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00|回复: 8

汉语的正宗传承

[复制链接]

599

主题

4193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849
贡献
5503
金钱
10036

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9-6-25 11:37: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size=1.35em]多数人都不敢相信的真相—汉语的正宗传承?
   
  作者:另胡葱
   
  传承中华文明的载体
  (部分内容转自网络)
  我们常常为我们是炎黄子孙,是龙的传人,是中华民族而骄傲自豪。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正是凝聚我们民族团结的最核心的内容,和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最核心的竞争力。那么我们的传统文化都有些什么内容呢?琴、棋、书、画、诗、酒、茶、语言、文字、诸子百家思想就是我们中华文明最核心的内容。就文字来说有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草书等等,普通人当然研究不了这么高深艰涩的文字,但普通的汉字我们总是要学习的;经典的诗词总要会背那么一两百首的,不然你怎么好意思说自己是中国人呢?琴、棋、书、画、这么专业的文化传承就只能由专业人士传承了,普通人就仅限于欣赏和业余爱好。
   
  中华民族的语言有汉语、藏语、壮语、傣语、侗语、黎语、彝语、苗语、瑶语等;
  汉语语言有:官话、晋方言、粤方言、湘方言、淮方言、吴方言、徽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北方言、闽南方言、闽东方言、闽中方言、莆仙方言等等。
   
  文化就是文明的核心,正是我们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核心竞争力。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而语言又是是文字的载体。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古人写诗,是非常讲究韵调的,不押韵的诗,是不可想象的。不押韵的诗,那就不能成为一首诗了。我们在用普通话诵读很多古诗时,特别是唐宋年代的古诗,常常会发现,诗并不押韵。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唐宋诗词并不是用普通话来思维写作的,而是用汉语中的另一种更古老的语言——粤语,来思维写作的。当你用粤语来诵读这些古诗词时,很多不押韵,不通顺的地方都变押韵,变通顺了。
   
  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不会用粤语和普通话双语朗读唐诗宋词的,真的就没有资格评价粤语和普通话的优劣。
   
  那些说苏东坡到岭南听不懂粤语的,事实在赤裸裸的打你们的脸啊。天见可怜。不但唐诗宋词的文字传承下来了,粤语语音这种唐宋古音的活化石也被两广人民传承下来了。
   
  用粤语和普通话分别读一读,苏东坡的词。你立即就明了,哪种语言更接近唐宋古音。
   
  念奴娇·赤壁怀古   宋: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用普通话读这首词,普通人如果不经专门的解释,有些地方是无法理解的,有些不知所云。大家会以为那是上古文字和语法,现代已经不用了,例如这句“一尊还酹江月”;
  而以粤语为母语的人,不用专门的学习和解释,他马上就领会明白这句词的意思。因为不论是“一尊”还是“酹”都存在于粤语的口语和文字中,没有理解上的困难。日常例子如:一樽啤酒、买一樽豉油返屋企、饮番樽啤酒先、呢个玻璃樽入面系乜野来咖?普通话不是用“樽”,是用“瓶”,一瓶、瓶子。“酹”“酹嘢” " laai  je "会粤语的人都懂的,这里就不解释了。酹啲油落镬 (倒一点油下锅)。
   
  同样的例子还有唐代李白的《将进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诗句里的【樽】字,正是广东话中的常用字。

  同时会说粤语和普通话的人都丝毫不会怀疑,粤语是最接近唐宋时的“国语”。因为战乱和人口迁徙及中央政府强制标准等原因,地理上的原来的中原地区的语言,已经不是原来唐宋时期的国语古音了。而比较完整传承了唐宋时期的国语古音的语言,正是现代的粤语。天见可怜没有亡我最正统的唐宋时代“国语”。
   
  我在煮酒, 见过一个朋友用粤语解读山海经,看来还是有些道理的.
  所以说,天见可怜,没让这些方言灭绝,不然中华文明真的要断根了。上典古籍那就成为谁也看不懂的“天书”了。(这里我只是打个比方,山海经不一定是用接近粤语的语言思维撰写的,也可能是其它的语言。这需要语言和文字方面的学者来研究考证。)
   
  因为先入为主和习惯方面的原因,只会说普通话的人群总以为普通话才是汉语的“正宗”。只有同时具备两种语言能力并能流利表达的人群,经过对唐宋诗词的学习和研究后,才会真正明白,粤语才是汉语的正宗。语言掌握量的多少,知识掌握量的多少,就造成了有文化和没文化的差别。一些没文化的人群,居然勇于嘲笑有文化人群的见解,到底是谁给予你的勇气呢?据一些学者的考证,普通话只有不到四百年的历史,因此普通话是代表不了源远流长的汉语语言的。粤语定型于唐宋时期,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可视为汉语的代表语言之一。
   
