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725|回复: 37

“舆豭”是乘车的公猪吗?

[复制链接]

214

主题

1371

帖子

7580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19
贡献
1762
金钱
2794
发表于 2017-12-24 10:06: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舆豭”是乘车的公猪吗?
目录
一、蒯聩刺杀风骚南子失去太子资格
二、蒯聩的儿子被立为卫侯
三、孔伯姬导演的宫廷政变
四、子路用生命阐释儒家道义
五、蒯聩的儿子故伎重演
六、蒯聩帝王梦的破灭
七、舆豭是什么
《左传》两次用到“舆豭”一词,都与卫国的宫廷政变有关。现将那段历史故事整理如下。

1、蒯聩刺杀风骚南子失太子资格
卫灵公有个漂亮的少夫人叫南子,有沉鱼落雁之色,闭月羞花之貌。连孔子也去见过南子,令子路不悦。孔子赌誓发咒说:“我要是痞了,天诛地灭!天诛地灭!”
鲁定公十四年,卫灵公为南子召宋子朝,子朝则是闻名诸侯的花花公子。南子与子朝在“洮”地聚会,做些什么?后来有“绯闻”流传诸侯。
齐景公、宋景公、鲁定公在“洮”地会盟,商讨营救晋国的范氏、中行氏。这时,太子蒯聩前往齐国送“盂”①,途径宋国野外,宋国的乡民唱歌曰:
既已安定了你们骚动的娄猪,为何不还我疲惫的公猪?
这个“娄”字,古老版本的《左传》是由“豕、母、婁”三字组成:豕、母在上,婁在下。《汉语大字典》(p1507)曰:“同‘豕娄’。《集韵.通韵》:‘△,求子豕也。或省’”。简化为“婁”,现代再简化为“娄”。
南子是太子蒯聩的庶母。蒯聩听后羞惭,对戏阳速说:“你跟着我去朝见少君南子,南子接见我时,我回头看你,你就去杀了她”。戏阳速说:“好!”蒯聩就去朝见夫人南子。南子接见太子时,蒯聩三次回头,戏阳速也不上前动手。夫人见到太子的脸色不对,哭着逃走了,并喊叫道:“蒯聩要杀我”。卫灵公拉着夫人南子的手登上高台躲避。
刺杀南子不成,太子蒯聩出逃到宋,后来又逃亡到晋国。蒯聩因此失去了太子的地位。卫灵公将太子的党羽全部驱逐。

2、蒯聩的儿子被立为卫侯
卫灵公赶走了太子,欲立子南为卫侯,子南说:“我的志向不在这里”。
鲁哀公二年,卫灵公亡故。卫灵公少夫人南子主张立子南为君,子南说,有逃亡的太子蒯聩的儿子在,立他吧。于是,在南子的主持下,立了蒯聩的儿子公子辄为卫侯,为卫出公。
应该说,这是一个颇具政治头脑的选择,绝对对卫国的稳定有利,难道蒯聩会为难自己的儿子吗?但是错了,恰恰就是这个老子要为难儿子。

