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中华诗词论坛/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612|回复: 5

[诗词赏析] 《诗•品》系列:骆宾王《咏鹅》——未见其“鹅”,先...

[复制链接]

1

主题

4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威望
5
贡献
7
金钱
13
发表于 2019-6-24 12:26: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骆宾王《咏鹅》——未见其“鹅”,先闻其声
/赵方涛

《红楼梦》里王熙凤的出场历来为人所称道。论其写作手法,名曰“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实在太经典,忍不住抄录如下: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

如今,细读唐诗,我忽然惊奇地发现,原来早在一千多年前,竟有一群白鹅早以同样的方式出场了。这首诗便是骆宾王的《咏鹅》。其诗曰: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时至今日,白鹅还是农村常见的一种家禽。但是,在中国文学史上,鹅却是一种雅物。据史书记载,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酷爱白鹅。传说,有一次,为了得到一群白鹅,他竟不惜替人家抄写一卷《黄庭经》来换。后来,李白那两句“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就是运用这个典故。

骆宾王与同时代的王勃、杨炯、卢照邻被后人合称“初唐四杰”。他从小就有神童之誉。相传,这首《咏鹅》是骆宾王七岁时所作。“鹅,鹅,鹅”是白鹅的叫声。小诗人先听到白鹅的叫声,才看到白鹅“曲项向天歌”的身影。这真可说是“未见其‘鹅’,先闻其声”了。而且,就其习性来说,白鹅喜欢一边步履蹒跚地走路,一边伸缩着脖子向天鸣叫。因此,从“鹅,鹅,鹅,曲项向天歌”两句诗,我们仿佛不仅能听到白鹅的叫声,还能看见它们蹒跚的步态。

这首诗可分为两个部分:前两句——“鹅,鹅,鹅,曲项向天歌”,写出了白鹅在陆地上的神态与动作;后两句——“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则写出了白鹅在水中的神态与动作。至于“白毛”与“红掌”、“绿水”与“清波”的对仗,这是人尽皆知的事,且不去说它。单说“浮”与“拨”两个字,虽然都是动词,却大有不同。“拨”字表现了白鹅两条腿的动态;而“浮”字则表现了白鹅上半身的静态。“拨”字以动写动 ,“浮”字则以动写静。所以,后两句诗写的是一群将动静有机结合为一体的白鹅。而用一个动词来表现静态,大概黄庭坚所谓“点铁成金”也不过如此。你说神奇不神奇呢?同时,透过这两个字,我们还可以想见白鹅在水中嬉戏时的轻快。另外,小诗人描写白鹅从陆上写到水中,他是怎样过渡的呢?原来,在“曲项向天歌”一句中,正隐藏着白鹅一边鸣叫,一边步履蹒跚地走向水边这个意象。

马未都先生也曾兴致勃勃地讲解过这首《咏鹅》。他说,白鹅在水中正常游动时,是看不见“红掌拨清波”的,只有它们撅起屁股,将头伸到水中觅食时,才能看见它们的“红掌拨清波”。其实,这种说法是不对的。从前,河水清澈,是能清楚地看到“红掌拨清波”的。退一步说,即便看不到“红掌拨清波”,诗人既然看到了白鹅的“红掌”,又看到了清澈的“清波”,他又为什么不能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红掌拨清波”的画面呢?就像我们能结合“骏马”与“翅膀”这两个意象,便能想象出带翅膀的“飞马”的画面。这是我很想与马先生商榷的一个小地方。
补记:李白《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也同样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还有南宋辛弃疾《清平乐·村居》“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也还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更多诗词欣赏文章,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不觅封侯但觅诗


1

主题

4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威望
5
贡献
7
金钱
13
 楼主| 发表于 2019-6-24 12:59:49 | 显示全部楼层
版面太粗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

主题

1518

帖子

7058

积分

首席版主

诗林纵横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513
贡献
1935
金钱
2579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9-6-27 05:32:08 | 显示全部楼层
欢迎发帖,问好!

点评

这样的古诗词欣赏文章,我写了二百多篇。以后会陆续发布。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6-27 09:0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4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威望
5
贡献
7
金钱
13
 楼主| 发表于 2019-6-27 09:07:09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姜 发表于 2019-6-27 05:32
欢迎发帖,问好!

这样的古诗词欣赏文章,我写了二百多篇。以后会陆续发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8

主题

3619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诗林纵横首席版主

Rank: 5Rank: 5

威望
1102
贡献
4029
金钱
5613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9-6-27 12:25:08 | 显示全部楼层
欢迎发帖,问好先生!
尽难书,
一半儿甘甜,一半儿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4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威望
5
贡献
7
金钱
13
 楼主| 发表于 2019-7-3 12:48:11 | 显示全部楼层
翁卷《乡村四月》——诗中有画,而诗又不同于画



苏轼曾评价王维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其实,这也不是王维的专利。且不说以诗闻名的唐朝,就是宋朝,也有不少“诗中有画”的好诗。比如翁卷的《乡村四月》,其诗曰:

绿遍山原白满川,
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蚕桑又插田。


翁卷此诗,可说是孟夏时节,江南乡村的一幅水墨丹青,且只有绿与白两种颜色。不过,既然“绿遍山原”,那么满川的河水也就不能不受它的感染,正如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中所说“芭蕉分绿与窗纱”,所以遍布山原的绿色自然也要分绿于漫川的河水。因此,诗人所下的这个“白”字,便不免有“贪求好句”之嫌。然而,我们又不得不承认,诗人用一“绿”形容山原,又用一“白”字形容河水,也著实是好


“绿遍山原白满川”给读者以强烈的感官刺激。刺激过后,我们不禁要问:“绿”何以能遍布山原?“白”又何以能满川呢?下文的“子规声里雨如烟”与“才了蚕桑又插田”便透漏了此中消息。


虽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但诗毕竟是诗而不是画,正如画毕竟是画而不是诗。“子规声里雨如烟”,细雨如烟如雾是可见的,而子规的啼叫之声,虽可闻,却不见其影,正所谓“只闻其声,不见其鸟”。所以,子规的啼叫声,是画所不能表现的。曾经有一首署名王维的小诗,名曰《画》,有句云“人来鸟不惊”,是虽见其影,却不闻其声,大概是一只栩栩如生的“死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即王维《新晴野望》“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之意。读翁卷这两句诗,可知诗中又有农夫与农妇,可是为绿色所掩又不见他们的影子。这又是画所不能表现的。


宋诗比不上唐诗发达,所以送别、闺怨、宫怨、咏史、边塞、田园等诗歌分类方法,便不大用在宋诗头上。若按此分类,翁卷这首《乡村四月》自然属于田园诗。田园诗又分两类:一类是陶渊明似的,亲自躬耕而作的田园诗;另一类则是王维与孟浩然似的,置身躬耕之外,而写的田园诗。置身事外的田园诗往往不知民间疾苦,《乡村四月》即是其一,所以诗人只是看到田园生活的美好。当然,这也是无可奈何之事,毕竟“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老百姓基本都不会写诗。而既能躬耕,又能写诗的大诗人也只有陶渊明一个。



更多古典诗词欣赏文章,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不觅封侯但觅诗”


乡村四月2.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香港铜锣湾集团|大中华购物中心联盟|(香港)大中华诗词论坛/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4-3-29 13:4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