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5
注册时间2017-8-22
威望1879
金钱5546
贡献2801
金牌会员
 
威望- 1879 点
贡献- 2801 次
金钱- 5546 枚
|
本帖最后由 临风寄语 于 2018-5-12 21:50 编辑
浏览诗坛,有一种声音似乎成为诗词的主流审美取向和评判标准,既写近体诗不仅在平仄和用韵上不得逾越雷池,还要有古意,甚至越高古越成为追捧和推崇的好作品。这的确是一个颇有意思的现象,同时也是一个很令人困惑的话题。
今人写诗为何一定要有古意?究竟是为了传承还是为了泥古,是因时而变还是厚古薄今?我以为诗应该是诗人此时此地,此情此景的自我情感表达甚至宣泄,是所处时代现实生活的折射。真正的好诗一定是生活的源头活水浸润之后自然而然的从作者心中流淌出来,从诗中就能领略到你所处时代的底色,并且在这幅现实底色背景衬托下,诗人或飘逸、或窘迫、或享受、或忧患,或欢乐,或痛苦行走的身影、精神气质和生存状态,而不是那种穿越宋唐,游走先秦的虚幻空濛、自我陶醉之像。何况今天看来所谓的古意在当时不就是那个时代人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和新意吗?而我们今天现实生活的新意谁知道在百千年后,会不会成为后人眼里诗中的古意呢。
如果说诗从诗思意境的层面还可以以古为师摹古造境的话,那么在诗语词汇和音韵平仄的运用上,为何一定要把大家身置其中,时时目见耳闻,口诵心知,清晰鲜活的今之意象和语言生硬的转换成古代诗语词汇和读音,甚至撅齿骜牙,让人不明就里?这种转换之后的词语意韵读来有时令人莫名其妙,不伦不类,甚至显得恍若隔世,似是而非,以至于让读者不知作者身处何时何地,究竟是唐人还是宋客。
由此我认为:古今变化不大的自然景象和风物,如风花雪月,楼阁亭台,草木山川,雷雨阴晴。。。。等等,依然用古代经典的诗语和词汇来描述虽没什么新意但应该没有问题的,因为古今一也。
但是,今之社会生活的场景和画面,人类的活动及情感表达的方式和手段与古代相比已经判若云泥,完全是另外一种样子。新的时代,新的生活方式,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带来的全新变化和色彩纷呈的意象,诗人不可能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笔下不可能不具体呈现。就其古今人的共同情感而言,虽然也有离愁别绪,但愁的内容已经完全变了,当今可能在为买房子愁,为孩子上学愁,为无钱看病愁,为老婆出轨愁,为丈夫下岗愁,职场为升迁愁,官场为不知何时被纪委带走愁。。。甚至也有别绪,但这种情绪已经不再是闺阁怀春,凭栏望月、登楼思远、对花伤情了。可能是表现在高铁站台上或机场大厅内的挥手或拥抱。虽远隔千里,或掐着手机等电话,等信息的焦灼、或微信的热聊,或宾馆内的片刻欢聚甚至车内的一时苟且。。。而非长亭送别,河岸折柳的依依惜别或者凭栏对月倚窗垂怜的缠绵意象,甚至连修书写信似乎都很少了。“秦时明月汉时关”的苍茫悠远早已经成为“天涯若比邻”近在咫尺的视屏通话了,WAFI随时打开,光纤即可传情,何用“明月千里寄相思”呢?今天的现实场景为何不用带有时代色彩的诗语诗汇和诗意呈现,干嘛非要因循抄袭古人一样的笔法来写,这难道不显得太矫情,太做作,太远离时代和生活了吗 ?所以说因袭古人的诗语词汇甚至语音平仄来显示所谓诗作的古意,并以此来写当今生活的确是值得反思和探讨的诗事,因为古今异也。
当今近体诗的写作在形式上,诸如格律韵律已经受到了的严格限制,如果在内容上依然拘泥于古人所创造的意象和写烂了的题材,而不能与时俱进,突破和创造新的诗语和意象,丰富和拓展更加广泛的题材和内容,那么近体诗将会在传承弘扬传统文化的旗帜和口号下,路子就会越来越窄,甚至最终将走进死胡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