才是斗鸡中的战斗鸡,互相不服气,相约要恶斗一场。

    为了鼓舞士气,为即将到来的二王斗鸡大赛加油助威,喜欢卖弄才学的王勃写了一篇战书《檄英王鸡文》。

    全文572字,骈四俪六,对仗工整,遣词华丽,虽是一篇戏谑之作,却写得文采飞扬:

    两雄不堪并立,一啄何敢自妄?养成于栖息之时,发愤在呼号之际。望之若木,时亦趾举而志扬;应之如神,不觉尻高而首下……

    朋友圈里许多人转发这篇文章,不巧被唐高宗看到,看完很生气:二王斗鸡,玩物丧志,影响团结,身为下属,不但不好生规劝,还卖弄学问,写这种挑拨离间的扯淡文章推波助澜,分明是个不务正业的歪才!

    一怒之下,将王勃免职,逐出王府,并限期离开京城。

   3.    从头再来

    官场凶险,世事难料,谁又能想到,一个年轻干部的大好前程,竟因为一篇文章毁于一旦。

    公元669年,王勃黯然离开长安,远赴四川成都蜀州,投奔好基友阿杜。

    他乡遇故知,二人久别重逢,阿杜惊喜万分,操着浓重的巴蜀口音说:“龟儿子你咋过来喽?听说你娃在长安过得很安逸嘛。”

    王勃长叹一声道:“哎,别提了,昨天所有的荣誉,已变成遥远的回忆,勤勤苦苦已度过半生,今夜重又走进风雨。”

    把自己的遭遇一五一十告诉了阿杜,期间不住长吁短叹,意志十分消沉。

    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这首《江亭夜月送别》,是王勃旅居四川期间所作,诗中凄凉寂寞、孤苦感伤的情怀,正是当时灰暗心境的体现。

    难道就这样沉沦下去吗?当然不行!

    阿杜语重心长地开导王勃:“你不能随波浮沉,为了你至爱的亲人,再苦再难也要坚强,只为那些期待眼神,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擦干泪不要怕,至少我们还有梦,伤心总是难免的,你又何必一往情深,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谁能随随便便成功,心若在梦就在,天地之间还有真爱,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

    王勃听了连连点头:“哥你说的太好了!”

    王勃旅居四川三年,在好友阿杜的鼓励下,逐渐走出了阴霾。

    公元671年,21岁的王勃重返京城,再次参加科举考试,毕竟好几年没复习功课了,王勃此次应试名落孙山。

    尽管如此,父亲还是出面托关系,给他在河南虢州谋了个参军的职位,总算是又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

    父亲说:“吸取教训,好好工作,千万别再给我惹麻烦了。”

    王勃满口答应。然而,平静的日子过了没多久,王勃就卷进了一桩骇人听闻的恶性杀人案件,不但连累了父亲,还差一点要了自己的性命。

    4. 杀身之祸

    事情是这样的。

    有一天,家里来了个陌生人,自称叫曹达,是京城名医曹元的亲戚,也是王勃的崇拜者,因为得罪了黑社会,被仇家追杀,走投无路,想在王勃家躲上几天,等过了这阵风头就走。

    王勃在长安的时候,曾经跟曹元学过几年医术,一听是恩师的亲戚,又是自己的粉丝,觉得这个忙得帮,就留他住在了自己家里。

    过了几天才知道,这个曹达竟是官府在全国通缉的重大刑事要犯。

    王勃当时就懵了,现在再去报官显然已经晚了,自己窝藏嫌犯,已经犯下了大罪,若放他离开,一旦被官府抓获,一定会供出自己。

    怎么办?到底是年轻啊,王勃脑子一热,一不做二不休,抄起一把尖刀,直接杀人灭口了。

    自以为在家里动手,人不知鬼不觉,没想到,法网恢恢,疏而不漏,有关部门对此案极为重视,新上任主抓公检法的领导叫狄仁杰,要求命案必破,当地公安部门迅速成立了专案组,全力以赴,经过连续几个昼夜的缜密侦查,虢州参军王勃落入到了警方的视线。

    王勃起初还想抵赖,但在大量证据和强大政策攻心下,不得不交代了自己先窝藏嫌犯,后杀人灭口的犯罪经过,结果,王勃以包庇罪、故意杀人罪被一审判处死刑。

    当时,案件在全国引起极大轰动,《今日说法》《道德观察》等主流媒体纷纷把镜头对准王勃杀人案,深入剖析:昔日青年才俊为何沦为残忍的杀人凶犯?是道德的沦丧还是人性的扭曲?系列报道《走向深渊》敬请收看。

    此时,狱中的王勃万念俱灰,只等秋后问斩。

    就在死期临近之时,恰逢唐高宗改元,也就是更换年号,大赦天下,王勃因为属于激情杀人,无犯罪前科,认罪态度良好,由死刑改为三年有期徒刑。

    苍天啊大地啊,是哪个神仙姐姐帮我出的力啊,王勃死里逃生,喜极而泣。

    在过去,每逢改朝换代、新皇登基、册封太子等重大事件,都有大赦天下的传统,更改年号在唐朝本来算不上什么大事,因为特别频繁,唐高宗在位34年,先后换了14个年号,他老婆武则天在位21年,用了17个年号,俩人用过的年号加起来比明清两朝的总和还多。

