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120|回复: 34

近体诗的命运

[复制链接]

3076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6778
贡献
16876
金钱
29684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9-5-2 08:22: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金筑子 于 2019-5-2 08:23 编辑

近体诗的命运

   
产生于唐代的近体诗,又称为格律诗,至今已走过了一千三百年的历程。五四以后虽然它已退居为“旧体”,然而论其生命力,它还显得年青,它的前辈“诗经”、“楚词”、“骈赋”,都已老气横秋,唯独近体诗则是历代人的宠儿,一直意气风发。当今的五四新诗已经一百年,仍无法取代唐近体诗的地位!就其原因,它较之新诗的优势在于:
    一、每首的句子是整齐的,读起来因重复便于记忆;
    二、每首单位为四句或八句,是人的最佳记忆容量;
    三、八句中两联对仗,对仗是汉语的独有美感,对仗句与非对仗句结合,起伏回环,体现了汉语的最佳音韵美!
    四、句子声调讲平仄交替,句间声调讲粘对交换,既不单调重复又有变化规律,使之吟之有味,诵之有情。
    既然这种形式的诗体如此优美,读它写它的人就必然历代无穷。要满足这一形式历代不变,其条件就体现在它的句子声调固定不变。假如某个字你读平声我读仄声,即破坏了平仄交替,粘对交换形式的统一性。也就是说,声调必须是依某个标准进行固定,而不能由读者或作者以自己的口音标准去改变。这统一的标准在唐代就是以《切韵》这本书的反切字音为准的,有谁如果试图改变这个书面标准,他就被视为“出律”,不被公众承认。
    然而近体诗除了句子平仄,句间粘对,中两联对仗这些格律外,它还有一个自身的基本特征:押韵。我们知道,诗的押韵与它产生的时代语言有关;诗经有诗经时代的语音押韵,楚词有楚词地域的语音押韵。那么唐代的时代语音是什么韵呢?

