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海诗钟副首版
精华162
注册时间2014-10-21
威望7701
金钱55682
贡献41992
副首版
闽海诗钟副首版
  
威望- 7701 点
贡献- 41992 次
金钱- 55682 枚
 
|
诗钟艺术浅探
郭道鉴(2011年5月4日讲授)
(一)什么是诗钟
诗钟是福州文人在我国文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创造,是我国诗歌园地的一朵奇葩。它创始于福州,逐渐推广到全国,现在仍以福州最为盛行,福州夙有“诗钟国”之称,在全国享有盛誉。但诗钟具体创始于何时,已难确考。根据现有资料推断,福州开始流行大约在清嘉庆、道光年间。诗钟所以起源并盛行于福州,这是与当时福建私塾注重对联教学有关。据近人王鹤龄考证,民国七年徐珂著《清稗类钞》载,易顺鼎称福建私塾对联教学,最先是老师出上句,学生对下句,进一步是“作碎”,即要求学生按可成对偶的二个字或二字以上在指定位置作嵌字联。还有一种课徒方式是“改诗”,福州人王毓菁著的《诗钟话》说:改诗为诗钟之祖。改诗即取古人诗有对偶的一联,保留其中成对偶的词组对原诗加以改写,另成一联,塾师常以此法课徒。故福州诗钟又称“改诗”。这就是诗钟中最重要的嵌字格的来源。诗种的分咏格则源出于酒令。福州人李家瑞的《停云阁诗话》提到,当时酒会上行过这种酒令,把题目写在牙签上,分置两筒,轮流抽签,按题目咏七言一句,第二人按题目咏的句要与前一人的出句相对,后来这种酒令方式就演变为分咏格的诗钟了。 为什么叫诗钟呢?这是因为前人在写作时焚香限时,在香上系一细线,线端拴一铜钱,当香烧到一定时间线断钱落,下面承接的铜盘发声如钟,便立即收卷。所以这种创作方式就称诗钟。诗钟,福州通称折枝诗。一般认为它是由上下两句各七个字写成一联,要严格按照诗歌格律关于平仄和对偶的要求,相当于七言律诗的颔联或颈联,如同从七言律诗中折下一枝,故称折枝。
(二)诗钟的特点
一、诗钟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精粹。中国古典诗歌在悠久发展的过程中,创造了严格的完整的格律,这在律诗,就是讲平仄、讲对偶、押韵,有字数限制。因此写出的诗十分精炼、内涵丰富、音乐感强,可以吟唱,便于记忆,便于流传,给人以无限的美感。而诗钟就相当于七律的颔联和颈联,除了无须用韵外,诗钟集中体现了律诗的精粹,反映中国诗歌的特色。
一、诗钟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精粹。中国古典诗歌在悠久发展的过程中,创造了严格的完整的格律,这在律诗,就是讲平仄、讲对偶、押韵,有字数限制。因此写出的诗十分精炼、内涵丰富、音乐感强,可以吟唱,便于记忆,便于流传,给人以无限的美感。而诗钟就相当于七律的颔联和颈联,除了无须用韵外,诗钟集中体现了律诗的精粹,反映中国诗歌的特色。
二、诗钟创造了花样繁多又饶有趣味的创作形式。诗钟分空咏、分咏、专咏三类,而以空咏为最重要也最流行。空咏即嵌字,又有正格和别格之别,正格即随意拈出两个字分别嵌于上下联一至七字的对应位置组成一联,称一至七唱,并分别雅称为凤顶、燕颔、鸢肩、蜂腰、鹤膝、凫胫、雁足。别格则不限二字且分嵌在上下联的不同位置上,如两字分嵌在上联之首和下联之末的“魁斗格”,两字分嵌在上联之末和下联之首的“蝉联格”,三字分嵌在上下联并不得连缀的“鼎峙格”,四字以上分嵌于上下联之中的“碎锦格”等共有十余种之多。此种分嵌在上下联的字称为“眼字”。一般都是临时翻书信手指定或随意决定,因此其词性或词类往往差异甚大。 分咏则是随意拈定两个题目分别作为上下联所咏内容。这两个题目往往毫不相干,或庄或谐,如“鸡、惧内”分咏:“志士心雄闻枕上,丈夫气短拜床前”。(秦云句) 专咏则是临时指定“眼字”并指定一个题目,写成一联。 分咏和专咏都要求要避题字来写。
三、诗钟创造了即席写作、限时交卷一系列完整程序。诗钟是福州文人师承前人“刻烛成诗”、“击钵催诗”的遗意而创造出来的诗歌雅集活动。焚香限时,现在一般以一小时至一个半小时至少完成嵌字诗三首或分咏诗二首为限。从命题发卷、限时写作到投稿收卷都规定了一系列具体做法。