    但是,为了彰显皇恩浩荡,盛世和谐,有时候皇帝一高兴,改元纪年也会大赦天下,王勃运气不错,居然赶上了。

   5.  洪州盛会

    公元674年,王勃刑满出狱,朝廷本着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原则,宣布他官复原职。但三年的牢狱生活,让王勃早已视官场为畏途,婉言拒绝了。

    出狱后才知道,因为他的案子,父亲被降职,由雍州司功参军贬到千里之外的交趾做了一个小小的县令。

    交趾在哪儿?就是现在的越南河内,对,在大唐时期,越南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连累父亲背井离乡,远谪贫穷落后的蛮荒之地,王勃心中十分愧疚,写信给父亲深深自责道:

    如勃尚何言哉!辱亲可谓深矣,诚宜灰身粉骨,以谢君父……今大人上延国谴,远宰边邑,出三江而浮五湖,越东瓯而渡南海,嗟乎!此勃之罪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矣。

    都怪我都怪我,专业坑爹,都是我的错。

    经过近一年的休养调理,公元675年,王勃决定去交趾探望父亲。

    他由洛阳出发,沿大运河南下,经淮阴、楚州、江宁一路向南,在九九重阳之日,到达了江西洪州,也就是现在的南昌。

    正赶上当地的一件盛事,洪州地标性建筑滕王阁重修竣工剪彩仪式暨675中国洪州首届滕王阁诗词大会,洪州都督阎伯屿邀请了江南文化界的名流以及各大新闻媒体参加,滕王阁一时群贤毕至,蓬荜生辉。

    这样的热闹场面王勃当然不会错过,凭借当地朋友介绍和自己在文坛的名气,他顺利拿到了入场券。

    按照预定流程,开场舞之后,主持人介绍到场嘉宾、阎都督代表当地政府讲话、滕王阁施工方领导讲话、施工监理代表讲话、洪州旅发委领导讲话、洪州文联主席讲话、主要领导上台剪彩(音乐起),阎都督宣布滕王阁竣工并正式对外开放,掌声响起,鞭炮齐鸣,鼓乐喧天,主持人请所有来宾入席。

    宴会开始前,再进入第二个程序,文联主席宣布675中国洪州首届滕王阁诗词大会开幕,工作人员请与会嘉宾以滕王阁为题现场吟诗做赋。

    这时,大家纷纷推辞:“岂敢岂敢,鄙人才疏学浅,怎敢班门弄斧。”推来让去,居然没一个人肯站出来。

    为啥?因为大家心里都清楚,此次诗词大会除了彰显政绩之外,主要是想借机推出阎都督的女婿孟学士。

    早在几天前,孟学士就已经写好了一篇滕王阁的辞赋,等大家都不出场,他再勉为其难地站出来,假装现场即兴创作,然后大家负责夸赞,媒体负责集中报道,文坛新秀一举成名,大家吃好喝好,最后领红包领纪念品走人。

    这是昨晚筹备会上设定好的程序。

    可计划赶不上变化,万万没想到,角落里忽然传出一个声音:“小生不才,愿斗胆一试。”

   6. 千古华章

    这个不懂事的年轻人正是王勃。

    在全场目光注视下,王勃正襟危坐,一面研墨,一面在心里构思。

    据《新唐书》记载:“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就是说,王勃平时写作,喜欢先磨墨数升,然后喝酒,喝完往床上一躺,蒙住脸假装睡觉,其实是在心里构思,想好之后提笔一蹴而就,不改一字。现在我们说的打腹稿,就来源于此。

    这次是个考验,因为没喝酒,也没蒙脸睡觉,所以只能慢慢研墨。

    一个外乡人,节外生枝,阎都督本来就有点生气,见王勃磨磨蹭蹭半天不动笔,更加不耐烦,拂袖而去,吩咐手下随时传送内容。

    不一会儿,手下报告,开篇:“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阎都督哼了一声:“不过是老生常谈而已。”

    又传:“星分翼轸,地接衡庐”,阎都督沉吟不语。

    再往下:“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阎都督坐不住了,再次回到现场,见王勃在众目睽睽之下,凝神静气,笔走龙蛇,如行云流水。

    当“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写出时,阎都督忍不住同在场众人一起,拍案叫绝,连声赞叹。

    此时,阎都督的女婿孟学士在一旁悄悄把自己写的那篇文章揉成一个纸团,按照垃圾分类,扔进了可回收垃圾箱。

    少顷,一篇文辞华丽,震烁古今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一气呵成: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呜乎!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我知道大家都是快速划过来的,文章确实有点长,但我还是建议,有时间的话,读上几遍,仔细感受一下中国古代的骈文之美。

