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存年代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洛阳桥,位于福建省泉州市东郊的洛阳江上,是世界桥梁筏形基础的开端,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洛阳桥原名万安桥,在洛阳江口,距泉州城5公里,北宋皇佑五年至嘉佑四年(1053~1059年)由泉州知州蔡襄主持修造。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桥长834米,宽7米。桥上现存亭2座,石将军2尊,石塔5座。碑亭有"西川甘露"碑刻和清道光间石刻"天下第一桥"横额。中亭傍有崖刻"万安桥"、"万古安澜"和12方碑刻。[1] 洛阳桥位于泉州城东13公里,它与北京的卢沟桥,河北的赵州桥,广东的广济桥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名桥。它是当时广东、福建进京城的必经之路。洛阳桥应该在河南洛阳,此桥为何取名洛阳桥呢?据有关资料记载,早在唐宋之前,泉州一带居住着越族人,到了唐朝初年,由于社会动荡不安,时有战争爆发,所以造成大量的中原人南迁,迁到泉州及闽南一带的多数为河南、河水和洛水一带的人士,泉州乃至整个闽南地区所用的语系称为河洛语,也就是现在所说的闽南语,这些中原人士,他们带来了中原先进、发达的农业技术和经验,引导当地人们开垦、发展,他们来到了泉州,看到这里的山川地势很像古都洛阳,就把这个地方也取名为洛阳,此桥也因此而命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