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0
注册时间2017-9-22
威望856
金钱2362
贡献1386
金牌会员
 
威望- 856 点
贡献- 1386 次
金钱- 2362 枚
|
本帖最后由 未知的远方 于 2019-6-7 19:12 编辑
每到佳节,各大论坛便会蜂涌一批节日诗。这应节而作,本无可厚非,但大多缺少真情实感,疏阔无凭,泛泛滔虚,一味地污人耳目。今年端午又是如此。写诗嘛,挖掘不出新意深意时,生发几缕情韵也好啊。也罢,与其嚼蜡,不如自作,反正好久没写诗了。于是,审视自己此时行止,一番酝酿后有诗如下: 此日
跌宕骚经一卷吟,心潮此日自难禁。
国家成败吾岂敢,欲恨犹怜屈子魂。
诗之大意是:在端午节这天,我抑扬顿挫地吟罢一卷《离骚》,不觉难耐平静,心绪起伏如潮……作为普通市民,我哪能哪敢妄议国是,何况国政大事自有各部官僚担当!而这个屈原真是迂腐可恨,他怎么就想不通呢?值此楚国危难之际,置身事外,反而落个轻松啊。哈哈,这是我嘴上说说的,当不得真,毕竟国家的兴衰关系到每个公民的命运。由此,感受屈原之魂,我敬佩他的伟大。
诗成之后一看大惊,我怎么就借用了老杜的诗句″国家成败吾岂敢"?须知我一贯不喜这个所谓″借用",管它什么借句借意借势,照搬改动化用。这一句的构思的确是自己所想,但句型结构又无意中借用了老杜的成句。唉,诗之语言风貌应是面向未来,勇于创新,怎能向故纸堆里讨生活?我打自己的脸了。
好了,现在谈到话题中心:
——本诗的这个借句成功了吗?
对此,我的看法是:
一 这个借句纯属意外,却合体自然,如老器灵偶染后裔血,认主成功。
二 这是在新环境下对古代成句的发扬光大,如枯木逢春,实乃古人之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