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云石 于 2017-12-18 22:30 编辑
老柳新蝉今古唱,关山明月翠微歌
文/云石(原创)
在《借我一双慧眼,来看诗词高低》的诗评中我补充道,我们又不能全盘否定古词在诗词创作中意象涵雅的作用,比如鸳鸯、折柳、孔方兄、请缨等等,以偏概全绝不是“江南”,这是后话。
古词意象,是历史文化长河中积淀的产物,受到中华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的习定与制约,具有一定的约定俗成性。恰当利用古词意象,是创作当下诗词中的高雅体现,是通古耀今的血脉联系,是信手拈来的精美桥段,来达到喻指的情景,不可或缺。但千万不能与当下失掉血脉联系。还举例说今人所作的那首《清明祭》:“柳黯风微雨意浓,荒茔驿外几悲声。长亭萧瑟斑竹落,古道牧笛玉鸟鸣。遥祭天堂应有意,魂离三界却无情。清明时节桃花水,泛起哀思上九重。”驿站、长亭、古道……现如今的清明,有几许这些挤在一起的场景?没有强拆,就是岁月涤荡,驿站、长亭、古道之类也都早已做了土。再说回来,即便真的是利用这些意象,又有谁在大雨中古道牧笛?这是不是脑子真的进雨了?对于诗词创作来讲,今古之间若失掉了血脉联系就是文字游戏,也就假得穿帮,没有受众。一看就假,谁还看?
但也有欣赏者,为什么呢?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在天空任鸟飞的诗词天地里,还是有它的生存空间的,因为艺无止境,比如小说、电视剧,有“穿越”,画界有“印象派”,诗词“拟古”就不足为奇。
总之,不唯古,不否古,重在价值。要把古词意象当金牌打,莫当垃圾用。可吟小我,不忘大我。
“新星隐喻现时华,古墓明说掉朽渣。再破今衣无土布,失眠何夜剪灯花?”这是我前些天《以诗论诗》的一首。诗中借“土布”、“灯花”意象,警示当下诗词创作中一种偏激现象。“土布”、“灯花”据考证在50年代还存在,说得过去,到了70年代基本成了古董,如果还生拉硬拽到我们话当下的诗词里,除非是忆苦思甜之作,其它就未免穿帮失真。
“古词意象自长河,诗贵灵摘琴瑟波。老柳新蝉今古唱,关山明月翠微歌。”这是我的总体看法。主要想通过“琴瑟”、“关山”、“翠微”的古词意象,来警示一下在当下诗词创作中否古的另一个偏激。琴瑟:(1)比喻夫妇感情和谐,亦作“瑟琴”。《诗/周南/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又《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琴瑟。”(2)比喻兄弟朋友的情谊。陈子昂《春夜别友人诗》:“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出川。”关山:关塞山河。关,关隘要塞;山,山河。也指遥远的地方,多与思乡念人有关,多写征戍离别之情。高适的《塞上吹笛》:“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梅花落”为曲子名。意思是请问笛声飘到哪里去了呢?风吹着悠扬的笛声一夜间就飘满了边塞大地。翠微: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一诗中,“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意思是回头望望刚才走过的山间小路,苍苍茫茫笼罩在一片青翠中。现在泛指一切美好的地方。而这几个意象现在都在,是固有景观,无割裂之嫌。古词意象源远流长,是大雅之堂,无论如何丢弃不得。
任何偏激都是平衡的梦魇。人失去平衡,走不好;事物失去平衡,就得倾覆,诗词失去平衡,绝对立不起来。
老柳新蝉今古唱,关山明月翠微歌。对自己来说是“翠微”,对别人仅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