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15|回复: 1

再谈诗词的立意

[复制链接]

1872

主题

3344

帖子

1万

积分

常务管理

沧浪诗社上海诗苑常务管理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3057
贡献
2658
金钱
7556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9-5-22 07:49:4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立意的重要性。
    写好一首诗词的关键是情、意境和立意。“情是诗词的基础和支柱,情乃诗词之魂,无魂则是僵尸”。
    情是诗词之根,无情则无诗词。写诗填词不但要情,而且要有激情、真情,如此才能写出好诗词来。意境:是形象,是生动美,鲜活美,是词味。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指出:“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成高格,自有名句。”。“意”又是什么呢?意:就是思想,就是诗词的主题。
    “意乃诗之骨,无骨则不成体态。”也是这个意思。“人云诗词有三柱:即情感构成诗词之魂,思想构成诗词之骨,意象构成诗词之象。诗词之有情感、有思想、有意象,犹人之有魂、有骨、有貌”。所以写诗填词必先立意。必先立好意。炼诗词必先炼意,修改诗词必先修改立意。由此看来,立意至关重要,它甚至可以决定一首诗词的存亡绝续,非比一般。
    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这就是说,“意”是全诗的中心和统帅。在任何一首诗中,“意”都有决定性的支配地位和主导作用。没有统帅地位的“意”,这首诗肯定是七拼八凑的大杂烩。
    “立意”既然是“统帅”,就必须在动笔之前确立,叫做“意在笔先”。这正如建筑工程,设计方案必须在动工之前。这个方案要充分体现建设的理念(意),具体施工就必须按照这个方案去做。
    “意在笔先”是作诗不可违背的规律,千万不要没有立意而一句一句地临时去凑。但是,历史上也有人反对“意在笔先”,如明代的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李白斗酒诗百篇,岂先立许多意思而后措词乎?盖意随笔生,不假布置。”这种观点,我是不能苟同的。
    “李白斗酒诗百篇”是杜甫《饮中八仙歌》中的一句,这只是艺术夸张,用以形容李白的才思敏捷而已。退一万步说,即便这是事实,也只能适用于有丰富生活积累,有深厚文化底蕴,有非凡想象力而才思敏捷的李白,别人我看是做不到的。即使“才高八斗”的曹植在七步成诗之前那一瞬间,肯定是确定了“兄弟相煎”这一主题才有可能在七步之中吟出句句都紧扣“兄弟相煎”这个“意”的千古名篇的。
  1.什么是立意
    要写好一首诗词,最重要的是要弄清楚为啥而写。也就是写作目的。平时我们会对周围的很多事物产生兴趣。会被这些事物所打动,因而产生一种创作的冲动感。那么这种在你心灵上引起共鸣的东西,也就是你要想写的动力。你会对这些要想写的东西进行梳理。把他们为何能让你感兴趣的内涵弄清楚。那么这个过程就是立意。
     2.如何立意。
    立意是一种心灵的共鸣,人的感情是复杂的,对外界的事物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因而,根据自己的感受来决定要写的中心就成为立意的初衷。但是,由于每个人的感受不同,同一种景物,在不同人的眼里可能会有不同的感觉,那么写出来的文字就会有不同的中心。
    比如。阳春三月,到处莺歌燕舞,桃红柳绿。面对如此美景,在不同人的眼里感受是不同的。
    比如,唐朝诗人崔护写的七言绝句《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道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在诗中诗人面对桃花盛开的新春景象,想到的不是赞美那鲜艳的桃花,而是一种惆怅,一种遗憾。
    也说明了另一个道理,有些美好的东西也许是相遇在不经意间。但如果你不去刻意的追求她,可能永远不会再得到。
    再看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这是一首别具情趣的写景小诗。小路上花团锦簇,花下的枝条被压得垂下来,花瓣之上是流连忘返的彩蝶,鸣的黄莺,它们活泼自在的神态,能给人一种轻松愉悦的感觉。
    从上边的例子可以看出,同是春天,由于每个人的着眼点不同,感受不同,在写诗时所定下的中心就不同。因此在立意时一定要从自身当时的感受来决定。决不可随意动笔,写到哪里算哪里。

