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浪诗社上海诗苑常务管理
精华5
注册时间2018-10-5
威望3058
金钱7560
贡献2659
常务管理
沧浪诗社上海诗苑常务管理
  
威望- 3058 点
贡献- 2659 次
金钱- 7560 枚
 
|
分类标准不同,就有多种分法,简单介绍几种。
1、按内容分:
1)写景状物类
山水名胜之地,写景状物居多。如镇焦山自然庵风光秀丽,清代‘扬州八怪’
之一郑板桥曾为之题联云:
山光扑面经新雨,
江水回头为晚潮。
谈起此联,尚有一段有趣的掌故呢!康熙末年,板桥而立之年,家中蒙遭不幸,父亲病故,卖书葬父,负债累累。板桥为躲债遂逃至焦山别峰庵一同乡和尚处暂住。一日,他见一游玩的文人在自然庵口吟“山光扑面经宵雨”,接不起下联。板桥即上前拜见,原来此人即候补知州马曰官,曰官与其弟曰璐,人称“扬州二马”,以好客风雅闻名于江淮,马即向其求下句,板桥道:不才已得‘江水回头欲晚潮’七字,不知先生以为如何?马大喜。翌日亲自拜谢板桥,邀其住到松寥阁,整日论诗谈文。但板桥终日愁容不解,曰官得知原因,未过几日,数百两纹银便送到板桥家中,解了板桥之围。后来板桥推敲原句再三,略易数字,为焦山自然庵重书了这副对联。
分析一下这副联的艺术特色:此联写了江边凭眺所见之景,正是用自然之
笔写人间仙境,通过将山与江拟人化,以“扑面”写雨后的“山光”,纵目远望,经过新雨的洗涤,秀美的山光迎面扑来;用“回头”称上涨的“晚潮”,俯视江中,由于晚潮的浸灌,江水缓缓向西倒流。联语有描写、有分析,除给读者新鲜秀活的美的享受外,还揭示了自然现象中的因果关系:山色秀美,由于新雨,江水倒流,源在晚潮。融景、情、理于一炉,回味无穷,诗画入联,可谓不同凡响。又独辟蹊径,寓意颇深。
山光对江水,都是名词对吧,描写自然界的名词,也都是偏正结构。扑面对回头,都是动宾结构。经对为,动词。经,经过的意思(这么秀美的山光迎面扑来,是经过了新雨的洗涤)。为,是的意思,表示肯定。晚潮是因为江水
回头--倒灌。新雨对晚潮,偏正结构。所以说,这副对联不光有描写,还有分析,除给我们新鲜秀活的美的享受外,还揭示了自然现象中的因果关系:山色秀美,由于新雨,江水倒流,成就了晚潮。融景、情、理于一身,让人回味无穷。这副对联是写景状物类的。
2)言志抒怀类。
言志抒怀:就是写人的高洁品质、高尚的情操,以及人们对这种品质情操的追求,赞美,换而言之,即借物言志。
明代东林党领袖顾宪成在他们讲学的东林书院用一副对联表达他们忧国忧
民的心情: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这是写在无锡东林书院的一幅对联,表现的是读书人既认真读书,又关心国家大事的胸怀,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思想恰恰是一个反对。
这联的背景是由于明朝统治阶级内部的腐化,一部分在朝官吏、在野的地主士绅及其知识分子等指责朝政腐败,要求改革。但封建社会的顽固本性当然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于是乎,顾宪成、高攀龙等一批敢于直谏的官吏纷纷被贬回乡。但他们并未消极隐居,仍“志在世道”,以国家兴亡为重。万历三十二年(1604),由顾宪成、允成兄弟倡议,修复东林书院,偕同高攀龙等聚众讲学,并把读书、讲学和关心国事紧密地联结在一起。“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副对联,就是他们读书讲学而不忘国家安危的真实写照。以顾宪成、高攀龙为首,以东林书院为主体的东林学派,就在读书、讲学、救国的呼声中诞生了。读这副经典对联,让人不得不感叹于它的大气与魄力。很多有识之士把这副对联当作自己的座右铭来勉励自己刻苦学习,报效祖国,现在这副对联就悬挂在东林书院内,受到往来游客的观瞻。
上联将读书声和风雨声融为一体,既有诗意,又有深意。
