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96|回复: 9

胡适“诗须废律”刍议

[复制链接]

599

主题

4193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849
贡献
5503
金钱
10036

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9-5-31 10:05: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诗无律,似如人无衣装,应该是一个问题。

    我们知道,诗——不管古体诗或现代诗——之所以为诗,就在于有一种韵律贯穿其中,舍此就不成其为诗。当然,无律也可以,但只可以为文,或散文、或杂文、或小说等等。这是再明白不过的道理。

    然而,却有人,且是大名人或者说大师,硬是主张:“诗须废律”。

    胡适,在中国或曰“大陆”,是一位一会被冷落一会被热捧;一会是政客一会又是大师的人物。关于他的林林总总,自有史料为鉴,自有专家评说,根本无须我一介布衣在此置喙。在这里,我只是沾一滴水谈一谈他倡导的写诗——不管是白话诗或是古体诗——都必须“诗须废律”的问题。当然,论及大师的是与非,不能随意,更不能想当然,必须以事实为依据。

    胡适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一文中,明确提出:“赋文变为无韵之骈文是一大革命”。并且,他还把无韵白话诗的创作,置于杜威的实证主义的捡验之下,用一种逻辑推理来考证诗歌创作的正确性和准确性。进一步,胡适更为“文学革命”提了八点主张(或八项事),其中第五点即:“不重对偶(仗)。文当废骈,诗当废律。”

    仅这一点——指的是仅这一点,绝非全部——,我认为其就恰恰成了一个违反诗歌创作规律的致命硬伤。无须赘言,谁都明白,诗歌的创作是属形象思维的范畴,是心对外物的感应,它需要的是抽象和悟化,需要对诸多的感应作形而上的思辩和意释,它完全不能等同于数学公式和形式逻辑,它不可能象公式那样准确和逻辑那样严密。诗若为数学或逻辑,想像就必化为具相,就成了一堆公式或逻辑,成了要么一,要么二的必然判断或结论。
   
    事实上,推演开来,对于古体诗或词,可以相对地说,没有格律或许就没有汉语诗词。

    古典诗歌(旧体诗)分为古体诗(如楚辞、诗经、乐府)和近体诗(近体诗包括律诗、律绝、排律等)。通常意义上,诗词是由音乐性和文学性两部分构成。文学性是指手法、意象、思想感情等,而音乐性则需由格律来体现,抑扬顿挫即为诗词的旋律。美学家朱光潜的《诗论》,认为即使先秦以上的古体诗也有自己的格律,只是不像近体诗(这里所谓的近体诗,是指唐宋以来的格律诗)一样严格,而且当时是配乐演唱的,它的格律体现在与音乐的搭配上,随着传统音乐形式的消失,先秦以上的古体诗逐渐走向灭亡,被近体诗所代替。总之,格律异常重要,平仄第一、用韵第二、对仗其三,其实也是三者合一。这也是格律的基本要素。

    凡是流传至今,为人们所吟诵不绝的诗词,都是格律与意境相得益彰的,舍其格律者基本没有。

    对于如何写古体诗词,茅曾由衷感叹过:“须知这是写诗呀!”即是说,古体诗有着方方面面的要求,既有字数方面的要求,也有意境方面的要求,还有格律方面的要求,等等,直白地说就是有相当的难度。或者说,诗不是论文,不可能面面俱到,它只是给人以联想和启迪,它只与心声呼应和灵魂共振。回头观照,至于韵律,则更是诗的衣装,以及由衣装衬托出来的内在的灵魂。设若唐宋诗词全是无韵的文体,那么当它一经出现,说不定就早死在无韵的空巢里了,也用不着人们再对诗词格律说三道四了。

    以此探究,胡适倒是写过不少的无韵白话诗,但却似乎没有一首为人们所熟知,更不用说流传后世了。我想,这应该是“诗须废律”的必然结果,既是大白话,又是大实话。胡适是一位学贯中西的大学者,我的案桌上就一直摆放着他的洋洋大观的《中国思想史》,其仅对“儒”字的考证,就探骊得珠、甚是了得,是真正意义上大师级别的学者。但是,大师也好,学者也罢,未见得就必须万能,就必须是“万能的科学家”,他若走出了他的专业领域,就如同李杜弃诗而不成其为诗人是同一个道理。你看爱因斯坦拉小提琴,也同样不能说他就是音乐家同样是一个道理。再明显不过,术业有专功,各类学问,壁立千仞,就算黑格尔、康德、萨特这样的鼎世哲人,直白地说也仅局限在哲学的范畴,而哲学本身也仅是浩如烟海的学问中的万一......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0
发表于 2019-5-31 12:20:49 | 显示全部楼层
胡适更为“文学革命”提了八点主张(或八项事),其中第五点即:“不重对偶(仗)。文当废骈,诗当废律。”
。。。。。。
请列举胡适的八点主张,以证明你文非断章取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主题