    古人写诗,是非常讲究韵调的,不押韵的诗,是不可想象的。其他的诗就不一一例举了,因为举证越多,你就越是冷汗直流。我这说的(普通话)比不上粤语正宗?
    用你撑屋的方言和普通话读一下这首诗,
   
    王之涣《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①
    黄河入海流② 普通话 [liu]  粤语 [ lau4 ]
    欲穷千里目③
    更上一层楼④ 普通话 [lou]  粤语 [ lau4 ]
   
  普通话第②④句,流 [ liu ],楼 [ lou ],尾音不押韵;
   
  粤语的第②④句,流 [ lau4 ],楼[ lau4 ],尾音都是au押韵;
   
    会说粤语的兄弟姐妹,用粤语读一下?怎么样?浓浓的穿越感来了吧?仿佛回到千年前的唐宋,和祖先们一起高歌吟颂。不会说粤语的同胞可参看粤语的注音。
   
      当然普通话也是汉语的一种,但是他比不上粤语正宗!对比着念一念唐诗宋词你就立刻明白,粤语是更正宗的汉语。那些说要消灭粤语的,你的祖先们在痛哭流涕啊!
   
      知道吗?那时候没有任何录音设备,就靠先辈们的口口相传。穿过千年的时空,穿过厚重的历史,传承给无数的后辈,走向今天的我们。
   
  音律美,声韵美,语言意境之美,那是无数勤劳刻苦的中华民族的先辈们智慧的结晶。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珍视这最正宗的中华文化,我们有责任,有道义,把先辈们的文明传承下去。生生不息,世代相传。
   
  百花齐放,万紫千红,才能展现花园里的美丽。
  只有一种品种,一个颜色的花园,很快就会让人腻味的。
  正是各地各民族,才组构成了地大物博,人杰地灵的伟大祖国。
  各种语言文字,取长补短,相互学习相互融合,才生成了生生不息,流传千年的汉语汉字。对于各地的方言文字,我们不能鼠目寸光,人为限制。反而要鼓励发展各地特色的方言、文字、戏曲,让祖国文化的艺术花园里姹紫嫣红,群芳斗艳。
   
  我们常常谈及文化融合、语言融合、民族融合。那么这些民族、语言、文化到底是怎么样融合在一起的呢?没错,到底还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把他(它)们融合在一起的。没有一个个具体的双语人才(人群)、多语种人才(人群),语言它不会自己把自己融合起来;民族间如果一个个具体的个人不自由流动,不通婚,民族大融合也不可能发生;文化融合同样也是如此的道理和原理。
   
    一些禁止、限制、反对、地方方言和文字的人(包括部分领导)。其实是一些伪马列主义者。是一些不懂马列主义辩证法的无知之徒。整体纯粹是由各个局部构成的,没有了各个局部,也就没有了整个的整体。同样的道理,统一的言语也是由各种方言发展而来的,没有了方言,也就不会产生统一的语言。各民族语言的相互融合发展,才会产生出统一的语言。统一的语言产生之后,如果有各种语言和方言进一步的融合发展,统一的语言会得到更好的进化发展。所以说方言和统一语言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方言的进步和发展,反过来会促进统一语言的进步和发展。这是局部和全局的有机发展统一。

    你禁止限制了方言的发展,那么这种由方言生成的统一的语言也就渐渐失去了生命力。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果任由这些不懂事物发展辩证法的人来领导我们的民族文化,那将会是中华民族可悲的灾难。

    普通话当然要推广发展,不然大家没法正常沟通交流。但是除了教师的上课时间要强制推行普通话教学以外,别的时间段就不宜限制太多。甚至有条件的地方最好一天一节方言课,背背传统古诗文,让方言和普通话共同发展。限制地方的方言电视广播节目更是不智之举。

    建议推广粤语教学(有条件的地方起码每天一节粤语课,比如广东广西),因为粤语更为古老正统,更能代表中华古文化。有双法定语言的国家也不少。

    为了避免普通话过于强势的赢者通吃的法定垄断地位,对于其它方言的传承,我们可以采取些什么补救措施呢?语言是由“说”它的人来进行语言融合的,首先要让大家有机会,有场合说这种语言。首先在学校,七大方言区的学校,从幼儿园到高中,都必须每天一节方言课。说说日常用语,背背古诗文。并鼓励方言区的民众在日常生活中多使用方言,为民众营造使用方言的环境和氛围。还想让我们民族的语言有所发展,还想让我们的民族充满凝聚力,我们就必须要这么做。
   
   
    有的网友表示怀疑:唐朝定都长安,你跟我说粤语是官话?那个时候的粤语地区是流放之地,直到南宋江南才超过江北。即便是到了清末两广也是蛮区呀?
   
