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中华诗词论坛/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50|回复: 4

最直白的两首诗,被范成大化用,成红楼梦的精髓

[复制链接]

589

主题

4113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628
贡献
5222
金钱
9320

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9-6-5 09:26: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北戴河 于 2019-6-5 09:31 编辑

最直白的两首诗,被范成大化用,成红楼梦的精髓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百面丸子2019-06-04 12:16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唐代,是我国古代诗歌最鼎盛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涌现了无数震铄古今的著名诗人。这些诗人与他们的诗作一起,成为我国古代文化最璀璨的一页。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诗歌,一般情况下讲究格律,平仄,对仗,用典等等。但是,在唐代,却有一位很著名的白话诗僧,他的诗歌,根本不讲究这些,粗读起来好像是大白话,但细品之下,却回味无穷,隐含着人生至高无上的真理。这位白话诗僧,就是唐初的王梵志。
他最直白,也最著名的两首诗作,也是这种风格:

其一
城外土馒头,馅草在城里。
一人吃一个,莫嫌没滋味。
其二
世无百年人,强作千年调。
打铁作门限,鬼见拍手笑。

这两首诗,很直白地描绘出人生不可避免的生死更迭,世事变化。王梵志将人人最终都要归于的坟墓,比喻成“土馒头”,可谓生动而形象,悲凉之中又透漏出诙谐和豁达。第二首诗中,更是写出了无数世人的心理,尽管每一个人都知道,人生不可永恒,富贵不能长久,但也要强行的做出基业千年传承的姿态。用铁来做门槛,只不过换来鬼的嘲笑。
到了南宋,文学家范成大,将这两首诗融合在一起,化用在了自己的《重九日行营寿藏之地》这首诗中:
家山随处可行楸,荷锸携壶似醉刘。
纵有千年铁门限,终须一个土馒头。
……
——我的家乡中,随便哪个地方都是可以栽种楸树的,我扛着锄头,背着老酒,就像当年的刘伶。即便是铁制的门槛可以保存一千年,每个人的最终,也都是落得一个土馒头一样的坟丘……

到了清代,范成大的这句“纵有千年铁门限,终须一个土馒头”,又被曹雪芹用在了他的不朽之作《红楼梦》中,成为《红楼梦》这部书的精髓之处。
      
《红楼梦》第六十三回,贾宝玉在自己的生日受到了妙玉的帖子之后,要写回帖,又不知如何落笔,去请教黛玉的途中,偶遇邢岫烟。邢岫烟告诉贾宝玉:“……既连她这样,少不得我告诉你缘故。她常说:‘古人中,自汉、晋、五代、唐、宋一来,皆无好诗,只有两句好’,说道,‘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
在曹雪芹引用范成大的这句诗时,做了一个细微的改变,将“纵有千年铁门限”,改成了“纵有千年铁门槛”。
妙玉,曾经是一个官宦人家的女儿,从她房中那些奢靡的珍奇古玩来看,她的出身绝对不低于贾家。但是,因为父母双亡,她家道中落,最后不得不寄居于贾府。妙玉短暂的人生中,可以说是已经经历了兴衰荣辱。她那个曾经很高贵的家庭,如今已经荡然无存。所以,妙玉最能理解这句“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
其实,对于贾家来说,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宿命?《红楼梦》刚开篇之时,贾家极尽奢靡,仅仅是为了元春省亲,就专门盖了三里半大小的大观园;仅仅是为了元春省亲时,能痛痛快快地看场戏,就花了三万两银子,跑到苏州去买了十二个小戏子及其教习……
此时的贾家,大概也以为自己将有千年的富贵基业,有千年的“铁门槛”。所以,贾家的家庙,就叫做“铁槛寺”。然而,曹雪芹笔锋一转,立刻就写到贾家的另一个家庙——水月庵,因为馒头做得好,被称“馒头庵”。
“铁门槛”与“土馒头”,在贾府的两个家庙的名字上,得到了体现。所以,起初“铁门槛”的贾家,最终人人都难逃一个“土馒头”——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这就是《红楼梦》的主题,也是《红楼梦》的精髓,也是《好了歌》的深意——“古今将相今何在,荒冢一堆草末了”。

