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96|回复: 4

律诗对仗的七点要求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18万

帖子

63万

积分

分区版主

高山流水分区版主兼菜根谭诗苑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16334
贡献
184182
金钱
216846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9-6-25 10:52: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诗对仗的七点要求
对仗,是格律诗的“四律”之一。律诗,包括四句的绝句、八句的律诗、十句及十句以上长律。绝句可对仗,也可不对仗;长律除了首联和尾联,其余各联必须对仗。
我们通常说的律诗是指八句的律诗。律诗的中间两联是必须对仗的。如果一首律诗的这两联不对仗,或者对得不好,在严格的意义上说,就不是律诗。律诗的首联可以对仗,也可以不对仗。尾联一般不对仗,但也有对仗的,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尾联“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对仗的本意,是封建社会里官府升堂时衙役手里拿的木杖。拿木杖的衙役两两相对,所以叫对仗。以此意比喻律诗词语的对偶。“对仗”是格律诗词中的术语,除了一般意义上的对偶,还须讲究平仄相对,以适应律诗的格律。
律诗的对仗有那些要求呢?基本要求有七点:
律诗对仗联语对应位置的词词性要相同;
对仗联中对应的词词义要相近或相反(相对),构成对偶;
对仗联中运用叠音词、连绵词和重复词时位置要相对应;
对仗联中出句、对句的结构要相同;
对仗联中出句、对句的节奏要相同;
对仗的两联的结构、节奏要相异;
律诗对仗联要与声律相合。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下面把关于对仗的七条规则一一说来。
第一 律诗对仗联语出句、对句对应位置的词,词性要相同
律诗中的词性划分与现代汉语中的词性划分不完全相同。律诗中只把词分为九类:代动数位名,颜色副虚形。代词,即代指人或事物名称的词;动词,即表示动作行为的词;数词,即表示数量的词;位词,即单位词;名词,即表示事物名称的词;颜色词,即表示事物颜色的词;副词,即表示程度范围的词;虚词,主要是指文言虚词;形容词,主要是指修饰事物形象的词。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是杜甫绝句的对仗联。联中的“两”和“一”是数词;“个”“行”是单位词;“白鹭”“黄鹂”是名词,而其中的“白”和“黄”又是颜色词;“鸣”和“上”是动词;“青天”和“翠柳”是名词,而其中的“青”和“翠”又是颜色词,这两句诗中相同词性的词处在的对应的位置上,两两相对。再如“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这是一联对仗联。联中“天”和“地”都是名词,“连”和“动”都是动词,“五”和“三”都是数词,“银锄”和“铁臂”都是名词,“落”和“摇”都是动词,对应的词词性相同。还要知道一点,就是颜色词相对时,可以借对。如杜甫的《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其中的“清”不表颜色,但可以借用“清”为“青”,用来与“白”相对。
对仗联出句、对句对应位置的词词性要想同,这一点只有一个例外,就是不及物动词可以和形容词相对。如杜甫的《阁夜》中的“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这是一联对仗联。上联的“悲壮”是形容词,下联的“动摇”是不及物动词,这里形容词是与不及物动词相对的。这种情形在律诗并不少见。这也是一条规则。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第二 律诗对仗联出句、对句对应位置的词意义要相近或相关,或相对
以毛泽东的《七律•长征》的对句为例,用“大渡”对“金沙”,都是水名;“水”“桥”相关;“拍”“横”都是动词,表动作;“铁索”“云崖”都是事物,一指桥,一指河岸,相关;“寒”“暖”都是表示温度的形容词,意思相对。这样是为了保障出句、对句对仗,句型整齐美观。这一点也是必须遵守的。不然,就是对仗不工整,是违律。