3802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诗论国学特邀嘉宾

Rank: 5Rank: 5

威望
662
贡献
4637
金钱
5300
发表于 2019-5-31 14:24:3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新文化运动时的观点,不能断章取义。当时否定传统文化的人多是年轻气盛的风云人物,鲁迅还主张汉字字母化呢。但这些不能作为他们的标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99

主题

4193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849
贡献
5503
金钱
10036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9-5-31 15:04: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北戴河 于 2019-5-31 15:06 编辑

慈禧曾作诗一首,至今仍被广泛流传
说到慈禧大家一定是很熟悉的,大清朝著名的太后,曾经垂帘听政四十多年,可以说大清朝就是在她手上衰败的。当时咸丰皇帝驾崩以后,慈禧就成了太后。此后,她将同治和光绪两位皇帝牢牢的掌控在手中。她掌权以后,并没有实行利国利民的措施,反而奢侈浪费。当时清朝面对外敌侵扰,慈禧并没有抗敌的打算,而是将所有军资都挪用,以供她享乐。当时甲午战争时,慈禧擅自挪用了海军的军资,因此导致清朝的海军没有足够的装备,导致其惨败。因为种种暴行,所以导致百姓对于慈禧的印象并不好。认为她的垂帘听政不仅没有帮助到清朝的发展,反而成为其灭亡的催化剂。慈禧虽不被众人看好,但是她曾作诗一首,至今流传到现代。

   

    慈禧虽贵为太后,但是她的出身并不好。她的父亲只是朝中的一个下级官吏,因此慈禧的身份并不算尊贵。同时她的家中一共有三个弟弟和一个妹妹,慈禧是最年长的。因为父亲重男轻女,所以慈禧从小也不受到重视。因为父亲的冷淡,所以慈禧和家中的关系并不算亲密。直到后来,慈禧父亲去世以后,她们家中的生活可以说一落千丈。本来父亲官职不高,就没有享受过好日子,现在唯一的支柱没了,生活更是惨淡。这一切,都从慈禧进宫的那一刻发生了转变。被咸丰皇帝选中后,慈禧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正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因为慈禧的发达,她的家人的生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慈禧的帮助下,不至于再过以前那样的,食不果腹的生活。

   

    之后咸丰皇帝病逝,有野心的慈禧联合恭亲王奕䜣,发动政变。一时之间,成为了最大的掌权者。按理说慈禧发迹以后,她的家人肯定会受到优待,但事实并不是这样的。就拿慈禧的弟弟来说,他并没有受到重用。并不是因为慈禧不念旧情,而是因为她的这个弟弟实在无用。他整日就知道吃喝玩乐,对于政务一窍不通,如果把政事交给他,必然处理的一塌糊涂。因此就算慈禧后期权倾朝野,她也没有重用家人。因为她知道,就算自己把他们扶上位,总有一天也会给自己找麻烦。为了稳固自己的权力,慈禧自然是不会把这么没用的人留在自己身边。因此,慈禧宁愿给家人很多钱,也不会让他们插手朝中的事务,更不会给过高的官职。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大家才会觉得,慈禧是一个很凉薄的人,就算是对待自己的家人也很冷漠。但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她对自己的母亲就很好。

   

    有一次,正逢慈禧老母亲过七十岁生日,朝中官员自然不敢懈怠,人人都送去了礼物。毕竟是慈禧的母亲,各路官员都使出了各种手段极尽讨好,各种奇珍异宝收到不少。对于慈禧来说她知道,自己不论送什么新鲜礼物,都不如亲自去给她老人家过寿的好。但是当时朝中国事繁忙,所以慈禧实在是抽不开身。思来想去,慈禧决定给母亲写一首诗,借此来表达自己的心意,也算是弥补自己不能亲自去过寿的遗憾。在这首诗中,有一句话,至今都在被人们引用,就是“可怜天下父母心”。虽然这七个字看起来很简单,但是也道出了所有母亲的心声,大家都觉得很有共鸣,因此才能代代相传。

   

    笔者认为,看待一个历史人物,我们应该从多方面考虑。对于众多百姓而言,慈禧并不是一个好人,正是因为她的封闭落后,以及骄奢淫逸,所以才加速了清朝的灭亡。当时不少百姓都对她恨之入骨,为了满足自己的奢靡生活,不断地搜刮民脂民膏。但是从母亲的角度来说,慈禧又是一个很孝顺的人。为了弥补不能亲自给母亲过寿的遗憾,她可以亲自写诗作为补偿。想必这一首诗,比任何奇珍异宝都要珍贵。慈禧的那句“可怜天下父母心”,想必很多人都有共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33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733
贡献
14701
金钱
21372
发表于 2019-5-31 18:27:2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些人有文才,无诗才,是文人,不是诗人。有些话简直是欺师灭祖,不可理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30

