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得老师诗评(1) 空山新雨 柳外飞烟夜雨长,箫声最乱客人肠。 春江怎洗无边念,可载轻舟向故乡。 读了三遍,又读了三遍,只是想为这“夜雨”的“夜”字找到存在的理由,但是没找到,觉的这个字在诗中格外的“隔”,所以认定,这个“夜”字可舍。 . 看起句“柳外飞烟夜雨长”,感觉“柳外飞烟”其实已经含了雨的意象了(也可以这么认为),而且,“柳外飞烟”与“夜雨”是不很恰当的搭配。夜雨中,其实是欣赏不到“柳外飞烟”这样的景致的。一般的情况下,起句,就为全诗定下了基调。那么后面的描写,基本上是在这个基调的基础上铺展的。所以,我总是很重视起句的。这里建议,柳外飞烟,或者夜雨,取其一,舍其一。 . “箫声最乱客人肠”,当然是指那种孤独时的情景。这句构思蛮好,但是“客人肠”显得不很雅,“客”或“人”用一个就行了,“客人肠”总觉的不舒服,呵。比如写成“箫声最是断人肠”,就很简单明了。“箫声”回旋,夜雨连绵,最是思乡时。我们都知道“横吹笛子竖吹箫”,可以想象到羁旅之客之孤独惆怅之意境。 . 前两句,诗意还是蛮浓的,诗味也比较足,造境比较充分。 相对来讲,后两句稍感弱了些。 . “春江怎洗无边念”是转句,“怎”字虽然也有转的含义,但是读来不很舒服。 结句“可载轻舟向故乡”中的“可”用的也显得笨了些。首先,春江出现的比较突兀,“春江”其实是和前面的“柳外”“飞烟”“夜雨”“箫声”等意象是同一类的同一层次的描写,适合集中放在前面。前面“柳外飞烟”已经暗含了季节的背景,那就是春。况且,结句中有个“轻舟”,肯定不是在划旱船,那么,这个“春江”则是可以省略的了。这样,它在转句中的出现,其实是起到了一“另起”的作用,不合适。转结二句中,关联词的使用效果,最好能使句子表现的自然流畅些,而不是使之别扭。“怎洗”“可载”这样的用法对流畅度有影响,可换。“无边念”“向故乡”是比较通俗的词,关联词用准了,这些词美感十足,关联词用不准,这些词就变的很俗了。 . 总的看,因为遣词的随意,特别是关联词的使用不当,使得结构显得不稳。炼字与谋篇,是要同步进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