对仗的诗句分工对和宽对。工对,一般是指同类次词相对。比如:天文对天文,地理对地理,动物对动物,飞鸟对飞鸟,花草对花草,等等。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中的“白鹭””黄鹂”,飞鸟对飞鸟,是工对。如果是天文对地理,也是可以的,近类相对也可以看作是工对。宽对,古代不同类相对就认为是宽对,现在似乎可以宽松一些,但不能半对半不对。
对仗的诗句,分正对和反对,以反意相对为优。正对就是对仗联的出句和对句从同一方面同一角度写来。如杜甫的《登楼》“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出句写锦江春色,对句写玉垒山浮云,都是写景,有都是从赞扬的角度写来的,是正对。反对,一般说来,出句、对句是从不同方面或说相反方面,不同角度或说相反角度写来。如刘长卿的《长沙过贾谊宅》“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中”有”“无”是反义动词。构成反对。岑参的《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花迎剑珮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干”中的“星初落”“露未干”,出句写已然,对句写未然,角度相反是反对。毛泽东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中的“宜将”“不可”,词义相反,构成反对。对仗联中正对与反对相比,以反对为优。对仗的诗句,不得合掌。合掌,就是对仗联的对句与出句的意思相同,重复。在律诗中是不允许的。古代律诗对仗联没有合掌。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第三 律诗对仗联叠音词、连绵词、重复词必须相对应
作律诗对仗联,还有一些要注意的,就是对仗联的出句用了连绵词,那么,对句的对应位置也必须用连绵词。如毛泽东的“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出句用了连绵词“逶迤”,对句用了连绵词“磅礴”,且又同旁。如果出句用了叠音词,那么对句的对应位置也必须用叠音词,如韦应物的“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中用叠音词“黯黯”对叠音词“茫茫”(叠音对古人称作连珠对)。律诗中对仗联语必须运用重复词的,在上下联中的位置必须对应。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的“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出句的“惶恐”是重复词,在句首和句尾,对句的“零丁”也必须用重复词,且位置必须对应,也要放在句首和句尾。再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出句的“峡”是重复字,在第四、第七字位置,对句的“阳”也是重复字,也同样在第四、第七字的位置。这几点也是必须遵守的。不然,同样也是违律。此外,有同旁对、双声对、叠韵对等,这些应属于技巧,可加留意。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第四 律诗对仗联出句、对句结构要相同
讲诗句结构,首先要讲一下汉语的句子成分。汉语语言有六大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什么是主语?一般说来,一句话中表示陈述的对象,施动的成分就是主语。如:我参观工厂。“我”是动作的发出者,就是施动者,就是主语。再如:我们消灭了敌人。“我们”是动作的发出者,施动者,就是主语。如:花儿是美丽的。“花儿”就是主语。什么是谓语?谓语是用来陈述主语的,其中大多数情形是表示主语的动作的。如上面两个例子中的“参观”“消灭”这两个动词,都是谓语。什么是宾语?在句子中,用来陈述主语或接受动词支配的句子成分,就是宾语。如上面例子中的“工厂”“敌人”,都是宾语。什么是定语呢?在句子中修饰名词的成分就是定语。如:鲜艳的红旗高高地飘扬。其中的“鲜艳的”是修饰名词“红旗”的,就是定语。再如:我们的祖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其中“我们的”就是修饰“祖国”的,是定语。什么是状语呢?在句子中用来修饰动词谓语的成分,就是状语。状语是用来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的句子成分。如:她飞快地跑着。其中“飞快地”就是状语。什么是补语呢?补语就是用来补充说明谓语动作行为的程度、范围等情形的句子成分。