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0
注册时间2018-3-10
威望102
金钱803
贡献682
高级会员

威望- 102 点
贡献- 682 次
金钱- 803 枚
|
本帖最后由 阿骚仔 于 2018-4-28 20:40 编辑
造句的另一方法是自然,不要勉强。例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写得何等自然,不见一点雕饰痕迹。这样的句子看似毫不用力,而他人用尽力也写不出,后来诗人的自然句子也不少,但都未能超过陶渊明。比如上面提到的陈师道的诗,虽然也有凝炼等好处,但他最大的毛病是不自然,若拿他与陶渊明相比,差距是明显的。他的毛病也是当代诗人的通病,吟者归来网友批评当代诗人是匠人,是有一定道理的。
造句的又一方法,也可以说是全篇结构的方法,不但要有句更要有篇,全首一气贯通,它的好是全首好,而不是一字一句的好。这里先举孟浩然一首诗为例吧,《晚泊浔阳望庐山》诗云:“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东林精舍近,日暮空闻钟。”这样的诗,即便在唐诗中也算顶一的好诗。再举下古诗十九首中的一首:”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下有陈死人,杳杳即长暮。潜寐黄泉下,千载永不寤。浩浩阴阳修,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万岁更相送,圣贤莫能度。服药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相较之下,孟诗亦存有差距。这样的诗如果一句一句读,并不觉得它有多好,但如一气读下去,就越读越能感觉到它的好。觉得仿佛天生如此,没法删改其中一句,这才是诗的最高的标准。我们学习造句就应该学习这样的方法。(续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