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远山绿叶 于 2022-1-14 20:17 编辑
六十五 从修改的角度讲,应该说,和平时期的生活,不管认识深浅,对周围世界的样子,谁看上去都基本是大同小异的,这就给诗的再现和铺陈部分,带来了相互修改的可能,毕竟这属于共识和常识的内容。 像把“二子相传似火煎,寻医入镇不差钱”,从人之常情和艺术的双重需要,考虑为“二子相传似火煎,寻医入镇为安全”,就很能见出端倪。 对于表现部分,因为依赖于个性化的经历、阅历和独特感受,而且特别关乎一个人业已形成的稳定认识和情感,尤其还寄寓着在创作过程中,作者个人独到的倾向和智慧,也就不容易相互修改。 这时,除非人与人比较熟悉,认知和情感相仿,或有互补性,才有相互修改的可能外,一般无法由一个人,替另一个人当家做主,又除非相互都有意识地,接受艺术的共识和常识,站在艺术的高度上取长补短,否则表现部分便只能,是什么水平就是什么水平,有没有水平,路子走得对不对,都得瓢就是瓢,葫芦就是葫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