    我们知道,时代语音的形成和变化是相当漫长的,不能说唐代的语音是到了唐朝才发生的,唐朝的语音至少可上溯至汉朝。既然语音是从汉代延续下来的,那么这声调之间的押韵就是汉代唐代相同的。诗人写诗不可能另去发明一种什么押韵关系,我们说近体诗的押韵同六朝时候的永明体相同就是这个道理。
    唐代开国皇帝唐太宗,同时又是一位很有才华的诗人。唐太宗诗现存清代编的《全唐诗》九十六首。其中五律式三十八首(合粘对七首),七律式一首。五绝式十三首。
    除了八句律诗和四句绝句,其余都是排律,还有一首是柏梁体,句子全是讲四声平仄的。那么唐太宗及同时代的诗人们押的是什么韵呢?可以说唐太宗的诗全是永明体,同六朝、隋朝诗是一脉相氶的。我们可查唐太宗的诗平仄声调全合《切韵》产调,押平声韵则全合永明体时代的用韵。不知唐太宗其时是不是有一部沈约等人的韵书,但不是依《切韵》这部韵书的韵部那是肯定的。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唐代是一个诗的朝代,这与唐太宗的所好应该是分不开的。
    既然唐太宗写诗有押韵可依,“下必甚焉”者也应该有押韵可依,许敬宗在唐高宗时代为什么又来个用韵“奏合而用之”呢?这应该只是为了科考取士有个标准,必竟写诗用韵不同于科考之硬性标准。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从唐太宗到唐高宗三十年间,除唐太宗外,尚有众多的诗人写诗,他们写诗的用韵是与唐太宗一致的,可见在许敬宗奏请同用之前必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这个标准应该就是以永明体、隋代、初唐三十年中一致的用韵标准。许敬宗的奏请同用,只不过是在《切韵》中找出“同用”以对应这个历代用韵标准而已!估计当时沈约等人的江东语音韵书还在,只是声调的反切和《切韵》有所不同,不能在科考标准上声调依一本韵书,押韵另依一本韵书,于是许敬宗就以《切韵》声调为准,押韵则以同用为准罢了。这“同用”即等同于永明体的用韵。
    从理论上讲,汉语是由若干方言组成的,各个方言有各自不仅相同的声调,在古代各地相互交流不太发达的时代,语言的交流困难还不是太大的问题,然而当国家实行了大统一,朝廷须要各方有识之士去做官,这官的晋升测试则是通过语言文字完成的,这就提出了必须有一个统一的读书音的问题。这读书音当然是以皇帝说什么方言,朝廷所处什么地方决定的,于是中国历代的读书音就是以长安、洛阳等地方音为主的。隋朝是中国经历了长期分裂之后的大一统,音韵学家们认识到须编一部适应全国“正音”的字典,以配合朝廷取士之须,陆法言的《切韵》就应运而生了。《切韵》的产生并不是专为作诗而用的,它的目的是让文字的发音相对有一个官定的标准,这标准的原则是“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的,不求“欲广文路”,“清浊相通”,只在“捃选精切,除削疏缓”。
    这一历史事实证明了唐近体诗的声调平仄和押韵关系是两个标准:《切韵》声调是一个标准,押韵声调是一个“同用”了的标准。《切韵》声调认为是不押韵的即不是同一个韵部的字,因人为的“同用”被拉来押韵了。只是这“同用”是有根据的,这根据就是六朝以来三百年间诗人的用韵标准。
    唐以后对《切韵》继续了增修,从193韵增至195韵、204韵、最后是206韵的《广韵》。
    北宋于1008年重修了《切韵》(名《广韵》)之后,又于1037年成书了一部《礼部韵略》。此书是根据《切韵》的“同用、独用”归并而成,其目的仍是便于取士标准,将《广韵》的206韵官定合并为107韵使用。并非专为写近体诗押韵而合并。但此书韵部已与唐宋四百年来的近体诗押韵基本一致了。此时因产生于六朝的各种韵书早已消失殆尽,只是这消失不等于它的历史传承也跟随消失,沈约他们的江东用韵却被近体诗传承了下来;这传承一直到600年之后的宋末,才有人以“平水韵”的形式正式以韵书名称把韵部固定下来。
    从《切韵》的193韵到唐韵的204韵再到《广韵》的206韵,“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 捃选精切”,汉语声调可细分至微小的差别。而“欲广文路”,韵部又可从206部合并至《礼部韵略》的107部,再合并至“平水韵”的106部,《洪武正韵》更合并为76部或80部。可见,近体诗的声调依的是“捃选精切”,押韵却是依“欲广文路”,两者各有所本,并非调韵同声。
     所以,从近体诗的产生和传承证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它的声调平仄和用韵关系是分离的。也就是说,平仄声调依《切韵》书面不变的,变了就无法传承。而押韵关系却是可变的,从唐宋近体诗的实际看,押韵字关系也是不尽相同的。这就证明:声调不变是绝对的,押韵字可变则是允许的。
    历史上出现的所谓“飞雁出群格”、“飞雁入群格”之类;东冬互押、江阳互押、邻韵互押之类层出不穷,就是对押韵字关系的突破。到了明代,洪武正韵、各种方言韵用于近体诗的押韵都不影响近体诗的写读证明,近体诗的用韵与时音俱进是发展的必然。只是由于清朝统治者因为政治上反明的需要,强制推行平水韵,才使近体诗用韵与时俱进步伐发生了倒退。这倒行逆施到了民国才被打破。
    上世纪八十年代旧体诗特别是近体诗得到了空前的兴旺。当时的用韵也很开放,押韵放宽、词韵入诗、押普通话韵、押《江南新韵》(不分前后鼻音的庚侵文互押、元山覃互押),押方言,并没有太多的框框。只是后来《中华诗词学会》中人,发明了“新韵平仄”,在社会上逐步形成了“默认平水,新韵标明”两个原则,把近体诗限定在平水韵和新韵两者只选其一的强制之中。
     更为荒唐的是发明了这种新声调平仄之后的恶果:以这新声调平仄为标准,一切旧韵平仄都是错的。它的存在必然否定《切韵》声调平仄的传承性。当下写诗的人多数是无知的,他们认为新韵与平水韵只是一个押韵问题,不知道两者的根本不同是声调平仄的不同。
     现在的现实是:写新韵者和写平水韵者都严格地翻书押韵,“双轨”制人为制造了两具僵尸横存,不准越雷池一步!理论界也是两个极端,要么新韵一统天下,要么平水神圣不可侵犯!
    十多年来的“默认平水,新韵标明”的双轨结果,是把本来于五四一百年来的近体诗用韵发展拉回了僵死的平水韵韵部。其实,近体诗的原理很简单:只要是讲声调平仄的就是近体诗,不管这种诗押什么韵。而这声调不是汉语某个方言的一地声调,而是整个汉语的综合声调。新韵平仄则是一地方言声调,它只能写北曲,这是元代古人就证明了的。
    再推溯到宋唐、六朝,找不到古人有半个字论及“出韵”一说。什么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之类,都是说句子平仄的。只有清朝官方在考核以诗取士时才有过“出韵”标准一说。但这个标准也被当时人嘲笑奚落:“平生两四等,该死十三元”!而今天却必须两个极端:要么“默认平水”,要么“新韵标明”,不拜倒在平水韵部这具僵尸脚下,就得用普通话对平仄包装翻新,只此二家,别无分店。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把近体诗定为:平仄依《切韵》不变,把它视为书面格律;押韵则依新声即普通话。因为一百年的国语普及,全国皆会说普通话者已近百分之百!人们都可以统一到普通话押韵上来。况且近体诗的实际历来也只重视押韵,平仄只求书面合律,在听觉上是难分辨的也不计较的。更为今古不同的是:古人凡识字者都知平仄,识字者不多,读诗的人也不多。现在大众都已识字,他们都能见诗可读;但能读诗者除了极少数知平仄外,绝大多数是只求押韵不管平仄的。也就是说,诗的押韵是非常必要的,平仄则是可以不问的。因此,近体诗依旧平仄押普通话韵既继承了传统,又实现了押韵的与时俱进,这应该是近体诗的发展方向!