3、孔伯姬导演的宫廷政变
鲁哀公二年,卫灵公刚死,蒯聩在晋国赵鞅的武装护送下回到“戚”邑。在护送过程中,夜幕下迷了路,阳虎说:“南面是黄河,往南必定能到戚邑”。
到戚邑后,晋人让蒯聩免冠束发,另叫八人身穿丧服,假装成从卫国国都前来迎接太子的。一行人到戚邑后,告诉门人说是奔丧的,哭着就进城去了,随后就住在戚邑城里。此后,太子蒯聩在戚邑住了十三年。
卫国的执政卿孔圉,娶了蒯聩的姐姐孔伯姬为妻,生下孔悝。孔圉死后,孔悝继承父职,为卫国的执政卿,相当于现代国家的总理。孔圉的仆人(驾车人)浑良夫身材高大,甚是英俊。孔圉去世之后,孔伯姬与浑良夫通奸。太子蒯聩住在戚邑,孔伯姬派浑良夫到戚邑去联络。蒯聩对浑良夫说:“假如你能帮助我回国取得君位,我封你为大夫,穿大夫的衣服冠冕,乘大夫的车子,并赦免你死罪三次”。太子蒯聩与浑良夫盟誓,浑良夫回来后就为蒯聩向孔伯姬请求,孔伯姬同意了。
鲁哀公十五年的闰十二月,浑良夫和太子蒯聩进入都城,暂住在孔家的菜园地。夜晚,二人以头巾蒙住脸,伪装成妇女,由寺人罗驾车,乘车进入孔氏家里。孔氏的家室总宰栾宁问是什么人,寺人罗说是姻亲家的侍妾,就这样混进了孔伯姬家里。
在孔伯姬家吃过饭,孔伯姬持戈走在前面,太子蒯聩、浑良夫和杀手等五人身穿皮甲,原文是“大子与五人介,舆豭从之”。他们把孔悝(孔伯姬的儿子)逼迫到墙角,强行盟誓,然后劫持孔悝登上高台。
这时,孔家的家臣总宰栾宁正准备饮酒,肉还没有烤熟,听到发生动乱,就派人告诉子路。并叫一个名叫“获”的人套车,在车上边喝酒边吃肉,保护着卫侯辄逃亡到鲁国去了。算起来,蒯辄当了十三年的卫侯。
就这样,蒯聩成功地当上卫侯,并申报周天子,得到周天子的认可,为卫庄公。
这是由母亲逼迫儿子拥立舅舅为君的一次政变。而被夺权的,则是舅舅的儿子。

4、子路用生命阐释儒家道义
孔伯姬导演的这次政变,着实让子路表演了一把,他用生命阐释了儒家道义,万古不朽。
子路入宫问难,碰到子羔(高柴)从宫内出来准备出逃,子羔说:“城门已经关上了!”子路说:“我去看一下”。子羔说:“莫去,莫要去送死”。子路说:“既然拿了孔氏的俸禄,就不能躲避孔氏的祸难”。子羔就这样出走了。子路前往城门,是公孙敢守门,公孙敢说:“莫要进去!”子路说:“哎呀!是公孙吗!你竟然为个人的利益而逃避孔家的灾难。我子路不会这样的,我吃了人家的俸禄,就一定要救援他的灾难”。这时刚好有人出来,子路乘机进入城内。子路高喊:“蒯聩能用孔悝干什么?即令杀了孔悝,必然有人接替孔悝”。并号召说:“蒯聩是没有勇力的,若放火烧台,烧毁一半,蒯聩必定会放了孔悝”。蒯聩听到子路这样说,恐惧,叫石乞、盂黡下台抵御子路。两人用戈打击子路,击中颈部,砍断了子路的帽带。子路说:“君子死,帽子不离头”,子路结好帽带后死了。
孔子听到卫国动乱的消息,说:“子羔会回来,子路会战死”。
亏蒯聩为卫庄公后,驱逐了拥立自己(尽管是逼迫)的孔悝,孔悝载着母亲一起流亡去了,看来蒯聩连自己的姐姐都不认了。同时驱逐了大叔遗等旧臣。

5、蒯聩的儿子故伎重演
鲁哀公十六年,卫庄公对浑良夫说:“我继承了先君之位,但没有得到先君的镇国宝器,怎么办?浑良夫把为卫庄公执火烛的侍卫支开,自己执着火烛对卫庄公说:“公子疾与流亡之君蒯辄,都是您的儿子。可以将它们召回来,量才使用是可以的。若没有才干就可以废弃他,镇国宝器不就可以得到了吗?”。
谁知隔墙有耳,将浑良夫的话告诉了太子疾。太子带着五个杀手(原文:大子使五人舆豭从己)跟从自己回国,劫持了卫庄公,强行与卫庄公盟誓。
太子疾要卫庄公杀了浑良夫。卫庄公说:“我已经答应赦免他三次死罪”。太子疾说:“那就请在数落了他三次死罪之后,再杀了他”。卫庄公说:“好吧!”
鲁哀公十七年春,卫庄公在藉圃建造了一座用虎皮装饰的房子,房子落成之后,想找一个既显贵又有名望的人,与他一起吃饭。太子疾建议让浑良夫来。浑良夫乘坐由两匹公马拉的车子,身穿紫缎镶边的狐皮大衣前来赴宴。来到之后,浑良夫就敞开狐皮大衣,没有解下佩剑就吃饭。太子疾让人把浑良夫拉下来,接连数落了浑良夫的三条罪后就杀了。
杀了浑良夫,卫庄公总是心神不宁,在北宫做恶梦。见一个人登上昆吾之观,披头散发抛砖掷瓦,向着北面鸣冤叫屈:
登此昆吾之墟,见每个节子都结瓜的辜。我是浑良夫,叫天无辜。
原文是:“登此昆吾之虚,绵绵生之瓜③。余为浑良夫,叫天无辜。”

