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交流专版特邀顾问
精华0
注册时间2016-11-9
威望215
金钱560
贡献287
栏目顾问
诗词交流专版特邀顾问
 
威望- 215 点
贡献- 287 次
金钱- 560 枚
|
唐李商隐《安定城楼》详解
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
贾生年少虚垂泪,王粲春来更远游。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鸳雏竟未休。
一,写尽荒芜人不见
唐诗里,有关登城的诗不胜枚举。
如王勃的《登城春望》:
“物外山川近,晴初景霭新...”
刘长卿的《清明后登城眺望》:
“风景清明后,云山睥睨前...”
还有宋代陆游的《秋晚登城北楼》:
“幅巾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
不同的是,这首诗,起笔写的却是城楼的高大与巍峨:
“迢递高城百尺楼”
“迢递”怎么讲?
南北朝诗人谢朓《入朝曲》,就有这样两句诗:
“逶迤带绿水,迢递起朱楼。”
不用说,一座“朱楼”是说不上“迢递”的,许多朱楼一座挨一座,成片状或带状地建造起来,那才能称之为“迢递起朱楼”。
这里,作者用“迢递”来形容城墙,这就说明,这个城墙很长。
而且,这个城墙还很高,高到什么程度呢?它上面的城门楼有“百尺”高。
不用说,这样的城楼自然是高大巍峨的。
那么,有这么高大巍峨的城楼,它又会是一座个什么样的城池呢?
在当时,它是一个郡的治所。相当于如今一个省的省会。
第二句:
“绿杨枝外尽汀洲”
“杨”自然是指杨柳。杨和柳都是适应性很强,用途也广泛的速生树种。自古以来,农家多用它盖房子做家具等等。因此,它在我国的分布也很广,常出现在农家的家前屋后,村头溪边。而且,但凡有杨柳的地方,那里也一定适合长庄稼。所以,在古诗词里面,它也常与人家或者村庄相关联。
比如我们都熟知的陆游的诗句: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也正因如此,古人送别的时候也常常折柳枝相送,其意就是不要忘了家乡与故人(当然,也有柳枝本身柔性的一面,杨枝就较硬)。在古诗里,关于折柳送别的诗更多了,这里不再举例。
可以想象,作者从百尺高的城楼上,看城下的杨柳树,还能看得清树枝,可见,那些树也一定不是小树,而一定是有了年头的大树。
请再仔细看,这时,也一定不是秋冬的季节,因为它是“绿杨”,也就是说,如果不春天,也一定是夏天,至少不会是深秋或冬天。
那么,在这样一种环境里,又是在春夏这样的季节里,我们的主人公从城门楼上四处张望,他又看到了些什么呢?
“绿杨枝外尽(是)汀洲”!
“汀洲”又是个什么东东呢?
百度一下,那是:“水中砂土積成的小平地”。也就是在水流中淤積而成的小沙洲。
这就很奇怪了,这个相当于省城的安定城外,竟然处处都是这样的“汀洲”!那么,这座大城不就建在了一片湿地的中间了吗?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这个“汀洲”并不是实写,而只是一个形容词。
有什么证据呢?
比如,与作者同时期的诗人许浑,就有首同题材的诗《咸阳城东楼 / 咸阳城西楼晚眺 / 西门》,开头就是这样两句: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乍一看,“蒹葭、杨柳”与“汀洲”,那是风马牛不相及的,这两者又怎么能“相似”起来呢?
退一步说,就算它们相似吧,这与作者又有什么关系呢?他怎么就因而“愁”起来了呢?而且,还不是一般的愁,而是“万里愁”。愁得个不要不要的,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古时候人烟稀少,“汀洲”,都是没有人烟的荒野之处。而“杨柳”则多在村庄周围,这两者正常情况下是不会“相似”的。但是,没有人烟的“汀洲”也往往长满了野草蒿莱。所谓“蒹葭”,也就是狄芦之类的植物也多是野生的,是“汀洲”那样的荒滩上的最多的植物。
其实,许浑的这两句诗就是说:
我登一了高高的城头,四处望去,一直看到天边(万里),不见一点人烟,所见之处,一片荒凉,过去的村庄,杨柳、蒹葭参杂在一起,与荒野的汀洲都没有区别了!
要知道,许浑所登的这个城,是“咸阳”城啊!它是故都,与当时的都城长安只隔一条河,都属于今天的西安城。
请看,从这个城头远远望去,都城四面都是万里无人烟了,荒芜以致如此,所以诗人许浑才说:
“一上高城万里愁”!
换句话说,在这里,这个“汀洲”,就是一个荒凉的代词。
我们再说李商隐的这两句诗:
不要说这是一个相当于省会的大城市了,就算是一般的小县城吧,就在城墙的外面,也就是在城乡接合处,不应该有村庄吗?不应该有炊烟吗?不应该有鸡鸣犬吠,有牛羊车马吗?大一点城市的城郊也往往有街道,有店铺有酒旗等等。然而,这一切,我们的主人都没有看到。放眼四方,极目远处,“尽汀洲”!也就是像汀洲一样,一片荒凉!
(待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