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88|回复: 7

所谓“同用独用”,标明与六朝诗相同用韵也!

[复制链接]

3081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6787
贡献
16894
金钱
29743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9-5-10 15:35: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所谓“同用独用”,标明与六朝诗相同用韵也!

    将《切韵》某些韵部“同用”了,这“同用”之后就不再是切韵了,而是叫“平水韵”了,这是一个小儿科常识!可偏有人说平水韵就是切韵,更有甚者,他说平水韵用他的客家话可读,用吴语则不可读。
    汉语字音,是由这个字的声音和那个字的声音因韵母相同而产生合谐,使人听起来产生悦耳的感觉,那这两个音之间就称之为是押韵的。区别字声与字声之间是否押韵,是用韵母相同与否决来定的。那么,这两个音的韵母是如何决定的呢?它的前堤是用某一群体的实际语音去挑选韵母的。好比“东”这个音,长安地区、洛阳地区、江东地区、河北地区,读这个音的韵母都是“红”,它的声母都是“德”,两字相切的读音就是“东”。决不是有人说的:他的客家话才读“东”,别的如吴语就不是念东了。但是,“冬、钟”这两个音就不是这样:冬,都宗切,钟,职容切,这两个音河北人读来是分两个声母、韵母的,但江东人读就是相同声母韵母了。所谓“同用”的意思,就是说这两个字在江东语音里是同一个声母韵母,都念“都宗”切。只有河北语音才分两个声母两个韵母。可是,又有人说他的客家话才是“同用” 一个声母韵母,吴语则不是。一句话,只有他的客家话可读平水韵,别处如吴语就不可读平水韵了!
    我不懂家话,没本事用客家话读出平水韵来;但我可以用南朝的永明体诗分出所谓的“同用”诗来。以所谓“十灰”、“十三元”两部“同用”部为例:在《切韵》里,“回”为户恢切,“来”为落哀切。“元”为语袁切、“魂”为户昆切。为什么切韵分为不同声母韵母的,平水韵则把这两个不同拉来“同用”了呢?因为是河北人的语音是两个声母韵母,而江东人则是一个声母韵母了。从音韵的原理上来讲,所谓同用是把不同声母韵母的字音同一了,即将反切音同一了;但反切音不同一,其读音则是不可能同一的。可是:平水韵自己没有相应的反切注音,它的单个字是借用切韵的反切注音的。平水韵分部的根据是用近体诗的实际用韵,例如将冬、钟两个不同声母韵母的字音列为同部。这近体诗的实际用韵则是以某地群体语音为根据的,这根据可上溯到六朝时期。
    按江东人沈约著的韵书《四声谱》,以六朝的诗的押韵可知,“来回”、“元魂”,是押韵的。
   六朝诗例:
兔园标物序,惊时最是梅。
衔霜当路发,映雪拟寒开。
枝横却月观,花绕凌风台。
朝洒长门泣,夕驻临邛杯。
应知早飘落,故逐上春来。
汉高庙赛神
萧纲
玉轪朝行动,阊阖旦应开。
白云苍梧去,丹凤咸阳来。
日正山无影,城斜汉屡回。
瞻流如地脉,望吟匹夭台。
欲祛九秋恨,聊举十千杯。
和望月
庾肩吾
桂殿月偏来,留光引上才。
圆随汉东蚌,晕逐淮南灰。
渡河光不湿,移轮辙讵开。
此夜离清景,还承终宴杯。
奉和竟陵王经刘瓛墓诗
沈约
表闾钦逸轨,轼墓礼真魂。
化涂终眇默,神理暧犹存。
尘经未辍幌,高衡已委门。
日芜子云舍,徒望董生园。
华阴无遗布,楚席有灵樽。
玄泉倘能慰,长夜且勿论。
乱后行经吴邮亭
庾肩吾
邮亭一回望,风尘千里昏。
青袍异春草,白马即吴门。
獯戎鲠伊洛,杂种乱轩辕。
辇道同关塞,王城似太原。
休明鼎上重,秉礼国犹存。
殷牖爻虽颐,尧城吏转尊。
泣血悲东走,横戈念北奔。
方凭七庙略,誓雪五陵冤。
人事今如此,天道共谁论。
和侯司空登楼望乡
阴铿
怀土临霞观,思归想石门。
瞻云望鸟道,对柳忆家园。
寒田获里静,野日烧中昏。
信美今何在?伤心自有源。
    这是所谓的合用。我们再来看六朝独用诗:
答颜延年
长卿冠华阳,仲连擅海阴。圭璋既文府,精理亦道心。
君子耸高驾,尘轨实为林。崇情符远迹,清气溢素襟。
结游略年义,笃顾弃浮沉。寒荣共偃曝,春酝时献斟。
聿来岁序暄,轻云出东岑。麦垄多秀色,杨园流好音。
欢此乘日暇,忽忘逝景侵。幽衷何用慰,翰墨久谣吟。
栖凤难为条,淑贶非所临。诵以永周旋,匣以代兼金。
或更早陶渊明的诗:
和郭主簿蔼蔼堂前
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凯风因时来,回飙开我襟。
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园蔬有余滋,旧谷犹储今。
营己良有极,过足非所钦。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
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
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