风声雨声,不仅仅是自然现象,更深的含义,是国家的命运,人民的呼唤,以及百姓不堪重负所发出的呐喊声,声声如泣如诉。
下联则有齐国治天下的雄心壮志,倡议读书不忘救国。告诫读书人不仅要读好书,还要关心国家,关心政治,关心天下之事,多用心用体会世间百态,而不要读死书。
艺术特色: 叠字的运用,揭示了朝廷的腐败,渲染了关心国家大事是迫在眉睫的事了。
再如,周恩来早年撰写的一副自题联:
与有胆肝人共事,
从无字句处读书。
“有肝胆人”,指的是有理想有抱负的人格高尚的人。 与这样的人共事,彼此赤诚相待、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终成大事。下联用典,暗用了明人鹿善继的名言“读有字书,却要识没字理”,读书有字,做事无字。在无字中,也就是在社会实践中去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无字句处”,指的是日常生活。“无字句处”,要在“无字句”的地方,也努力读出“有字句”的内容来。在这句话中,“读书”已经引申为“学习”的涵义。“从无字句处读书”,应该是在实践中将书本上的知识消化、吸收、提高的一个过程 。这幅对联,体现出他的伟大人格和善于观察,善于研究的优良工作作风。
启示:(从这副对联我们受到什么启发)“从无字句处读书”,这是读书的最高境界,在现实生活中,有字有句的好书都有没有多少人读了,“从无字句处读书”的人有多少呢?我们总不能碌碌无为而苟活余生吧。
以上两联是言志抒怀类。
3)写人叙事类
这副对联是赞扬诸葛亮的,是清人顾嘉衡在无奈之下写下的。对诸葛亮早年隐居之处,历史上发生激烈的争论,湖北人说是在襄阳隆中,河南人说是在南阳卧龙岗。到了清代,襄阳进士顾嘉衡被任命为南阳知府,襄阳、南阳人都要他对此明确表态。这是个两为其难的棘手事情,家乡要回,地方官要当,一语不慎,不是得罪了这边,就是得罪了那边,而得罪哪边都吃不消。左右为难中,来个"和稀泥",在南阳武侯祠为此题联一副:
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
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
要大家不再分南阳襄阳,从而缓解了一场旷日持久的争论,上联赞美诸葛亮,
一心为朝廷,并不分君主是贤明的刘备还是昏庸的阿斗;下联的意思: 诸葛亮名垂千古,为天下传诵赞扬,又何必分辨他是襄阳人、还是南阳人呢?通过此联,道出了他的无奈,也显示了他的聪明。
六难三灾,打造成钢筋铁骨,
千辛万苦,拓开了伟业宏图。(村夫题小平)
上联说他虽然经历了种种磨难,依然铁骨铮铮。下联说再苦再难,也要把我们的国家建设的宏伟壮丽。(直叙他的业绩)
对联背景:这幅对联的最大的艺术特色就是数字的运用,强调的是深度,多次的大灾大难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承受得了的。这里,数字起到的作用是非常大的,邓小平几起几落,经历了很多磨难,造就了铮铮铁骨,哪怕是再苦再难,也要把祖国建设得宏伟壮丽。这副对联是写人叙事类。
4)生活实用类
现实生活中经常能遇到的,如:
(1)春联
大道快鞭驰骏马,
高天阔地展宏图。----2014马年春联,马年写,马在宽阔的道路上扬鞭策马,骏马奔驰。下联:天高地远,是希望大家在马年里放飞希望,放飞梦想。
艺术特色:字面意思是写骏马奔腾,但不只是写马,更希望人们在马年,能像骏马一样,在希望的田野上,放飞梦想。
(2)贺联
福如东海,
寿比南山。(寿诞)