如:解放军把敌人打得落花流水。其中的“落花流水”就是补语。上面说明了六种句子成分。这六种成分,不是每个句子中都有的。作律诗的联语时,出句有哪些成分,对句的对应位置必须是同样的成分。如“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是一联对仗联。其中的“金沙”与“大渡”是江河的名称,在句中作定语,分别修饰主语“水”与“桥”,“拍”与“横”是动词,分别作谓语,“云崖”和“铁索”是名词,与“暖”和“寒”是主谓关系,形容词作谓语。这一联的出句和对句的结构是相同的,都是“定——主——主——谓”式的结构。这一点很重要,写律诗是必须做到,不能违背的。古人没有现代汉语语法的概念,但在意念上是明白的。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第五 律诗对仗联出句、对句的节奏要相同
诗句和文章一样,读起来要有节奏。律诗的对仗联出句和对句的节奏必须一致。如上面举的例子,毛泽东的《七律•长征》的颈联,其节奏是“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出句、对句的节奏都是“2——2——2——1”,是相同的。这一点也是不能违背的。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第六 律诗对仗两联结构、节奏要相异
这一条规则应该在讲律诗结构时讲,但它与对仗有些关联,写律诗作对仗联的时候,必须考虑这个问题,所以在这里也要讲到它。
律诗的颔联、颈联的结构是不得相同的,这是为了避免节奏的过多重复。因为律诗要求对仗联的出句、对句的结构必须相同,这就是说一联的两句的结构已经是相同的了,如果另一联的结构再相同,那就意味着两联四句的结构是都相同的,其节奏也必然是相同的,一首诗共八句,有四句的结构、节奏是重复的,可以想象那时很烦人的。所以,这两联的结构、节奏是不得相同的。如王禹偁的《村行》的颔联“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其中“万籁”“数峰”是数词修饰名词作主语,“有声”“无语”是动宾,“含晚籁”“是动宾“立斜阳”实际是动补语关系,而在形式上可以看作是动宾。这一联的结构是“主——谓——宾——谓——宾”。颈联“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其“棠梨”“荞麦”是名词作定语,修饰“叶”和“花”(当然也可以把“棠梨叶”“荞麦花”看作是一个名词),“叶”和“花”是主语,“落”和“开”是谓语,“胭脂色”和“白雪香”都是定语和中心词的关系,作宾语。诗句的结构是“定——主——谓——宾”,很明显,这两联的结构是不同的。其节奏也是不同的。颔联的节奏是“2——2——1——2”,颈联的节奏是“2——2——2——1”,这两联的节奏也是明显不同的。律诗要求颔联、颈联的结构和节奏不得相同,这一点是容易被忽视的,但又恰恰是万万不可忽视的。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第七 律诗对仗联要与声律相合,要遵守“三相律”
“三相律”就是一句诗句内平仄节(以二字为一节,以每节第二字平仄为准)相邻(相间),一联内的两句诗的平仄节要相对(相反),两联之间相邻的两句诗的平仄节要相粘(相同)。这是律诗声律的基本要求。律诗对仗联的平仄要合律,这是声律的要求,更是必须做到的。如崔颢的《行经华阴》的颔联、颈联“武帝祠前云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河山北枕秦关险,驿路西连汉畤平”,其中“武帝”仄声,“词前云”平声,“欲散”仄声;“仙人”平声,“掌上雨”仄声,“初晴”平声;“河山”平声,“北枕”仄声,“秦关”平声,“险”仄声;“驿路”仄声,“西连”平声,“汉畤”仄声,“平”平声,以上四句,句内平仄声节相邻(相间),每一联的两句诗平仄声节相对,如“仙人”平声对“武帝”仄声,“掌上雨”仄声对“祠前云”平声,“初晴”平声对“欲散”仄声。下一联完全相同,不再赘述。两联之间平仄相粘。“河山”平声粘“仙人”平声,“北枕”仄声粘“掌上”仄声,“秦关”平声粘“雨初”平声,可见颈联的出句与颔联的对句相粘。作律诗,对仗联语是要合于律诗的声律的。如果没有做到这一点,就是违律,不能算作是律诗。
律诗一般不要重字,一联的对句与出句更不得用重字。
以上概括地讲了关于律诗对仗的七条规则,都是学作律诗时必须严格遵守的。依此写来,就可以写出合于规则的对仗句子了。如果做到了这一点,写律诗,也就算提高一步了。但要学会写对仗联,还是要多读律诗的对仗联和经典联为好。此外,要增强文字、语言、历史等多方面文化知识的底蕴。




















