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亓魛一首死亡诗的浅析 穿越梅嶺
对于死亡,中国人一贯是讳言的,在吾国之文字中,相比于对生的渴求,写死亡的文字要少的多。亓魛兄近年来诗风一变,试图以创新冲出传统诗歌的固有思路,并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尝试。其“诗风开放自由,探索试验,欲借鉴现代文学之手段,改造古诗词之套路。尝试颇多而所得寥寥,然亦不后悔也。宁为诗词叛逆子,不为拟古写作者。凡秉上述理念者,皆为我同志。”可看作是他对诗歌变新的宣言。 因为此,亓魛兄也成为了诗歌创作中难得的对死亡题材大写特写的人,本文试图从他的死亡诗中,剖析其对生命存在和死亡意义的探索。 对于亓魛兄的这组诗,有人说其内容是灰暗的,不能给人以向上的力。也有人说亓魛的诗只是把现实中很多阴暗面割开来,向世人展示了其血淋淋的创口而没有给出解决的办法。他们似乎忘记了一点, 诗人只能通过形象提出问题,而不是解决问题。 《她丈夫死了》 肥胖猪肉饺,丈夫吃不足。 丈夫呼不起,已隔生死路。 少妇看饺子,肠胃觉翻吐。 双泪汩汩下,丈夫贱命数。 可怜下煤井,逾月未归步。 初闻丈夫死,乃自新闻讣。 如今谁关心,新闻已成故。 吃饺没情绪,搁饺情更恶。 面容之光泽,悲伤之厚度。 堆山看衣服,煤色黑冢墓。 开放水龙头,浸泡牛仔裤。 牛仔夫之味,水龙凉意注。 眼对牛仔黑,一片心成素。 清洗无夫味,不洗灼眼苦。 忍心清洗后,夫味留不住。 晾晒秋风里,干净裹尸布。 秋色无边际,独立无言句。 这首诗所写的是矿难。丈夫在一次矿难中死了,留下了她的妻子,从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这对夫妻的感情是很深厚的,面对着大大的、热乎乎的饺子,女主人公想起了她亦已经离去的丈夫,这是她丈夫生前最喜爱吃的食物。而今,物是人非,面对饺子,女主人公的心情是悲伤的。然而,这还不是最可令人悲痛的,最可悲的是,从女主人公的回忆式的自述中,我们知道,她的丈夫在矿难中死去的消息竟然没有人通知她,她是从新闻报道中才知道丈夫遇难消息的。而这样的新闻,照例是保持不了几天热度的,一场矿难,没有几天,便会被人们遗忘。“如今谁关心,新闻已成故”的后面,是人们对生命的漠视和对灾难的健忘。这种漠视和健忘是可怕的,它向病毒一样侵噬着我们本已麻木的灵魂,以致最终丧失了对生命的尊重和仅存的怜悯心。 读完这首诗,给人的震撼是强烈的,作品没有对矿难作具体的描写,只是通过对矿难者家属心理过程和行为的描写,把矿难带给人们的痛苦展现了出来。它背后所隐藏的又是什么呢?是一个个曾经温馨无比的家庭,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健忘症和无秩序。因为我们知道,大多数矿难都是在缺乏安全意识的盲目生产下造成的。对于事故的隐瞒又成为一起又一起事故的恶性循环。这就是“初闻丈夫死,乃自新闻讣。如今谁关心,新闻已成故。”所要揭示的。 作为一个刻意创新的诗人来说,新语词、新意象,现代口语式的描写肯定不会去避免的。诗中出现的“水龙头”“牛仔裤”“裹尸布”等对诗味有没有影响?我以为,影响肯定是会有的。但无可否认的是,我们生活在当代,对古典诗词中从没有的意向,是每天都在接触的,而古典诗词的一些经典意向,今天已经消亡了很多。如果我们抱着对新意象的排斥而不进行创新的话,用独孤食肉兽的话来说就是“明明眼前是汽车轮船灰机,落笔却是宝马雕车画舫,结果必然是失真。”当然,创新也不是完全的抛弃传统不要,如此,可以不用写古体诗,新诗可矣。 就本首诗来说,在创作上确实够一个新字,但是,他又没有完全抛开对传统的吸收和继承。首先在诗的叙事性上,与古人并无二致。在一些句子上也可以看出对前人的承袭,这些,但是有迹可循的。 我个人是一个完全的古典主义者,但是,对当今诗词创作中模古、拟古之风是很排斥的,虽然我有时候也不免在模和拟中讨生活。对于诗词变革,有人去尝试,却未尝不是好事。至于如何变古为今,或融今入古,也是我们当今诗词创作中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梅嶺2018/8/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