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坟》、《溱洧》——青春男女的性骚动与性放纵 一、《汝坟》诗文新注释 【原文】 遵彼汝坟①,伐其条枚②,未见君子,惄③如调④饥。 遵彼汝坟,伐其条肄⑤,既见君子,不我遐⑥弃。 鲂鱼赪尾⑦,王室⑧如燬⑨,虽则如燬,父母孔迩⑩。 【注释】 ①坟,各家解释为“水厓;大堤”;遵,沿。“遵彼汝坟,伐其条枚”,年青女子借砍柴为名,来到大堤之上,等待心中的他。 ②条枚,树枝曰条,树干曰枚。 ③惄(nì),《说文》曰:“饥饿也。一曰‘忧’也”。 ④调,《汉语大字典》:读zhōu,早晨。《广韵.尤部》:“调,朝也”。《诗.周南.汝坟》:“未见君子,惄如调饥”,《毛传》:“调,朝也”。 ⑤肄(yì),树木砍伐后再生的小枝条。 ⑥遐(xiá),远,与迩相对。“不我遐弃”,不要远弃我。 ⑦赪(chēng),《说文》曰:“赤色也”。鲂鱼,鳊鱼”。“鲂鱼赪尾”,鱼将繁殖交配时的颜色。鲑鱼要繁殖交配之时,颜色由淡黑变赤红就是例证。《左传.哀公十七年》曰:“如鱼赪尾,衡流而彷徉。”郑氏云:“鱼肥则尾赤,以喻蒯瞶淫纵。”说明鱼之赪尾,是鱼准备交尾的性显示。 ⑧室,从宀、从至。宀,房屋的剖面形状;至,甲骨文作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7692\wps3.jpg,金文作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7692\wps4.jpg,象性成熟、并作为换婚来的女子,从冂外来到国门之象。室,《说文》曰:“实也”,就是空屋子充实了女人。王室,王家之屋子。在《汝坟》篇,则是王家为单身男女提供的临时的家。孔颖达《毛诗正义》将“王室如燬”,解释为商纣王的为政酷烈。显然有胡编乱造之嫌。《汝坟》归《周南》,周,乃周公的封地。周家也是王,为何不说是“周家王室为政酷烈”呢? ⑨燬,读huǐ,《说文》曰:“火也”。 ⑩迩,近。孔,《汉语大字典》:表程度的副词。“相当于‘甚’、‘很’。《尔雅.释言》:‘孔,甚也’”。 二、《周礼》的“令会男女” 《周礼》,很像今日国家的的岗位设置和岗位责任条款。周朝为人治,各岗位人员的行政操作也就是法律。所以,也可以叫《周法》。 《周礼.地官.媒氏》:“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 媒氏,是春秋时代乡间管理人民婚姻的官。设这个官职,虽然不无法制之功,而最主要的职责是发展人口。因春秋时代各国人口都很少,又加上诸侯之间连年的战争,无论是物质生产,还是兵员补充,都需要人口。 会,《说文》曰:“合也”。“令会男女”,命令男人、女人会合。 中春之月,媒氏要将没有家的寡男寡女,叫到“王室”任其结合,而且是强制性的结合。对那些“无故而不遵令的人”,将要受到处罚。对那些不愿意受婚约规矩男女(奔者)的性会,也不加禁止。 如前所述,这一制度,主要是为发展人口而设置。“王室”,则是皇家为单身男女提供的临时家庭,在《汝坟》,则是“令会男女”的性会场所。 三、《汝坟》诗意 遵彼汝坟,伐其条枚,未见君子,惄如调饥。 这一段是说,年轻女子借砍柴和为名,到大堤上等待“他”。似乎没有等到。那份忧愁,就像饥饿那样难耐。 遵彼汝坟,伐其条肄,既见君子,不我遐弃。 再次借砍柴火来到大堤上,这时,以往砍过的树桩都生新芽了。这次终于见到了“他”,两人你情我爱,海誓山盟,她希望他永远不变心。 鲂鱼赪尾,王室如燬,虽则如燬,父母孔迩。 庙会里的男人女人,像鱼群擦尾一样,甚是热烈。他(她)俩也想效法,但是,他们的父母也在庙会里,实在不好意思“那样”。 四、《汝坟》翻译 借口砍柴,来到大堤将他等待。左等不来,右等不来,渴望呀,像早晨的饥肠那样难耐。 借口砍柴,来到大堤将他等待。留下的树桩已长芽,终于将他等来。海誓山盟,真心相爱,就像汝河,永恒永在。 游鱼长壮会擦尾,庙里情人在做爱。热情似火,饥渴难耐。可惜父母也在,不敢妄来。 