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刘源春 于 2019-5-20 15:58 编辑
说说律绝诗大忌之一的“孤平” 刘源春 什么叫孤平?语言学家、诗律学家王力曾在《汉语诗律学》一书中在“关于一三五‘不论’”这个章节中为说明“一三五不一定可以不论”这个问题时说:“因为韵脚的平声字是固定的,除此之外,句中就单剩一个平声字了。孤平是诗家的大忌。”王力先生对“孤平”的现象和界定,是在对唐宋律绝诗的大量检索和研究之后归纳出来的!所谓孤平,根据王力“因为韵脚的平声字是固定的,除此之外,句中就单剩一个平声字了。孤平是诗家的大忌”这句话,王力的结论就是:在律绝诗凡是要押韵的那个句子中,除了最后押韵字是平声以外,全句中只单剩一个平声字了,那么这个句子就是孤平句,或叫做犯孤平了。 王力先生这个“孤平”定义,我觉得,说得好,指出了孤平的要害!但是,根据唐宋人律绝诗具体作品的现实,我觉得王力先生的这个“孤平”定义还不完善。因为,在五言律绝诗句中还各有这样一个句式——仄仄仄平平,这种句式在唐宋诗人作品里俯拾皆是,可见它不属孤平句!但,这句子却也符合王力孤平定义所言,除了韵脚那个字是平声外全句只有一个平声字。于是,王力先生的孤平定义就与这个不属于孤平的句式相互冲犯了!对此,我读到今人赵仲才先生所写的《诗词写作概论》一书,他书中对孤平概念的阐述就很好地弥补了王力先生定义的这个不足!赵仲才先生就孤平所给出的定义是:在律绝诗凡是要押韵的那个句子中,除了最后押韵字是平声以外,全句中只单剩一个平声字且这个平声字还不与押韵的最后那个平声字紧挨在一起,那么这个句子就是孤平句,或叫做犯孤平了。 赵仲才先生这个孤平界定非常好!但,根据唐宋律绝诗的实际,我认为,赵先生这个界定还是有一个小缺陷!为什么说还有小缺陷,请看我再往下说! 王力先生在论述如果律绝诗句“一三五”一概都不论,那么有些句子就会犯诗家之大忌的孤平,为了证明他这个论断的正确,于是他列举了好多唐诗句中的押韵句来说明五言律绝诗如果第一字不论、七言律绝诗如果第三字不论,那么就会犯孤平。我们这里就只来看王力先生为他认为的如果第三字不论就会犯孤平而在他的《汉语诗律学》一书中举例时所引用的一大批七言唐律绝诗诗句—— 海燕双栖玳瑁粱。(沈佺期) 城上平林北斗悬、鸟弄歌声杂管弦。(苏颋) 江上巍巍万岁楼、日日悲看水独流、向晚茫茫作旅愁。(储光羲) 叹息人间万事非、白马江寒树影稀。(杜甫) 卷幔山泉入镜中、何事吹箫向碧空?(王维) 三峡星河影动摇、人事音书漫寂寥。(杜甫) 江上旌旗拂紫烟。(李白) 烟渚云帆处处通、金管徐吹曲未终、惊鼓跳鱼拨刺红、吟作新诗寄浙东、五宿澄波皓月中。(白居易) 晓望林亭雪半糊、煦暖寒禽气渐苏、梳洗楼前粉暗铺、寡和高歌只自娱、对景东西事有殊。(元稹) 楼上从容万状移、笛赛婆官彻夜吹、乍卷帘帷月上时。(元稹) 一点君山似措杯、夏口篙工厄溯回、坐见千峰雪浪堆、埉轧浑忧地轴摧、汩没汀洲雁鹜哀、水狗斜倾尾缆开、渐觉宵分曙气催、白马君侯傍柳来。(元稹) 王力先生举以上这些诗句时,都在这些句子中的第三个字下加了一个黑点,意思就是说,如果这些句子中的第三个字不论,而把平声字换成仄声字的话,那么它们就都是孤平句了! 王力先生所举的这些诗句如果以平仄来表示的话,那么,归纳起来,它们就是这样两种句式: 1、仄仄平平仄仄平 2、平仄平平仄仄平 按王力先生所言,如果第三字不论而把它的平声改成仄声后,那么,这些句子便都是孤平句。