诗对仗的七点要求
对仗,是格律诗的“四律”之一。律诗,包括四句的绝句、八句的律诗、十句及十句以上长律。绝句可对仗,也可不对仗;长律除了首联和尾联,其余各联必须对仗。
我们通常说的律诗是指八句的律诗。律诗的中间两联是必须对仗的。如果一首律诗的这两联不对仗,或者对得不好,在严格的意义上说,就不是律诗。律诗的首联可以对仗,也可以不对仗。尾联一般不对仗,但也有对仗的,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尾联“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对仗的本意,是封建社会里官府升堂时衙役手里拿的木杖。拿木杖的衙役两两相对,所以叫对仗。以此意比喻律诗词语的对偶。“对仗”是格律诗词中的术语,除了一般意义上的对偶,还须讲究平仄相对,以适应律诗的格律。
律诗的对仗有那些要求呢?基本要求有七点:
律诗对仗联语对应位置的词词性要相同;
对仗联中对应的词词义要相近或相反(相对),构成对偶;
对仗联中运用叠音词、连绵词和重复词时位置要相对应;
对仗联中出句、对句的结构要相同;
对仗联中出句、对句的节奏要相同;
对仗的两联的结构、节奏要相异;
律诗对仗联要与声律相合。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下面把关于对仗的七条规则一一说来。
第一 律诗对仗联语出句、对句对应位置的词,词性要相同
律诗中的词性划分与现代汉语中的词性划分不完全相同。律诗中只把词分为九类:代动数位名,颜色副虚形。代词,即代指人或事物名称的词;动词,即表示动作行为的词;数词,即表示数量的词;位词,即单位词;名词,即表示事物名称的词;颜色词,即表示事物颜色的词;副词,即表示程度范围的词;虚词,主要是指文言虚词;形容词,主要是指修饰事物形象的词。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是杜甫绝句的对仗联。联中的“两”和“一”是数词;“个”“行”是单位词;“白鹭”“黄鹂”是名词,而其中的“白”和“黄”又是颜色词;“鸣”和“上”是动词;“青天”和“翠柳”是名词,而其中的“青”和“翠”又是颜色词,这两句诗中相同词性的词处在的对应的位置上,两两相对。再如“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这是一联对仗联。联中“天”和“地”都是名词,“连”和“动”都是动词,“五”和“三”都是数词,“银锄”和“铁臂”都是名词,“落”和“摇”都是动词,对应的词词性相同。还要知道一点,就是颜色词相对时,可以借对。如杜甫的《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其中的“清”不表颜色,但可以借用“清”为“青”,用来与“白”相对。
对仗联出句、对句对应位置的词词性要想同,这一点只有一个例外,就是不及物动词可以和形容词相对。如杜甫的《阁夜》中的“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这是一联对仗联。上联的“悲壮”是形容词,下联的“动摇”是不及物动词,这里形容词是与不及物动词相对的。这种情形在律诗并不少见。这也是一条规则。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第二 律诗对仗联出句、对句对应位置的词意义要相近或相关,或相对
以毛泽东的《七律•长征》的对句为例,用“大渡”对“金沙”,都是水名;“水”“桥”相关;“拍”“横”都是动词,表动作;“铁索”“云崖”都是事物,一指桥,一指河岸,相关;“寒”“暖”都是表示温度的形容词,意思相对。这样是为了保障出句、对句对仗,句型整齐美观。这一点也是必须遵守的。不然,就是对仗不工整,是违律。
对仗的诗句分工对和宽对。工对,一般是指同类次词相对。比如:天文对天文,地理对地理,动物对动物,飞鸟对飞鸟,花草对花草,等等。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中的“白鹭””黄鹂”,飞鸟对飞鸟,是工对。如果是天文对地理,也是可以的,近类相对也可以看作是工对。宽对,古代不同类相对就认为是宽对,现在似乎可以宽松一些,但不能半对半不对。
对仗的诗句,分正对和反对,以反意相对为优。正对就是对仗联的出句和对句从同一方面同一角度写来。如杜甫的《登楼》“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出句写锦江春色,对句写玉垒山浮云,都是写景,有都是从赞扬的角度写来的,是正对。反对,一般说来,出句、对句是从不同方面或说相反方面,不同角度或说相反角度写来。如刘长卿的《长沙过贾谊宅》“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中”有”“无”是反义动词。构成反对。岑参的《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花迎剑珮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干”中的“星初落”“露未干”,出句写已然,对句写未然,角度相反是反对。毛泽东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中的“宜将”“不可”,词义相反,构成反对。对仗联中正对与反对相比,以反对为优。对仗的诗句,不得合掌。合掌,就是对仗联的对句与出句的意思相同,重复。在律诗中是不允许的。古代律诗对仗联没有合掌。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第三 律诗对仗联叠音词、连绵词、重复词必须相对应
作律诗对仗联,还有一些要注意的,就是对仗联的出句用了连绵词,那么,对句的对应位置也必须用连绵词。如毛泽东的“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出句用了连绵词“逶迤”,对句用了连绵词“磅礴”,且又同旁。如果出句用了叠音词,那么对句的对应位置也必须用叠音词,如韦应物的“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中用叠音词“黯黯”对叠音词“茫茫”(叠音对古人称作连珠对)。律诗中对仗联语必须运用重复词的,在上下联中的位置必须对应。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的“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出句的“惶恐”是重复词,在句首和句尾,对句的“零丁”也必须用重复词,且位置必须对应,也要放在句首和句尾。再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出句的“峡”是重复字,在第四、第七字位置,对句的“阳”也是重复字,也同样在第四、第七字的位置。这几点也是必须遵守的。不然,同样也是违律。此外,有同旁对、双声对、叠韵对等,这些应属于技巧,可加留意。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第四 律诗对仗联出句、对句结构要相同