    3,感情对立意的影响
    在立意时有诸多的因素。比如季节,天气,温度,灵感等。但其中有一个最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感情。人们在确立一个中心思想时。感情在其中起到主导作用。因此,一定要根据自己当时当地的思想感情来决定自己的中心。
    比如李白在被流放的途中,突然在白帝城接到皇帝赦免他的诏令,前罪全免,官复原职,你想这是何等令人欣喜若狂的的消息 ,但李白没有直接向人们诉说自己的高兴心情,而是以一首【七绝:朝发白帝城】把自己的兴奋表现出来。在诗中李白用简练明快的语言向人们昭示了自己的无比愉快。千里,一日,轻舟,万重等欢快的语言把心中的高兴表现得(二)再谈怎样立意
    历来诗论者提出的立意标准和要求很多:
“新、奇、高;”“新、高、深”;“高、深、雅;”“新、奇、巧”;“高远、新深”;“精深、健朗”;“高远、超逸”等。
   “新”与“奇”密不可分,新亦奇,奇必新。
   “高”与“深”紧密关联,高包容深,深有助于高。把立意归纳成“新奇”与“高深”来探讨,可以简洁一些。
    诗的立意首先要“新”和“奇”,不“新”不“奇”,不能吸引读者,平淡无奇令人难以卒 zú读,遑论其他。(遑huáng论--不必论及)也就是谈不上别的了)。
        先谈新
    所谓新就是要有新的立意,物情厌旧,笔意喜生;拾人牙慧,为人不耻。袁枚说:“以出新意,去陈言为第一着。
   “意重在出新,同样事物和题材的作品,新意往往就是亮点”。
    写诗“要注意避熟趋新。求新求真,始终是一切艺术不懈追求的目标之一”。这里的熟,就是我们说的熟语,注意避熟。
    新中国的大诗人臧克家提出诗一定要:“思想新、感情新、语言新”。
   “不论是佳篇乃至精品,都离不开“新其意境、”“新其想象”、“新其语言”。
    应当提倡“求异思维”、“反向思维”、“超前思维”,其他还有“翻案法”等等说法,提法不一,意思相同,都指诗意要新。累见鲜花吐艳,未见陈言流传。“待有新意再赋诗.”
    所以说:“诗无新意休轻作,平淡无奇莫浪吟。”像大家常说的凑字,尽量不要,当然了,现在写作业,都在凑字,但是,等你有了不凑的基础,又有了真实写作的冲动,那你写出来的东西就不一样了。写诗要认真炼意,不仅要炼“深”意,而且要炼“新”意,才有韵味。
    总结一下:也就是说,诗意要新,诗意贵新。