3076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6778
贡献
16876
金钱
29684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9-5-2 15:03:40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今儿见到一篇文章名叫“近体诗的命运”,前面大体说的不错。但可怪的是结尾话锋一转,说: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把近体诗定为:平仄依《切韵》不变,把它视为书面格律;押韵则依新声即普通话。”    “因为一百年的国语普及,全国皆会说普通话者已近百分之百!人们都可以统一到普通话押韵上来。况且近体诗的实际历来也只重视押韵,平仄只求书面合律,在听觉上是难分辨的也不计较的。更为今古不同的是:古人凡识字者都知平仄,识字者不多,读诗的人也不多。现在大众都已识字,他们都能见诗可读;但能读诗者除了极少数知平仄外,绝大多数是只求押韵不管平仄的。也就是说,诗的押韵是非常必要的,平仄则是可以不问的。因此,近体诗依旧平仄押普通话韵既继承了传统,又实现了押韵的与时俱进,这应该是近体诗的发展方向!”
     ---这位先生是在重复他多年以前的论调,谓近体诗“平仄依切韵千年不变,押韵可依普通话。”
     这是极为糊涂的观点,是无法实行的。
         因为今古音是两个音系。古音即平水韵是切韵,发声声调可以参见“康熙字典”及其他古代韵书。而今音是指普通话韵,声调可见“新华字典”。汉字的今古音最大区别在于一部分(大约一千来个)古代声调是入声,古代属于仄声。这些入声字现在多数变成平声字,如“国”“菊”“滑”“一”“极”“发”“节”“黑”“白”,还有一些古代平仄通用今只有一声的如“探”“梦”“等。所谓今古不混用,主要是指这部分字的今古两种声调不能在一首诗里同时使用。比如你不能诗里将”滑“当仄声字用,而在韵脚处当成平声押韵。这种混用是现在写近体诗严格禁止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76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6778
贡献
16876
金钱
29684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9-5-2 15:04:49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先生能关注此文,说明此人还是有一些理论知识,只是难免颠三倒四。请问:你两次发表“平水宽韵”及“新宽韵”,将真文元、寒山先、覃盐咸通押,这是什么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76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6778
贡献
16876
金钱
29684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9-5-2 15:36:07 | 显示全部楼层
既然吟者也来了,就不妨多说几句:
1、针叶林的观点是不固定的,他认识不到新旧争论的核心是平仄声调而不是押韵的宽窄。
2、梅花山人坚持的也只是押韵字的开口音闭口音必须分开之类,把押韵看成僵死的不可变的。
3、吟者倒是知道新旧争论的核心是声调平仄而不是押什么韵,因此他强调有我无他,主张废除一切旧声。但他攻击“平仄布”,自己又扯起“新平仄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76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6778
贡献
16876
金钱
29684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9-5-3 08:18: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金筑子 于 2019-5-3 08:24 编辑

很奇怪的一个现象:针叶林来读了此文,却去别处发了一篇谬论:“今古混押论”可以休矣他的平水宽韵却不是混押!问他的宽韵根据是什么,他说根据字的韵母相同。问他什么韵母?他哑了不敢说这是普通话拼音韵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41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9-5-4 06:55:40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筑子 发表于 2019-5-3 08:18
很奇怪的一个现象:针叶林来读了此文,却去别处发了一篇谬论:“今古混押论”可以休矣他的平水宽韵却不是混 ...

今古不准混押混用,是所有古诗写作最主要的规定。目前能见到的反对者只有你一人,而且还坚持了十多年至今不改,真是奇葩一朵,怪事一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76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6778
贡献
16876
金钱
29684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9-5-4 07:29:08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19-5-4 06:55
今古不准混押混用,是所有古诗写作最主要的规定。目前能见到的反对者只有你一人,而且还坚持了十多年至 ...