讲诗句结构,首先要讲一下汉语的句子成分。汉语语言有六大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什么是主语?一般说来,一句话中表示陈述的对象,施动的成分就是主语。如:我参观工厂。“我”是动作的发出者,就是施动者,就是主语。再如:我们消灭了敌人。“我们”是动作的发出者,施动者,就是主语。如:花儿是美丽的。“花儿”就是主语。什么是谓语?谓语是用来陈述主语的,其中大多数情形是表示主语的动作的。如上面两个例子中的“参观”“消灭”这两个动词,都是谓语。什么是宾语?在句子中,用来陈述主语或接受动词支配的句子成分,就是宾语。如上面例子中的“工厂”“敌人”,都是宾语。什么是定语呢?在句子中修饰名词的成分就是定语。如:鲜艳的红旗高高地飘扬。其中的“鲜艳的”是修饰名词“红旗”的,就是定语。再如:我们的祖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其中“我们的”就是修饰“祖国”的,是定语。什么是状语呢?在句子中用来修饰动词谓语的成分,就是状语。状语是用来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的句子成分。如:她飞快地跑着。其中“飞快地”就是状语。什么是补语呢?补语就是用来补充说明谓语动作行为的程度、范围等情形的句子成分。如:解放军把敌人打得落花流水。其中的“落花流水”就是补语。上面说明了六种句子成分。这六种成分,不是每个句子中都有的。作律诗的联语时,出句有哪些成分,对句的对应位置必须是同样的成分。如“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是一联对仗联。其中的“金沙”与“大渡”是江河的名称,在句中作定语,分别修饰主语“水”与“桥”,“拍”与“横”是动词,分别作谓语,“云崖”和“铁索”是名词,与“暖”和“寒”是主谓关系,形容词作谓语。这一联的出句和对句的结构是相同的,都是“定——主——主——谓”式的结构。这一点很重要,写律诗是必须做到,不能违背的。古人没有现代汉语语法的概念,但在意念上是明白的。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第五 律诗对仗联出句、对句的节奏要相同
诗句和文章一样,读起来要有节奏。律诗的对仗联出句和对句的节奏必须一致。如上面举的例子,毛泽东的《七律•长征》的颈联,其节奏是“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出句、对句的节奏都是“2——2——2——1”,是相同的。这一点也是不能违背的。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第六 律诗对仗两联结构、节奏要相异
这一条规则应该在讲律诗结构时讲,但它与对仗有些关联,写律诗作对仗联的时候,必须考虑这个问题,所以在这里也要讲到它。
律诗的颔联、颈联的结构是不得相同的,这是为了避免节奏的过多重复。因为律诗要求对仗联的出句、对句的结构必须相同,这就是说一联的两句的结构已经是相同的了,如果另一联的结构再相同,那就意味着两联四句的结构是都相同的,其节奏也必然是相同的,一首诗共八句,有四句的结构、节奏是重复的,可以想象那时很烦人的。所以,这两联的结构、节奏是不得相同的。如王禹偁的《村行》的颔联“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其中“万籁”“数峰”是数词修饰名词作主语,“有声”“无语”是动宾,“含晚籁”“是动宾“立斜阳”实际是动补语关系,而在形式上可以看作是动宾。这一联的结构是“主——谓——宾——谓——宾”。颈联“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其“棠梨”“荞麦”是名词作定语,修饰“叶”和“花”(当然也可以把“棠梨叶”“荞麦花”看作是一个名词),“叶”和“花”是主语,“落”和“开”是谓语,“胭脂色”和“白雪香”都是定语和中心词的关系,作宾语。诗句的结构是“定——主——谓——宾”,很明显,这两联的结构是不同的。其节奏也是不同的。颔联的节奏是“2——2——1——2”,颈联的节奏是“2——2——2——1”,这两联的节奏也是明显不同的。律诗要求颔联、颈联的结构和节奏不得相同,这一点是容易被忽视的,但又恰恰是万万不可忽视的。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第七 律诗对仗联要与声律相合,要遵守“三相律”
“三相律”就是一句诗句内平仄节(以二字为一节,以每节第二字平仄为准)相邻(相间),一联内的两句诗的平仄节要相对(相反),两联之间相邻的两句诗的平仄节要相粘(相同)。这是律诗声律的基本要求。律诗对仗联的平仄要合律,这是声律的要求,更是必须做到的。如崔颢的《行经华阴》的颔联、颈联“武帝祠前云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河山北枕秦关险,驿路西连汉畤平”,其中“武帝”仄声,“词前云”平声,“欲散”仄声;“仙人”平声,“掌上雨”仄声,“初晴”平声;“河山”平声,“北枕”仄声,“秦关”平声,“险”仄声;“驿路”仄声,“西连”平声,“汉畤”仄声,“平”平声,以上四句,句内平仄声节相邻(相间),每一联的两句诗平仄声节相对,如“仙人”平声对“武帝”仄声,“掌上雨”仄声对“祠前云”平声,“初晴”平声对“欲散”仄声。下一联完全相同,不再赘述。两联之间平仄相粘。“河山”平声粘“仙人”平声,“北枕”仄声粘“掌上”仄声,“秦关”平声粘“雨初”平声,可见颈联的出句与颔联的对句相粘。作律诗,对仗联语是要合于律诗的声律的。如果没有做到这一点,就是违律,不能算作是律诗。
律诗一般不要重字,一联的对句与出句更不得用重字。
以上概括地讲了关于律诗对仗的七条规则,都是学作律诗时必须严格遵守的。依此写来,就可以写出合于规则的对仗句子了。如果做到了这一点,写律诗,也就算提高一步了。但要学会写对仗联,还是要多读律诗的对仗联和经典联为好。此外,要增强文字、语言、历史等多方面文化知识的底蕴。




















