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康庄安庆 于 2019-6-23 14:40 编辑
己亥清明 (1)祭 文天祥
戊戌清明,我在《风云百年祭》中,曾写道——
“清明——中国人的,最为隆重,举国上下,祭告祖先之重大节日——当祭奠:
打开中国近现代史第一页,血溅紫禁城,以谭公六君子为首,以及相关牺牲之
先烈。”
再往前溯,“生有自来文信国①,死而后已武乡侯”——史可法;“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诸位民族先烈,很值得纪念,很必要清明祭奠——
“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
。。。。。。
己亥,清明前夕——早春二月中,借《贺新郎》调,写了首词《文天祥》,以祭奠之。
当时,在梦湖苑诗友引荐下,加入上海诗苑上海诗社微信群。不久,见群内诗友梦竹君《念奴娇·文天祥》,引发我,想起戊戌早春写的《风云百年祭》《多丽·一八九八》,萌发写纪念文天祥民族先烈诗文。。。
崖山之后无中国 —— “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叹尽了文天祥史可法诸多英雄们之气概与心愿。。。遗恨临安,魂断岭南;泪洒中原,血溅扬州。。。
崖山之后,两次少数游牧民族,入侵中原农耕汉族,造成巨大破坏,中华大地,积贫积弱;乌云累积,覆舟浪击;致使喷发,戊戌风暴。。。“一片丹心照汗青”中华之火,一代代传承—— 一片丹心煌日月!
贺新郎·文天祥 (己亥 早春二月)
梦断双京罄。 倚江南、
东风难借,
临安虚盛。
铜雀春情依然损,
泪洒金人悲哽。
歌舞地、
王师何醒?
未必天公高难问,
更中原、
南北民情胜。
聚剑气,
待时整。
诏来一日千年定。
挽江山、
毁家纡难,
横戈肩鼎。 鏖战东南争不休,
欲斩奸臣去病。
势未到、
天时难秉。
一片丹心煌日月,
痛崖山之后中华暝。
零丁叹,
万年炳。 ①文信国:文天祥——祥兴元年(1278年),宋廷封文天祥为少保、信国公
②参 文天祥 《赴阙》
这首词,“临安虚盛”和“ 零丁叹”,“临”“丁”为“平”,词谱为仄,出局了;而“临安”“ 零丁(洋)”,为固定词组,不可改变,无奈出之。
不过,诗词重在意境,这点边刺,无伤大雅。。。
所以,张元干《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的“更南浦,送君去。”王迈贺新郎(送赵伯泳侍郎守温陵)“数贤者,一不肖。”“清献后,又有赵。”都是出格,而无伤大雅之例证也。
更何况:
(1)“临安”“ 零丁”,为词,偏正结构;其重音,在中心词,而修饰词,为弱读音。弱读音,发音短促态,与仄声无异——“临”修饰“安”,弱读;“丁”形容“零”之孤,亦弱读。
(2)先秦古汉语,单音词为主体,汉代之后,双音词,逐渐强势。
从《诗经》看,歌咏必在句节上,产生韵母趋同化,韵脚出现已成必然。而南朝沈约《四声谱》出现,标志唐以后的近体诗(格律诗)形成,将汉语四声,彰显淋漓致尽。
但沈约四声,是针对单音词;而古体诗和近体诗,都是单音词为主。—— 所以,汉以后大量双音节词,进入诗歌,尤其是宋词元曲,就与“钦定”四声,必生龃龉。。。这问题,没见有研究文献。。。何时探索。。。
——我想,这问题,表明汉语音韵学,应引起人们足够重视,关系到汉语的发展,与汉文化密切相关;而文化复兴大业,缺此不可。。。
从存在问题看:平水韵与今中华新韵十几年之争;普通话与方言沟通;方言的发展;地方戏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及其在文化复兴中的巨大价值。。。又如汉语诗歌的吟诵,曲牌的演变,如何挖掘遗产,恢复众多词谱曲谱,以及消失的地方戏、民歌。。。
——如果能实现,那对诗词歌赋、音乐、音韵学、汉语等等中华文化,是多么了不起的贡献!也极大地丰富了东方文化,繁荣了世界大文化!
从国家层面,应设立汉语音韵学及相关学术的基础研究部门——过去,我们为温饱而奋斗,没有精力;而今,已非往日。。。
我想起,在《风(新赋)》中,曾写道——
雷厉风行之张扬兮,励精气神而飞翔。 道法自然之深远兮,呈真善美而日彰。
风清气正之高扬兮,必蠲时弊而久长。
扫尽浮云其担当兮,求治天下而长安。
东风劲吹百花绽兮,百家争鸣而神畅。
文化复兴之有望兮,中华新生而永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