6、蒯聩帝王梦的破灭
为解释恶梦所兆,卫庄公亲自筮之,胥弥赦解释卦兆。胥弥赦骗卫庄公说:“没有什么危害”。卫庄公赐予胥弥赦采邑,胥弥赦丢下封邑逃亡到宋国去了。于是卫庄公又用龟问卜,根据龟兆,其繇说:
如鱼赤尾,横渡汪洋,仓仓皇皇;大国不堪,扶持后裔,灭之将亡;闭门塞洞,无可出逃,坠下高墙。
鲁哀公十七年,卫庄公让匠人干活,超过规定时间过久。卫庄公准备驱逐工头石圃,还没有来得及驱逐就发生了动乱。十一月辛已,石圃依靠匠人之力攻打卫庄公,卫庄公关上宫门请求饶命,石圃不答应。卫庄公翻越北墙时坠下城墙,折断股骨。
戎州人也攻打卫庄公。太子疾、公子青逾城跟从卫庄公,被戎州人杀死了。混乱之中卫庄公进入戎州的己氏家里躲避。当初,卫庄公从城墙上看见己氏之妻的头发很美,叫人剪下她的头发来做夫人吕姜的假发。卫庄公这次逃入己氏家里,他拿出一块玉璧给己氏看,说:“不杀我,我将璧给你”。己氏说:“杀了你,璧还会跑到哪里去?”于是就杀了卫庄公,夺取了他的玉璧。
卫人将公孙般师请来立为国君。十二月,齐人攻打卫国,卫人请求讲和。齐人立公子起为卫侯,将般师抓起来带回齐国,将他囚禁在潞邑。
从鲁哀公十五年夺权,到十七年被杀,蒯聩当了两年的卫侯,而给卫国制造的祸乱却是大大的。

7、舆豭是什么?
蒯聩的帝王梦就这样结束了。留给我们的是“舆豭”一词,无法解释。诸多《左传》翻译家都翻译成“车上载着公猪”。我是不明白,宫廷政变,要带着又笨又重、哼哼唧唧的公猪干什么?而太子疾劫持蒯聩(卫庄公)的一次,还是“五人舆豭从己”,五部车装公猪吗?况且,宫廷之中,到处是门禁、梯步,并不适合驱车。
这恐怕是《左传》翻译的又一个错误,至少是最具有争议的地方。
豭的本义是公猪,这是对的。但在古文,往往借以表述客居女家的男子。《史记.秦始皇本纪.会稽石刻》:“防隔内外,禁止淫泆,男女洁诚。夫(若)为寄豭,杀之无罪,男秉义程”。这里的“豭”,就是客居女家的男子。
本文中的“豭”,老童子认为是寄居于诸侯的武士,譬如后世的侠客、杀手。这些游士是乘车来往于各国的高级杀手,常常受雇于人,所以称之为“舆豭”。但是否对,还请有识之士鉴别。至少不应该是“车载公猪”吧?
                       2017/11/27    于萨斯卡通