律诗对仗的七点要求
对仗,是格律诗的“四律”之一。律诗,包括四句的绝句、八句的律诗、十句及十句以上长律。绝句可对仗,也可不对仗;长律除了首联和尾联,其余各联必须对仗。
我们通常说的律诗是指八句的律诗。律诗的中间两联是必须对仗的。如果一首律诗的这两联不对仗,或者对得不好,在严格的意义上说,就不是律诗。律诗的首联可以对仗,也可以不对仗。尾联一般不对仗,但也有对仗的,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尾联“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对仗的本意,是封建社会里官府升堂时衙役手里拿的木杖。拿木杖的衙役两两相对,所以叫对仗。以此意比喻律诗词语的对偶。“对仗”是格律诗词中的术语,除了一般意义上的对偶,还须讲究平仄相对,以适应律诗的格律。
律诗的对仗有那些要求呢?基本要求有七点:
律诗对仗联语对应位置的词词性要相同;
对仗联中对应的词词义要相近或相反(相对),构成对偶;
对仗联中运用叠音词、连绵词和重复词时位置要相对应;
对仗联中出句、对句的结构要相同;
对仗联中出句、对句的节奏要相同;
对仗的两联的结构、节奏要相异;
律诗对仗联要与声律相合。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下面把关于对仗的七条规则一一说来。
第一 律诗对仗联语出句、对句对应位置的词,词性要相同
律诗中的词性划分与现代汉语中的词性划分不完全相同。律诗中只把词分为九类:代动数位名,颜色副虚形。代词,即代指人或事物名称的词;动词,即表示动作行为的词;数词,即表示数量的词;位词,即单位词;名词,即表示事物名称的词;颜色词,即表示事物颜色的词;副词,即表示程度范围的词;虚词,主要是指文言虚词;形容词,主要是指修饰事物形象的词。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是杜甫绝句的对仗联。联中的“两”和“一”是数词;“个”“行”是单位词;“白鹭”“黄鹂”是名词,而其中的“白”和“黄”又是颜色词;“鸣”和“上”是动词;“青天”和“翠柳”是名词,而其中的“青”和“翠”又是颜色词,这两句诗中相同词性的词处在的对应的位置上,两两相对。再如“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这是一联对仗联。联中“天”和“地”都是名词,“连”和“动”都是动词,“五”和“三”都是数词,“银锄”和“铁臂”都是名词,“落”和“摇”都是动词,对应的词词性相同。还要知道一点,就是颜色词相对时,可以借对。如杜甫的《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其中的“清”不表颜色,但可以借用“清”为“青”,用来与“白”相对。
对仗联出句、对句对应位置的词词性要想同,这一点只有一个例外,就是不及物动词可以和形容词相对。如杜甫的《阁夜》中的“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这是一联对仗联。上联的“悲壮”是形容词,下联的“动摇”是不及物动词,这里形容词是与不及物动词相对的。这种情形在律诗并不少见。这也是一条规则。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第二 律诗对仗联出句、对句对应位置的词意义要相近或相关,或相对
以毛泽东的《七律•长征》的对句为例,用“大渡”对“金沙”,都是水名;“水”“桥”相关;“拍”“横”都是动词,表动作;“铁索”“云崖”都是事物,一指桥,一指河岸,相关;“寒”“暖”都是表示温度的形容词,意思相对。这样是为了保障出句、对句对仗,句型整齐美观。这一点也是必须遵守的。不然,就是对仗不工整,是违律。
对仗的诗句分工对和宽对。工对,一般是指同类次词相对。比如:天文对天文,地理对地理,动物对动物,飞鸟对飞鸟,花草对花草,等等。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中的“白鹭””黄鹂”,飞鸟对飞鸟,是工对。如果是天文对地理,也是可以的,近类相对也可以看作是工对。宽对,古代不同类相对就认为是宽对,现在似乎可以宽松一些,但不能半对半不对。
对仗的诗句,分正对和反对,以反意相对为优。正对就是对仗联的出句和对句从同一方面同一角度写来。如杜甫的《登楼》“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出句写锦江春色,对句写玉垒山浮云,都是写景,有都是从赞扬的角度写来的,是正对。反对,一般说来,出句、对句是从不同方面或说相反方面,不同角度或说相反角度写来。如刘长卿的《长沙过贾谊宅》“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中”有”“无”是反义动词。构成反对。岑参的《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花迎剑珮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干”中的“星初落”“露未干”,出句写已然,对句写未然,角度相反是反对。毛泽东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中的“宜将”“不可”,词义相反,构成反对。对仗联中正对与反对相比,以反对为优。对仗的诗句,不得合掌。合掌,就是对仗联的对句与出句的意思相同,重复。在律诗中是不允许的。古代律诗对仗联没有合掌。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第三 律诗对仗联叠音词、连绵词、重复词必须相对应
作律诗对仗联,还有一些要注意的,就是对仗联的出句用了连绵词,那么,对句的对应位置也必须用连绵词。如毛泽东的“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出句用了连绵词“逶迤”,对句用了连绵词“磅礴”,且又同旁。如果出句用了叠音词,那么对句的对应位置也必须用叠音词,如韦应物的“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中用叠音词“黯黯”对叠音词“茫茫”(叠音对古人称作连珠对)。律诗中对仗联语必须运用重复词的,在上下联中的位置必须对应。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的“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出句的“惶恐”是重复词,在句首和句尾,对句的“零丁”也必须用重复词,且位置必须对应,也要放在句首和句尾。再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出句的“峡”是重复字,在第四、第七字位置,对句的“阳”也是重复字,也同样在第四、第七字的位置。这几点也是必须遵守的。不然,同样也是违律。此外,有同旁对、双声对、叠韵对等,这些应属于技巧,可加留意。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第四 律诗对仗联出句、对句结构要相同
