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0
注册时间2015-6-22
威望2573
金钱11911
贡献8110
金牌会员
 
威望- 2573 点
贡献- 8110 次
金钱- 11911 枚

|

楼主 |
发表于 2019-5-16 21:43: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如观 于 2019-5-16 23:58 编辑
诗词理论学者的逻辑性思维是和儒释(俗谛部分)道门徒的思维方式是一致的,就是归纳总结、收摄一心。诗人的思维方式是形象思维、发散型的思维、攀缘型的思维。攀缘其心。
所以典型诗人的思维方式是与我们传统的哲学思维方式背道而驰的,严重时会对心理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
诗词理论学者、诗人眼中的好诗依次为:唐代的景物描写、抒情叙事诗、宋代为代表的论理诗、禅诗。
圣贤眼中的好诗依次为:禅诗、宋代为代表的论理诗、唐代的景物描写、抒情叙事诗。
所以在对待诗词的评判标准这一点上,圣贤与诗词理论学者、诗人的价值观是完全相反的。圣贤注重开启心智,而诗人注重娱乐、抒情。诗词理论学者此时在中间左右摇摆,但却是圣贤的主要争取与说服的对象。
宋代的诗人因为文化素养高,特别是象王安石等人都深度接触过佛法。因此他们更理智,诗词的“攀缘度”远没有唐代的那帮诗人高。但是他们的诗作更有内含和更具备深刻哲理。所以他们的诗词在圣贤眼中是进步,而在诗人眼中是退步。这就是因为价值取向不同而造成的欣赏标准的不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