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诗语的特殊性?
诗的语言,有时并不合乎常规的逻辑语言,你只要理解作者想表达的意思就行了。 杜甫的秋兴八首之八:“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你硬要去抠它的逻辑性,恐怕一万年也争论不休。最近本版有两个对立面也为各自的句子争论不休。 一边是“残月数峰西”,一边是“吴语是乡亲”。前者写的是傍晚,傍晚的西边出现了残月,驳者认为旁晚的西边只能出现新月,不可能出现残月。这就要对残字如何理解了。不完整的叫残。新月,初月,从圆的角度讲,自然也是不完整的,叫残月一般来讲也并没什么错。但对月的残有它的习惯性叫法。月圆后转为不圆叫残直至全没。重新出现则叫新月或初月。那这新或初就不可能在傍晚“数峰西”的。 后者“吴语是乡亲”,作者的意思是自己生活在异地,听到有说吴语的人就以为是乡亲。你硬要去抠这个“是”就相当于等号,等号的两边“吴语”不可能等于“乡亲”。 双方各自都有道理,为这就争论了两三个月,谁也说服不了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