    王勃的这篇《滕王阁序》连续多年入选高中语文课本,与后来骆宾王的《讨武瞾檄》一起,被后世誉为“骈文双壁”。

    在这篇不足千字的文章中,大量我们至今还在用的成语、名句和典故都出于此,比如: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高朋满座、胜友如云、钟鸣鼎食、渔舟唱晚、雁阵惊寒、水天一色、萍水相逢、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命运多舛、老当益壮、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阮籍猖狂、穷途之哭、无路请缨、潘江陆海等等,可谓字字珠玑。

    序文之后,是一首《滕王阁诗》: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    自流。

    赞叹之余,当时就有人发现,诗的最后一句空了一个字。

    这是给大家出的填空题吗?有人说应该是槛外长江水自流,有人说应该是槛外长江独自流,众说纷纭。

    问王勃,王勃笑而不语。

    阎都督一看,立刻就明白了,为滕王阁写这么大一篇文章,还没给人钱呢,赶紧让人取来纹银千两奉上:“一点小意思,不成敬意。”

    王勃一面收钱一面说:“哎呀,这多不好意思,都督您太够意思了。空一个字没别的意思,空者,空也,槛外长江空自流嘛。”

    一语点破,众人齐声称妙。此后,江湖上有人传言,王勃稿费惊人,一字千金。

    其实,这1000两纹银,至少有900两,是冲着诗前面的序给的。

   7. 天妒英才

    很快,王勃的《滕王阁序》从江南传遍了全国。

    公元676年冬,长安城皇宫内的唐高宗手捧文章连看了好几遍,忍不住赞叹:“真乃罕世之才!当年因为一篇斗鸡文把他赶出京城,确实责罚太重了,来人,下旨将王勃召回京城,入朝见驾。”

    太监吞吞吐吐地说:“启禀陛下,这个王勃,恐怕,是来不了了。”

    皇帝问:“为啥?”

    太监说:“因为,王勃,已经死了。”

    那一年,王勃离开滕王阁,继续南下,一路跋山涉水,终于到了交趾。父子相见,不免感慨万千,唏嘘不已。

    已经淡泊功名的王勃有心留在父亲身边尽孝,老王一听就急了:“糊涂!在这个十八线城市能有什么发展?我老了,无所谓了,你还年轻,来日方长啊,赶紧走,回长安,那里才是你该去的地方。”

    王勃逗留了一段时间,在父亲的再三催促下,乘船返回。不料,途中遭遇海上风暴,王勃失足落水,就此葬身大海,死时年仅26岁,墓地现存越南北部义安省宜禄县宜春乡。

    噩耗传来,大唐文坛无不为之惋惜。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多年以后,如日中天的李白读到王勃的诗作,不由暗自感叹:幸亏此人英年早逝,如果再多活几十年,这诗坛第一把交椅,只怕轮不到我老李去坐。

    这正是:

    惜英年早逝,天涯何处觅知己

    叹华章永存,海内无人柱长天

    更多文章,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孙继胜的小宇宙(sunjisheng030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99

主题

4193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850
贡献
5504
金钱
10038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9-7-10 14:59:30 | 显示全部楼层
林金建 发表于 2019-7-10 10:20
宋之前有梁钟嵘的《诗品》、唐释皎然的《诗式》、唐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等诗话,郭云:诗话之称,固始于 ...

郭绍虞学问虽好,但口才却实在不怎样。他给学生上《中国文学批评史》课程时,慕名而来者很多,一间梯形教室都挤满了。那时蒋孔阳还是个青年教师,自愿参与辅导,阵势很为壮观。然而郭绍虞讲课时,满口苏白的口头语“在咕,在咕”总是讲不清楚。再加上他自己所说的“中气不足”,声音轻微,教学效果并不好。听他的课,远不如看他的书来劲。郭绍虞虽然是语言学家,文章也写得极其规范,但讲话却常常既不合语法,也不讲修辞。同学调皮,经常学他在迎新会上所讲的一句话:“我们今天欢迎新伙伴,我们大家一起来伙伴。”可见他并无即席讲话之才。人非圣者,郭绍虞虽然有此短处,但因为他学问大,对人好,所以无损于威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99

主题

4193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850
贡献
5504
金钱
10038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9-7-12 09:31:2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沒有錢不是真正的文人
1210 次点击
23 个回复
猎鹰猎鹰 于 2019/7/12 7:43:16 发布在 凯迪社区 > 猫眼看人
    文人很難定義,總之是以文為生的人,主要是字和文章。文人給人的印象很孱弱,手不能提肩不能挑,很清貧。
    沒有錢不是真正的文人,有錢不一定是文人,但是沒錢肯定不是文人。文人要學會賺錢,不要自視清高,不要嫌棄銅臭。一文不名,怎麼可能是文人?
    文人賺錢的套路肯定與人不同,主要是靠文化,用文化的手段去賺錢。文化中,現代文化主要是科學文化,當然是用科學去賺錢,比如科學家,它們是榜樣,是文人賺錢的榜樣。當然還有很多其它的方法,那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了。
    總之,沒有錢不是真正的文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22 13:1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