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643|回复: 5

元代诗人袁凯一首诗

[复制链接]

599

主题

4193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851
贡献
5505
金钱
10042

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9-5-14 10:02: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腹有诗书气自华,元代诗人袁凯一首诗,让文豪杨维桢刮目相看

用户19148263202019-05-12 08:32






说起元代的诗文大家,文豪杨维桢是绕不过去的一座大山。杨维桢擅长写乐府诗,风格婉丽,气韵雄迈自然,人称“铁崖体”。可以说,杨维桢就相当于当时文坛上的盟主,地位十分高。
但就算是杨维桢这么高的地位,依然有人敢于指出杨维桢诗歌的缺点。根据古籍《南濠诗话》的记载,诗人袁凯曾经有一次和朋友一起去拜见杨维桢。这个袁凯是什么人呢?他在明代曾经担任过御史之职,名重一时。不过这时候去和杨维桢见面的袁凯还没有当官,这场面类似于现在的文学青年去见大作家的场景。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而就是在这一次,袁凯看待桌几上有一首《咏白燕》诗,作者是诗人时大本:“春社年年带雪归,海棠庭院月争辉。珠帘十二中间卷,玉剪一双高下飞。天下公侯夸紫颔,国中俦侣尚乌衣。江湖多少闲鸥鹭,宜与同盟伴钓矶。”
袁凯看到这首诗,忍不住感叹道:“这首诗虽然写的还可以,但是没有突出白燕的神态,算不得好诗。”
杨维桢这时候脸上可就不好看了。因为他之前还到处夸奖这首诗,特别是对诗中“珠帘十二中间卷,玉剪一双高下飞”津津乐道,认为这两句写出了白燕的神妙。现在袁凯这么说,岂不是间接打他杨维桢的脸吗?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所以杨维桢的态度就有些微妙。他虽然没有直接指责袁凯口出狂言,也犯不着跟这么一个小辈计较。但是杨维桢态度上就有些微妙了,显然对袁凯有所意见。
袁凯也不是笨蛋,自然知道杨维桢的态度。但是他知道这时候自己说什么也没用,所以也没有继续说下去。袁凯回到家后,自己连夜创作了一首《白燕》诗,然后第二天呈送到了杨维桢面前。
这首《白燕》诗是这样写的:“故国飘零事已非,旧时王谢见应稀。月明汉水初无影,雪满梁园尚未归。柳絮池塘香入梦,梨花庭院冷侵衣。赵家姊妹多相忌,莫向昭阳殿里飞。”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前两句,袁凯化用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诗句,说这白燕在王谢等豪门里也很难见,一是照应上句故国飘零之意,二是借典起兴,将一个遗世独立的形象描绘得很传神。
中间4句,写白燕的体态如同汉水上空的明月,如同随风飘舞的雪花,如同暮春时节的柳絮,如同庭院内的梨花。这4句总体突出白燕的白和飞舞之态,但是总体气氛却显得有些冷寂。
梁园即兔园,是汉代梁孝王会集天下文士的大型园林,代表着一个热闹的状态,但袁凯加上一个“尚未归”,则让这白燕有些孤芳自赏,不愿意加入这种热闹的集会。
而“柳絮池塘,梨花庭院”这两句显然化用了晏殊的“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的名句,香入梦突出了白燕的短暂安宁,而冷侵衣则是突出了眼前的孤冷寂寞。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至于诗歌的最后两句,则是升华了主题。袁凯用汉代赵飞燕姐妹的典故,表面上说赵飞燕不要嫉妒白燕,但实际上却是说宫中勾心斗角,还是不要去掺和了。
可以说,这首诗全诗虽然没有一个燕字,却无处没有燕子的影子,将客观环境和主观情怀结合在一起,突出了诗人孤芳自赏的志向。全诗描写细腻,语言饱满,真是堪称名篇。
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袁凯这一首《白燕》诗一出手,立刻就让杨维桢刮目相看。杨维桢反复念着这首诗,连续在纸上抄写了好多遍,然后把这首诗分给其他宾客:“看看,这是袁凯写的白燕诗,真是非常棒啊。果然袁凯说的不是大话啊。”
而其他人看到这首诗自然也是满口称赞,认为袁凯是真有才,还给袁凯起了个“袁白燕”的外号,一时传为美谈。在娱乐化的大背景下,我每天写传统文化类的文章很不容易,希望大家多多关注我,多多分享我的文章哦。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4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9-5-15 07:01:47 | 显示全部楼层
诗名《咏白燕》并不恰当。没有白燕这名称,燕子没有白色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50

