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940|回复: 34

“反特拗句”探讨

[复制链接]

987

主题

6262

帖子

2万

积分

栏目嘉宾

诗词理论特邀嘉宾

Rank: 5Rank: 5

威望
1859
贡献
6163
金钱
9014
发表于 2018-7-11 01:05: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绝谷野樵 于 2018-7-11 01:08 编辑

     王力先生把“平平仄平仄”称为“特拗句”,那么与之相对的“仄仄平仄平”就是“反特拗句”。对于反特拗句,在使用上有一些特点,归纳如下:

(一)反特拗句用作出句,下句可不拗救

      古人对出句一般都放宽要求,所以下句可不拗救。例如: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楚水清若空,遥将碧海通。(李白《江夏别宋之悌》)
愿以金秤锤,因君赠别离。(包何《赋得秤,送孟孺卿》)

(二)反特拗句用作对句,多是对出句为特拗句或极拗句的拗救

1)若出句为特拗句,对句可不拗救,若要拗救,就用反特拗句来救。例如:

风帘夜凉入,露簟秋意生。(白居易《凉夜有怀》)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夏日绝句》)
窗明雨初歇,日落风更清。(李山甫《别墅》)


2)若出句为极拗句,对句可不拗救,若要拗救,也可用反特拗句来救。例如:

卧闻海潮至,起视江月斜。(孟浩然《宿永嘉江,寄山阴崔少府国辅》)
寓言本多兴,放意能合权。(刘禹锡《题淳于髡墓》)

3)也有例外

郢人何苦调,饮水仍布衾。(钱起《题陈季壁》)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王维《终南别业》,出句三仄尾)


(三)广义反特拗句


      若反特拗句的首字变为平声,即变成句型“平仄平仄平”,称为“广义反特拗句”,该句型与极拗句“仄平仄平仄”正好相反,因此又可称为“反极拗句”。对于反极拗句的使用,似乎类似于反特拗句,有下面一个例子供参考:

早花常犯寒,繁实常苦酸。(刘禹锡《咏庭梅寄人》)

能否用反极拗句“平仄平仄平”来救极拗句“仄平仄平仄”呢?目前尚未找到前人例证,就供大家思考吧。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8-7-11 02:00:33 | 显示全部楼层
清人的拗救谬论,原本就是一本糊涂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6

主题

4107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486
贡献
6411
金钱
9920

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

发表于 2018-7-11 08:16:4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能否用反极拗句“平仄平仄平”来救极拗句“仄平仄平仄”呢?

……
这种对称性拗救不合古人法,属于平仄游戏,可参考元兢调声三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87

主题

6262

帖子

2万

积分

栏目嘉宾

诗词理论特邀嘉宾

Rank: 5Rank: 5

威望
1859
贡献
6163
金钱
9014
 楼主| 发表于 2018-7-11 09:12:13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羊 发表于 2018-7-11 02:00
清人的拗救谬论,原本就是一本糊涂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87

主题

6262

帖子

2万

积分

栏目嘉宾

诗词理论特邀嘉宾

Rank: 5Rank: 5

威望
1859
贡献
6163
金钱
9014
 楼主| 发表于 2018-7-11 09: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绝谷野樵 于 2018-7-11 09:40 编辑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18-7-11 08:16
能否用反极拗句“平仄平仄平”来救极拗句“仄平仄平仄”呢?

……

比如特拗句和反特拗句互救,就是一种对称拗救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8-7-11 09:27: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羊 于 2018-7-11 09:30 编辑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18-7-11 08:16
能否用反极拗句“平仄平仄平”来救极拗句“仄平仄平仄”呢?

……

元兢的调声三术,实际被科举认定的唯有【换头术】!
在【换头术】里,又分为【换联头】和【换句头】两个内容。换句头,必须换;换句头,可换可不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19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310
贡献
21856
金钱
28615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8-7-11 09:42:59 | 显示全部楼层
研究拗救,是历史上诗词最失败的研究,最无任何理论根据,我从此不沾此,别浪费时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87

主题

6262

帖子

2万

积分

栏目嘉宾

诗词理论特邀嘉宾

Rank: 5Rank: 5

威望
1859
贡献
6163
金钱
9014
 楼主| 发表于 2018-7-11 10:45:50 | 显示全部楼层
刚刚 发表于 2018-7-11 09:42
研究拗救,是历史上诗词最失败的研究,最无任何理论根据,我从此不沾此,别浪费时间。 ...