注释:
①盂,多数《左传》翻译家认为,蒯聩所送之“盂”为“盂邑”或“盂地”,本人认为是铜器,即礼器。理由如下:
一、春秋时代的“盂邑”都不在卫国
《汉语大字典》p1069“古地名”条:1、春秋是晋地,故地在今山西阳曲县大盂。《左传.哀公四年》:“国夏伐晋,取邢、任、栾、鄗、逆畤、隂人、盂、壶口”。杜预注:“八邑,晋地”;2、春秋时宋地。故地在今河南睢县西北盂亭。《春秋.僖公二十一年》:“秋,宋公、楚子、陈侯、蔡侯、郑伯、许男、曹伯会于盂”。杜预注:“盂,宋地”;3、春秋周地。在今河南省沁阳县西北。《左传.定公八年》:“刘子伐盂,以定王室”。杨伯峻注:“盂即隐十一年《传》之邘”;4、县名。汉置……今属山西省……。
二、蒯聩没有送人城邑的权力
遍查《左传》与《春秋》,也只有这三处为地名。除此而外,就是《左传.定公十四年》蒯聩前往齐国所献之“盂”,没有注明是“邑”还是其他什么?若是城邑,蒯聩当时的地位是仅仅太子,没有将国土送给别国的权力。《左传》也没有说是受卫灵公所托。
三、不存在卫国卫国赠送齐国城邑的国际关系
鲁定公八年,发生了晋国低等级官员侮辱卫灵公的政治事件。当时,晋师准备在鄟泽与卫灵公盟会。赵鞅说:“群臣中有谁敢去与卫君盟会呢?”涉佗、成何说:“我们敢去”。在举行盟会仪式时,卫人请涉佗、成何执牛耳。成何说:“卫国,就像晋国的“温”地、“原”地一样,哪里有资格与诸侯盟会?”后来在歃血之时,涉佗抓住卫灵公的手,血一直流到手腕上,也不让血流进酒杯里。卫灵公大怒……
卫国受此奇耻大辱,于是背叛了晋国,而与齐国联盟。
鲁定公九年,齐国攻打晋国的夷仪,卫国舍命相助,卫灵公亲自带领军队冲锋陷阵。事后,齐国将禚、媚、杏三城邑送给卫国。
此后五年,直到鲁定公十四年,卫齐关系没有重大变化,都没有卫国送齐国城邑的理由。
结论:
蒯聩送“盂”给齐国,应该是饮具或饭具的铜器而已。这是富裕家庭力所能及的。

②舆豭,在第7节中已有解释,这里从略。
③瓜,春秋时代读若“辜”。《诗.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瓜”与“琚”叶韵,可证。“绵绵生之瓜”,连绵结瓜的瓜,反常结果的瓜。种瓜人都知道,一根滕子只能结一只瓜,不可能每个节子都结瓜。若这一根藤子有结有两个瓜,总会死掉一个。结三个四个瓜就十分反常了。这里用连绵而结之瓜,暗指接连数落之罪。罪与辜同义,辜与瓜同音,所以浑良夫用连绵而结之瓜,指代接连数落之罪。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6 收起 理由
穿越梅嶺 + 6 很给力!

查看全部评分

214

主题

1371

帖子

7580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19
贡献
1762
金钱
2794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4 10:13:28 | 显示全部楼层
各位,本版兴趣在诗词,而我发《读左传》的帖子,让大家感到失望。我本人对前人将“舆豭”翻译成“车载公猪”,很不以为然,但自己也无把握。本版如传刚先生样的饱学之士车载斗量,定能为我解惑者。故冒犯大家,请原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9

主题

2952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120
贡献
4075
金钱
526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7-12-24 11:56:0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瑞丰堂 于 2017-12-24 11:57 编辑

比喻基本上是肯定的,但说是寄居的男人,还是有些可疑。首先会稽石刻作为法规在后,其次石刻中是否确定是这样解释,第三石刻中是否是专指通奸者,就像现在也有拿公猪母猪比喻性关系紊乱者。第四,文中是否有可能是比喻公猪的其他形态,比如凶猛,比如车上的混乱拥挤之类。我没有查询什么资料,只是从常理简单分析一下。'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340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诗词理论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239
贡献
3583
金钱
4999
发表于 2017-12-24 12:30:30 | 显示全部楼层
舆:解释为抬,是比较合理。
这样的话就变成“公猪”了,即使这样,按老先生的解释也是一样费解。“宫廷政变,要着又笨又重、哼哼唧唧的公猪干什么?”