在我国,人们常用“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的颂语来给老年人祝寿。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东海之水自然长流不息,比喻老人的福气连绵不断。那么,南山是指哪里?原来南山指的是山东省青州市风景幽美的云门山,因该山在城南,故称之为“南山”。云门山不很高但风景优美,古迹较多,山顶有云窟和云门洞,洞穿南北,洞下崖壁陡峭,绝壁上刻有巨大的"寿"字。刻字是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衡望府的周全所书,距今已经有400多年。"寿"字高达7.5米宽3.7米高大宏伟气势磅礴天下罕见。单是下面的"寸"字就高达3米多。从古到今有"青州府里,入无寸高"之说,人站在"寿"字下面昂首仰望"寿"高入云"寿比南山"或"南山之寿"之说便由此而来。
相思豆结欢心果,
连理枝开幸福花。(喜联)
欢心果是目的,相思豆就是红豆,是传达爱情的植物。“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王维的这首诗,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大意是红豆生长在南方,春天来的时候它会发芽生长。希望你可以多采一些,因为它是思念的象征。古往今来,很多人都是以红豆来寄托相思。相爱的人也用它来当作信物来相互赠送。下联也涉及到一首古诗,是白居易的《长恨歌》“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从植物的角度来说就是两个枝条长在了一起,拟人表示夫妻恩爱,是我国古代文人歌颂忠贞不渝爱情的著名诗句,古往今来,人们都将比翼鸟作为恩爱夫妻的最好比喻。这里的比翼鸟很可能就是现今的相思鸟,比翼鸟。
燕贺新巢双栖画栋,
莺迁乔木百啭上林。 (乔迁)
这幅联的特色也是拟人。“莺迁乔木”出自《诗·小雅·伐木》:“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嘤嘤为鸟鸣声。自唐以来,常以嘤鸣出谷之鸟为黄莺,故以“莺迁乔木”指迁居到美好的居所,常用于登第或为升擢(zhuō)、迁居的颂词。燕子,黄莺把乔迁之喜赋予言表。
凤毛征国瑞,
熊梦兆家祥。(生子)
凤毛麟角,凤毛是凤凰的羽毛,比喻珍贵稀少之物,也比喻人子孙有才似其父辈者。熊梦:指贤才得遇。征,兆:事先显露的迹象。比喻孩子虽小,但已经显露出前途无量的迹象来了,将来定能成国家栋梁之才,难得遇到的贤才。
火火红红红火火,
陶陶醉醉醉陶陶。(村夫赠烧烤店开业)
烧烤要用木炭,烧烤的人,脸庞也是红红的,红火寓意生意红火;下联,
因为生意好,大家都很陶醉,叠字的运用不仅让大家看到了外表,还看到了内在的意义。
(3)挽联
略识之无,也不算白来一趟,
相交肝胆,料当能大哭三天。(村夫自挽联)
在哀挽联中,自清代起又出现了自挽联。自挽联多属文人游戏之作,或叹身世之悲凉,或叹世态之苦寒,或情痴今世,或神往来生,不一而足,多突出一个“戏”字。从此可见作者旷达、风趣、从容不迫,表现了其人视死如归的乐观心态。 略识之无 :自谦的态度。
肝胆相交: 肝胆:比喻真心诚意,真心相见。 待人诚恳 。
上联:我虽没有学识,也没有什么胸怀大略,但我看到了有雄才大略之人,不白活一回。下联:肝胆相照的人,在我走后,会恸心大哭的。
把死看作是一次远游,这样的人是不多的。晚清文人杨绍基在临终前写过这样一副自挽联:
枉读十年书,叹今朝黄土埋文,当日悔抽人似茧;
休灰千里志,待再世青云得路,那时豪吐气如虹。
上联叹人生短促,读书枉费。下联笔锋一转,寄予再世,其中饱含酸甜苦辣之情。个中之味,读者从字里行间定会咀嚼一二。
再看一副自挽联:
我愧无能,册载功夫,可谓谣焉,终难活贫者病根,富家钱癖;
人死何知,五尺棺木,亦云足矣,更毋须经忏损产,苫块伤身。
联语带一腔正气,为不能治好世间贫富之病而成为憾事。下联嘱其家人丧世从简,莫劳命伤财,颇有进步思想,仁者之心,跃然纸上。
再看一联:
倘此日骑鲸西去,七尺躯萎残荒草,满腔血洒向空林,为谁来歌骚歌曲,鼓琵琶井畔,挂宝剑枝头,凭吊枯木秋魂魄,情激千秋,纵令黄土埋予,应呼雄鬼;