    有道是:年年岁岁花相似 岁岁年年人不同 土地还是那片土地,风景还是那片风景。不过那里住的,已经不是原来的人了。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对战乱,对逃难,对种族大屠杀真的没有什么概念。了解下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的人口大迁徙,和战乱,大屠杀导致的逃难。那就会明白为什么原来的语言会消亡或转移到别的地方。上面分析的诗词文字发音,和书面文字的解释,就是活生生的证据啊。令人不能忽视的证据。正是两广地区交通不便和环境的相对封闭,才让逃难到那里的人们相对完整的保留了原来的语言。
   
    远的朝代就不说了。只例举近代民国的南京吧。异族大和民族入侵中国,并在南京屠城。原来南京城里只要是有点财富,有点文化,有点生产技能的,都被民国政府组织跑路到重庆了。除去逃跑逃难和被屠杀的,南京城里还剩下多少会说南京官话的市民呢?日本军人屠城后,为了填补人口空缺,只好从别的省份征集人口。之后日本人就教新的人口说日语。你想一下,如果日本人不战败,就一直留在南京的话,随着岁月的流逝,南京城里还会有会说南京官话的市民吗?

    我们再来看看重庆会发生什么。随着逃难到重庆的南京市民的数量的增加。因为人口上和经济文化上的优势,如果南京市民从此就留在重庆不走的话,南京官话就会取代重庆话,成为重庆语言的主流。随着岁月的流逝,千年之后,如果不经解释,你一定想破脑袋都想不明白,为什么远离南京近三千里之外的重庆,他们说的语言竟然是南京官话。而南京人说的竟然是日本话。
   
    然而故事到此并没有完结。日本人日化南京后,利用中央集权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种种优势,把日语当成了新官话并全国推广。只要交通稍为便利点的地区,原来的语言都象被瘟疫感染一样,全部都烙上深深的日语的痕迹。一代二代三代……这样代代相传之后,所有说这种语言的国人都深信不疑,自己所讲的就是国粹官话。

    岁月轮转,光阴荏苒,新的朝代又将开启。因为先入为主和使用习惯及便利方面的原因,新朝代顺手就将这种多数人都说习惯了的语言定为国语官话。以致于一些朝廷大员和封疆大臣,听到山城重庆的那些和自己常讲的差别很大的南京官话时,心底顿时涌出丝丝不快之意。一顿猛如虎的操作之后,南京官话就渐渐失去了生存空间,慢慢凋落了。就这样,一些炎黄子孙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势,几乎亲手埋葬了自己祖先口口相传了几千年的民族语言。
   
  用普通话去读诗经或唐诗上的诗句,你会觉得很多诗都是不押韵的,没有诗的韵味。那是因为你没有用正确的语言去朗读!如果用粤语来诵读,就韵味十足,诗意会喷涌而出!
   
  诗经:“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的【行】字,正是广东话。行行重行行的意思是;行下,停下,再行下,又再停下,非常之依依不舍……广东话日常例子如:行路、行街睇戏、行出去、行花市、行左几远呀?普通是用“走”或“逛”,走路、逛街。
   
  杜甫:“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的【隔篱】,正是广东话。广东话日常例子如:我就住喺你隔篱、隔篱邻舍、搬过隔篱屋。普通话不是用“隔篱”,是用“隔壁”或“邻居”。用普通话诵读这几句诗,给人的感觉就是诗的古意年代感久远,是古代人才这样说话,我们平时不会这么说话;但是以粤语为母语的人群在诵读这几句诗时,是一点违和感都没有,我们平时就是这么讲话的。“市”在粤语里就是菜市场的简称,“樽酒”也是粤语里的习惯用语一瓶酒的意思,“饮”是粤语的习惯用语,对应普通话的“喝”如“饮水”“饮酒”。你要说杜甫讲的不是粤语,广东人打死都唔信!
   
  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几多】,正是广东话。广东话日常例子如:几多钱?几多个?普通话不是用“几多”是用“多少”。
   
  还有太多太多例子,不多说了,有兴趣自己去查找答案吧!