传刚先生   你怎么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17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305
贡献
21845
金钱
28595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12-24 14:46: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刚刚 于 2017-12-24 14:47 编辑

                                      释“舆豭”
       豕,南楚称豨,今称猪。大猪为豕,小豕为猪。公猪叫豭,母猪叫豝,求偶的母猪叫䝏,去势的猪叫豮,野猪叫䝔。
      《左传》“五人舆豭从己”。“舆豭”,车上装公猪,看起来有些不可思议。但假如从风俗方面考虑,可能就解得通了。
       1.示勇的标志物。
      古人佩豭豚形象之物,表示勇敢。【易•姤卦注】群豕之中,豭强而牝弱。比如子路没做孔子的徒弟时,想辱孔子,《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陵暴孔子。” 裴駰集解:“冠以雄鸡,佩以豭豚。二物皆勇,子路好勇,故冠带之。”
       2.盟誓所用。
      郑君曰:“盟牲,诸侯用牛,大夫用豭。” 郑注《司盟》云:“盟者书其辞於策,杀牲取血,坎其牲,加书於上而埋之,谓之载书。” 杜云“当心前割取血以盟,示其至心。”
      《左传》云:“郑伯使卒出豭,行出犬鸡,以诅射颍考叔者。” 一百人为卒。二十五人为一行。郑伯让大夫们杀牲取血而盟,来诅咒射死颍考叔的人。
      又云:“卫伯姬盟孔悝以豭。”
       3.祭祀所用
      《礼记•杂记下》:“凡宗庙之器,其名者成则衅之以豭豚。” 豭豕,小公猪,祭祀不用雌性,不能用母猪。
      此处大约可用上前两条。一是去干重要事情时,为了表示壮胆,装上示勇的标志物豭。其二是当与对方达成协议,马上就可用豭来阵前与对方盟誓。


诸位学富五车,我是滥竽充数,上面解释可能胡说八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9

主题

2952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120
贡献
4075
金钱
526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7-12-24 15:29:3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刚刚 发表于 2017-12-24 14:46
释“舆豭”
       豕,南楚称豨,今称猪。大猪为豕,小豕为猪。公 ...

不用客气,这个推导考证应该靠谱多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340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诗词理论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239
贡献
3583
金钱
4999
发表于 2017-12-24 15:51: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苏星空 于 2017-12-24 16:10 编辑

“其二是当与对方达成协议,马上就可用豭来阵前与对方盟誓。”         --这个翻译靠谱。

这样就很好地解释了“宫廷政变,要抬着又笨又重、盟誓公猪干什么?” 了。

原文:
《史记卷三十七•卫康叔世家第七》:
“十二年,初,孔圉文子取太子蒯聩之姊,生悝。孔氏之竖浑良夫美好,孔文子卒,良夫通于悝母。太子在宿,悝母使良夫于太子。太子与良夫言曰:“苟能入我国,报子以乘轩,免子三死,毋所与。”与之盟,许以悝母为妻。闰月,良夫与太子入,舍孔氏之外圃。昏,二人蒙衣而乘,宦者罗御,如孔氏。孔氏之老栾宁问之,称姻妾以告。遂入,适伯姬氏。既食,悝母杖戈而先,太子与五人介,舆豭从之。伯姬劫悝于厕,强盟之,遂劫以登台。栾宁将饮酒,炙未熟,闻乱,使告仲由。召护驾乘车,行爵食炙,奉出公辄奔鲁。

译文(来自网上仅供参考。)
(出公十二年(公元前481年),起初,孔圉文子(孔文子)娶太子蒯聩的姐姐为妻(伯姬),生了孔悝。孔家的臣仆浑良夫长得漂亮,孔文子去世以后,浑良夫跟孔悝的母亲通奸。太子在宿邑,孔悝的母亲派浑良夫到太子那里去。太子对浑良夫说:“如果能够帮我回国,我将用让您乘坐上大夫的车来报答您(“轩”,古代一种供大夫以上乘坐的轻便车,车箱到顶较高,并装饰有花纹,或加皮饰的席子作障蔽。也用作大夫的代称。这里是指浑良夫如果事成,则将封他为大夫。),并免除您三项(次)死罪,这都不算在其中。”并同浑良夫订立了盟约,答应把孔悝的母亲给他作妻子。在闰月,浑良夫和太子进入卫国,住在孔家的外园。天刚黑,二人穿着妇女衣服,用头巾蒙着头,乘着车子,宦官罗氏驾车,到孔家去。孔家的老家臣栾宁盘问他们,回答称是婚姻亲戚家的姬妾。于是他们就进了孔家,到了伯姬(孔文子之妻,孔悝之母)的住处,吃过饭之后,孔悝的母亲拿着戈走在前面,太子和五个人披甲,用车载着公猪跟着走。伯姬在厕所里劫待了孔悝,强迫他订了盟约,又挟持他登上高台召集卫国群臣。栾宁将要喝酒,烤肉还没有熟,听到发生动乱,于是就派人告诉仲由(孔子弟子,字子路,又字季路)。召护驾着乘车,一边敬酒,一边吃烤肉,保护着出公辄逃奔到鲁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17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305
贡献
21845
金钱
28595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12-24 17:57:35 | 显示全部楼层
苏星空 发表于 2017-12-24 15:51
“其二是当与对方达成协议,马上就可用豭来阵前与对方盟誓。”         --这个翻译靠谱。

这样就很好地解 ...