帖子

255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威望
24
贡献
64
金钱
93
发表于 2019-5-15 08:36:42 | 显示全部楼层
赵家姊妹多相忌,莫向昭阳殿里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99

主题

4193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851
贡献
5505
金钱
10042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9-5-16 17:20:03 | 显示全部楼层
李白到底是怎么死的?哪种说法最靠谱?
戚酱聊历史 今天12:58


天才非同常人,罕见诡异的不可能之事,在他们身上都有可能发生。这不是因为天才们已完全超出了人类的局限,成了超人,而是他们本身寄予了人们许多美好的理想和想象。有时,我们明明知道某些传说不靠谱,但是,我们就是更愿意相信那些不靠谱的说法。

李白之死,就是这样的事情。大家其实知道捞月而死,飞升成仙的说法经不起推敲,但包括我本人在内的许多人都倾向于认为李白是醉酒捞月而亡,他死后还可能变成了水仙。



然而,今天,我必须压住自己的“私情”,好好考察一下李白死亡这个问题。

先给出我的判断:李白是病死的,不是饮酒过量而死,也不是失足落水而死。

李白是病死的,所得之病,或许跟长期饮酒有关。然而,像李白这样仙气十足,天资爆表,又酷爱月亮和水的超级大天才,人们更愿意相信他是捞月而死的。

所谓喝酒致傻导致溺水而死之见,客气点儿说,这是李白醉酒捞月而卒之说的通俗化表达。持这种说法者,显然把李白当作寻常醉汉,挺让人反感的。一是说李白喝酒喝傻了,而我们心目中的李白斗酒诗百篇,喝酒只会助长他的诗情。二是,所谓掉到水里淹死,则把李白视作寻常醉汉,仿佛与一般酒鬼无异,把李白最重要的诗仙身份剥离掉了,让人特别不爽。



李白之卒,当时之人,未有详细明确记载。这是李白后世其卒,众说纷纭的重要原因。

加上李白的身世和家世,如谜一般暧昧不明。母亲梦太白金星而生之,故而名白,字太白。骨骼清奇,长相异于常人,目光如电,仿佛小老虎。常作侠客装扮,据说年轻时曾手刃数人。

酒量极大,别人醉后耍酒疯骂座,太白酒后诗情勃发,因而与贺知章等人被称作“酒中八仙”。杜甫纪之曰“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连天子传呼,都不甚理会,更别说王侯将相了。



李白还学道,又烧丹,甚至当时的著名的道士司马承祯和大名士贺知章都认为他是下凡的天仙。这个说法,当时的许多都信了,李白自己也信了,并因此自得不已。这般名满天下的传奇人物,就算如常人般寿终正寝,也会被文人才子敷衍一些传说来。更何况,李白之死,未有明确记载。

李白到底如何死去的,现存作品未有明确记载,然而仍有相关的记述。

先简介下李白晚年的状况。

李白晚年漫游的最后地点是宣城的当涂县,他喜欢宣州,因为他最欣赏的诗人谢眺曾任此州太守,“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然而,李白此来宣城,主要并非寻访谢眺遗迹。他本来是准备参加李光弼的军队,到宋州(商丘)讨伐史朝义叛军,可是,他已经六十岁了。数十年的酒徒生涯,大大损害了他的健康。走到安徽,他病倒了,只能依靠族叔李阳冰。



阳冰时为当涂县令,对负有盛名的大诗人欣赏有加、照顾备至,赢得了李白的信任。然而,李白的病情却没能好转。他意识到自己可能再也不会好转后,便托李阳冰编撰自己的文集,于是有了《草堂集序》。在序中,李阳冰说“公又疾亟(jí),草稿万卷,手集未修,枕上授简,俾予为序”。“疾亟”,就是病重,此词不是随便用的,一般只用在临终之人身上,可见,当时李白已经接近临终了,而李阳冰这篇文章末署日期为“宝应元年十一月乙酉”,即公元762年,即为后世公认李白逝世的年份。十一月乙酉,即这年农历十一月十四日。

那么,李白当时有可能好转,或者“回光返照”,继续喝酒,结果醉酒捞月,溺水而亡呢?

可能性几乎没有!