  粤语,有着千几年深厚历史文化基础,系传承中华古代文明的载体,推普没问题,但倡议废粤、贬粤、打压粤语;绝对是破坏中华文化传承的文盲行为。还有,敬告各位,唐诗真是要用粤语来读,如果自己不懂粤语;没文化就算了,千万别随便乱说别人讲粤语是没文化,真是会失礼于人。
   
  以上是有力证据去保卫广东话!粤语——传承中华古代文明的载体!
   
  我们用普通话朗读《诗经》上的诗句时,心里会涌出一股疑问?很多地方都不押韵,这叫什么诗啊,古人写诗的格律就差别那么大吗?很多诗既不押韵又平平淡淡,诗不象诗。当你用粤语朗读这些诗句时,你心中会豁然开朗,原来《诗经》上的诗,是用近似粤语的语言来思维写作的 !
   
  例如《诗经》首篇《关雎》用普通话朗读是根本不押韵的:
  关关雎鸠①, [ jiū ]
  在河之洲②。 [zhōu ]
  窈窕淑女③, [ nǚ ]
  君子好逑④。 [qiú ]  
   
  ②④句不押韵,洲 [zhōu ] ,逑 [qiú ];在古诗句里,这是不可想象的错误。
   
  用粤语朗读,诗句就押韵了:
  关关雎鸠①, [ gau1 ]
  在河之洲②。 [ zau1 ]
  窈窕淑女③, [ neoi5 ]
  君子好逑④。 [ kau4 ]  
   
  ①②④句都押韵,鸠[ gau1 ],洲 [zau1] ,逑 [ kau4];  都是au音结尾。
   
  再来看《诗经》的第二篇《葛覃》用普通话朗读是根本不押韵的:  
   
  葛之覃兮①, [ xī  ]
  施于中谷②, [ gǔ ]  
  维叶萋萋③。 [ qī  ]
  黄鸟于飞④, [ fēi ]  
  集于灌木⑤, [ mù ]
  其鸣喈喈⑥。 [ jiē ]
   
  ① ③ ⑥句不押韵,兮[ xī  ] ,萋[ qī ],  喈 [ jiē ];
   
  用粤语朗读,诗句就押韵了:
   
  葛之覃兮①, [ hai4  ]
  施于中谷②, [ guk1 ]  
  维叶萋萋③。 [ cai1  ]
  黄鸟于飞④, [ fei1 ]  
  集于灌木⑤, [ muk6 ]
  其鸣喈喈⑥。 [ gaai1 ]
   
  ① ③ ⑥句押韵,兮[ hai4  ] ,萋[cai1],  喈 [gaai1 ];都是ai音结尾。
   
  其他的诗句就不一一例举了,大家可自行比对。用粤语朗读押韵的诗的比例,比用普通话朗读的更多!
  粤语发音网站:http://www.yueyv.cn/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做个试验,找一些完全不懂汉语的外国人,让他们听听分别用普通话和粤语朗诵的《螽斯》,看看他们到底听出些什么感觉?
   
  用普通话朗读,平淡无奇:
  https://www.ximalaya.com/youshengshu/4459902/16880809
  出自先秦的《螽斯》
  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
  螽斯羽,薨薨兮。宜尔子孙,绳绳兮。
  螽斯羽,揖揖兮。宜尔子孙,蛰蛰兮。
   
   
  到下面的网站听听粤语的朗读,一只昆虫鸣叫声活灵活现: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2775971/7800529
  出自先秦的《螽斯》
  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
  螽斯羽,薨薨兮。宜尔子孙,绳绳兮。
  螽斯羽,揖揖兮。宜尔子孙,蛰蛰兮。
  特别说明一下把“揖揖兮”复制到下面的网站听粤语最正确的发音
  http://www.yueyv.cn/
   
  还有下面这首留传千古,海内外华人几乎都知晓的唐诗,对比一下韵律你就完全明白了,粤语就是唐宋古音的正宗传承!
   
  普通话注音
  静夜思
  唐代:李白
  床前明月光①,[ guāng ]
  疑是地上霜②。[ shuāng ]
  举头望明月③,[ yuè ]
  低头思故乡④。[ xiāng]
   
  第②④句不完全押韵,霜[ shuāng ],乡[  xiāng  ],一个尾音uāng另一个尾音iāng
   
  粤语注音
  静夜思
  唐代:李白
  床前明月光①,[ gwong1 ]
  疑是地上霜②。[ soeng1 ]
  举头望明月③,[ jyut6 ]
  低头思故乡④。[ hoeng1 ]
   
  第②④句完全押韵,霜[  soeng1 ],乡[  hoeng1  ],尾音都是oeng
   
  粤语完胜!
   