喜今朝化鹤东还,一瓣香祝完本性,三身月显出金身,愿以此为樵为渔,访鹿友山中,订鸥盟水上,销磨锦绣热心肠,逍遥半世,只怕苍天厄我,又作劳人。
这副楹联的作者左宗棠,是清代名臣、名将,一生战功赫赫。在其27岁之时,因重病不起,乃作此联自挽,从联语可以看出,左宗棠自年轻之时就满怀壮志、一身豁达。
(4)赠联
各勉日新志,
共证岁寒心。 (蔡元培赠北大毕业生)
本联语言质朴,含义深刻,是蔡元培先生为北大毕业行题,镌刻在赠送毕业生的铜尺上。上联“日新”语出《礼记·大学》“日日新,又日新”,意在勉励毕业生离校后奋斗不息,不断求新。下联“岁寒”出自《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暗示世道纷乱,社会黑暗,更须保持松柏坚贞之节,在艰苦环境中经得起考验,成为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栋梁之材,而他自己就是霜雪风雨中傲然挺立的松柏,有所作为。对联虽写给学生,但“各”、“共”两字,此联不事雕琢,朴实自然,读来亲切,耐人寻味,充分表现了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对青年一代的关怀与期望,体现了教育家严于律已的高尚品格和平等待人的长者风范。
(5)行业联
欲知千古事,
须读五车书。(书店)
这样的联多少有些广告的性质,想要知道自古以来的历史就需要读很多的
书,五车书不是具体的数字,表示很多,很有学问。这个是不难理解的。
虽为毫发生意,
却是顶上功夫。(理发店)
虽然是小生意,却是很好的功夫,这是一层含义,还有另外一层含义,就是
头发就是长在头顶上,这是真正的意思。广告词中不见“理发”二字,
却紧扣理发之事,一语双关,所以,这联的意思是双关的。
南岳衡山祝融峰畔有家旅社,不知哪位文人写了副对联:
来吧,来吧,都道是此间乐;
轻点,轻点,莫惊了天上人。(旅店)
此联虽为家乡俗语所成,但其中却包含了两典故。 上联暗用三国蜀后主刘禅的话:“此间乐,不思蜀。”很快乐,不思念蜀国。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指刘禅甘心为虏不思复国。三国时期,刘备占据蜀地,建立蜀国。他死后,儿子刘禅继位,又称刘阿斗。刘禅昏庸无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后,公元263年,蜀国就被魏所灭。刘禅投降后,魏王草奂封他一个有名无实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都城洛阳居住。魏王自己也无实权,掌大权的是司马昭。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刘禅随从人员想到灭亡的故国,都非常难过,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他一点儿也不想念蜀国。
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乐不思蜀”这个成语。下联连用两个“轻点”,摹绘主人对游客的提醒,更为传神,不禁使人联想起诗人李白《夜宿山寺》诗意:“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语音朴素,逼真,出神入化。“不敢”写出了李白夜临“危楼”时的心理状态,从诗人“不敢”与深“怕”的心理中,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到“山寺”与“天上人”的相距之近,这样,山寺之高也就不言自明了。诗人站在楼顶就可以用手摘下天上的星星。在这儿都不敢大声说话,唯恐惊动了天上的仙人。
此诗语言自然朴素,却形象逼真。李白借助大胆想象,渲染山寺之奇高,把山寺的高耸和夜晚的恐惧写的很逼真,