写诗不可能句句都是标准律句,出现拗句是难免的,有拗就得视情况进行拗救或不拗救,因此就需要研究。研究的目的是为写诗服务的,不是浪费时间也。比如你写一首诗,其中出现了非律句,如果有人质疑你,你就得用拗救理论来为自己辩护,这就是拗救理论的价值所在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6

主题

4107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486
贡献
6411
金钱
9920

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

发表于 2018-7-11 10:56:3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拗救的理论依据可上朔到沈约,其次是元兢的调声三术里的承平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6

主题

4107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486
贡献
6411
金钱
9920

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

发表于 2018-7-11 11:18:3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沈约的“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妙达此旨,始可言文”是格律诗总纲,后来的调声,拗救,调平仄都是源于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87

主题

6262

帖子

2万

积分

栏目嘉宾

诗词理论特邀嘉宾

Rank: 5Rank: 5

威望
1859
贡献
6163
金钱
9014
 楼主| 发表于 2018-7-11 11:31:08 | 显示全部楼层
诗林词海 发表于 2018-7-11 11:19
中华武术为什么进不了奥运会,就是套路太多,评判没有标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谁也没理。唐诗 ...

徒儿又来胡言乱语,不怕封禁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8-7-11 11:40:43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18-7-11 10:56
拗救的理论依据可上朔到沈约,其次是元兢的调声三术里的承平术。

沈约的拗救理论是什么?
元兢的【承平术】,就是拗救理论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8-7-11 11:41:22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18-7-11 11:18
沈约的“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妙达此旨, ...

这可不是什么【拗救】理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6

主题

4107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486
贡献
6411
金钱
9920

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

发表于 2018-7-11 12:23:2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羊 发表于 2018-7-11 11:41
这可不是什么【拗救】理论!

前有浮声,是不是拗?后须切响,是不是救?你这羊杠子脑袋这辈子也想不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8-7-11 12:26:38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18-7-11 12:23
前有浮声,是不是拗?后须切响,是不是救?你这羊杠子脑袋这辈子也想不通? ...

【前有浮声,是不是拗?后须切响,是不是救】?亏得你北山说得出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19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310
贡献
21856
金钱
28615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8-7-11 13:23:57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18-7-11 11:18
沈约的“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妙达此旨, ...

理解错误,与拗救就不搭架。沈约讲的有第四字一毛钱关系也没有,拗句说的 就是第四字的问题。你的理解叫南辕北辙。调声术也与第四字无关,不相信,你把有力的论据摆出来,看看它是怎样捉弄你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19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310
贡献
21856
金钱
28615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8-7-11 13:26:3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明确指出声调各不相同,那么二与四声调岂能相同?你不是自打耳光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19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310
贡献
21856
金钱
28615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8-7-11 13:31:55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18-7-11 12:23
前有浮声,是不是拗?后须切响,是不是救?你这羊杠子脑袋这辈子也想不通? ...

前有浮声,后须切响,不是讲救,是讲规矩,规矩错了该怎么办?沈约没深入下去,大概他认为错了还能救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19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310
贡献
21856
金钱
28615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8-7-11 13:33:56 | 显示全部楼层
要研究拗救对不对,可以大张旗鼓进行讨论,但反对一言不合便反目相向,破口大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6

主题

4107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486
贡献
6411
金钱
9920

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

发表于 2018-7-11 14:55:1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刚刚,沈约时代那有什么二四平仄相对,我说的是的一种思想,这思想就是调节声调平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87

主题

6262

帖子

2万

积分

栏目嘉宾

诗词理论特邀嘉宾

Rank: 5Rank: 5

威望
1859
贡献
6163
金钱
9014
 楼主| 发表于 2018-7-11 15:10:59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18-7-11 14:55
刚刚,沈约时代那有什么二四平仄相对,我说的是的一种思想,这思想就是调节声调平衡。 ...

