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0
注册时间2018-11-18
威望7
金钱20
贡献12
注册会员

威望- 7 点
贡献- 12 次
金钱- 20 枚
|
重 读 北 岛
1) 当诗坛流行“乌青体”或什么巧克力体时,当有不少人高喊着:“离开诗!”的时候,我把搁在书柜最低层的几本朦胧派诗集又翻开来,我重读了北岛;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兴起所谓朦胧派,现在看根本就谈不上朦胧;如北岛的名句“卑鄙与高尚”“我不相信”等都很容易理解,何来朦胧之有?!
2) 那一代佼佼者中,顾城好像是从童话世界中跑出来的灵性孩子,舒婷的华美哀婉却不乏结尾有着理想主义的亮色;而北岛,无法一言概之,就个人来说我自己也需要一种深化:顾城诗中经常透析出某种哲理,但他的哲理总带有单一性(跟他后来的极端行为一致),北岛诗里也经常有,却是复杂而多指向,更有反思其中,或许曲折人生之路与复杂人性的感慨及社会沉痛都纠结在一起了。
3) “在大理石雕像的眼眶里,胜利是一片空白!”
“我弓起了脊背,自以为找到了表达真理的唯一方式”;
“烘烤着的鱼梦见了大海!”;
当然还有那首《波兰来客》;我不想说北岛是悲观主义者,他不是有“我不相信!”的呼喊吗?不是有做“第一千零一名的挑战者”的极大勇气?
4) 又看了几本像《朦胧派后期诗选》什么的集子,但都没有北岛作品在内,他似乎遭到冷落,到国外去了,后来落选诺奖也没有意外,因为N多年前曾经听说诺奖有条不见文字的规矩:更倾向于富于理想主义的作品;北岛的诗,套用西方某电影名来说,------这个诗人有点冷!
5) 可能我孤陋寡闻,回到上世纪朦胧诗派开始的年代,他这种风格在新自由诗中是很少见的;有沉吟也有徘徊,激情不时喷发,但愤慨和呐喊更给人以印象,好多比喻出神入化,往往只一行就有时单刀直入,有时蕴含无穷却没有任何指向,但你明白怎回事就行;
6)以后的新诗,散漫的于坚或小众的王寅等,与思想锐利视野开阔的北岛依然无法相比,要么太口语化,要么玩弄技巧过甚;北岛的诗,在俺看来根本还谈不上什么朦胧或所谓哲理;他就是孤独者的诗,是失意人生、直面社会、批判现实的诗;是冷眼向洋看世界、直抒自我的新“性灵派”诗人。
7)重读北岛,或许是更看重当今新时代诗歌不仅仅是为了赞美与抒情,就打破诗歌的审美单一性上也不值得一提,北岛的功绩是带有批判现实的开拓性;多少年过去了,多少人似乎高喊着要超越他,但我感到只是一些叫嚣而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