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9-5-16 04:00: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针叶林 于 2019-5-16 04:37 编辑
看看好为人师者谁?难道九门提督,杨逍,金筑子的诗都是江南雪“之流“教的?(这个“涂鸦之评”就是劣迹斑斑的江南雪)
评析诗作《近重阳感赋》江南雪 发表于 2018-12-10 18:24: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近重阳感赋
作者:九门提督
此日年年感不同,登高无意赏秋风。林深霜点椿萱绿,路野枝分棠棣红。
负手人归香满袖,当头月上雁排空。悠悠目送行云去,千里家山一望中。
本人对九门提督的原诗进行部分修改,并简单地评论一下九门提督的原诗:
此日年年感不同,登高兀自对秋风。任它霜点椿萱绿,无意枝分棠棣红。
.......................,.............雁排空。悠悠目送行云去,千里家山一望中。
结合原诗的首联和尾联来看颔联:椿萱意象着父母,棠棣意象着兄弟,何来感不同?且尾联之意的重心是目送行云去,行云可以意象某女子(心上人),今年重阳登高目送行云去,自然就感不同了。意脉不能杂乱,要贯通。当然, “感不同”可以指年年针对父母等家人的“感”不同;但是,如果取前四句,尤其是首联不改动,就应该在标题里为“此日年年感不同”铺垫一下,让读者一看就明白作者是年年针对父母等家人“感不同”。毕竟,广义的“感不同”可以在传统之外,理当避免歧义。
结合原诗的尾联再看颈联:负手人归,千里家山一望中?登高望远,方可千里家山一望中;下山了,焉能千里家山一望中?月当头,焉能千里家山一望中? 文理不通哦!
九门提督原诗虽然语言凝练,在格律和音韵上也没有什么问题;但在意境上却是杂感丛生。这是典型的有句无篇。诗,虽无定法,但理应以意运法;理当前后呼应,意脉相承。
很多人都把功夫用在尾联上,错!于律诗而已,颈联更重要,颈联有力,尾联的味道自然就出来了。当然,首联和颔联也不能马虎,首联和颔联铺垫好了,才能更好地拓展颈联,从而使尾联借颈联之力,彻底地爆发出情感。
就诗友杨逍的作品,说一说有句无篇江南雪[color=rgb(153, 153, 153) !important][color=rgb(153, 153, 153) !important][发表于 2017-9-18 10:09:41 杨逍此诗,首联颔联都是空穴来风,让人不明就里;尾联也远了;只有颔联与主题自然和谐,漂亮。总之,我个人认为此诗通篇结构不完整,感情意境不太贯通浑融。所以,这样的诗就叫做有句无篇!
[大话诗词] 评论一下金筑子先生的一首诗 [color=rgb(153, 153, 153) !important][color=rgb(153, 153, 153) !important][复制链接]江南雪 发表于 2017-9-7 08:12:14
乐极生悲处
金筑子
地震天灾降九乡,伤人尽是旅游郎。
深山何以更深处,开发难逃国富商!
我在此先从诗词写作上锤词炼句的基本讲究,针对此诗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
“地震天灾降九乡”,“地震”是天灾之一,只要说到“地震”,都知道是天灾。所以,起句中“地震天灾”的“天灾”,有些画蛇添足了。当然,纵观全诗,“天灾”一词就不仅仅是画蛇添足了。大家看了我后面的评论,就自然会明白我为什么这么说。
“伤人尽是旅游郎”,这句话很容易让人在理解上产生歧义。“伤人”的解释是使人受到伤害,做动词;那么,按句意只能理解成“使(九乡的人)受到伤害都是旅游郎”。当然,如果把“伤人”理解成受伤的人,作名词,就符合作者表达的意图了;但目前没有查到这样的解释。所以,我说这句话很容易让人在理解上产生歧义,是比较委婉的说法,严格地说,此句就像小学生写作文一样语不达意。
后面的句子,我就不在诗词写作的基本讲究上进行评论了。在此,我就纵观全诗,从文理上简单地评论一下一个明显的问题。
起承的意思很明确,是天灾;但转结句“深山何以更深处,开发难逃国富商”给人的感觉是人祸。所以,起承句的意思与转合句的意思相悖。
就此诗的评论,我点到为止,其它的问题,我就不在此一一评论了。
总之,此诗给我的感觉是作者在诗词的写作上,还没有入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