  这些经典唐诗,大家不妨用粤语和普通话念来对照一下:
   
  普通话注音
  凉州词二首·其一
  唐代: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① [ jian ]
  一片孤城万仞山② [ shān ]
  羌笛何须怨杨柳③ [ liu ]
  春风不度玉门关④ [ guan ]
   
  第②④句不完全押韵,山 [ shān ],关 [ guan ] ,一个尾音an另一个尾音uan
   
  粤语注音
  凉州词二首·其一
  唐代: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① [ gaan1 ]
  一片孤城万仞山② [ saan1 ]
  羌笛何须怨杨柳③ [ lau5 ]
  春风不度玉门关④ [ gwaan1 ]
   
  ①  ②④句押韵,间 [ gaan1 ],山 [saan1 ],关 [gwaan1 ] ,尾音都是aan
   
   
  用粤语读压韵, 用普通话读不压韵的唐诗举例(*每句最后一字注音, 粤语用英文发音规则注音, """"普通话""""用拼音)
   
  杜牧[赠别]之二:
  多情却似总无情,(粤语:tsing """"普通话"""":qing)
  唯觉尊前笑不成.(粤语:sing """"普通话"""":cheng *不押韵)
  蜡烛有心还惜别,
  替人垂泪到天明.(粤语:ming """"普通话"""":ming)
   
  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粤语:sun """"普通话"""":shen)
  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粤语:tsun """"普通话"""":chen)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粤语:bun """"普通话"""":bin *不押韵)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粤语:sun """"普通话"""":shen)
   
  杜甫[陪李北海宴历下亭]:
  东藩驻皂盖,北渚凌青荷。(粤语:ho: """"普通话"""":he)
  海内此亭古,济南名士多。(粤语o: """"普通话""""uo)
  云山已发兴,玉佩仍当歌。(粤语o: """"普通话""""e)
  修竹不受暑,交流空涌波。(粤语:bo: """"普通话"""":buo)
  蕴真惬所遇,落日将如何。(粤语:ho: """"普通话"""":he)
  贵贱俱物役,从公难重过。(粤语o: """"普通话""""uo)
   
  王勃「倬彼我系」
  倬彼我系,出自有周。(粤语:zao: """"普通话"""":zhou)
  分疆锡社,派别支流。(粤语:lao: """"普通话""""u *不押韵)
  居卫仕宋,臣嬴相刘。(粤语:lao: """"普通话""""u)
  乃武乃文,或公或侯。(粤语:hao: """"普通话"""":hou *不押韵)
   
  王勃「咏风」
  肃肃凉景生,加我林壑清。(粤语:tsing: """"普通话"""":qing)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粤语:ying: """"普通话"""":ying)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粤语:tsing: """"普通话"""":qing)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粤语:sing: """"普通话"""":sheng *不押韵)
   
  「游梵宇三觉寺」王勃
  杏阁披青磴,雕台控紫岑。(粤语:sum: """"普通话"""":cen)
  叶齐山路狭,花积野坛深。(粤语:sum: """"普通话"""":shen)
  萝幌栖禅影,松门听梵音。(粤语:yum: """"普通话"""":yin *不押韵)
  遽忻陪妙躅,延赏涤烦襟。(粤语:kum: """"普通话"""":jin)
   
      等等。 很多唐诗用粤语念起来押韵,琅琅上口,而普通话却很拗口,这就证明,在古时候,特别是唐朝的时候,绝大部分中国人讲的就是粤语。
      不可否认现在推行的普通话的确对古老的南粤文化有很大的冲击,但是作为一种文化语言,我们有责任保护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并且将它发扬光大
   
  「旧时王榭堂前燕」、「明月几时有」、「问君能有几多愁」……这些朗朗上口的古诗词均带有至今仍经常挂在母语为粤语者口边的词汇「旧时、几时、几多」。有感于粤语蕴含的古语元素为当今汉语各方音之翘楚,亦知道不少行家里手对粤语本字研究极之深入,考本字过程中周不时引经据典,令不少晚辈大开眼界扩展知识。本想搜集多些这类古诗词,以将中国经典文化及粤语文化共冶一炉,并希望不断有更新,成为一个特色栏目,还有赖各位平时多收集些资料,此为关键。
   
  还记得小学一年级时学的那首诗吗?《画》。用普通话诵读这首诗,完全不象是一首诗,因为和押韵完全不沾边!大家都见怪不怪,一首连一点音韵都不沾的诗,居然就没有一个人提出一点质问:为什么?!最合理的解释在这里:因为这是一首要用粤语来诵读的古诗,在粤语语音中,这首诗是押韵的!