   
六朝时许敬宗、唐高宗还没出生,他俩不会去叫沈约们(或更早的陶渊明)押韵“同用独用”的,更没有人证明要沈约们学习客家话“同用独用”, 我们只能说江东吴语对以上诗是同韵母反切了。历史事实在那里,有人天天骂也没用!
    最后,再强调一次:押韵的根本原理是韵母相同。沈约时代的永明体诗的“回来”、“元魂可押”,是依据沈约韵书《四声谱》反切字音:“回来、元魂”同部。而平水韵字却没有自己的反切注音;平水韵的反切注音依切韵,可是切韵对这“回来”、“元魂”却是分部不互押的。说它们同用,那是对近体诗的存在押韵而言的,这近体诗的存在押韵是承六朝诗的押韵,而不是承《切韵》分部!

3081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6787
贡献
16894
金钱
29743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9-5-11 11:34:38 | 显示全部楼层
可笑之极!六朝有许敬宗的同用独用么?唐太宗用儿子唐高宗的同用独用写诗?!
六朝用韵较宽,但不是针叶林的宽韵吧?那是什么韵呢?为什么同平水韵一样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81

主题

2万

帖子

8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无敌首席版主兼晴耕雨读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3476
贡献
23861
金钱
29768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9-5-11 21:26:13 | 显示全部楼层
争论这些没有实际意义。研究古韵,是学术,并不能指导时下写诗,因此争论这些对我们现在的人,没有意义。用今声、今韵,也无妨。

浪费时间。

点评

学术还是要研究的。写诗用什么韵,那是写诗人自己的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5-12 07:3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81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6787
贡献
16894
金钱
29743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9-5-12 07:31:13 | 显示全部楼层
九门提督 发表于 2019-5-11 21:26
争论这些没有实际意义。研究古韵,是学术,并不能指导时下写诗,因此争论这些对我们现在的人,没有意义。用 ...

学术还是要研究的。写诗用什么韵,那是写诗人自己的事。

点评

写诗用什么韵,无论是今韵 古韵 今古混用韵 还是贵州大山韵 那是写诗人自己的事,但只要你公开发表就要允许别人批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5-12 07:4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41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9-5-12 07:49:48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筑子 发表于 2019-5-12 07:31
学术还是要研究的。写诗用什么韵,那是写诗人自己的事。

写诗用什么韵,无论是今韵 古韵 今古混用韵 还是贵州大山韵 那是写诗人自己的事,但只要你公开发表就要允许别人批评。

点评

三羊不要来同针叶林辩切韵多少部的问题。那是另一个学术问题。我要问针叶林的是:切韵是193韵。唐近体诗是106韵。针叶林说是这是根据切韵通押之后变成了106韵。那么是谁主张可以通押的?他说是许敬宗。那么许教敬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5-12 07:5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81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6787
贡献
16894
金钱
29743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9-5-12 07:58:01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19-5-12 07:49
写诗用什么韵,无论是今韵 古韵 今古混用韵 还是贵州大山韵 那是写诗人自己的事,但只要你公开发表就要允 ...

三羊不要来同针叶林辩切韵多少部的问题。那是另一个学术问题。我要问针叶林的是:切韵是193韵。唐近体诗是106韵。针叶林说是这是根据切韵通押之后变成了106韵。那么是谁主张可以通押的?他说是许敬宗。那么许教敬宗又是根据什么决定通押的?那时候还没有针叶林的平水宽韵,也没有客家话平水韵,许敬宗自己也没有106韵的许氏韵书。只能认为许敬宗是根据当时诗人们的实际用韵的部数决定的。那么,这当时诗人们的实际用韵的部数又是哪来的呢?我说是从六朝来的,针叶林又说不是。

点评

汉字语音无疑是历史形成的。语言文字有极大的稳定性。多数字音自造字起是变化不大的。诗歌押韵自然也是历史形成的。所以这些字音押韵情况就需要总结,并未开科取士制定标准,这就推动了“切韵”韵书的产生。但这193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5-12 08:0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41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9-5-12 08:07:59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筑子 发表于 2019-5-12 07:58
三羊不要来同针叶林辩切韵多少部的问题。那是另一个学术问题。我要问针叶林的是:切韵是193韵。唐近体诗 ...

汉字语音无疑是历史形成的。语言文字有极大的稳定性。多数字音自造字起是变化不大的。诗歌押韵自然也是历史形成的。所以这些字音押韵情况就需要总结,并为了开科取士制定标准,这就推动了“切韵”韵书的产生。但这193韵只是同音音部,写诗并不需要这么细分,所以就有切韵韵部的同用独用,其统计规律就符合后来的平水韵,这和唐初许敬宗等根据诗词用韵实际的建议有关。这就是唐代近体诗的用韵实际情况。有什么可争辩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81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6787
贡献
16894
金钱
29743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9-5-12 08:24:06 | 显示全部楼层
诗人们的实际用韵的部数又是哪来的呢?我说是从六朝来的,针叶林又说不是。
-----当然不只是某个特定时期形成的,还可以追溯得更久远。
----------------------------------
针叶林终于承认了这是历史标准!不是六朝标准,还可以追溯得更久远,那请针叶林举例更久远的“平水韵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4-4-27 05:5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