这里 ,酒店老板借指酒楼所在的南天门之高之险峻。由此可见。此联化用了两个典故。上联用典来夸自己的店好,下联用典来说自己店的位置很高。以上是生活实用类的对联。
2、按联语来源分
1)集句联
它是从古今文人的诗文、赋文、碑帖、经典中分别选取两个有关联的句子。按照对联中的声律、对仗、平仄等要求组成联句。既保留原文的词句,又要语言浑成一体,还得有新意,跟原作相比,要有一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艺术感染力。同时,集联还可使人自然地联想到所集的原作,无形中给人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艺术空间。
集句联,全用古人诗中的现成句子组成的对联,只需作者编辑,没有作者一个字。 所谓的‘张冠李戴’是也。
风定花犹落,
鸟鸣山更幽。
上句出自谢贞《春日闲居》,下句出自王籍《入若邪溪》。北宋沈括在《梦
溪笔谈》中有言:古人诗有“风定花犹落”一句,素来认为无人能对,王安石
用“鸟鸣山更幽”来对,集句成妙。王安石这一集句联,比王籍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更工稳有味,王籍原句,上下句只是一个意思,而王安石集句“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上句静中有动,下句动中有静,富于变化之美。
举杯邀明月,
放眼看青山。
上句出自李白的《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独自举起酒杯邀请明月,低头窥见杯中的倒影,共饮已有三人。月下独酌,这个“独”字,应该是寂寞的,但李白却运用丰富的想像,把月亮和自己的身影凑合成了所谓的「三人」。春夜,独自一人边饮边歌舞,月与影也紧随他那感情的起伏而起伏,仿佛也在分享他饮酒的欢乐。他是多么的从容的,多么的自足,多么的自得其乐,充分表达了他的胸襟。下句出自白居易的《洛阳有愚叟》“放眼看青山,任头生白发”。 在万物生长之时,他写的是,「放眼看青山,任头生白发」。你看看,白居易的心态多么难得,多么豁达。随你世界变化,我自巍然不动,该享用享用,该悠闲悠闲。就连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并不如白居易更加自在如意。 很多人啊,生怕自己被这个世界所抛弃,所以有的时候,看到世界的变化,就会感到忧惧。你看一向逸兴山水的孟浩然,在时光的面前也写到,“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青阳就是春天,万物复苏的春天都要到了,孟浩然却并不喜悦,他想的却是,“唉,又过了一年”!再来看看这副集句联,举杯邀明月,放眼看青山。本应都是凄凉悲惨的境况,一个是孤独的人,一个是白发丛生的人,但他们的境界却是相通的,那就是豁达。这样一集,表达的是两个人相同的境界。
上联:千古文章凭际遇,[郑燮(xiè)]
下联: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
清朝郑板桥的《文章》诗写道: 唐明皇帝宋神宗,翰苑青莲苏长公。千古文章凭际遇,燕泥庭草哭秋风。这首巧含典故的七绝既是洞察千秋历史后刻骨铭心的直言,也是他自己坎坷生活经历的切身体验。千古文章凭际遇,墨客骚人的千古文章与他个人的阅历遭际有很大关系,而在封建专制时代,文人的命运又往往与帝王将相的喜怒哀乐、亲疏好恶密切相关。
“一蓑烟雨任平生”来源于苏轼的一首词,词牌名为定风波。苏轼于沙湖道中遇雨所做。“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竹杖和草鞋轻捷得胜过骑马,有什么可怕的?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表达了苏东坡任天而动、苦乐随缘、开朗达观、意存归隐的人生态度和坦荡胸怀。此词意境极高,表指此行之烟雨,实指纷繁人生的困境,他早已看透,无须再提。