  这么多年来,大多数人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啊!

  之所以在一年级的教材中加入这首诗,就是为了让小学生们体会和感受语言的音韵之美,诗意之美,琅琅上口的诗句中学习我们特有的民族文化。

  搞笑的是,用普通话朗诵,是无法领略到这首诗的音韵之美的。

  人对事物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人学习的第一首诗,就要让人完完全全的欣赏到诗所特有的音韵之美,如果学生感受不到语言的这种意境,那对于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是没有什么帮助的。
   
  普通话注音
  《画》王维  
  远看山有色①,  [ se ]   
  近听水无声②。[ sheng ]   
  春去花还在③,  [ zai ]   
  人来鸟不惊④。[ jing ]
   
  ②  ④句不押韵,声[ sheng ]    ,惊 [ jing ], 一个尾音eng另一个尾音ing   
   
   
   
  粤语注音
  《画》王维  
  远看山有色①,  [ sik1 ]
  近听水无声②。[ sing1 ]   
  春去花还在③,  [ zoi6 ]  
  人来鸟不惊④。[ ging1 ]   
   
  ②   ④ 句押韵,声 [ sing1 ],惊。[ ging1 ]   ,尾音都是ing
   
  同样因语言问题,失去音韵的古诗还有:
   
  普通话注音(普通话诵读不押韵)
  咏鹅
  唐代:骆宾王
  鹅,鹅,鹅①,[ e ]
  曲项向天歌②。[ ge ]
  白毛浮绿水③,[ shui ]
  红掌拨清波④。[ bo ]
   
  ②  ④句不押韵, 歌 [ ge ],波 [ bo ],一个尾音是e另一个尾音是o
   
  粤语注音(粤语诵读押韵)
  咏鹅
  唐代:骆宾王
  鹅,鹅,鹅①,[ ngo4 ]
  曲项向天歌②。[ go1 ]
  白毛浮绿水③,[ seoi2 ]
  红掌拨清波④。[ bo1 ]
   
   
  ①  ②④句押韵, 鹅 [ ngo4 ], 歌 [ go1 ],波 [ bo1 ],尾音都是o
  普通话注音
  蜀相
  唐代: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①,(xún)
  锦官城外柏森森②。(sēn)   
  映阶碧草自春色③,(sè)
  隔叶黄鹂空好音④。(yīn)
  三顾频烦天下计⑤,(jì)
  两朝开济老臣心⑥。(xīn)   
  出师未捷身先死⑦,(sǐ)
  长使英雄泪满襟⑧。(jīn)
   
  ①  ②④⑥⑧句不完全押韵,只有尾音都是in的三句押韵
  寻[xún] 森[sēn] 音[yīn] 心[xīn] 襟[jīn]
   
  (寻森色音计心死襟),普通话押韵的有三句。
   
   
   
  粤语注音
  蜀相
  唐代: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①,[cam4]  
  锦官城外柏森森②。[sam1]  
  映阶碧草自春色③,[sik1]   
  隔叶黄鹂空好音④。[jam1]   
  三顾频烦天下计⑤,[gai3]   
  两朝开济老臣心⑥。[sam1]        
  出师未捷身先死⑦,[sei2]   
  长使英雄泪满襟⑧。[kam1]   
   
  ①  ②④⑥⑧句全部押韵,尾音都是am
  寻[cam4]      森[sam1] 音[jam1] 心[sam1] 襟[kam1]   
   
  (寻森色音计心死襟),粤语押韵的有五句;相较之下普通话只有三句。
   
  普通话诵读蜀相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3815493/17125598
   
  粤语诵读蜀相
  https://www.ximalaya.com/youshengshu/3271434/10489477
   
   
  普通话注音
  别董大二首
  唐代: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①,[xūn]
  北风吹雁雪纷纷②。[fēn]
  莫愁前路无知己③,[jǐ]
  天下谁人不识君④。[jūn]
   
  ①  ②③④句,押韵的只有两句,并且②④句不押韵,
  曛[xūn] 纷[fēn] 己[jǐ] 君[jūn]   
   
  (曛纷己君),普通话诵读此诗已失韵;
   
  粤语话注音
  别董大二首
  唐代: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①,[fan1]
  北风吹雁雪纷纷②。[fan1]
  莫愁前路无知己③,[gei2]
  天下谁人不识君④。[gwan1]
   
