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10
注册时间2015-4-24
威望1600
金钱12213
贡献9975
金牌会员
 
威望- 1600 点
贡献- 9975 次
金钱- 12213 枚
|

楼主 |
发表于 2019-6-6 13:08:33
|
显示全部楼层
【刘禹锡进京赶考】
现在高考分文理体艺科高考,和现在高考有相似处,唐朝高考也分科,但分得更细,分秀才、明经、进士、明法、书和算六科。不过,秀才科没搞几年就停了,而明法、书和算三科基本也是被公务员阶层内部消化了。所以唐朝读书人主要报考明经和进士两科。而且不是所有的读书人都有机会参加这改变命运的考试,有机会参加科举考试的生源主要来自弘文馆、崇文馆、国子监以及州县乡贡。
弘文馆、崇文馆是超级贵族学校,两馆加起来六十名学生(历代稍有不同,以下涉及数字者同此说明)。皆选皇族贵戚及高级京官子弟,“以皇族中缌麻以上亲,皇太后、皇后大功以上亲,宰相及散官一品,功臣身食实封者,京官职事从三品,中书黄门侍郎之子为之”,别说一般子弟,就是一般大臣也没资格。
国子监是高级贵族学校,监下设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其中,国子学学生三百人,“以文武三品以上子孙若从二品以上曾孙及勋官二品、县公、京官四品带三品勋封之子为之”;太学学生生五百人,“以五品以上子孙、职事官五品期亲若三品曾孙及勋官三品以上有封之子为之”;四门学学生千三百人,“其五百人以勋官三品以上无封、四品有封及文武七品以上子为之,八百人以庶人之俊异者为之”;律学书学算学冷门的专业学校,也吃香,优势的教育资源公务员队伍都不能满族,这冷门专业学校也不对老百姓开放。肥水不外流,律学学生五十人,书学学生三十人,算学学生三十人,“以八品以下子及庶人之通其学者为之。”
刘禹锡不是超级贵族和高级贵族学校的,他是以乡贡生身份随地方官进京赶考的。乡贡生都是“明于理体,为乡里所称者,委本县考试,州长重覆,取其合格,每年十月随物入贡。”其中“明于理体,为乡里所称”很重要,可见刘禹锡父亲在刘禹锡儿童少年时广泛带其出入朋友圈,向官员朋友们请教是很重要的。这样才能增加被推进的概率。另外,“拔贡制度”类似如今的“校长推荐制”,校长有推荐权,权力靠自觉、靠掌权者道德修养,必然导致腐败,当时亦复如是,除了不少案件。掌权者腐败,觊觎者想贿赂。但贿赂,大多都是公务员子弟的优势,寒门子弟哪有这些资源呢?想腐败贿赂,一没钱财二没人脉,哪有门路呢?还是乖乖地“门朝黄土背朝天,锄禾日当午”吧。
贞元六年,刘禹锡已经准备了很多年了,终于“公卿偶慰荐,乡曲缪推择”,获得了地方官推荐,进京赶考,参加次年春天的科举考试。他在“郡县、馆监课试其成者,长史会属僚,设宾主,陈俎豆,备管弦,牲用少牢,行乡饮酒礼,歌《鹿鸣》之诗,征耆艾,叙少长而观焉”之后,与地方官同行进京。这是乡贡生进京的惯例,仪式感庄重,甚于今日高考的百日誓师大会。柳宗元此年也获得了科举考试的资格。
秋天,树木的叶子黄了,槐花也黄了。“槐花黄,举子忙”。全国大量考生,弘文馆的、崇文馆的、国子监的、州县学馆乡贡生,都进京去了。浩浩荡荡的队伍里,多少人充满期待!