         再说“奇”
    奇:是新奇、神奇、奇趣、奇妙之奇。好奇之心,人皆有之。
        苏轼说:“诗以奇趣为宗”。奇趣,是因有奇,才有趣;奇与趣相连,趣与味相连,奇趣即味,味即诗。
    一字之奇便可使境界全出。如:
   “红杏枝头春意闹”之“闹”  ““云破月来花弄影”之“弄”就是一个奇字。所以 诗有神奇美之誉。
    如诗仙李白,诗鬼李贺就有不少神奇美的诗篇与佳句。下面举数例为证:
    1.洞庭湖君山石碑诗云:
   “曾于方外见麻姑,闻道君山自古无。
     原是昆仑山顶石,海风吹落洞庭湖。”
   “曾于方外见麻姑”纯属神话,但说得活灵活现,神奇之极。且所说的君山“原是昆仑山顶石,是被“海风吹落洞庭湖”的。这可能么?
    昆仑山顶石,吹到洞庭湖中竟变成了一座君山,岂非又是奇中之奇么? 但读者却不认为是荒唐,反倒觉得奇趣无比,喜闻乐见。这就是,诗贵新奇的特殊效应。
    2、杨逸明《元宵节漫笔》末联:
    闹市观灯遍绮罗,小斋闲坐欲如何?
    水仙一室清芬气,酒鬼三杯潋滟波。
    今夕倾城放花炮,几时寰宇息干戈!
    书生且把幽帘梦,包入汤圆手自搓。
   “书生且把幽帘梦,包入汤圆手自搓”。奇思妙想的把幽帘梦包入汤圆中,而且亲手慢慢的包好,搓圆。岂非又是奇而且美么?
    “酒鬼”是近二三十年才有的湘酒品牌,与“水仙”作对,工整有趣,古人笔下没有。从元宵放花炮,联想到世界还有战争,从而发出“几时寰宇息干戈”的悲天悯人之叹。冷兵器时代的古人不可能有此联想。把“梦”包进汤圆的想法匪夷所思,而这“梦”还是“幽帘梦”——对世界和平的美好期盼。因此,这首诗境界不俗,构思新奇,语言驾轻就熟,乃是佳作。
    3、盛树森《观光衡山大源渡电枢纽》这首诗中有句:
   “渔人欲识诗中句,钓出红鳞问仄平”。
渔人可向红鳞问话,而问的是:渔人不懂得诗中之仄平,倒象鱼儿也深谙诗词格律似的,又岂不是新奇而有趣么?
    再如李调元给某官老夫人,题寿屏诗:
   “太老妇人不是人,九天仙女下凡尘。
     养儿偏惯去为贼,偷得蟠桃献母亲。”
    这首诗呢,第一句把人吓一跳,竟然敢说“太老妇人不是人,第二句呢,九天仙女下凡尘。又让诸位耳目一新,第三句的养儿偏惯去为贼,人的心又提到嗓子眼了,第四句偷得蟠桃献母亲。又让大家的心恢复原位,你想,给人家祝寿去了,你一句,“太老妇人不是人,是不是很让人惊讶?这就是新奇。
     这些诗皆以奇趣流传于世。奇的效果,可见多么神奇。这种写法叫 “奇崛法”,也称 “逆挽法”,先平淡,后崛起;先惊险,后挽救,惊险奇特。如唐伯虎的《咏雪诗》“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六片七片八九片,飞入芦花都不见。”、李调元的《麻雀诗》一窝两窝三四窝,五窝六窝七八窝,食尽皇王千钟粟,凤凰何少尔何多?等等,也属于此类。
    好,互动一下,立意的新怎么理解?
所谓新就是要有新的立意,物情厌旧,笔意喜生;诗意要新。
    立意的奇怎么理解?
    奇:是新奇、神奇、奇趣、奇妙之奇。
    这种写法叫 “奇崛法”,也称 “逆挽法”,先平淡,后崛起;先惊险,后挽救,惊险奇特。
        再谈立意的“高”和“深”
   “高”与“深”相互包容,互为依存,相互促进,互为里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都很重要。
     先谈立意高,其涵义有二:
     一是指诗词的思想境界高。也就是必须具有爱国主义的伟大思想和高尚的情操,及热爱人民,关心群众疾苦的博大襟怀等高贵品质。
    比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还有 陆游的《示儿》: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高乃翁。”
     吉鸿昌临刑时,以大地作纸,用手铐作笔,为我们书写了: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
      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等等这些,都是光昭日月,掷地有声的不朽诗篇。
     二是艺术境界高,下面也举两例
     1、欲飞还敛,欲露还藏。
    比如石理俊在《欲飞还敛的联想——诗词审美小札zhá》一文中所列举的辛弃疾《采桑子》下半阕的赏析文辞,即是艺术境界高的一个范例,可是精彩之至,我们摘要转录,学习下:
   “而今识得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这里“欲说”、表明胸中块磊,不吐不快;“还休”,他的忧国忧民思想不容说得,只好对今天的天气哈哈哈了。
    最妙的是末句“却道天凉好个秋”一语,此乃“欲说还休”的最佳注解。刚说“欲说还休”,却不直说出原因,而一下却跳到“天凉好个秋”去了,直是“顾左右而言他”之意。
    奇特跳跃,出人意表,引人遐思。比直接批判南宋偏安小朝廷苟且偷安,不思收复失地的效果,不知好到多少倍,真是风流千古,妙不可言,韵味无穷的绝妙好词。同样是批判南宋小朝廷苟且偷安,方式尽可不同。
