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谈绝句的生成
《声调四谱》说:绝句之名,唐以前即有之。徐东海转撰《玉台新咏》,别为一卷,实古诗之支派也。至唐而法律愈严;不惟与律诗体异,即与古体亦不同。或称截句,或称断句。世多谓分律诗之半即为绝句,非也。盖律由绝而增,非绝由律而减也。绝句云者:单句为句,句不能成诗;双句为联,联则生对;双联为韵,韵则生黏。句法平仄各不相重,无论律古,黏对联韵必四句而后备,故谓之“绝”。由此递增,虽至百韵可也;而断无可减之理。 我说,绝句既不是“尽截律诗之半”,也不是“黏对联韵必四句”。绝句之四句与汉语成诗之押韵有直接的关系。汉语之押韵,必须由两句构成。例如人们最初的: “杭育,杭育。” 就是两字一押韵。而后才发展到四字一押韵: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再将四字一押韵发展到四句押韵: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就是最早的四言“绝句”。 这首诗的前两句可单独构成押韵:“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可独立成诗。而后两句则单独构不成押韵:“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不能独立成诗。假设一首诗的开头两句就构不成押韵,则必须增成四句以形成押韵的诗,这就是“绝句”的必然形成,例如: 和项王歌: “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 大王意气尽,贱妾何乐生。” 当绝句(四句)已不能装下要表达的全部内容时,一首诗可增至六句。但汉语诗有两俩成双成对的组合习惯,六言诗被舍弃了,从四句增至八句就是必然的了。这就是律诗的雏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