主题

2782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622
贡献
3959
金钱
8068
发表于 2019-6-3 11:17:57 | 显示全部楼层
无韵为文,有韵为诗,早在东晋的文心雕龙里对诗歌下的定语。至于现代,有些人为了沽名钓鱼,哗众取众,提一些不成体系的理论,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随他去吧。天下混蛋很多,没有一个及得上胡适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99

主题

4193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849
贡献
5503
金钱
10036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9-6-4 16:31:56 | 显示全部楼层
刘禹锡遭贬,被和州县令“欺负”,写出3首诗作,一首家喻户晓
冰伊 2019-06-02 21:03


在中国诗词史上,刘禹锡绝对是重量级的存在。虽然与李白、杜甫、白居易相比,略微逊色。但是他的“诗豪”称号,已然将其推及到唐诗前十行列。

刘禹锡出身名门,祖上可追溯到中山靖王刘胜。他是唐朝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同时他也是伟大的哲学家,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了天的物质性,分析了“天命论”产生的根源,是唯物主义思想的核心理论,对后世影响深远。

刘禹锡生前与柳宗元交厚,两人政治思想略同,都因参加了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晚年基本上处于贬谪的处境。但是他豁达开朗,洒脱从容,在贬谪中,也书写了很多不朽诗篇。


公元824年,刘禹锡再次被贬到和州,时年已经53岁。虽然内心有着诸多不甘,但是他仍然保持着积极地心态。不幸的是,当他来到和州后,当地县令却屡屡欺负他。

要知道的是,刘禹锡虽然被贬,但官职还是要比县令高出很多。按道理刘禹锡是应该有自己的办事官邸的,但县令最初却给他安排在了城南的三间小屋里。

刘禹锡面对如此境遇,没有据理力争而是洒脱的将不公之情寄情于江河之上,对人生有了更多的思考,并写出了“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的诗句。


后来,刘禹锡还将这句诗写成了对联,贴在了大门的两侧。他的这一举动气坏县令,县令又令衙门的书丞将刘禹锡的房子由城南门调至城北门,住房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

而这一间半房正好位于得胜河边,附近有一排排的杨柳。这对于生性洒脱、胸怀文墨的刘禹锡来说,是再好不过的景象了。他根本不在乎居住的环境好坏,最妙的是要有一处好景。

后来,在恰逢初春时节,刘禹锡推门看到万般景象,于是便又写出了“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的绝妙诗句。


和州县令,本以为他的举动会惹怒刘禹锡,谁知他看到的仍然是一位悠闲自乐,满不在乎的刘禹锡。于是他又与书丞商量,再次把他调到了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了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

半年时间,县令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而且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个斗室。对于一般人来说,肯定会气的肺都炸了。但是在刘禹锡看来,这根本算不得什么。正是因为有了县令的刁难。才华横溢的刘禹锡才会写出那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

唐·刘禹锡·《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此篇铭文,包含四重意思和境界。

第一层以类比的方式引出文章主旨。开篇即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大气之语开篇,既显得出手不凡,也为以后的陋室歌功颂德埋下了伏笔。

第二层描写了居室环境。作者从周围景色入手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描写了环境宁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淡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描写了诗人交往之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闲下来在室中可以抚琴弄弦,展卷读经修身养性。


第三层运用类比,指出此室可以与古代名贤的居室比美。诗人借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雄的旧居来对比自己的陋室,表明了诗人以二人为楷模,进一步阐释了自己的德操与才能。

第四层,也就是最后一句,总结全文,说明陋室不陋。“何陋之有?”一句,语出《论语·子罕》,原话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诗人截取后一句引为证据,作全文的总结,暗含着以“君子”自居的意思而又不陋痕于文字上,更进一步突出了他那高洁傲岸的志趣与抱负。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读者们,关于“刘禹锡的诗词和情怀”,大家有何看法?如果喜欢本文章,请转发收藏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9

主题

1314

帖子

798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35
贡献
2016
金钱
2988
发表于 2019-6-4 17:39:21 | 显示全部楼层
既然古典诗歌(旧体诗)分为古体诗(如楚辞、诗经、乐府)和近体诗(近体诗包括律诗、律绝、排律等),那古体诗格律何在?文学性是指手法、意象、思想感情等,正是如此,格律无非手法一也,即格律为修辞之重要组成,何来无格律不为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22 06:2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