针先生终于来帖下交流了,欢迎。针先生还是以事实讲自己的看法的,这比那只会抄几句王力、韵必平水者要正派得多!我的大雾诗只有一首,就算依你的评判为混押,但也不是混用,这两者是有区别的。因为你的宽韵相对于平水韵部就是混押。我的句中平仄依切韵不变就不存在混用。你把自己主张宽押即混押与句中平仄声调不能新旧混用两个概念搅在一起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41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9-5-4 07:39:27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筑子 发表于 2019-5-4 07:29
针先生终于来帖下交流了,欢迎。针先生还是以事实讲自己的看法的,这比那只会抄几句王力、韵必平水者要正 ...

我的大雾诗只有一首,就算依你的评判为混押,但也不是混用,这两者是有区别的。
-----混押就是混用。承认就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76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6778
贡献
16876
金钱
29684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9-5-4 08:08:43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19-5-4 07:39
我的大雾诗只有一首,就算依你的评判为混押,但也不是混用,这两者是有区别的。
-----混押就是混用。承认 ...

因为你的宽韵就是混押,和你的主张一致不是?另:
任何时代任何人读诗,他都是用自己的口音实现的。任何一种方言都不可能与切韵这个综合字面读书音相同。因此,读诗的感觉是不论平仄的,但对押韵与否则是很敏感的!因此今人读诗多用普通话,写诗在押韵上合乎普通话韵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9618

帖子

4万

积分

版主

律诗绝句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2679
贡献
11629
金钱
15906
发表于 2019-5-4 16:38:05 | 显示全部楼层
两位老师混用的问题已争论多年,一首诗如用平水韵押韵,则句中平仄可考虑入声字为仄声,如用新声韵押韵,则按汉语拼音的声调。这样就不会混用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41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9-5-4 22:51:09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筑子 发表于 2019-5-4 08:08
因为你的宽韵就是混押,和你的主张一致不是?另:
任何时代任何人读诗,他都是用自己的口音实现的。任何 ...

读诗的感觉是不论平仄的,但对押韵与否则是很敏感的!因此今人读诗多用普通话,写诗在押韵上合乎普通话韵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偷换概念的诡辩法。凭你个人的感觉推及读者,严重的主观主义者。毫无严谨作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76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6778
贡献
16876
金钱
29684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9-5-5 07:14:09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只会说北方话,连旧平仄的感觉都不会有!不信,你不翻书能写一首七律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65

主题

3609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词风曲苑首席版主

Rank: 5Rank: 5

威望
1702
贡献
3979
金钱
6611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9-5-5 13:37:56 | 显示全部楼层
新韵就新韵,旧韵就旧韵,平仄随之。不能混,否则就乱了。约定俗成,甚至可以将错就错,这就是历史。不必纠结,能写出不愧于古人也不愧于后人且能被今人认可的诗来才是最重要的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9

主题

5057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786
贡献
5759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9-5-5 21:40: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程溪钓叟 于 2019-5-6 02:16 编辑
千年老猢狲 发表于 2019-5-5 13:37
新韵就新韵,旧韵就旧韵,平仄随之。不能混,否则就乱了。约定俗成,甚至可以将错就错,这就是历史。不必纠 ...

这个金池长老其实是一派胡言

汉代用韵较宽。这有两个可能的原因:第一是押韵只求近似,并不求其十分谐和;第二是偶然模仿古韵,以致古代可押的也押,当代口语可押的也押,韵自然宽了。到了六朝,用韵又渐渐趋向於严。这是时代的风气,和实际口语韵部的多少是没有关系的。现在说到第二期。六朝时代,李登声类的书,虽然想作为押韵的标准,但因为是私家的著作,没法子强人以必从。隋陆法言的切韵,假使没有唐代的科举来抬举它,也会遭遇声类等书同一的命运。後来切韵改称唐韵.可说是变成了官书,它已经成为押韵的标准.尤其是近体诗押韵的标准,唐韵共有二百零六个韵,但是,唐朝规定有些韵可以同用,凡同用的两个或三个韵,做诗的人就把它们当做一个韵看待,所以实际上只有—百一十二个韵。到了宋朝,唐韵改称广韵,其中文韵和欣韵,吻韵和隐韵,问韵和焮韵,物韵和迄韵,都同用了,实际上剩丁一百零八个韵。到了元末,索性泯灭了二百零六韵的痕迹,把同用的韵都合并起来,,又毫无理由地合并了迥韵和拯韵,径韵和证韵,於是只剩了一百零六个韵。这一百零六个韵就是普通所谓诗韵,一直沿用至今。
  1,6
唐朝初年(所谓初唐),诗人用韵还是和六朝一样,并没有以韵书为标准。大约从开元天宝以后,用韵才完全依照了韵书。何以见得呢?譬如唐韵里的支脂之三个韵虽然注明同用,但是初唐的实际语音显然是脂和之相混,而支韵还有相当的独立性,所以初唐的诗往往是脂之同用,而支独用(盛唐的杜甫犹然).又如江韵,在陈隋时代的实际语音是和阳韵相混了,所以陈隋的诗人有以江阳同押的;到了盛唐以後,倒反严格起来,江阳绝对不能相混,这显然是受了韵书的拘束。其他像元韵和先仙,山韵和先仙,在六朝是相通的,开元天宝以後的—近体诗也不许相通了。这一切都表示唐以後的诗歌用韵不复是纯任天然,而是以韵书为准绳.虽然有人反抗过这种拘束,终於敌不过科举功令的势力.--王力