长安!长安!他是幸运的,怀着无比的激动和期待,北上进京赶考。十年苦读,他准备好“宝剑锋出磨砺出”,准备好出人头地光宗耀祖。刘禹锡此次报考的是大热门进士科。理由除了高大上的情怀和儒家理想主义,和如今家长和学生考虑的差不多——吃香。如今是金融、计算机等吃香,当时的进士基本是包分配公务员的(当然后续得接着考)。
遗憾的是,次年科举考试,刘禹锡下第,柳宗元也下第。他们要等到贞元九年中举。他就在长安游学,交友,拜访诗坛大佬、官场政客,准备出人头地。
到了长安以后的这些年,刘禹锡长安游学,交友,拜访诗坛大佬、官场政客,开始着手准备“行卷”。“行卷”乃科举制度潜规则,举子们要都懂的,大多向刺史、节度使等地方长官以及著名文人“行卷”,请求他们向考官推荐(比如白居易以《赋得古原草送别》,朱庆馀以《闺意》“行卷”,诸如此类,都大获声名,为其考进士有助力加分也)。他们携带诗文卷轴和名刺请见以上先达,然后再投启事谢见先达,如果投了卷轴和名刺石沉大海,便再投启事温卷先达混个脸熟,以期待先达们点个赞或回个书信,一则以炫耀他人,二则逮住机会再投启事来一番感谢,混熟悉了找机会见一面,送送礼巴结巴结,等正式考试时也比较有谱。当然,这一波操作下来,不知道要打点和送礼多少人,才有机会巴结到关键人物,为考试加分,为未来投资人脉。和前文说的一样,这些都是公务员们的优势,寒门弟子囊中羞涩,就呜呼哀哉自求多福吧。年年如此,这些官老爷们也疲倦了,走寻常路,要出效果不容易。刘禹锡想起前辈王维通过岐王走关系巴结上玉真公主中了状元,巴结公主他是没有门路的。他脑机急转弯想了个绝招——策划了一场向皇帝上书的活动,这简直是“纳行卷2.0”,效果不错,在士大夫间引起注意,为自己赢得了重要加分(科举有卷面分和卷外分)。而柳宗元没有费那么老鼻子劲儿,他十三岁的时候,已经开始崭露头角,为姨丈崔敏市委书记起草了公文《为崔中丞贺平李怀光表》,得到皇上双击六六六的好评,名声大噪。在此次科举中,考生皆知。当然,柳宗元此时也在积极的“行卷”,不过他与刘禹锡还不认识,见面最多就是寒暄“久仰久仰”一拱手的交情。柳宗元此时与“联贡于京师”名叫苑论者,“车必挂彗,席必交衽”,谈论诗词,八卦考生,不亦乐乎。刘禹锡和柳宗元虽不认识,但刘禹锡早已听闻柳宗元是文章妙手了,柳宗元也听闻了刘禹锡上书事件。大家彼此都在议论纷纷,猜测谁会是状元。刘禹锡和柳宗元大约是彼此看好的。
但是,柳宗元更看好苑论。通过接触,柳宗元发现苑论为人“量其志,知其达于昭代;究其文,辨其胜于太常。探而讨之,则明韬于朴厚之质,行浮于休显之闻。游公卿之间,质直而不犯,恪谨而不慑,交同列之群以诚信闻……游刃乎文翰之林,风雨生于笔札,云霞发于简牍。”柳宗元对其颇为佩服,订为金兰之交。这么好的关系,有成为好基友的潜质,不知为何后来没有深入交往。后来的后来,众所皆知,刘禹锡和柳宗元成了好基友,而此时他们还没有深接触。
【刘禹锡中举慢回放】
贞元九年(793)正月,正式开考了,考试有三场,全程考试大约十来天,不是所有考生都有机会全程参与,每一场都择优进入下一场。长安天气颇冷,当时考试的情形大约是:千八百考生“尽手携脂烛,木炭,洎朝晡餐器,或荷于肩,或提于席,为吏胥纵慢声,大呼其名氏。试者突入棘围重重,乃分坐庑下,寒余雪飞,单席在地。”