谢谢赞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4

主题

1371

帖子

7580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19
贡献
1762
金钱
2794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4 20:26:45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各位的见教。特别以传刚先生的指点更加重要,主要是以经典上对于“豭”字的应用,根据启发意义。载上公猪壮胆以劫国,是有可能的。劫国本来就不是正道,以“豭”壮胆......
“    豕,南楚称豨,今称猪。大猪为豕,小豕为猪。公猪叫豭,母猪叫豝,求偶的母猪叫䝏,去势的猪叫豮,野猪叫䝔。”名词解释,非常仔细。可以拓宽思路。
但是否就是“壮胆”,提“虚劲”?再研究吧!
“卫伯姬盟孔悝以豭。”见于何经典?我很想研究之。
感谢各位吧!
星空先生引用《卫康叔世家》并翻译,提到将“孔伯姬许配与浑良夫为妻”,这也新的启示。是《左传》所没有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17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305
贡献
21845
金钱
28595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12-24 20:42:19 | 显示全部楼层
礼记正义 卷五 曲礼下第二(上)“卫伯姬盟孔悝以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4

主题

1371

帖子

7580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19
贡献
1762
金钱
2794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5 10:11:05 | 显示全部楼层
孔颖达《正义》的解释?先贤的解释是需要鉴别的,有真理,也有谬误。我暂时怀疑孔老先生的解释。抬猪去与孔悝盟誓?不太靠谱,春秋的“舆豭”只发生在卫国,是卫国特有的仪式?后来,蒯聩的太子疾“五人舆豭从己”,也是用猪去与老子蒯聩盟誓吗?
“舆豭”是什么?我惶惑,大家暂时存疑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17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305
贡献
21845
金钱
28595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12-25 10:32:43 | 显示全部楼层
老童子 发表于 2017-12-25 10:11
孔颖达《正义》的解释?先贤的解释是需要鉴别的,有真理,也有谬误。我暂时怀疑孔老先生的解释。抬猪去与孔 ...

应该是靠谱的。他们因为偷听到了父亲的谈话,胸有成竹,找准了机会,父亲被迫答应便要马上盟誓,否则机会一纵,前功尽弃,所以抬好公猪准备。这与蒯聩伙同姐姐做法一样。孔夫人持矛先行,逼住孔悝当场盟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99

主题

4192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847
贡献
5500
金钱
10031

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7-12-25 14:21:17 | 显示全部楼层
高中语文老师的干活,敬业精神可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32

主题

3550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329
贡献
4178
金钱
6053
发表于 2017-12-25 17:06:15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 了 学习 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4

主题

1371

帖子

7580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19
贡献
1762
金钱
2794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6 09:05:32 | 显示全部楼层
春秋盟誓,都是歃血,卫国用公猪盟誓,还是值得怀疑的。孔颖达说:“卫伯姬盟孔悝以豭。”可以是一家之说。姑且存疑。
我全文翻译了《左传》,当然也有抄袭之处,唯有这两处——“庚癸乎?”“舆豭”有怀疑。说是中学语文教师的干活,本人认为穷根到底,没有什么不好,总比盲从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228

帖子

2127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89
贡献
515
金钱
806
发表于 2017-12-26 15:17:1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抬猪去是象征勇往直前,有进无退的决心。古时候猪是有这种象征精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4

主题

1371

帖子

7580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19
贡献
1762
金钱
2794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7 18:59:25 | 显示全部楼层
无论如何,抬着猪去劫国,还是很费解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340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诗词理论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239
贡献
3583
金钱
4999
发表于 2017-12-27 21:09:27 | 显示全部楼层
老童子 发表于 2017-12-26 09:05
春秋盟誓,都是歃血,卫国用公猪盟誓,还是值得怀疑的。孔颖达说:“卫伯姬盟孔悝以豭。”可以是一家之说。 ...