    林升的“暖风熏的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汴biàn州--河南省开封市的别称)
--是直接批判
    李清照的《绝句》(项羽):
   “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是影射批判。
    辛弃疾的《采桑子》下阕是“欲飞还敛,欲露还藏。”--是欲擒故纵批判。
    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宋·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方式不同,各臻妙境。但辛词构思别致,亦庄亦谐,颇富情趣,使人喜爱,因而更具韵外之致。
    2.包孕丰富,意函多层。
        杜甫的诗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如杜甫的七律《登高》的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就意涵八层(上下联各四层):
一层;常年作客在外苦,有家归不得更苦,
二层;秋天作客苦,秋风瑟瑟,触景添悲,
三层;在离家万里的秋天作客更苦,正是:极目乡关何处是,万里悲秋倍添愁。
四层;怀愁登台苦,居高凭远,触景伤怀。
五层;满怀艰难苦恨独自登台更苦,忧国怀乡,思念亲人,情何以堪!
六层;抱病登台苦,集国破家亡,疾病于一身,焉得不苦。
七层;百年多病独登台更苦,长期艰难苦恨谁为分忧。
八层;百年指一生。根据杜甫当时的情况真是万苦千愁。
    然而能在一联中包涵八层意思,确实是古今罕有,所以有人把此诗誉作千古第一律诗是很有道理的,当是立意高的又一典范。
好互动一下,在词作中,立意高怎么理解?
    一是指诗词的思想境界高。
    二是艺术境界高。
        最后谈“深”
   “深”指含蓄隽[jùn]永,蕴籍丰厚,艺术高超,精湛,使人回味无穷。下面也举两例
    1、含蓄蕴籍。
    一般说来,词贵含蓄曲折,含蓄曲折乃诗词之大美。司空图《诗品》说:“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斯谓含蓄之善品矣。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所说的“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亦是此意。
    丁芒说:“诗作多义解,诗无达诂gǔ,其实就是多用暗示、象征手法达到含而不露,这才是诗的最高境界。”
    如刘禹锡的《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平常百姓家。”
    诗人以燕子之主人的变换,描写了时代变迁,王侯第宅成了普通人的家的住处,以婉曲的构思,表达了那种深沉的历史感与沧桑感,没有一句议论而感慨无穷,含蓄隽永,耐人寻味,被公认是“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千古名篇与典范,真可谓尽得风流者矣。
        2、复合运笔
    又如石理俊在《复合运笔——诗词审美小札zhá》中例举的李清照的“绿肥红瘦”,即是享誉千古的艺术修辞美的光辉典范。
    借助高人 石文之的解析:“绿、红”以色代叶、花、借代;以形容动物的肥瘦来形容植物,移就;“绿肥”与“红瘦”对偶作对比。而且种种修辞元素,一经形成“绿肥红瘦”便产生质的飞跃,出现崭新的诗意。
    不仅如此,它反映出经风历雨中此长彼消事物的运动与变化,“绿肥红瘦”是对立统一的新鲜、独特的形象,这诗句闪烁着自然辨证法的光辉,这可谓艺术修辞的千古绝唱,真可谓高之又高了。
    我国是诗词大国,诗词之乡,古往今来名句佳章极多,上面所举数例只是说明立意必须“新、奇、高、深”,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了,不能一一拿来描述。至于修辞的暗示、象征、反常得趣等,我们这里就不多说了。
    好,再互动一下,在词作中,立意深指什么,有几点?
   “深”指含蓄隽[jùn]永,蕴籍丰厚,艺术高超,精湛,使人回味无穷。
    有两点,1、含蓄蕴籍。2、复合运笔。

14

主题

243

帖子

338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536
贡献
751
金钱
1317
发表于 2019-5-23 18:21:4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类文章很不好写,往往失之于从此概念到彼概念,从一般到抽象。
大概是一个“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问题。默然沉悟,心知,意明,难以语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4-5-19 19:5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