四、诗钟创造了一种公正无私的诗歌竞赛方式。诗钟集会在完成了即席创作以后,就进入了评选给奖阶段。首先是将各人所投诗卷隐名传抄后,集中交给指定的词宗按不同等第评定高下,宣唱给奖。或由与会者各自在传抄到诗卷时记录下自认为较好的诗句后,然后按照规定轮流评唱发奖。后一种做法通称连环唱。这样,诗钟从创作到评选的全过程,就始终都是公正无私的。
(三)诗钟的作用和价值 诗钟是寓教于乐的一种文学创作形式,是高雅的饶有情趣的一种文艺联谊活动,是提高文学修养、发挥文学功能、弘扬传统文化、促进精神文明的一项有益活动,可以说是艺术性、应用性、娱乐性的完美结合。
1、诗钟创作可以帮助人们提高文学修养,领会中国文学的精粹和特色,熟识诗词格律,积累大量词语,熟悉汉语语法和修辞技巧,懂得如何炼字遣词,使文字达到精炼、形象、准确、生动。帮助人们写好中国古典诗词,对从事其他形式的文学创作也有很大好处。
2、诗钟体现了文学创作的多方面功能。虽然短短两句,但由于人们充分发挥驾驭文字的能力,驰聘想象,发挥联想,同样可以言志、抒情、写景、叙事、说理,从而有广泛的应用性:
第一,用于举行文人雅集,联络感情,切磋文字,交流学问。
第二,适应家庭或社团举办某种庆祝活动需要。如为家庭成员的婚嫁寿诞举行庆祝活动,社会团体举办某种纪念活动。
第三,解放以后,诗钟更发挥了为政治服务、为精神文明服务的作用,体现时代精神。现在每逢国家重大节日或某个重要纪念活动,很多诗社都组织诗钟活动,以示庆祝。
3、诗钟由于在命题、作法及评选、宣唱上均有一套特殊的规定,是一种有相当难度的文字竞赛活动,过去诗坛上认为这种竞赛是“斗博”、“斗巧”、“斗捷”,因此饶有趣味。诗会开始后,根据临时拈定的词性、词类都差异很大的两个眼字,大家快速反应,展开想象,发挥联想,充分调动自己平素积累的全部书本知识、生活体验和人生感悟,来对好眼字,确定写作主题。根据格律要求炼字遣词,这个过程是十分紧张的。大家冥思苦索,全场鸦雀无声,及至鸣钟交卷,才如释重负,接着进入评选宣唱阶段,欣赏佳作,吟唱作品,乘间切磋文字,交流心得,则又有无穷乐趣,所以许多人乐此不疲。此种极其高雅的文化娱乐活动,自非某些徒满足私欲毫无文化内涵的庸俗活动可比。
(四)写好诗钟的几个问题一、对好“眼字”,使上下句的眼字各自组成两个字的短语并使之相对偶,这是诗钟写作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因为对好眼字可以引导思路,决定全句的写作主题,决定全句意境的高低,同时眼字对偶的工整与否,也明显影响着作品的成败。
眼字通常词性和词类都不相同,如何使其相对,可以采用这几种方法: (1)改变眼字原有的词性使之相对。如“相会布衣邀野客,未苔石马散家人”(杨文继句),苔为名词作动词用,与“会”相对。
(2)使两个眼字都分别成为两个字的并列词组,同义(近义)词组(如“腾飞”对“气节”),反义词组如“来往”对“雨晴”。
(3)用虚字连缀使之相对。如“债无可避思奔月,雨不能胜欲补天”。
(4)使成为连绵词相对。如“浩荡”对“空濛”。
(5)用连缀字相对。如“窗虚”对“夜静”、“邻择”对“眉描”、“雪天”对“平地”。
(5)用连缀字相对。如“窗虚”对“夜静”、“邻择”对“眉描”、“雪天”对“平地”。
(6)用当句自对的方法,如“清心寡欲”对“月朗星稀”。
二、有关诗钟的严对问题。目前诗坛习惯的做法是,诗钟要严对,不同于大诗之可用宽对,我认为这是由诗钟的特点所决定的,因为作者要在极有限的字数里争夺高下,不得不在文字技巧上下足功夫,以期胜人一着,这是无可非议的。在词宗评选时,也是严格挑选,好中求好。而且通过严对的锤炼,对提高炼字遣词的能力也有好处。但是严对务要注意保持文字的自然流畅,避免呆板晦涩。如果因严对而影响辞意的表达文字抝口,或者实在无法做到严对,那也可以适当放宽。因为诗总以意境为上,内容第一。如陈宝琛名句:“残碧殿秋犹有恋,老鸡知曙奈无声”,(“碧、鸡、”二唱)其中以“恋”对“声”,稍欠工整。不少人曾想代改一字,如改“恋”为“色”,但总不能达到原先的意境,因此目前流传的仍是原来的作品。那么,诗钟在对偶上有那些要求呢?前人有诗钟十二忌等说法,其实这些禁忌有些失之过苛,并无必要,如“三足蟾”之说已为一些论者所否定。又“忌同音同犯”,我个人认为亦非必要,如“仁人”一词,内涵丰富,使用广泛,那能弃置不用。又禁忌中某些提法因未从语法要求上分析,概念模糊不清。我认为对诗钟对偶的要求比较重要的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词性要相对。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