"庚癸之呼" 是一句成语。
成语释义:庚、癸:军粮的隐语。原是军中乞粮的隐语。后指向人借钱。
出自:《左传·哀公十三年》记载:春秋时吴王夫差与晋、鲁等国会盟,吴大夫申叔仪向鲁大夫公孙有山氏乞粮。回答说:“梁则无矣,粗粮有之,若登首山以呼,曰:‘庚癸乎!’则诺。”

  庚是天干的第七位,癸是第十位,此用以主方位,代表糧食和水。庚在西方,穀以秋熟,故以庚主穀;癸在北方,居水之位,故以癸主水。「庚癸」有給予食物、飲水之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4

主题

1371

帖子

7580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19
贡献
1762
金钱
2794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8 19:01:55 | 显示全部楼层
老童子早就注意了苏兄的论点。若论方位,水、木、火、土,在后天八卦都能找到依据,唯独“庚”不能与方位相符。西,是酒塞子(当然也是老童子一家只说,不妨怀疑),与“酉”(酒坛子)意蕴相符——酿酒;只有到秋天,才能酿酒,所以“西”、“酉”表示西方与秋季。“秋”,繁体是火烧枯禾和蝗虫,也能表示秋天与西方。而“庚”,甲骨文是主方双手捉住来犯之敌人的“枪头”之象,应该是战事,与“西、酉、秋”等西方的行事大有分别,是战事,不是酿酒,不能说“庚”就是粮食。说“癸”是北方,是可以的。北方为什么是水?因火热而水凉,地理上是北方冷而南方热,所以水归为北方。
关键是“庚”不代表粮食。
大家细心讨论吧,不是批评,更欢迎大家讨论与批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340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诗词理论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239
贡献
3583
金钱
4999
发表于 2017-12-28 20:09:11 | 显示全部楼层
老童子 发表于 2017-12-28 19:01
老童子早就注意了苏兄的论点。若论方位,水、木、火、土,在后天八卦都能找到依据,唯独“庚”不能与方位相 ...

癸:《說文》冬時水土平,可揆度也。《正韻》癸者,歸也。於時爲冬,方在北,五行屬水,五運屬火。
庚:《說文》庚位西方,象秋時萬物庚庚有實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17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305
贡献
21845
金钱
28595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12-29 08:15:14 | 显示全部楼层
老童子 发表于 2017-12-28 19:01
老童子早就注意了苏兄的论点。若论方位,水、木、火、土,在后天八卦都能找到依据,唯独“庚”不能与方位相 ...

西,不是酒塞子,别与酉形相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73

主题

3万

帖子

13万

积分

管理员

大中华诗词论坛副站长

Rank: 9Rank: 9Rank: 9

威望
7328
贡献
33010
金钱
52973

终身成就奖特别贡献奖元老功臣勋章

发表于 2017-12-29 08:50:25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拜读。
有死法,不可無活詩。但有活潑潑的詩,法于我何有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4

主题

1371

帖子

7580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19
贡献
1762
金钱
2794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9 19:23:07 | 显示全部楼层
引《说文》为据,就一般而言是权威的,但学者们说,《说文》错误不少,不可一概引用。
传刚先生,我认为“西”是酒坛的塞子,“酉”是酒坛子,没有将“西”与“酉”相混的。
在1950年前后(我也仅仅知道那个时代的乡村风情),村酒卖酒,敞口的陶瓷酒坛子,用一个草塞子塞住。但是,草塞子是漏气的。于是在猪尿泡作为密封材料,还是通知了5000年以上的吧?《说文》的“西”,下部就是草塞子。上部,排着一个转了几道弯的“乙”字,许慎《说文》说那个“乙”是鸟,全字象鸟归巢,鸟归巢时节是日落时分,也就是“西”字。我觉得他的解释是错误的。无论是“西”还是“酉”都是代表酿酒,方位是“西方”,时令是“秋季”,那个“火烧枯禾与蝗虫”的“秋”,就更是“西方、秋季、粮食”的代名词了。而“庚”,恰恰与“西、酉、秋”不协。我不认为“庚”表粮食。
当然,说“西”是酒塞子,也是老童子一家之说,当然可以讨论的。讨论,接近真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4

主题

1371

帖子

7580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19
贡献
1762
金钱
2794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9 19: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即令按《说文》的解释,为“归”,为揆度,也没有为“水”之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17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305
贡献
21845
金钱
28595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12-29 22:30:22 | 显示全部楼层
老童子 发表于 2017-12-29 19:23
引《说文》为据,就一般而言是权威的,但学者们说,《说文》错误不少,不可一概引用。
传刚先生,我认为“ ...