此话在理。永明时期注重的是二五位置而不是二四位置。调声术的宗旨是为了声调平衡顺畅,而拗救的宗旨也是如此,因此说拗救思想发端于永明时期也是有一些道理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8-7-11 15:19:06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18-7-11 14:55
刚刚,沈约时代那有什么二四平仄相对,我说的是的一种思想,这思想就是调节声调平衡。 ...

浮声切响的意思是声调的相反,而不是声调的平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6

主题

4107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486
贡献
6411
金钱
9920

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

发表于 2018-7-11 15:45:2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羊 发表于 2018-7-11 15:19
浮声切响的意思是声调的相反,而不是声调的平衡!

为什么要相反?不是为了平衡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87

主题

6262

帖子

2万

积分

栏目嘉宾

诗词理论特邀嘉宾

Rank: 5Rank: 5

威望
1859
贡献
6163
金钱
9014
 楼主| 发表于 2018-7-11 15:46:27 | 显示全部楼层
诗林词海 发表于 2018-7-11 15:18
这是论坛,无言以对,也只有骂来凑,不然岂不下不了台面,脸皮往那搁?你如果不会骂,也要学学,不然会吃 ...

徒儿休得无礼,否则关你禁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8-7-11 16:01:06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18-7-11 15:45
为什么要相反?不是为了平衡吗?

北宋宋祁、欧阳修等的《新唐书·文艺传上·杜甫传赞》:“唐兴,诗人承陈隋风流,浮靡相矜,至宋之问、沉佺期等,研揣声音,浮切不差,而号律诗,竞相袭沿。”

这个【浮切不差】的浮切,就是【前有浮声后须切响】是简称。

这是沈约【碎用四声】大纲,具体体现于诗体的四个部位【平头、上尾、蜂腰、鹤膝】。

【前有浮声后须切响】的意思,就是【前有平声,后须非平;前有上声,后须飞上;前有去声,后须非去;前有入声,后须飞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8-7-11 16:06: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羊 于 2018-7-11 16:09 编辑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18-7-11 11:18
沈约的“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妙达此旨, ...

沈约的“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妙达此旨,始可言文”是格律诗总纲,
【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其上文已经说明【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
【平头、上尾、蜂腰、鹤膝】,是永明格律诗声律的四个基本原则,都是【宫羽相变低昂互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4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8-7-11 16:51:0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反特拗句”的提法很新鲜,也举出一些诗例。这种研究还是很有意义的。但这种提法能否站住脚,关键在于能否找出更多的古诗例佐证,即从大量的古诗中找出有规律的东西来,供写古诗者参考。若诗例很少,则不成规律,就无参考意义,这点请注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87

主题

6262

帖子

2万

积分

栏目嘉宾

诗词理论特邀嘉宾

Rank: 5Rank: 5

威望
1859
贡献
6163
金钱
9014
 楼主| 发表于 2018-7-11 17:14:02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18-7-11 16:51
"反特拗句”的提法很新鲜,也举出一些诗例。这种研究还是很有意义的。但这种提法能否站住脚,关键在于能否 ...

谢谢光临探讨,问好!
反特拗句在前人诗作中用得并不多,远不如特拗句普遍,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特拗句是仄脚句(出句,非用韵句),而反特拗句是平脚句(对句,用韵句),古人对出句要求宽松而对对句(用韵句)要求严苛,所以在格律要求越趋严格的后世,敢用反特拗句的人就越来越少了。不过老朽认为,如果诗中某句出于意境的需要一定要用反特拗句,那就不妨用之,毕竟有前人用过,他能用,为何我就不能用?当然,若是科举考试,那就只有收敛自己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8-7-11 17:18:43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18-7-11 16:51
"反特拗句”的提法很新鲜,也举出一些诗例。这种研究还是很有意义的。但这种提法能否站住脚,关键在于能否 ...

你先认定是古诗,研究又有什么意义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19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310
贡献
21856
金钱
28615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8-7-11 17:34:05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18-7-11 16:51
"反特拗句”的提法很新鲜,也举出一些诗例。这种研究还是很有意义的。但这种提法能否站住脚,关键在于能否 ...

“古诗”概念模糊啦。这是专门指格律诗的。任何大拗形式,都无法过相间(或说246分明)这道底线,例子再多,也是纸折的墙,不费吹风之力就轰然倒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20 23:0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