从王力之论中都可知其是以偏概全,企图用初唐之用韵而囊括整个有唐一代,共识的是近体形成于沈宋,陆法言身后一百年切韵始重于唐人,这跟王力之论开元天宝以后依韵书也是相符的
象王力所论的‘元韵和先仙,山韵和先仙,在六朝是相通的‘’,这样的诗例并不难找,沈约就有,如

[size=15.3333px]夙龄爱远壑。晚莅见奇山。标峯彩虹外。置岭白云间。倾壁忽斜竖。绝顶复孤圆。归海流漫漫。出浦水溅溅。野棠开未落。山樱发欲然。忘归属兰杜。怀禄寄芳荃。眷言采三秀。徘徊望九仙。
[size=15.3333px]

[size=15.3333px]晨策终南首。顾望咸阳川。戚里遡层阙。甲馆负崇轩。复涂希紫阁。重台拟望仙。巴姬幽兰奏。郑女阳春弦。共矜红颜日。俱忘白发年。寂寥茂陵宅。照曜未央蝉。无以五鼎盛。顾嗤三经玄。[size=15.3333px]

[size=15.3333px]谢灵运的也有类似
[size=15.3333px]
[url=]倏烁[/url]夕星流,[url=]昱奕[/url]朝露团。粲粲乌有停,泫泫岂暂安。
徂龄速飞电,[url=]颓节[/url]骛惊湍。览物起[url=]悲绪[/url],顾已识[url=]忧端[/url]
[url=]朽貌[/url][url=]鲜色[/url][url=]悴容[/url]变柔颜。变改苟催促,容色乌盘桓。
亹亹衰期迫,靡靡壮志阑。既惭臧孙慨,复愧杨子叹。
寸阴果有逝,尺素竟无观。幸赊道念戚,且取长歌欢①。

[url=]草草[/url]眷徂物,[url=]契契[/url][url=]岁殚[/url]。楚艳起行戚,吴趋绝归欢。
修带缓旧裳,[url=]素鬓[/url]改朱颜。[url=]晚暮[/url]悲独坐,鸣鶗歇春兰①
[size=15.3333px][size=15.3333px]

[size=15.3333px]江淹的也相似,梁武帝也有,大多了就不细举了,证明王力所论非虚,六朝用韵稍宽

六朝有韵书么,很多,但无一完篇遗世,所以谁也不敢确认六朝人都在用些什么韵书,这个金池长老自己不去证其真却偏要别人费功夫去证其假,[size=15.3333px]于理无据,滥行[size=15.3333px]诡辩

[size=15.3333p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9

主题

5057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786
贡献
5759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9-5-5 22:03: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程溪钓叟 于 2019-5-6 02:12 编辑

然而近体诗除了句子平仄,句间粘对,中两联对仗这些格律外,它还有一个自身的基本特征:押韵。我们知道,诗的押韵与它产生的时代语言有关;诗经有诗经时代的语音押韵,楚词有楚词地域的语音押韵。那么唐代的时代语音是什么韵呢?
    我们知道,时代语音的形成和变化是相当漫长的,不能说唐代的语音是到了唐朝才发生的,唐朝的语音至少可上溯至汉朝。既然语音是从汉代延续下来的,那么这声调之间的押韵就是汉代唐代相同的。诗人写诗不可能另去发明一种什么押韵关系,我们说近体诗的押韵同六朝时候的永明体相同就是这个道理。
---------------
这段简直就是胡扯,诗体不分,用韵时代不分,目的很明显,把近体的用韵跟古风的用韵混淆一气,近体用韵依切韵之同用独用是很明确的,切韵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的非一时一地之音也是明确的,而古风的用韵很宽,有时代的因素,金池长老刻意混淆诗体和诗体的用韵无非是试图把近体的用韵跟句中的平仄之一致性进行剥离。
初唐跟六朝并不遥远,语音大致相似是可以理解的,但初唐体有近体的雏形却不代表近体就已成熟,初唐体和初唐古风依口语或延六朝用韵也没甚好奇怪的,但近体是沈宋之后的科考试律体,所谓相置切韵于床,其官方指定用切韵也是明显的,说近体的用韵同六朝时候的永明体相同直接就是在胡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9