西,周朝金文做翎毛形,稍晚的金文翎毛上有了小杆,再晚点,杆上向下折,然后被篆改造,虽然许氏解说可能很不对,但无论如何下面部分也不是酒坛。那个酉是典型的酒坛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340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诗词理论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239
贡献
3583
金钱
4999
发表于 2017-12-30 08:14: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苏星空 于 2017-12-30 08:17 编辑

       象形文字西与酉   ----点击可以看大图,然后滚动鼠标放大看。
像形文字西与酉.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4

主题

1371

帖子

7580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19
贡献
1762
金钱
2794
 楼主| 发表于 2017-12-30 10:40:22 | 显示全部楼层
传刚先生,苏兄将“西”和“酉”字的甲骨文、金文都传上来了。“西”的甲骨文,第一款还看不出是草塞子的形象,第二款就应该看得出来,是草塞子的形象了。特别结合金文,更能看出,上面,手提塞子的软柄都栩栩如生。篆书的第一款与金文变化不大,可以看出草塞子之形。篆书的第二款,下面是草塞子,上面就是我所说的“尿脬”摊薄的皮子。可惜:1、将软皮子放到上面去了,应该在下面的(“迺”字是在下面的,苏兄不妨将迺字的甲骨、金文一并上帖,更形象);2、篆书将软皮子变形如鸟在巢穴之上,于是许慎根据篆书,将草塞子加尿脬皮,认成鸟栖于巢了(将软尿脬皮认成鸟)。鸟归巢在傍晚,傍晚日在西方,于是将“鸟归巢”做“西”字造字原理,我觉得他是错了。

肯定说,“西”不是“酉”,我与各位的认识相同。“酉”是装酒的坛子,酿酒之象;“西”是草塞子加尿脬皮。也象意酿酒。但是用储存酒的不同物品在表意。

另外“八月黍成,可以酎(zhou)酒”,是手拿“西”(塞子)酎酒坛子之形,但省略了酒坛子。黔北方言,用塞子塞酒瓶子、或用物品塞孔洞,叫“酎”,可以侧面证明“西”就是酎酒坛子的草塞子。

说“西”是酎酒坛子的塞子,还从我小时候与父亲坐酒摊子得到的启示。现在变化是,塞子变成重圆板,圆板下铺软垫,软垫下铺塑料薄膜。不是圆锥形的草塞子了。

但是,说“西”是酎酒的草塞子加尿脬薄皮隔离层,文字学家一个也没有这样说。难道老童子比他们厉害?所以值得怀疑,欢迎怀疑。真理也可能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只要认真讨论,可能挨真理更近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4

主题

1371

帖子

7580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19
贡献
1762
金钱
2794
 楼主| 发表于 2017-12-30 15:28:25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有这个“迺”字,就是“西”字下面加一张“软皮”而已。读如乃,是因为“西(草塞子)”的形状和尺寸,正如女人奶子般大小,怕是古代无聊人的俚语读法吧?后来转正为语词后,俚语就成了“雅语”。但也需要认证的。也是老童子一人在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17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305
贡献
21845
金钱
28595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12-30 17:40:46 | 显示全部楼层
老童子 发表于 2017-12-30 10:40
传刚先生,苏兄将“西”和“酉”字的甲骨文、金文都传上来了。“西”的甲骨文,第一款还看不出是草塞子的形 ...

我说折断的叶子,所以表示西反正是望图生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4

主题

1371

帖子

7580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19
贡献
1762
金钱
2794
 楼主| 发表于 2017-12-31 11:19:36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文字发源于图画、象形,望图生义是没有错的。但是,造字者已死了几千年,后人只能“望图生义”了,可能会将造字者的本意猜错。这就需要大家来争论,集思广益,找到正确的解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20 00:5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