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2
注册时间2016-5-8
威望2657
金钱26620
贡献20946
论坛元老
 
威望- 2657 点
贡献- 20946 次
金钱- 26620 枚

|
王力《诗词格律概要·第三章·第三节》平仄的变格
关于七言律诗、绝句的平仄,前人有个口诀,说的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意思是说,在七字句中,第一、第三、第五字 的平仄可以不拘,第二、第四、第六字的平仄必须分别清楚,该平的不能仄,该仄的不能平。由此类推,在五字句中,应该是“一三不 论,二四分明”。这个口诀是不全面的,引起许多人的误解。在本节里,我们讨论“一三五 不论”的问题。
上文说过,五律、五绝、七律、七绝都有四个句型,即:
(一)平仄脚(五言〇仄平平仄,七言〇平〇仄平平仄);
(二)仄仄脚(五言〇平平仄仄,七言〇仄〇平平仄仄);
(三)平平脚(五言〇仄仄平平,七言〇平〇仄仄平平);
(四)仄平脚(五言平平仄仄平,七言〇仄平平仄仄平);
这四个句型有不同情况,四种句型第五字(五言第二字)的平仄以论为常格,不论为变格;第四种(仄平脚)句型第三字(五言第一字)必须用平声,否则叫做“犯孤平”。
【王力自注:“孤平”,是个旧术语,指七字句“仄仄仄平仄仄平”。除韵脚外,只有一个平声字,所以叫做孤平。这个术语容易误解,以为别的句型也有孤平(如五言仄仄仄平平〕。这里沿用旧术语,只是为了证明这种格律是传统的。科举时代,试帖诗犯孤罕就算不及格。】
下面分别举例说明四种句型的平仄变格。
(-)平仄脚句型,五言第三字,以平声为正格,仄声为变格。
例如: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一”字“自”字宜平而仄)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接”字宜平而仄)
这种变格相当少见。如果出现的话,往往在下句同一位置上用一个平声字作为补偿,见下文笫七节《拗救》。
(二)仄仄脚句型,五言第三字,以平声为正格,仄声为变格。
例如: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两”字宜平而仄)
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入”“悦”宜平而仄)
蜀先主庙 刘禹锡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
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蜀”字宜平而仄)
八阵图 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石”字宜平而仄)
这种变格相当常见,但是有一个条件,就是五言第一字必平。
(三)平平脚句型,五言第三字,原则上要用仄声,用平声的是罕见的例外,
例如:
终南望余雪 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浮”宜平而仄)
锦瑟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思”字宜仄而平)
①这首诗也可以认为是“古绝”(见下文),那么就没有变格的问题。
②“思”字有甲去两读,这里的“思”宇也可以认为义从平声,字读去声,那么也就没有变格的问题。
(四)仄平脚句型,五言第三字,以仄声为正格,平声为变格。
例如:
谷口书斋寄杨补阙 钱起
泉壑带茅茨,云霞生薜帷。
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
闲鹭栖常早,秋花落更迟。
家童扫萝径,昨与故人期。
(“生”字宜仄而平)
在四个句型中,这种变格最为常见。
在上述四种平仄变格之外,还有一种特定的变格,那就是把仄仄脚句型,五言第三四两字平仄对调,七言第五六两字平仄对调,即五言成为平平仄平仄,七言成为〇仄平平仄平仄。
这种变格以出现于第七句为常(绝句出现于第三句),一直沿用到现代。
这种特定的变格和上述仄仄脚的变格一样,有一个条件,就是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用平声。
=================================
附:
蒋绍愚《诗词格律概要》再版前言
王力先生是一代宗师,他的学问博大精深,在中国语言学的许多领域都有卓越的建树。诗词格律,是他涉及的领域之一,他的 <汉语诗律学》、《诗词格律》、《诗词格律十讲》、《诗词格律概要》等都有十分深远的影响。
这几部讲诗词格律的书各有特色。《汉语诗律学》对汉语的各种诗体(包括近体诗、古体诗、词、 曲、白话诗和欧化诗)的格律,做了全面深人的研究。这部著作的主体是古代诗词的格律。在这方面,除了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之外,还有许多作者的创见,如对“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个流传很广的口诀的纠正,对唐诗中犯“孤平”的诗句的统计等。尤其对近体诗句式和语法的分析,是前人没有做过 的,这个领域的研究,是王力先生开创的。(汉语诗律学》是一部“体大而虑周”的学术专著,就其深度和广度而言,到目前为止,在关于诗词格律的著作中,还没有一部能超过它。
要对汉语的诗律学做深人研究,当然必须认真读《汉语诗律学》这部专著。如果是为了鉴赏古典诗词,或者为了诗词的写作,希望了解一些诗闻格律的基本知识,那么,就可以阅读王力先生的另外三本书:《诗词格律》、《诗词格律十讲》和《诗词格律概要》。这三本书都是大学者为普及而写的小册子,是王力先生在他对诗词格律研究基础上提炼而成的精品。大家都知道,“龙虫并雕”是王力先生一贯的主张。“雕龙”和“雕虫”对象不同,目的不同,但作者的严肃性和作品的科学性则并无不同。这一点,在这三本普及性读物上同样地体现出来。阅读这三种读物中的任何一种,都能得到诗词格律的最准确、最基本的知识。
在这三本书中,《诗词格律》比较详细,在讲平仄对仗之外还讲了诗词的节奏和语法特点。《诗词格律十讲》最为简单,《诗词格律概要》则是《诗词格律十讲》的扩充,这两本书都没有讲诗词的节奏和语法特点,但诗词格律的最基本的内容都已讲到了。
《诗词格律概要》虽然比《诗词格律》 简单,而且基本内容也相同,但还是有它的特色。有些地方比《诗词格律》还要详细,例如,在讲平仄的时候,举出了常用的古代入声字,以便于没有人声的方言区的读者掌握平仄。有的地方和《诗词格律》有所不同,例如,把拗救分为两种情况:大拗必救,小拗可救可不救,这也是为了使读者能更好地掌握诗律。还有一点不同的,《诗词格律》用了不少毛泽东的诗词来分析诗词格律,而《诗词格律概要》用作分析的依据的全部是古典诗词。毛泽东的诗词有很高的艺术性,也合乎格律,而且读者比较熟悉,用来举例是可以的,也有利于诗词格律的普及。但从根本上说,诗词格律是从古代一些大家的诗词创作 中概括出来的,用古代作家的诗词来讲诗词格律,应该说更为合适。
《诗词格律概要》是北京出版社于1979年10月出版的。现在,应广大读者的要求,又再版发行。第一版中引用的诗词有些文字上的错误,这次再版,责任编辑韩敬群同志根据这些诗词的主要版本一一加以校对,凡是没有版本依据的,均予以改正。这样,就使得这本书更加完美。想要学习诗词格律的读者,一定能从中获益。2001年10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