讲诗句结构,首先要讲一下汉语的句子成分。汉语语言有六大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什么是主语?一般说来,一句话中表示陈述的对象,施动的成分就是主语。如:我参观工厂。“我”是动作的发出者,就是施动者,就是主语。再如:我们消灭了敌人。“我们”是动作的发出者,施动者,就是主语。如:花儿是美丽的。“花儿”就是主语。什么是谓语?谓语是用来陈述主语的,其中大多数情形是表示主语的动作的。如上面两个例子中的“参观”“消灭”这两个动词,都是谓语。什么是宾语?在句子中,用来陈述主语或接受动词支配的句子成分,就是宾语。如上面例子中的“工厂”“敌人”,都是宾语。什么是定语呢?在句子中修饰名词的成分就是定语。如:鲜艳的红旗高高地飘扬。其中的“鲜艳的”是修饰名词“红旗”的,就是定语。再如:我们的祖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其中“我们的”就是修饰“祖国”的,是定语。什么是状语呢?在句子中用来修饰动词谓语的成分,就是状语。状语是用来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的句子成分。如:她飞快地跑着。其中“飞快地”就是状语。什么是补语呢?补语就是用来补充说明谓语动作行为的程度、范围等情形的句子成分。如:解放军把敌人打得落花流水。其中的“落花流水”就是补语。上面说明了六种句子成分。这六种成分,不是每个句子中都有的。作律诗的联语时,出句有哪些成分,对句的对应位置必须是同样的成分。如“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是一联对仗联。其中的“金沙”与“大渡”是江河的名称,在句中作定语,分别修饰主语“水”与“桥”,“拍”与“横”是动词,分别作谓语,“云崖”和“铁索”是名词,与“暖”和“寒”是主谓关系,形容词作谓语。这一联的出句和对句的结构是相同的,都是“定——主——主——谓”式的结构。这一点很重要,写律诗是必须做到,不能违背的。古人没有现代汉语语法的概念,但在意念上是明白的。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第五 律诗对仗联出句、对句的节奏要相同
诗句和文章一样,读起来要有节奏。律诗的对仗联出句和对句的节奏必须一致。如上面举的例子,毛泽东的《七律•长征》的颈联,其节奏是“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出句、对句的节奏都是“2——2——2——1”,是相同的。这一点也是不能违背的。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第六 律诗对仗两联结构、节奏要相异
这一条规则应该在讲律诗结构时讲,但它与对仗有些关联,写律诗作对仗联的时候,必须考虑这个问题,所以在这里也要讲到它。
律诗的颔联、颈联的结构是不得相同的,这是为了避免节奏的过多重复。因为律诗要求对仗联的出句、对句的结构必须相同,这就是说一联的两句的结构已经是相同的了,如果另一联的结构再相同,那就意味着两联四句的结构是都相同的,其节奏也必然是相同的,一首诗共八句,有四句的结构、节奏是重复的,可以想象那时很烦人的。所以,这两联的结构、节奏是不得相同的。如王禹偁的《村行》的颔联“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其中“万籁”“数峰”是数词修饰名词作主语,“有声”“无语”是动宾,“含晚籁”“是动宾“立斜阳”实际是动补语关系,而在形式上可以看作是动宾。这一联的结构是“主——谓——宾——谓——宾”。颈联“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其“棠梨”“荞麦”是名词作定语,修饰“叶”和“花”(当然也可以把“棠梨叶”“荞麦花”看作是一个名词),“叶”和“花”是主语,“落”和“开”是谓语,“胭脂色”和“白雪香”都是定语和中心词的关系,作宾语。诗句的结构是“定——主——谓——宾”,很明显,这两联的结构是不同的。其节奏也是不同的。颔联的节奏是“2——2——1——2”,颈联的节奏是“2——2——2——1”,这两联的节奏也是明显不同的。律诗要求颔联、颈联的结构和节奏不得相同,这一点是容易被忽视的,但又恰恰是万万不可忽视的。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第七 律诗对仗联要与声律相合,要遵守“三相律”
“三相律”就是一句诗句内平仄节(以二字为一节,以每节第二字平仄为准)相邻(相间),一联内的两句诗的平仄节要相对(相反),两联之间相邻的两句诗的平仄节要相粘(相同)。这是律诗声律的基本要求。律诗对仗联的平仄要合律,这是声律的要求,更是必须做到的。如崔颢的《行经华阴》的颔联、颈联“武帝祠前云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河山北枕秦关险,驿路西连汉畤平”,其中“武帝”仄声,“词前云”平声,“欲散”仄声;“仙人”平声,“掌上雨”仄声,“初晴”平声;“河山”平声,“北枕”仄声,“秦关”平声,“险”仄声;“驿路”仄声,“西连”平声,“汉畤”仄声,“平”平声,以上四句,句内平仄声节相邻(相间),每一联的两句诗平仄声节相对,如“仙人”平声对“武帝”仄声,“掌上雨”仄声对“祠前云”平声,“初晴”平声对“欲散”仄声。下一联完全相同,不再赘述。两联之间平仄相粘。“河山”平声粘“仙人”平声,“北枕”仄声粘“掌上”仄声,“秦关”平声粘“雨初”平声,可见颈联的出句与颔联的对句相粘。作律诗,对仗联语是要合于律诗的声律的。如果没有做到这一点,就是违律,不能算作是律诗。
律诗一般不要重字,一联的对句与出句更不得用重字。
以上概括地讲了关于律诗对仗的七条规则,都是学作律诗时必须严格遵守的。依此写来,就可以写出合于规则的对仗句子了。如果做到了这一点,写律诗,也就算提高一步了。但要学会写对仗联,还是要多读律诗的对仗联和经典联为好。此外,要增强文字、语言、历史等多方面文化知识的底蕴。





