总而言之:集句是一种创造性脑力劳动,不是游戏文字。如果集联者没有一定文学底韵,是不能驾驭的。即便你诗书在手,也难集成好联。
2)集字联
集字联,是对联与书法结合后产生的一种对联体式。或者说,就是在一大堆珍宝的字符里取若干个字组成一副对联,这一大堆字符往往就是书法名家已经写成的碑帖拓片集。如《兰亭序》集字联等。
以王羲之《兰亭集序》文学上是名篇,书法上也叫《兰亭契帖》,号称“天下第一行书”,全文共325字,但有心人从中集出许多对联。如:
尽陈古事观同异;不与时人列短长。
有万夫不当之气;无一事自足于怀。
稽古每期于可信;取人当尽其所长。
集字联有很多,但更多的是集王羲之的《兰亭序》,把《兰亭序》里面的字,摘录出来,集成一副对联,大概集了不下一千联了。其中,集《兰亭序》最多的是清代的大书法家、诗人、学者何绍基。他把《兰亭序》集了若干,有五言、七言、八言的。在集联这方面,能看出何绍基非常丰富的学养,宽博的书法知识。因此,就集联这件事,常常给我们一种感触,就是能集的那么好,那么妙,在书法界,值得推广。
类似的还有曹全碑集字联,张迁碑集字联等等,时间关系,这里就不再一一列举,大家可以在课后自己去网上搜来学习。
3)应对
应对,属于合作联,是最常见的一种对联形式,别人出上联你来对下联,合作完成一部作品。这也是我们今后学习的主要内容。
4)重配
重配,又称和古人对话,也是合作联。重配原则:选原诗中典范的句子,抛开诗中原对之意,另辟蹊径挖掘其他侧面含义重新偶之,创造新意境。
配句:白发登科才称意, [村夫]
原句:青春作伴好还乡。(唐·杜甫)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说的是战乱平息后诗人急于回家
情状心境。“白发登科才称意,青春作伴好还乡”表达老来中榜衣锦还乡喜不自胜之意。青春 古)春天的景色。先解读一下杜甫的诗句。白日里我要放声歌唱,纵情畅饮;美好的春景正好伴着我返回故乡。表达的是,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 登科---科举时代应考人被录取。白发登科----满腹文章,屡考竟然不中。但我不气馁呀,年年考,我相信,心若不欺,必有扬眉之日。白发登科才称意,表达老来中榜衣锦还乡喜不自胜之意。一个是 ,发愤图强后的称心如意的心情。一个是,白日里我要放声歌唱,纵情畅饮的喜悦。意义上,境界上,更深一层。
重配不失为自娱自乐自我提高境界的一种好方式,同学们不妨一试。
重配与集句联不同,重配一联是别人的,另一联是自己的。集句联,两联都不是自己的。
5)自撰联
自撰联,顾名思义就是作者自己独立创作对联。常见的自撰联有两种,一种是诗钟,另外一种叫词是成联。
A、诗钟
诗钟是中国古代汉族文人的一种限时吟诗文字游戏,大约出现在嘉庆、道光年间的福建八闽地区。诗钟限一炷香功夫吟成一联或多联,香尽鸣钟,所以叫做"诗钟"。诗钟吟成,再作为核心联句各补缀成一首律诗,游戏结束。诗钟多半限定内容(诗题)、文字和钟格,比如诗钟分咏,限"来、去",即上联必须有"来",对下联的"去"字。诗钟比一般对联要求格律更工整,内容更含蓄,甚至类似谜语才好。因此,诗钟的要求多,比前面所述的各种联都要更略有难度。这块内容,我们以后会开课专门学习,这里仅举一例说明:
分咏:柳/竹
因求骨感长空腹,
每显腰身自舞裙。(村夫)
上联:写外表,栩栩如生。下联:杨柳着绿裙的婀娜多姿,展现的一览无余
分咏格即上下联各分咏一物,以不犯题字为合格。
B、成联