主题

5057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786
贡献
5759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9-5-5 22:27: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程溪钓叟 于 2019-5-5 23:10 编辑

请问金池长老,你刻意混淆诗体和诗体的用韵无非是试图把近体的用韵跟句中的平仄之同一音系的一致性进行剥离可有据么,譬如近体中白、滑等入声押麻韵等平声韵的,如有据请出具,如无据请勿乱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9

主题

5057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786
贡献
5759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9-5-5 22:55:13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切韵》的193韵到唐韵的204韵再到《广韵》的206韵,“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 捃选精切”,汉语声调可细分至微小的差别。而“欲广文路”,韵部又可从206部合并至《礼部韵略》的107部,再合并至“平水韵”的106部,《洪武正韵》更合并为76部或80部。可见,近体诗的声调依的是“捃选精切”,押韵却是依“欲广文路”,两者各有所本,并非调韵同声。
-------------
简直是对切韵的肆意歪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9

主题

5057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786
贡献
5759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9-5-5 22:58: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程溪钓叟 于 2019-5-6 01:05 编辑

我们知道,时代语音的形成和变化是相当漫长的,不能说唐代的语音是到了唐朝才发生的,唐朝的语音至少可上溯至汉朝。既然语音是从汉代延续下来的,那么这声调之间的押韵就是汉代唐代相同的。诗人写诗不可能另去发明一种什么押韵关系,我们说近体诗的押韵同六朝时候的永明体相同就是这个道理。

对汉语语音演变史一无所知,还不如跟着花花说今天的人还在说着夏朝的官话

北宋于1008年重修了《切韵》(名《广韵》)之后,又于1037年成书了一部《礼部韵略》。此书是根据《切韵》的“同用、独用”归并而成,其目的仍是便于取士标准,将《广韵》的206韵官定合并为107韵使用。并非专为写近体诗押韵而合并。但此书韵部已与唐宋四百年来的近体诗押韵基本一致了。此时因产生于六朝的各种韵书早已消失殆尽,只是这消失不等于它的历史传承也跟随消失,沈约他们的江东用韵却被近体诗传承了下来;这传承一直到600年之后的宋末,才有人以“平水韵”的形式正式以韵书名称把韵部固定下来。



读不下去了,一派胡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9

主题

5057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786
贡献
5759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9-5-6 01:22: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程溪钓叟 于 2019-5-6 02:07 编辑

除了八句律诗和四句绝句,其余都是排律,还有一首是柏梁体,句子全是讲四声平仄的。那么唐太宗及同时代的诗人们押的是什么韵呢?可以说唐太宗的诗全是永明体,同六朝、隋朝诗是一脉相氶的。我们可查唐太宗的诗平仄声调全合《切韵》产调,押平声韵则全合永明体时代的用韵。不知唐太宗其时是不是有一部沈约等人的韵书,但不是依《切韵》这部韵书的韵部那是肯定的。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唐代是一个诗的朝代,这与唐太宗的所好应该是分不开的。
-------------
你怎么就哪么肯定李世民就不是依切韵呢,李世民(598年1月28日-649年7月10日),隋仁寿元年(601年),陆法言就写成《切韵》五卷,《切韵》出,李世民才几岁呀,又较之李世民诗的押韵,如何又不合切韵了
既然说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则天不会不延袭李世民吧,许敬宗不会不下必甚焉吧,难道这许敬宗的下必甚焉的奏请同用独用不是切韵却是奏请无中生有的狗屁江东韵,许敬宗有这胆去糊弄皇帝么

羊都比你明白,《广韵》承《唐韵》,《唐韵》承《切韵》,从《广韵》的同用独用即可考察出其112韵

景德韵略仍112韵,收窄韵始于丁度,丁度定礼部韵略为108韵,至宋末,平水这地方新刊礼部韵略为107韵或106韵,俗称平水韵


别说许敬宗奏请的是《唐韵》哈,《唐韵》成书可远在武则天之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76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6778
贡献
16876
金钱
29684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9-5-6 07:46:38 | 显示全部楼层
等你能读下去的时候,你就不是现在这个水平了!
你读得懂李世民的诗么?你认为他早已把韵固定了,那许敬宗还奏请干什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9