  ①  ②③④句,押韵的有三句,并且②④句押韵,
  曛[fan1] 纷[fan1] 己[gei2]     君[gwan1]
   
  (曛纷己君),粤语诵读此诗押韵。
   
  粤语诵读  别董大
  https://www.ximalaya.com/ertong/20455018/150435775
   
  普通话诵读 别董大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3815493/86359614
   
   
   
   
   
  
   
  身为客家人的后裔,怎么会不对祖先的溯源感兴趣呢?
  以下是汉代诗歌, 音韵吻合率最高的,是客家语。所以客家语应是最接近汉代国语的方言。
  以为注音为客家语注音,和粤语、闽南语、吴语、普通话相比较的结果:
   
  《长歌行》
  两汉:佚名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晞[unknow]
  辉[fui1]                                 
  衰[soi1]                                 
  归[gui1]                                 
  悲[bui1]  
   
  (晞辉衰归悲),客家语胜出。(不要嫌弃,其他方言更没法看。)
   
   
  刘邦的《大风歌》汉高祖果然气势不凡,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
   
  《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扬[yong2]                                   
  乡[hiong1]                                 
  方[fong1]   
   
  (扬乡方),客家语中规中矩。
   
  《垓下歌》 项籍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世[si4]                              
  逝[si4]                                    
  何[ho2]                                 
  何[ho2]   
   
  (世逝何何),音韵的气势上,比《大风歌》弱了不少,和人的心境息息相关啊。
   
  项羽并非大家想象中的一介武夫,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也是文武双全啊。可惜玩心眼玩不过汉高祖,刘邦的权谋帝王术玩得溜,那是一个心眼多多的老大。底下的谋臣将帅是左右为难,到底是跟心眼多多能够成就霸业的大老混,还是投奔到心眼实,容易被人挑拨上当的老大帐下当差?这实是两难之择啊!一个连自己儿女都可以舍弃的人,他也会对你弃之如敝屣啊!只是当时大家都要拼命求存,先过了眼下再说,对于将来的事,是没时间去考虑那么多了。功臣们如果知晓了自己的结局,历史肯定是要重写的了。可惜历史没有如果,只是洞悉了历史的我们,在自己的职场上,将要如何抉择?
   
  词曲一手包办的人材,原来早在汉朝就有人玩过了,如此唯美的诗句,不知曲子又是怎样的一番意境?如果有幸聆听,唯能留下“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的喈叹了。
   
  《李延年歌》
  两汉:李延年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人[ngin2]                                    
  立[lip6]                                 
  城[sang2]                                   
  国[get5]                                 
  得[det5]  
   
  (人立城国得)不要嫌弃,这是所有方言里唯一有押韵字的。
   
  再看看稍逊风骚的汉武大帝,文采如何:
   
  《秋风辞秋风辞》
  两汉:刘彻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
  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飞[fui1]                                 
  归[gui1]                                 
  芳[fong1]                                   
  忘[mong2]                                 
  河[ho2]                                 
  波[bo1]                                 
  歌[go1]                                 
  多[do1]                                 
  何[ho2]   
   
  (飞归芳忘河波歌多何)我去,惊掉我的眼珠子,完全的押韵啊!
  我和粤语、闽南语、吴语、普通话比对过,音韵吻合率上,客家语完胜!
   
   
  张衡,汉代发明家,他发明创造改进的科学仪器有:地动仪、浑天仪(天文气象仪)、瑞轮荚(自动日历)、指南车、计里鼓车(计算里程的机械)、独飞木雕(滑翔翼)、地形图,我了个去,这是一位穿越了的学霸科学家啊!再来看看这位汉代理科生的文采:
   
  《四愁诗》
  两汉:张衡
  我所思兮在太山。
  欲往从之梁父艰,侧身东望涕沾翰。
  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
  路远莫致倚逍遥,何为怀忧心烦劳。
   
   
  艰[gan1]                                
  翰[hon4]                                
  刀[dau1]                                
  瑶[yau2]                                
  遥[yau2]                                
  劳[lau2]  
   
  (艰翰刀瑶遥劳)这次的音韵吻合率只有吴语、普通话可与之比肩!
   