589

主题

4113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628
贡献
5222
金钱
9320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9-6-6 08:33:06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临风寄语首版欣赏,问好诗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89

主题

4113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628
贡献
5222
金钱
9320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9-6-6 09:44:02 | 显示全部楼层
王昌龄送人前一天写首诗不满意,第二天再写一首,成无人超越之作
流年说事 2019-06-04 11:25


在唐代诗坛,在七绝领域,王昌龄是唯一能和李白媲美的人物,他让世人见识了七绝之美,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王昌龄一生留下的作品并不多,只有181首,但七绝就有74首。这个数目看起来不多,却已经占了盛唐绝句的六分之一。除了七绝数量多,王昌龄写诗还有一个巨大的特点,就是特别爱写送别诗,几乎占了他所有诗作的四分之一。



王昌龄的送别诗,没有离别的哀哀怨怨,写得是俊郎大气,颇有意境,其中最出名的要属《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大约作于王昌龄44岁时,是送别好友辛渐所作。颇为有意思的是,这个因友人的诗而被世人记住了千年的辛渐,和李白“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汪伦一样,这个辛渐也一样史书上找不到任何记载的人物。辛渐虽不知名,但这首诗却着着实实地流传了千年,至今仍是年年入选课本之作。



只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写这首诗的前一晚,王昌龄还写了首诗,但他觉得不满意,于是在第二天清晨又再写了首,而这第二首就是无人超越之作“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将这两首诗编成一组诗,名为《芙蓉楼送辛渐二首》,让我们先来看第一首:

《芙蓉楼送辛渐二首。其一》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首“其一”,其实是第二天清晨送辛渐时所作,王昌龄把它安排在了第一首。诗的第一句描写了送别之景,此时冰冷的雨滴夜入人间,洒在江面上如烟雨连天,短短5个字将这场送别渲染地异常悲凉。第二句“平明送客楚山孤”,点明送别的时间和地点,时间是在平明天亮时,地点是在吴地的楚山,而一个“孤”字是山的孤影,也是诗人内心的孤寂。

三、四两句是流传千古的名句,诗人笔锋一转,由送人变成叫友人传话,由伤感变言志。友人能回到洛阳亲友身边,而自己却仍漂泊在外,“一片冰心在玉壶”是要对方告诉亲友,自己仍像玉壶一样未受俗世沾染。这一句因为用一个特别的比喻,道出了一个文人的清高和平生之志,成为了千年来无人超越的经典名句。



2.让我们再来读一读很少有人知道,但却同样经典的《其二》。

《芙蓉楼送辛渐二首。其二》

唐.王昌龄

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

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这首诗作于送别的前一天晚上,此时他为好友在芙蓉楼践行。诗的一、二句就是惊艳之语,诗人用互文写眼前之景。诗人站高楼上,城东是一片秋海,阴雨茫茫;城北是层层楚云滚滚。用“秋”“阴”“深“等愁苦之字,来烘托离别的伤感。



三、四两句点题,诗人写道“不能醉“,不是不想一醉,而是一片愁肠是借酒浇愁愁更愁。最后一句诗人用寒江上的明月比作自己对友人的一片心,那寒江上的明月虽高冷,却如江水一样清澈,这正是二人纯真的友谊。



两首诗相比较,虽然王昌龄自己显然更喜欢第一首,但在笔者眼中,两首都是佳作。大家觉得呢?欢迎和小编讨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89

主题

4113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628
贡献
5222
金钱
9320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9-6-8 13:32:5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顶起来,不然,全是格律问题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香港铜锣湾集团|大中华购物中心联盟|(香港)大中华诗词论坛/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4-3-29 17:5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