主题

5057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786
贡献
5759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9-5-6 09:07:16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从近体诗的产生和传承证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它的声调平仄和用韵关系是分离的。也就是说,平仄声调依《切韵》书面不变的,变了就无法传承。而押韵关系却是可变的,从唐宋近体诗的实际看,押韵字关系也是不尽相同的。这就证明:声调不变是绝对的,押韵字可变则是允许的。
    历史上出现的所谓“飞雁出群格”、“飞雁入群格”之类;东冬互押、江阳互押、邻韵互押之类层出不穷,就是对押韵字关系的突破。到了明代,洪武正韵、各种方言韵用于近体诗的押韵都不影响近体诗的写读证明,近体诗的用韵与时音俱进是发展的必然。只是由于清朝统治者因为政治上反明的需要,强制推行平水韵,才使近体诗用韵与时俱进步伐发生了倒退。这倒行逆施到了民国才被打破。
    上世纪八十年代旧体诗特别是近体诗得到了空前的兴旺。当时的用韵也很开放,押韵放宽、词韵入诗、押普通话韵、押《江南新韵》(不分前后鼻音的庚侵文互押、元山覃互押),押方言,并没有太多的框框。只是后来《中华诗词学会》中人,发明了“新韵平仄”,在社会上逐步形成了“默认平水,新韵标明”两个原则,把近体诗限定在平水韵和新韵两者只选其一的强制之中。
     更为荒唐的是发明了这种新声调平仄之后的恶果:以这新声调平仄为标准,一切旧韵平仄都是错的。它的存在必然否定《切韵》声调平仄的传承性。当下写诗的人多数是无知的,他们认为新韵与平水韵只是一个押韵问题,不知道两者的根本不同是声调平仄的不同。
     现在的现实是:写新韵者和写平水韵者都严格地翻书押韵,“双轨”制人为制造了两具僵尸横存,不准越雷池一步!理论界也是两个极端,要么新韵一统天下,要么平水神圣不可侵犯!
    十多年来的“默认平水,新韵标明”的双轨结果,是把本来于五四一百年来的近体诗用韵发展拉回了僵死的平水韵韵部。其实,近体诗的原理很简单:只要是讲声调平仄的就是近体诗,不管这种诗押什么韵。而这声调不是汉语某个方言的一地声调,而是整个汉语的综合声调。新韵平仄则是一地方言声调,它只能写北曲,这是元代古人就证明了的。
    再推溯到宋唐、六朝,找不到古人有半个字论及“出韵”一说。什么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之类,都是说句子平仄的。只有清朝官方在考核以诗取士时才有过“出韵”标准一说。但这个标准也被当时人嘲笑奚落:“平生两四等,该死十三元”!而今天却必须两个极端:要么“默认平水”,要么“新韵标明”,不拜倒在平水韵部这具僵尸脚下,就得用普通话对平仄包装翻新,只此二家,别无分店。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把近体诗定为:平仄依《切韵》不变,把它视为书面格律;押韵则依新声即普通话。因为一百年的国语普及,全国皆会说普通话者已近百分之百!人们都可以统一到普通话押韵上来。况且近体诗的实际历来也只重视押韵,平仄只求书面合律,在听觉上是难分辨的也不计较的。更为今古不同的是:古人凡识字者都知平仄,识字者不多,读诗的人也不多。现在大众都已识字,他们都能见诗可读;但能读诗者除了极少数知平仄外,绝大多数是只求押韵不管平仄的。也就是说,诗的押韵是非常必要的,平仄则是可以不问的。因此,近体诗依旧平仄押普通话韵既继承了传统,又实现了押韵的与时俱进,这应该是近体诗的发展方向!
------------------
等我读下去还是一派胡言,一无可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9

主题

5057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786
贡献
5759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9-5-6 09:09:34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枕黄梁梦,满纸荒唐言,鉴定完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9

主题

5057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786
贡献
5759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9-5-6 10:18: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程溪钓叟 于 2019-5-6 10:48 编辑