2万

主题

15万

帖子

59万

积分

论坛管理员

大中华诗词论坛管理员兼高山流水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31826
贡献
154100
金钱
220025

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9-6-25 10:54:25 | 显示全部楼层
赏学佳作,点赞笔力,感佩才情,遥祝文丰!
菜根谭文学院欢迎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万

主题

15万

帖子

59万

积分

论坛管理员

大中华诗词论坛管理员兼高山流水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31826
贡献
154100
金钱
220025

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9-6-25 11:02:33 | 显示全部楼层
勤奋尽责版主情操高尚! 向刘翼翔版主致以崇高敬意!

点评

问好首版老师!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6-25 11:23
菜根谭文学院欢迎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18万

帖子

63万

积分

分区版主

高山流水分区版主兼菜根谭诗苑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16334
贡献
184182
金钱
216846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9-6-25 11: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水榭亭台 发表于 2019-6-25 11:02
勤奋尽责版主情操高尚! 向刘翼翔版主致以崇高敬意!

问好首版老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31万

帖子

100万

积分

分区版主

高山流水分区执行首版兼菜根谭文学院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21917
贡献
302023
金钱
347588

特别贡献奖巾帼诗人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9-6-25 22:34:29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常务管理[刘翼翔]老师分享学习资料供大家欣赏,拜读受益,问好辛苦了!敬茶奉果!!遥祝笔耕快乐安康,如意吉祥!

(注意事项,空间作品图片,不能直接复制在此发表不显示影响美观,想使用空间图片。先把图片上传到桌面,然后再传到论坛相册,在点击作品中大家才可以欣赏到图)
天天好欢迎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4-5-16 06:2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