成联,就是指一副完整的楹联作品。这个提法,是为了强调其所形成作品的完整性,以区别于单纯的出句和应对等单边创作。出句和对句(如果应对的各方面都很成功的话)尽管合起来也许能作为一件完整的楹联作品,但对于出句者和对句者个人来说,他们毕竟都只创作了一半,他们每个人在创作中进行的思维都是不完整的,不独立的。尤其是对句者,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能真正表达自己的意向,而只能"因地制宜"地顺势"跟庄",这样的思维过程,虽然也有艺术创作的成分在,但毕竟称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文学作品创作"。顶多称之为"楹联单边创作"。成联创作则不同,它需要创作者经历一个完整的创意和思维过程,营造出完整的形式和系统的内涵,如同创作诗词散文小说一样。因此,成联创作,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学作品创作。如果把探索楹联艺术之路比作一种"修行",那么,精通了成联,才算修到了正果。试举一例:
题目:三八节
春从今日暖,
花自女儿香。(村夫)
上联:三月也就是农历的二月,天气渐渐转暖。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下联:使用了移觉的修辞手法,花是视觉感官的,而香气来自女儿之身,转移到嗅觉感官了,这个香,不单单指花香,更是还因为漂亮的女儿们给春天带来了芬芳,这意境,细细品味。
3、按字数分
短联(20字以内)、中联(100字以内)、长联(100字以上),这个很简
单,就是数一下就是了。时间关系就不多讲。
4、按上下联在内容上的关系分
(1)正对。(2)反对。(3)流水对。这是我们第3讲内容,这里先不举例。
5、上下联关联紧密程度分
(1)意境联:紧密关联。意境联即以境立意,寄意于景的对联,人们称为意境联。对联意境是创作者通过自身的一定技巧,从客观事物中选取一定事物,并将之组合成意象来产生的。这样的意境联古诗中比比皆是,如:古道西风瘦马小桥流水人家
(2)机巧对:若即若离。在联语中或明或暗很巧妙的含有一定难度的关卡,这样的对联我们称之为机巧联。机巧联又叫谐趣联或技巧联,俗称机关联,机巧联中包含:嵌字、隐字、复字、叠字、偏旁、析字、拆字、数字等。如:
人曾是僧人弗能成佛,
女卑为婢女又可称奴。
(3)玻璃对:是指 对联所用的字贴在 玻璃上,从正反两面看都一样的这类字所组成的对联。其特点:就字型而言,上、下或左、右字型结构基本对称一致,造成字本身的一种形态对称美。这样的字用篆书写在玻璃上,无论正看、反看字体均相同,如“大”、“文”、“因”、“天”之类。有一玻璃联这样写道:
山中日出,
水里风来。
清代梁章钜《楹联续语》中说: 吴山尊学士,始出意制玻璃联子。一片光明,雅可赏玩。玻璃联因用篆字书于玻璃上,选字必须要求对称统一,以达正反如一。这副 对联,简练精短,用词严谨,而且符合玻璃对的基本要求,是一副极妙的绝对。请看下联:
文同画竹两三个,
丁固生松十八公。
此联载于清人 李伯元的《南亭四话》,联语中的 文同为宋代大画家.以善画竹和山水著称。“两三个”是指竹叶,恰似“个”字。丁固为三国时吴国人,初仕尚书,因梦松树生于腹上,便对人说:“松字拆开乃十八公也,再过十八年我当为公。”后果官至司徒(汉时称司马、司徒、司空为三公),此联不仅反正皆宜,且用典自然,可称形式与内容完美统一。
(4)无情对;毫不相干。只讲究上下联字词相对,至于内容则各讲各的,绝不相干,使人产生奇谲难料,回味不尽的妙趣。这就是所谓的“无情对”。
清末大臣张之洞,一日于北京陶然亭宴客,席中以对句佐兴。一客以一句诗出上联:“树已千寻难纵斧。”张之洞作答:“果然一点不相干。”“果”对“树”,乃物名;“一点”对“千寻”,皆量词(古八尺为寻);“干”对“斧”,皆器物名(“干”是古代一种兵器)。上下句极是工整,但句意却毫不相干,出人意表。后,张之洞出对:“陶然亭。”按常理下联亦应对以地名,但工部侍郎李文田却以人名为对:“张之洞。”“张”对“陶”,皆为姓;“之”对“然”,是虚词;“洞”对“亭”,乃物名,字字成对而联意又极“无情”,情趣却也由此而生。因下联对得精妙,众人皆相视大笑。
常用的对联种类就介绍这些,对联分类标准不同,是交叉概念,不可混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