这种孤平句的句式仍以平仄来表示的话,这两种孤平句式就是: 1、仄仄仄平仄仄平 2、平仄仄平仄仄平 就以上这两种孤平句式,我曾对唐宋诗人大量的七言律绝诗进行了专门检索,在唐宋七言律绝诗中确实基本上是看不到以上这两种句式的,也就是说唐宋古人在他们的七言律绝诗中基本上是不写这两种形式的孤平句的!那么,现在问题就来了!上面我们曾说到,赵仲才先生比王力先生更完善的孤平定义是:在律绝诗凡是要押韵的那个句子中,除了最后押韵字是平声以外,全句中只单剩一个平声字且这个平声字还不与押韵的最后那个平声字紧挨在一起,那么这个句子就是孤平句,或叫做犯孤平了。那么我们现在来看看,王力先生列举的唐宋古人七言律绝诗中绝不出现的这种孤平句式——平仄仄平仄仄平,赵仲才先生更完善的孤平定义有没有管束到它呢?这个孤平句除了押韵的那个末字是平声以外,全句中并不是单剩一个平声字呀,而是还有两个平声字呀!因此,我觉得,赵仲才这个孤平定义还不彻底全面,它没有管束到“平仄仄平仄仄平”这种孤平句式,当然,王力先生自己给出的孤平定义也同样没有管束到这个孤平句式!王力的孤平定义不仅没管束到这个孤平句式,相反还自相矛盾,一方面举以上大量的诗句指出“平仄仄平仄仄平”这个句式是孤平句,而孤平定义“在律绝诗凡是要押韵的那个句子中,除了最后押韵字是平声以外,全句中只单剩一个平声字了,那么这个句子就是孤平句,或叫做犯孤平了”,客观上又使“平仄仄平仄仄平”这种孤平句式成为了非孤平句了,因为这种句式除了最后那个押韵字以外句中还有两个平声字,这种自相矛盾的定义是很要不得的。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今人中恰恰就有不少格律诗新写手甚至一些格律诗老写手更甚者有个别人竟还是当今的所谓格律权威,他们就是常把“平仄仄平仄仄平”以为全句中另还有两个平声字便认作是非孤平句来写的,且出现的频率还不小!而在我所检索的大量的唐宋律绝诗中则基本上是看不到有哪位诗人有“平仄仄平仄仄平”这种句式的诗句的,如果前四字真的写成了“平仄仄平”,那么,基本上都是将第五字的“仄”写为“平”来救第三字的“仄”,从而写成了“平仄仄平平仄平”。例如唐杜甫的《中丞严公雨中垂寄见忆一绝奉答二绝》中的第二绝里的“何日雨晴云出溪”句,宋苏轼的《新城道中》二首的其一诗中的“溪柳自摇沙水清”句,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诗中的“飞入菜花无处行”句等等,他们都把这个句式写成“平仄仄平平仄平”,而绝不写成“平仄仄平仄仄平”这种孤平句。因此,我觉得,今天很有必要就孤平应再给出一个更完善的定义!于是,我在作了反复认真思考之后,于王力先生和赵仲才先生的基础上对孤平定义作出了新的界定: 所谓孤平,就是在律绝诗凡要押韵的那个句子中,除了最后押韵字是平声以外,全句中只单剩一个平声字且这个平声字还不与押韵的最后那个平声字紧挨在一起,或即使句中另还有两个平声字,但它们一个也不与押韵字紧挨在一起且它们二者自己也不紧挨在一起而是各自孤立地分开着,那么这个句子就是孤平句,或叫做犯孤平了。(2008、5、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