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轻尘 于 2019-5-9 21:27 编辑
古风令三第二单元测试题: 撷芳组轻尘
一、简答题:20分
(一)、什么是咏物词 5分
咏物词,顾名思义,就是以咏物为主要表现方法的词。是以某种物品为描写吟咏的对象,来抒发作者的个人情怀为主要内容的词。因此,要咏物,就要把这个物触动你内心最有感情的一面充分体现出来。咏物词起源于唐代。韩翃的《章台柳)、韦应物、王建的《调笑令》、刘禹锡的《潇湘神》、白居易的《花非花》相继开了宋人咏物词的先河。词到宋代,随着这种文学形式的日臻成熟,题材范围的日渐拓展,咏物词已蔚然大观。
(二)、咏物词的两种写法 5分
1.直接写法 咏其形状特征,包括夸张比喻,拟人移情等。是一种就物咏物的办法。 佛家曰: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一境也;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二境也;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此三境也。其实也是诗词的三种层次。咏物诗词之境界,大致也可以用此而论。 直接写法就是第一境: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歌咏、描状类),看到啥是啥,不引申,不展开去升华意境。 2.引申写法 通常表现该物的象征意义,特别着眼于物心、物性、物品,着眼于物与人之间关系。这就相当于第二境: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寓理、兴寄)。这类咏物诗词的写法,经常会借助于双关、象征、隐拟、比喻等手段,达到一种物人双关或将哲理诗化的效果。写这类有所隐拟的诗词,需注意一定要把握住一个“度”字,联想、想象、比拟、隐喻发挥的要贴切自然,切忌硬凑。
(三)、咏物词的特点 5分 1.物我合一、托物言情 这相当于第三境: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咏物诗词的最高境界,是物我合一。“我”之身世、感慨、意怀,寄托于物,完全透过物来表达。诗词本身吟咏的明明是“我”自己,但却只是若隐若现,基本不暴露,作者的本意隐寄其中,藏的很深,抱着琵琶呢。也就是说,山还是山,水还是水,但山水里面已加入了作者的灵魂。 2.以物为拟,寄托情怀 咏物词一般都有寄托。有“寄托”,就是刻画所咏之物的主要特点及其比喻或象征意义。比如松与竹,它们都是常青的植物,都有耐寒的品性,都能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顽强而茁壮地生存下来。这二者往往成为坚贞不屈之品格,傲然直立之形象,刚正不阿之品质等的象征。词人常常以此寄托情怀。 3.以物构境,烘托情思 咏物词的构境,一般都以所咏之物为中心,取其关联事物作为背景来描写,以此营造氛围,烘托情思。
(四)、咏物词的构思方法 5分
1.细致观察,抓住外形而深入本质 任何物件其实都含有一定的物理、哲理、内涵。当人在某种环境、境遇情况下遇到、想到某种物件,也都可能触发某些情感。咏物,首先要体物。要剥开物之外壳,深入其内核,从中挖掘出物之本身所具有的内涵、哲理或触发某种情绪。 2.选取物象特性之一重点描写 物品有多面性,横看成岭侧成峰,写作时只能取其一面。构思的第二阶段就是要围绕物品这一面的形象,来营造意境。 3.形神合一,特性独具 咏物诗词,形与神的有机结合是一条至关重要的法则。要用形象语言和形象思维,这是诗词写作的基本,咏物诗词更是如此。无论你是单纯的歌咏、吟颂,还是寓理、讽咏兴寄,与或托物寄兴以言情,都应使用形象化的语言,充分运用形象思维。
二、主题“咏春”,填词《潇湘神》一首,用韵 词林正韵。80分
潇湘神 咏春 文/轻尘 花满枝,花满枝。 暗香点点染罗衣。隔叶燕声轻滑耳,无边春色正催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