五、是淫乱吗 礼教,出于社会的需要。春秋时代,各国人口都不多,无论是生产、剩余价值积累,还是兵员补充,都是各国的重要政治。 而年年的诸侯混战,男人减少甚多。春秋时代,战争还讲究点礼法,有“君子不杀受伤者,不擒老弱”(宋襄公语录)的不成文规定,但不是不杀,战争总是要死人的。宋襄公的君子之论,就受到臣下的鄙夷。 晋楚“邲之战”,晋国战败,楚国准备将晋国士兵的尸体,堆积封土建“京观”,旌表楚庄王武功。虽然并没有建京观,但战死士兵还是很多的。 郑国处于四战之地,总受到南面的楚国、北面的晋国、西面秦国、东面齐鲁的攻击,能不死人吗? 及到战国,就不得了了,秦国在长平,一次就坑杀四十万赵国士兵。当然,《汝坟》没有咏战国之事。 春秋时代,我们可以想象,人口的性别构成是女多男少。死于战事而寡居的女子,就更多了。人口需求那样大,总不能让她们永远守寡、不生。所以《周礼.地官.媒氏》规定,中春之月,“令会(合)男女……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合)之”。那些寡居的女子,就是牧民们的母羊,能让他白吃饭,不生人吗? 为了人口发展,哪里顾得了礼义廉耻呢! 既然是社会意志,性放纵也就成了时尚。 六、《诗经》里的其他性放纵场面 《诗.郑风.溱洧》 【原文】 溱与洧,方涣涣兮!。 士与女,方秉蕳兮! 女曰“观①乎?”士曰“既且②(jū)。” (女曰)“且(qiě)往观乎?” 洧之外,洵訏③且(jū)乐。 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溱与洧,浏其清矣。 士与女,殷其盈矣。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jū)!” (女曰)“且(qiě)往观乎?” 洧之外,洵訏且(jū)乐。 维士与女,伊④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① 观,礼教化的解释是“看”,是否符合诗意,尚可商榷。观,根据诗意,对于主体, 不论他是男是女,都是展示;对于客体,无论他是女是男,都应该是觑窥。展示什么?觑窥什么?在“令会男女”的氛围下,男女之间,还能有什么?! ② 且(jū),《说文》曰:“薦也。”薦,读jiàn。《段注》:“薦,当作荐。今不改者,存 其旧,以示人推究也。……薦席,谓草席也”。荐,《说文》曰:“薦席也。”诗中的“士曰:‘既且’”的“且(jū)”字,当训席子。“既且”,当然应该是“已经躺过席子了”。 ③ 至于“洵訏”,我倒认为是气喘之声——嘘嘘。当然,这不是礼教化的解释。“洵訏 且(jū)乐”,嘘嘘床乐。 ④ 伊,依也,效法。 对《溱洧》的诗解,有黄帅版本的《诗经》这样说: 诗的背景是郑国的上巳节。上巳节有个风俗,未婚男女可以自由相会,甚至同居。此举是为增加国家人口。本诗写的就是上巳节青年男女相会郊游的盛况…… 由诗可见,这个颇有艳福的男子,已经交会了一回,在路上又遇到一个女子相邀“展示、觑窥(观)”;后来,又遇到别的女子相邀……真是应接不暇啊。 而洧水之外,那份场面,也是热火朝天。 七、《溱洧》翻译 溱水和洧水啊!荡漾春波。 男子与女士,手持芍药。 女孩说,想看吗? 男孩说,看过。 女孩说,再看一回吧! 洧水之外,男女嘘嘘而乐。 他与她,依样相谑而作。 此情难了,赠之以芍药。 溱水和洧水啊!长淌其情。 河水两岸的男孩女孩,拥挤充盈。 女孩说,想看吗? 男孩说,已经。 女孩说,不要紧,再请。 洧水之外,嘘嘘以声。 他与她,依样相谑而竞。 难舍难分,赠之以花英。 八、结论 春秋时代的性,确实比较开放。在今日看来,目不忍睹。但都是时代的需要所确定的。 今天,肯定是不能提倡的,但不能像孔颖达《毛诗正义》那样曲意解释,歪翻假译,哄骗后人。“《诗》也是史”。正确翻译《诗》,是为还原那段历史真实,而不是为想入非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