(2)语法结构要一致。如主谓、偏正、动宾、并列、同义组合、反义组合等结构要一致。如“中原高枕安何地,同辈青灯别有年”句,“高枕”为“安”宾语,“青灯”为“同辈”形容词,结构不一。(但此联毕竟是首好诗,文字流畅,放宽要求也并百不可)
(3)词意轻重要相当。如“人心”对“国运”、“人情”对“世事”、“天道 ”对“世风”等宏观相对,铢两悉称。
(4)忌合掌。所谓合掌即两者表达的意义相同。这有两种:一是词或词组相对,意义重复。如“乾坤”对“天地”,“千秋”对“百代”。另一是上下句意义重复。如“栖寂不教投众浊,避嚣但要赏孤芳”。
(5)忌专用词与通用词相对。如通用词“塞北”可对“江南”,但不能对专用词“江西”(省名)。
三、诗钟眼字与主题的关系嵌字诗钟称为“空咏”,就是说这一类诗钟是没有规定主题的,但作品总要有主题,这个主题就是围绕眼字组成的词组展开的,这已见上述。现在为了开展某项纪念活动举行诗会,常事先公布眼字征求诗钟作品,其眼字也多紧扣主题,那么应征作品是否一定要围绕主题来写呢,应该说最好围绕主题来写,因为这正是主办单位所要求的,当然要另出新意来写也可以,好句同样也会博得人们赞赏。如“义姑”一唱,最嵌字诗钟称为“空咏”,就是说这一类诗钟是没有规定主题的,但作品总要有主题,这个主题就是围绕眼字组成的词组展开的,这已见上述。现在为了开展某项纪念活动举行诗会,常事先公布眼字征求诗钟作品,其眼字也多紧扣主题,那么应征作品是否一定要围绕主题来写呢,应该说最好围绕主题来写,因为这正是主办单位所要求的,当然要另出新意来写也可以,好句同样也会博得人们赞赏。如“义姑”一唱,最好围绕义姑的事迹来写,但要另立新意来写也是可以的。
四、关于用典的问题。我国历史上流传许多典故,应用典故是文学作品修辞上的一个手法。诗钟适当应用典故,可以用极少的字数表达丰富的内涵,增加作品的感染力。但当今人们一般不大涉猎历史文献,熟悉典故不多,所以用典不宜用少见的僻典,而应选用常见的容易理解的典故。也不宜一句用典,另一句不用典。我认为能不用典还是不用为好,因为在有限的字数里,用典往往造成文字晦涩呆滞,缺乏灵气。
五、有关诗钟文字组织表述上的几个问题
(1)一句七字都要论述一致,逻辑合理,避免前后矛盾。如“微才触忌不如无”, 触忌即非微才,前后矛盾。
(2)一句七字都要紧紧相扣,都有它的作用,避免用无关字拼凑。如“人醉花光画阁风”“画阁”风“与“花光”无关”,只是拚凑字数。这里试举字字紧扣佳者一例,如:“赶集一肩挑曙色,嗜吟七窍饱秋声”(杨文继句)
(3)避免滥用“靴帽”,胡乱堆砌。(4)避免产生歧义,遭人曲解。
(5)文字以自然流畅为上,避免艰深晦涩,不必要的倒装拗口。
(6)避免陈言滥调,空喊口号。
(7)避用重字。出现重字影响文字的整齐一致,应改用其他同义的字来代替。但这与有意使用的重字不同。有意重复的字是为了使意境更美,诗句更为生动。
(8)避用拗救。用字平仄失协,大诗有“拗救”之说。诗钟目前不提倡用“拗救”。因为“拗救”影响诗钟形式之整齐一致,而且为了更有利于培养后进、开展竞赛,仍以从严要求为好。
(9)避免语言庸俗粗糙。
(10)避免生造词语,晦涩别扭。用字佳句这里举一例,以作对照。如“梦餐花气无春有,起读江声是雨非”(叶轩孙句)。不用“闻”用“餐”,不用“听”用“读”。诗钟由于自身的特点,对格律要求比较严格,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面貌。但是诗钟由于自身的特点,对格律要求比较严格,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面貌。但是诗毕竟以意境为上,注重形象思维,并要求有时代性,内容总是重于形式,在必要时适当放宽要求,也是应该的。总之,诗钟是艺术性、应用性和娱乐性的完美结合,有它特殊的文学价值。因此单纯把它看做只是一种言语字游戏或一般文娱乐活动是不够全面的。然而诗种毕竟有很大局限性,与大诗相比,它终属小技,无法承担更大的文学使命,但可以藉此为阶梯,更好地进入华丽堂皇的诗歌大厦,为弘扬传统文化尽自己的一份微力。以上所谈,许多只是个人浅见,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