披襟眺沧海,凭轼玩春芳。积流横地纪(一作轴),疏派引天潢。

仙气凝三岭,和风扇(一作散)八荒。拂潮(一作晓)云布色,穿浪日舒光。

照岸花分彩,迷云雁断行。怀卑运深广,持满守灵长。

有形非易测,无源讵可量。洪涛经变野,翠岛屡成桑。

之罘思汉帝,碣石想秦皇。霓裳非本意,端拱且图王。

既然这个金池长老对韵理一窍不通,我就再费点功夫给你简析下为甚么要同用独用了,独用的如东韵,因为东韵的韵字里全部的韵母【韵基】都是一样的,所以就是独立的,在广韵中东韵也是独立的一韵,譬如上面的那首就不一样了,芳潢荒光行长量桑皇王这些韵字在广韵【即切韵】中的韵分属阳、唐两韵,阳、唐两韵的韵母【韵基】是不同的,aŋ、ɑŋ,但韵音相近,押韵本来是要押同韵母【韵基】的原则,因切韵分韵过细,所以要奏请韵音相近者合为同用,故阳、唐两韵目合为一韵,如此就简便了诗的用韵,这就是许敬宗所要奏请同用独用的原因之所在,其它同用独用依此类推,上面的那首即是同用之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76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6778
贡献
16876
金钱
29684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9-5-6 15:03: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金筑子 于 2019-5-6 15:04 编辑
程溪钓叟 发表于 2019-5-6 10:18
披襟眺沧海,凭轼玩春芳。积流横地纪(一作轴),疏派引天潢。

仙气凝三岭,和风扇(一作散)八荒。拂潮( ...

切韵分韵过细这是切韵这本书的事实。问你:有谁用过这“过细”作诗了?从唐太宗到许敬宗奏请三十年的诗,你找一首出来看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9

主题

5057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786
贡献
5759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9-5-6 15:08:35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筑子 发表于 2019-5-6 15:03
切韵分韵过细这是切韵这本书的事实。问你:有谁用过这“过细”作诗了?从唐太宗到许敬宗奏请三十年的诗, ...

阶兰凝曙霜,岸菊照晨光。露浓晞晚①笑,风劲浅②残香。

细叶凋轻翠,圆花飞碎黄。还持③今岁色,复结后年芳。

算有点开窍了,如上面那首便是韵字全在阳韵,没有唐韵韵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9

主题

5057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786
贡献
5759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9-5-6 15: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筑子 发表于 2019-5-6 15:03
切韵分韵过细这是切韵这本书的事实。问你:有谁用过这“过细”作诗了?从唐太宗到许敬宗奏请三十年的诗, ...

这里也教你个简单分其同用的方法,仍以阳韵为例,下面我用空白间隔开

阳杨扬香乡光昌堂章张王房芳长塘妆常凉霜藏场央泱鸯秧嫱床方浆觞梁娘庄黄仓皇装殇襄骧相湘箱缃创忘芒望尝偿樯枪坊囊郎            唐狂强肠康冈苍匡荒遑行妨棠翔良航倡伥羌庆姜僵缰疆粮穰将墙桑刚祥详洋徉佯粱量羊伤汤鲂樟彰漳璋猖商防筐煌隍凰蝗惶璜廊浪当裆珰沧纲亢吭潢钢丧盲簧忙茫傍汪臧琅当庠裳昂障糖疡锵杭邙赃滂禳攘瓤抢螳踉眶炀阊彭蒋亡殃蔷镶孀搪彷胱磅膀螃

其它可依此类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76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6778
贡献
16876
金钱
29684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9-5-6 15:29:46 | 显示全部楼层
程溪钓叟 发表于 2019-5-6 15:08
阶兰凝曙霜,岸菊照晨光。露浓晞晚①笑,风劲浅②残香。

细叶凋轻翠,圆花飞碎黄。还持③今岁色,复结后 ...

这怎么能证明就不是切韵韵部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9

主题

5057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786
贡献
5759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9-5-6 15:34:44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筑子 发表于 2019-5-6 15:29
这怎么能证明就不是切韵韵部呢?!

韵、韵目、韵部的基本概念你先要搞清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76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6778
贡献
16876
金钱
29684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9-5-6 15:35:50 | 显示全部楼层
程溪钓叟 发表于 2019-5-6 15:18
这里也教你个简单分其同用的方法,仍以阳韵为例,下面我用空白间隔开

阳杨扬香乡光昌堂章张王房芳长塘妆 ...

你这想说明什么?要你证明的是:从唐太宗到许敬宗奏请的三十年间的近体诗为什么押的是同用韵?你找不到这三十年的诗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9

主题

5057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786
贡献
5759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9-5-6 15:37:36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筑子 发表于 2019-5-6 15:35
你这想说明什么?要你证明的是:从唐太宗到许敬宗奏请的三十年间的近体诗为什么押的是同用韵?你找不到这 ...

哪不就是李世民的诗吗,还不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4-4-24 23:2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