首先,李阳冰作文时,李白病得十分严重了,只能“枕上授简”,连起床都困难,回光返照,再次爬起来的可能性极小。

其次,纵然他爬起来了,照顾他的李阳冰决不会没心没肺到让他继续喝酒,更不会让他大冬天里,独自跑水边捞月。

最后,如果李白这年好转了,没去世,那么,李阳冰的序言定会重写,并提及此事。然而,我们今天所见的序言,并未言及。可以说,李阳冰这篇《草堂集序》,就是李白病卒最强有力的证据。



贞元六年(790),刘全白《唐故翰林学士李君墓碣记》,明言李白“偶有至此(指当涂县),遂以疾终”。刘全白“幼则以诗为君所知”,从小便因为诗才被李白赏识,故而刘氏言李白因病而死比较可信。晚唐诗人皮日休在《七爱诗·李翰林(白)》云“竟遭腐胁疾,醉魄归八极”,则说李白由于过度饮酒而患上脓胸穿孔症,最后因此病而死亡。皮日休的说法,则把导致李白死亡的疾病也点明了。

李白诗集中,有《陪族叔当涂宰游化城寺升公清风亭》有“了见水中月,青莲出尘埃”句,颇具水中捞月的意味,而李白字青莲,“出尘埃”有羽化登仙之意,“青莲出尘埃”似乎就有了溺水而亡的意蕴。此诗被一些人认为是诗谶——即诗句描写的情境预言了诗人的死亡。而《旧唐书·李白传》又有这样的记载:

浪迹江湖,终日沉饮。时侍御史崔宗之谪官金陵,与白诗酒唱和。尝月夜乘舟,自采石达金陵。白衣宫锦袍,于舟中顾瞻笑傲,旁若无人。

《旧唐书》是五代后晋时所撰,距离李白逝世已经180多年了。撰者的描写或有所根据,也或是据李白的诗文和性情,所进行的发挥。无论这段记载有无依据,读者都愿意相信,李白应该就是这么潇洒豪迈,喜爱月下饮酒,喜欢玩水和交游。因此,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李白可能就是醉酒死于当涂县的采石矶。



而假托韩愈所作的《题杜子美坟》,认为屈原、李白和杜甫,都是投水自裁,所谓“捉月走入千丈波,忠谏便沉汨罗底。固知天意有所存,三贤所归同一水。”只是此诗历来未被不见于《韩愈诗集》。

屈原投汨罗而死,有其作品佐证,为世所公认。而李白作品中,并无多少暗示或明言投水自裁者,然而,为何仍有很多人相信太白乃捞月而亡呢?

首先,如文章开头所言,李白身世与个性,均不同凡人,人们在心理上对他的死亡怀有一种美好幻想,认同他的死亡也应不同于凡人,而应该具有诗的味道和意境在。

其次,李白生性嗜酒,一年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醉酒,乃李白常见状态。醉酒而亡,也是从常情推断而来的。

再次,李白自幼酷爱月亮,小时不识月,呼作白云盘。成年后,月下独酌,对影成三人。有时仍如孩童般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李白与月亮的感情很深,人们觉得李白与月亮的缘分特深,可能会延续到死亡。



最后,李白一生爱好游山玩水,对水的感情很深,无论是从天上来的黄河之水,还是出自蜀国的长江之水,无论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庐山瀑布水,还是深沉静默的桃花潭水,都是李白吟咏的对象。

以上四点相交,便不难生发出李白醉酒捞月,溺水而亡的联想了。

到了宋代,关于李白醉酒捞月,溺水而亡的传说,逐渐流行开来。

北宋大诗人梅尧臣《采石月赠郭功甫》,把当涂人郭祥正(字功甫)比作李白转世:

采石月下闻谪仙,夜披锦袍坐钓船。醉中爱月江底悬,以手弄月身翻然。不应暴落饥蛟涎,便当骑鱼上九天。青山有冢人谩传,却来人间知几年。

诗歌不但认为李白是醉酒捞月,覆舟而亡,并进一步认为李白骑鲸鱼回到天上,而当涂青山下的李白坟,埋的并非李白。

这是诗人的浪漫想象,不能当作信史。该诗又云“在昔熟识汾阳王,纳官贳死义难忘。今观郭裔奇俊郎,眉目真似攻文章。死生往复犹康庄,树穴探环知姓羊”,则又把传说中李白曾救过犯错的郭子仪,后来李白得罪,已经显贵的汾阳王郭子仪,上书愿以官职赎李白罪的故事,当作历史描述。盖因功甫也姓郭。梅尧臣是否当真相信李白捞月溺亡、骑鲸升天,我们不得而知。