   
  我所思兮在桂林。
  欲往从之湘水深,侧身南望涕沾襟。
  美人赠我琴琅玕,何以报之双玉盘。
  路远莫致倚惆怅,何为怀忧心烦伤。
   
  深[cim1]                                
  襟[kim1]                                
  玕[unknow]
  盘[pan2]                                
  怅[unknow]
  伤[song1]   
   
  (深襟玕盘怅伤)这是什么鬼?怅伤不应是同韵母的吗?作为客家人后裔的我表示无法理解这些BUG。
   
   
  我所思兮在汉阳。
  欲往从之陇阪长,侧身西望涕沾裳。
  美人赠我貂襜褕,何以报之明月珠。
  路远莫致倚踟蹰,何为怀忧心烦纡。
   
   
  长[chánɡ]                                   
  裳[shanɡ]                                   
  褕[unknow]
  珠[zhū]                                 
  蹰[unknow]
  纡[unknow]
   
  (长裳褕珠蹰纡),我不得不诚实的说,这次被粤语战败了。
   
  我所思兮在雁门。
  欲往从之雪雰雰,侧身北望涕沾巾。
  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玉案。
  路远莫致倚增叹,何为怀忧心烦惋。
   
  雰[unknow]
  巾[jīn]                                    
  段[duàn]                                
  案[àn]                                    
  叹[tàn]                                   
  惋[wǎn]  
   
  (雰巾段案叹惋),客家语胜出。
   
  另外补充说明一下,我奶奶家族那边是刘姓,她们家族的族谱里,他们是刘邦的子孙后代,他们说的正是客家话。




69

主题

1314

帖子

798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35
贡献
2016
金钱
2988
发表于 2019-6-25 12:12:0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证明不能成立,语言传承很复杂,古代没有一读的条件,只能是切音自洽,许多方言读古诗都能合韵,这是切音自洽的结果,不能证明什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33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733
贡献
14701
金钱
21372
发表于 2019-6-25 16:10: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唐尧 于 2019-6-25 16:49 编辑

请作者弄清楚:语言是文字的载体?还是文字是语言的载体?先有语言,还是先有文字?
另外:文化和语言、文字属于不同的范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33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733
贡献
14701
金钱
21372
发表于 2019-6-25 16:49: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唐尧 于 2019-6-25 18:33 编辑

作者讲粤语是古汉语的正统的传承语言,举那么多诗来证明古诗之韵脚读音合粤语。我讲吴语才是正统的古汉语传承语言。用吴语来读,古诗词不但韵脚合韵,基本上全部字词读音都接近古汉语。如贺知章的几首名诗,用吴语来读,基本上八九不离十。从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是北人南迁的历史来看,吴语区是最有资格成为正统的传统汉语的继承语言。事实上,真正地古老的华夏文明包括其纯正血统后裔已经在中华民族的不断地北人南移历史中大部分消亡了,现在的文明绝大部分是南人文明。我早就说过,野蛮南下,文明北上。南方的文字也早于现代汉字。是秦始皇统一六国阻断了南方文字的存在和发展,但秦始皇无法阻断南方语言的存在和发展。南方《钱塘江文明圈》内发现的五千年前的《杭州良渚文明》(比传说中的大禹治水早一千多年)就是一个证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9

主题

5057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786
贡献
5759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9-6-25 23:54:03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否认粤语、客家话、闽语是当今方言中对中古音保留得较好的方言,但过度渲染方言却是不对的,切韵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绝非一时一地之音,这点要厘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33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733
贡献
14701
金钱
21372
发表于 2019-6-26 09:22:50 | 显示全部楼层
唐尧 发表于 2019-6-25 16:49
作者讲粤语是古汉语的正统的传承语言,举那么多诗来证明古诗之韵脚读音合粤语。我讲吴语才是正统的古汉语传 ...

北人南侵,南迁,南移並不能改变南人的较北人更先进的文明,更不能改变南人的语言发音。一是落后文明不能改变先进文明。二是人口上的绝对少数不能改变人口多数的文明和生活方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0

主题

1952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336
贡献
3139
金钱
4579
发表于 2019-6-26 10:24:5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语音的改变,己对诗词传统形成了改变:生派出了声律完全不同的,完全无用的新韵诗。语音的改变等于废了所有的古典诗词。为什么,因为普通话为口头文字的诗词变成了案头文学,扬言:声音,韵音与诗词的好坏无关。问,不管声律与韵律的自由诗一百年了,出彩了么?出了几个疯子就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33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733
贡献
14701
金钱
21372
发表于 2019-6-26 10:56:47 | 显示全部楼层
许多许多 发表于 2019-6-26 10:24
语音的改变,己对诗词传统形成了改变:生派出了声律完全不同的,完全无用的新韵诗。语音的改变等于废了所有 ...

直到如今,格律音韵同诗词内容含义的关系还弄不清?这是你的什么问题?你回答一下:《国歌》田汉词的作用和聂耳曲的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22 06:5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