第一场考试,和今日高考语文有类似设置。今日高考多填空默写诗词和古文名片,那时他们为默写经书字段,不默写诗词。《条制考试明经进士诏》记载:“其明经,自今已后,每经宜帖十取通五已上,免旧试一帖,仍案间大义十条,取通六已上,免试经策十条,令答时务策三首。取粗有文性者,与及第。其进士,宜停小经,准明经例,帖大经十帖,取通四已上,然后准例试杂文及策,考通,与及第。”帖经者,默写填空也。这就是说,第一场主要靠记忆能力,小时候家境好(说来说去,就是穷屌丝逆袭很难),常常喝俄罗斯炼乳、六个核桃之类的有优势(脑白金慎用)。所以有人有意见,有意见,大唐教育部也积极改革,表示初衷不是教人死读书读死书,于是加入了现代靠英语才有的口试环节,颇为现金。这口试,主要问问你对背诵儒家经典的理解。
儒家经典那么多,如刘禹锡小时父亲教给他的那些教材都得学习熟悉,考生们能背诵得过来么?不要着急,今日考试辅导有一条龙服务,有需求就有市场,当时也是如此。很多读书人作不上官,靠编辑考试辅导材料赚得不少。这些辅导材料乃考试速成法也,以至于“明经射策,不读正经,抄撮义条,才有数卷。进士不寻史传,惟诵旧策,共相模拟,本无实才。所司考试之日,曾不简练,因循旧例,以分数为限。至於不辨章句,未涉文词者,以人数未充,皆听及第。”
你可能觉得今日考试考辅导教材学习也很累,有没有更方便的捷径呢?有的,作弊!如今日东北三省常有高考作弊团伙案一样,大唐也有此等龌龊事情。这不——刘禹锡就听到弘文馆、崇文馆有某些贵族子弟有花重金找人替考的,有衣帽裤腿里夹带小抄的、有收买考官的……各种大大破坏考试公平的奇葩事情,他早已经见怪不怪,第一次参加科举时候就听闻了,此次考试前,还听到有人议论谁谁在作弊。
不过还好,这一届抓得比较严,“礼部阅试之日,皆严设兵卫,荐棘围之,搜索衣服,讥诃出入,以防假滥焉”,作弊现象少了,似乎没听到二流子进入下一轮。刘禹锡和柳宗元都通过了第一轮考试,进入第二场考试。苑论当然也通过了,剧透下,他是未来的状元呢。
第二场考试,与今日高考语文差异很大。今日高考作文是“体裁不限,诗歌除外”。而唐代语文作文分为赋和诗两部分,对考生的写作水平要求较高。赋较长,不附,读者可自行搜阅。聊欣赏下当时考生的诗歌风采。当时试题为《平权衡赋》以“昼夜平分,钧铢取则”为韵、《风光草际浮诗》。刘禹锡诗文今日尚在,其中赋曰:
惟天垂象,惟圣作程。播二气而是分晷度,立五则而在审权衡。上穆天时,应阴阳之克正;下统人极,俾准绳而惟平。于是黍累无差,毫厘必究,等度量而化通远迩,体平均而势行宇宙。当其夹锺中律,南吕戒候,铜浑应节于寒暑,玉漏方齐乎宵昼。繇是命有司而申令,考前王而是遵,权轻重以审则,中规矩而和钧。事垂文兮,风传乎千古;道如砥兮,日用于兆人。懿夫正以处中,平而立矩:命其同也,有虞之制克彰;称其谨焉,宣父之言可取。故能用该仁里,象合天文:既左旋而右折,量轻并而重分。持平罔亏,可为范于秉钧之佐;立信惟一,将有助于执契之君。不然,则何以悬之而息彼奸诈,正之而协于晨夜?得平则正,我之道兮允执厥中;益寡裒多,众所用兮不言而化。化之有孚,功莫可逾。立规程罔惭夫龟镜,揣钩石宁失乎锱铢。匪假垂钓,而其用不匮;何劳剖斗,而所争自无。方今百度惟贞,万邦承则,顺时设教兮靡不获所,同律和声兮尤臻其极。玉衡正而三阶以平,七政齐而庶政不忒矣。美君臣之同体,犹权衡以合德;宰准绳之在心,庶轻重之不惑。