遗憾的是,清人王琦编撰《李太白全集》时,已经考证出,所谓李白救郭子仪,后者报恩事,为文人虚构,并非史实。



然而,这并不妨碍后人继续相信李白是捞月而死的,在数据库中,粗略检索下,发现自宋代到清代,有40首吟咏李白采石捉月的诗词,多数是发挥捉月故事,怀古思人,而少数作品则从历史真实的角度,质疑水中捉月传说。

综上,从历史真实角度看,李白死于疾病,而非溺水。致其死亡之病,当与长期过量饮酒相关。而李白的身世、个性、气质和经历,让人怀疑他是醉酒捉月,覆舟而亡。有人相信落入水中的诗仙,最终得以骑鲸升天;有人则相信诗仙更已经化作水仙。

无论病死、溺死,作为肉体凡胎的李白,已经不在了,与其认为他是病死的,不如相信他是捞月而死的。如果有孩子问我,李白是怎么死的呀?我会肯定的告诉ta,李白是醉酒后,看到水中的月亮,忍不住去打捞,最后淹死了。其实,他没有死,有人说他骑着水中的大鱼,飞到天上去了,有人说他不想再作诗仙酒仙了,而想做个安静的水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99

主题

4193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851
贡献
5505
金钱
10042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9-5-21 09:39:57 | 显示全部楼层
李白的剑法,历史上真实的李白有多强,李元霸都不是对手
一楼姐 今天07:16


俗话说“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在冷兵器盛行的古代,很多侠客同时也是刺客,他们往往都身怀高超的剑法,举手投足之间,就能轻松取下敌人的首级。



在我国的历史上,有很多剑客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巾帼不让须眉的聂隐娘,壮士荆轲,鱼肠藏剑的阖闾等人,在历史上都很有名气。

今天咱们要说的这位剑客,就是李白。

李白人称“诗仙”,作诗是一绝,留下了很多传世佳作。但很少有人知道,李白也是一名剑术高手。那么李白的剑法有多强呢?



在当时,李白的剑法是公认的大唐第二,唯一胜过他的就是他的师傅裴旻。裴旻是历史上公认的剑圣,大唐公认的第一剑术名家。

有一年,裴旻的母亲去世后,裴旻曾请画家吴道子为他的母亲做一幅画。但吴道子作画需要灵感,便请裴旻舞剑。

当时有一千多人围观,但裴旻却镇定自若。他走到场中,气运丹田,随即一声大喝,将剑抛向空中,高达数十丈。在场的人无不心惊肉跳,生怕被剑刺中。



裴旻却闲庭信步,他看也不看,只是孤独的抚摸剑鞘。接下来,神奇的一幕发生了。那把剑好像有了灵气,在空中划了一道完美的弧线,最后笔直的落入剑鞘之中,丝毫不差。

在场的人无不惊呆,吴道子的灵感也喷涌而出,随即画了一幅人剑合一的千古佳作。这件事也被记载在《独异志》中。

除此之外,王维也曾对裴旻的剑术赞叹不已,写了一首《赠裴将军》:腰间宝剑七星文,臂上雕弓百战勋。见说云中擒黠虏,始知天上有将军。



既然裴旻这么厉害,那李白的剑术底子自然也不差,不然裴旻不可能收他为徒。果然,经过一番勤学,李白也成了宗师级的高手,成为当时仅次于裴旻的存在。

而关于李白的剑法,在很多书籍中也有所提及。比如“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少任侠,手刃数人”;“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

由此可见,李白在少年时,就练就了高超的剑法,而且经常行侠仗义,是一位英雄豪杰。只不过因为他的诗词太出名了,所以关于他的剑法,自然被人淡化了。

点评

“清人王琦编撰《李太白全集》时,已经考证出,所谓李白救郭子仪,后者报恩事,为文人虚构,并非史实。" ~~~~~~~~~~~~ ~ 既然讲得这么严肃、认真……… 那“李白的剑法……有多强,李元霸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5-21 11:0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1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780
贡献
13807
金钱
16816
发表于 2019-5-21 11:04:5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北戴河 发表于 2019-5-21 09:39
李白的剑法,历史上真实的李白有多强,李元霸都不是对手
一楼姐 今天07:16


  “清人王琦编撰《李太白全集》时,已经考证出,所谓李白救郭子仪,后者报恩事,为文人虚构,并非史实。"

~~~~~~~~~~~~ ~
         既然讲得这么严肃、认真………
那“李白的剑法……有多强,李元霸都不是对手”就一定是史实了。唔,应该有勒铭,待得闲了,派队考古学家去找找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23 18:4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