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推委会特约记者 于 2019-5-7 13:29 编辑
记者: ╳╳先生您好! 五四那天,也就是昨天,您向全世界庄严宣告: “中国大陆现代读书音——普通话语音系统,今天——二〇一九年五月四日入主诗坛了!”这是否意味着中国大陆现代古典诗词创作很快就会迎来一个可以载入史册的新高潮?达到一个新水平? 权威人士: 未必,没那么容易。中国现代诗史从二〇一九五四改写是必然的,但若达到一个新水平尚需时日,可能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才有希望。当然,若是仅就数量而言,目前的生产规模就已经是空前的了,不是说现在一天的诗词产量就超过整整一部《全唐诗》的规模了吗?这种接近天文数字的生产规模,说不定也是绝后的呢! 记者: 为什么这么说呢? 权威人士: 因为诗与韵是一种主次分明的分工协作关系,二者既各自独立,又有机结合。就中国传统诗词而言,打个或许不是十分恰当的比方,诗如人,韵如衣。不难想象,单单换件衣服,是无法把个丑八怪变成俊男靓女的,再怎么涂脂抹粉都无济于事。 再者,尽管推委会八年来做了大量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工作,当下中国诗界仍需继续拨乱反正。有朝一日,待全体从业人员都知道何为诗、何为韵,并初步形成一种敬诗畏诗的良好风气,也就不会像现在这么浮躁了,唯有产量下降,才可望水平提高。 记者: 这倒不难理解,当下诗界产能毕竟有限,唯有刹住粗制滥造之风,才能有效控制产量,并可望出精品嘛。 权威人士: 理儿是这么个理儿,可也没那么简单。时下业内很多朋友对诗的认知其实仅仅停留在皮毛层面,以对格律诗的认知为例,不少朋友错误地认为,只要凑够了字数,套上了平仄,合了辙押了韵,再配上两副对子,就可堂而皇之地称为五七律了。其实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记者: 我去过各大国字号诗词园地,还真是这样。各种字词典、各类参考书对诗的解释也是浅尝辄止,并且五花八门,诗友们也是莫衷一是啊。那么,依您之见,诗究竟为何物呢,您能否给个确切的定义呢? 权威人士: 哎呦,那可不敢。古代那么多大诗人,没有确切的定义,不是照样创作出那么多不朽的诗篇吗?不过,依我之见,对中国传统真诗,大致可以这样来理解,不是定义,观其大略而已哈: 多愁善感者所擅长的,通过缘情、得味、出新、炼字,致力于达成动心、摇魄、醒世之社会效果的一种特殊韵文。
记者: 尽管不是定义,这也是迄今我所看到听到的对诗最为全面而深入的解渎了。尤其是前边″多愁善感者所擅长的″这样的表述,以前从未见过有人这样界定。 权威人士: 在诗之定义类表述中的确从未有过。谈及诗人的基本素质时,却有多人阐明过,我等同仁就曾多次谈及。须知,多愁善感既是诗人最基本的素质,又是诗缘情的重要前提保证,更是缘非同寻常之情的先决条件。
记者: 多愁就是多情吧? 权威人士: 是的。有人说人有七情,喜怒哀乐悲恐惊。您看,除喜乐外,怒哀悲恐惊都与愁绪相关,多愁其实就是多情。此处愁可泛指,当然不限于狭义愁情。 我们完全可以这么说,一个习诗者是否多愁或曰多情,是他/她能否用诗眼去看天地万物的分水岭,真正合格诗者创作的源动力就是他/她心中那份情。
记者: 那么善感呢,是否就是感觉敏锐、感受能力超强的意思? 权威人士: 大体上当然可以这样理解。善感之人,其心弦灵敏度非常之高,一个细微的触动便可引发震颤,因此内心情感极易受到外界事物影响,别人可能毫不在意、无动于衷,他/她却感受强烈,甚至受不了,不吐不快,于是诉诸舌间成吟,诉诸笔端成句。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