其中诗曰:熙熙春景霁,草绿春光丽。的历乱相鲜,葳蕤互亏蔽。乍疑芊绵里,稍动丰茸际。影碎翻崇兰,浮香转丛蕙。含烟绚碧彩,带露如珠缀。幸因采掇日,况此临芳岁。
写得如何?参考下其同年的同题,一起感受下:
张复元:纤纤春草长,迟日度风光。靃靡含新彩,霏微笼远芳。殊姿媚原野,佳色满池塘。最好垂清露,偏宜带艳阳。浅深浮嫩绿,轻丽拂馀香。好助莺迁势,乘时冀便翔。
裴杞:澹荡和风至,芊绵碧草长。徐吹遥扑翠,半偃乍浮光。叶似翻宵露,丛疑扇夕阳。逶迤明曲渚,照耀满回塘。白芷生还暮,崇兰泛更香。谁知揽结处,含思向馀芳。
陈璀:春风泛摇草,旭日遍神州。已向花间积,还来叶上浮。晓光缘圃丽,芳气满街流。澹荡依朱萼,飖飏带玉沟。向空看转媚,临水见弥幽。况被崇兰色,王孙正可游。
吴秘:草色春沙里,风光晓正幽。轻明摇不散,郁昱丽仍浮。吹缓苗难转,晖闲叶本柔。碧凝烟彩入,红是日华流。耐可披襟对,谁应满掬收。恭闻掇芳客,为此尚淹留。
苑论:已佚。
柳宗元:已佚。但是柳宗元往年参加科举考试的诗现留有一首《省试观庆云图诗》:
设色既成象,卿云示国都。九天开秘祉,百辟赞嘉谟。抱日依龙衮,非烟近御炉。高标连汗漫,迥望接虚无。裂素荣光发,舒华瑞色敷。恒将配尧德,垂庆代河图。
以上都是同科进士的诗,写得都很花开富贵,有宫体味道,不知当时主考官礼部侍郎顾少连(历官书判、典校秘书、主簿、监察御史、翰林学士、中书舍人、京兆尹)以为谁的诗稍好呢。反正当时有人批评,说教育部搞得素质教育不行,违背初衷,都是应试教育,花拳秀腿。他们引用前辈贾至的话语以为“考文者以声病为是非,而惟择浮艳,岂能知移风易俗化天下之事乎!”
毫无疑问,柳宗元和刘禹锡带着主角光环顺利通过了,那么通过了就是中举了么,可以如范进一拍手大笑道“噫!好了!我中了!”么?非也。
如是今日高考,是这么个流程。写完作文该交卷了,坐等出成绩。唐时不是这样,考完作文以后,还有一场类似今日公务员考试要考申论——策论。根据教育部策论考试大纲:“凡进士,试时务策五道、帖一大经,经、策全通为甲第;策通四、帖过四以上为乙第。”
策试初衷是好的,要求考生既要熟识经史,又要通知时务,有见解,是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安天下”的培养路线(也可以窥视考生的政治立场)。然而,初衷归初衷,事与愿违的事情历史以来,从来没有消失。不然也不会有所谓八股文了。八股文,便是应试,又是速成教育。又又又双叒叕是题外话。
废了洪荒之力,搜肠刮肚,死了N多脑细胞,整个人都不好了。终于考完了,松了一口气。接下来几天,大家都在讨论交流,如何如何,这般这般,紧张等待着考试结果。
“二月丙子,有司题甲乙之科,揭于南宫。”举子们早已恭候于此,来等着看考试结果了。柳宗元、刘禹锡等都在人群中,各自张望,心跳加速。张榜了,刘禹锡开始在榜上检索自己的名字,从右往走看,先看到:苑论……心跳很快,一个一个看……中了!全国录取三十二人,他中了!全国录取三十二人,他中了!同榜还有未来好基友柳宗元,这一年他们开始相识相知。顺带一提,这一年刘禹锡后半生重要基友白居易的基友元稹这一年明经及第(柳宗元父亲也是明经及第,难度较进士低)。
落第了该哭的哭去了,登第的站了舞台的C位,接下来有的忙的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