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60|回复: 6

东北老汉痴迷李白 追"仙"追得抛家舍业改名

[复制链接]

599

主题

4192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847
贡献
5500
金钱
10031

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7-11-16 08:51: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转帖]东北老汉痴迷李白 追"仙"追得抛家舍业改名


140 次点击
0 个回复





黑猫子 于 2017/11/16 8:42:32

[size=1.35em]    “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诗圣杜甫这样评价他眼中的李白,其赞许之意,溢于言表。除了这首诗,这位“迷弟”前后还专门为李白写诗十余首。李白的诗歌与人格的影响力,不可谓不大。

    哪怕千余年之后,李白的这种粉丝效应依然不减。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李洪斌,就是李白的一位“铁杆粉丝”。57岁的他,如今已改名为李百。为了李白,他还辞去了工作,从老家黑龙江青冈县跑到李白故居江油市青莲镇,住在一个不到4平米的诗亭里,终日以写诗、卖字为生。

    从2006年到现在,他已在李白故居守护了11年,抛家舍业,所有亲友都不理解,他甚至被游客质疑和嘲笑,还有人说他沽名钓誉……当红星新闻再次问及,为何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并为之坚守11年?李百的答案却很简单:就是喜欢李白。

    “李白有才何须李百抬?”他吟道,内心深处,却十分渴望能被理解和认可……

    曾是保险公司营销经理

    如今坚守4平米诗亭

    太白碑林前广场的李百诗亭和其它纪念品店不一样。

    8首诗歌作品,4副对联,一篇自我介绍,一则新闻报道,占据了诗亭外侧正面和两侧的所有空间。

    这天,10月24日,连续的秋雨过后,空气潮湿,红星新闻记者原以为诗亭今日不会开放。没想到,早晨8点刚过一会,李百就撑着伞,穿过空空荡荡的李白故居景区,来到诗亭。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他打开门,钻进诗亭,将一袋从餐馆打包的清水煮冬瓜,倒进碗里,准备就着前几天炖的红烧肉,作为午餐。因为身材偏胖,一系列动作,让不到4平方米的诗亭显得格外拥挤。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得知记者身份,他邀请记者入诗亭,和他并排坐在沙发上。还没等记者提问,他就开始滔滔不绝,连说带唱。“追你我追了很久,说来已经十个春秋。七情纷扰难入梦,慢慢长夜独自泪流。追你我追了很久,寒来暑往几多愁。更深夜寂无人对,多想举杯和你将进酒。”

    一首《追诗仙》后,他裹紧身上的羽绒服,望着窗外的雨幕,脸上突然爬上了忧愁。仅仅几秒钟,他又恢复了原样,继续给记者唱歌,也介绍自己的诗歌。他从书桌底下抽出一本A4纸打印的散装诗集,一首挨着一首的读。每当读到精彩处,他就用手指着诗句,将头扭向记者,“你看,这句好啊”。几乎每首诗,他都会这样停下来几次。

    “一百五十租民房,一日三餐素穿肠,一天唯有诗书伴,一人孤生卧寒床,一十八岁服兵役,一十三载归故乡,一部踏上寿险路,一十春头转诗行……”他向记者极力推荐这首,“全是(我的)人生经历,买诗的朋友都很推崇它”。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短短的诗歌,读起来简单,可全都是渗透了他的人生经历,从诗行里,记者也大致了解了他粗略的人生轨迹。

    他本名李洪斌,因为痴迷李白,就索性取名“李百”。之前,他曾在部队服役13年,转业回家经商失败,然后进入人寿保险工作,从销售员一直做到营销经理。

    突发沉迷于李白及诗歌

    抛家舍业两度离家追随所爱

    2005年,康震用了十集的篇幅,在《百家讲坛》讲述了李白从出生到死亡的故事。李洪斌就此开始对李白着了魔。不仅每天准时收看,还经常到网吧把视频找出来一遍又一遍地看。

    也是从那时起,他推掉了所有的工作应酬,戒掉了打麻将的嗜好,一下班就把自己关进房间读书,研究诗歌。

    李洪斌的儿子李墨对于父亲的突然改变,百思不解。以前只知道父亲小时候练过毛笔字,平时会几句顺口溜,但喜欢诗歌这点,以前实在没有任何痕迹。对于父亲的改变,李墨觉得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但他母亲心里却很高兴,“整天不着家的人,突然变乖了,又是读书又是写字”。

    差不多一年时间,李洪斌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了诗歌上。工作无心照管,最后只有辞职。女儿李雪回忆,那时她正在上大学,父亲辞职后,每月生活费她就不得不向母亲伸手。家里失去了主要经济来源,全家生活开始变得拮据起来。

    李雪记得,假期回家,父亲把全家人都叫在一起,并宣布:自己要出去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

    但是他的这个决定,并没有得到一个赞同。

    无奈之下,李洪斌以去北京打工为由离开了老家。先到山海关孟姜女庙,一边用名字作诗赚钱,一边读书写字,他过着流浪艺人的生活。可是入不敷出的生活让他没坚持多久就回家了。

    他蛰伏在家,再次寻找愿意收留他的新去处。

    2006年,他给成都的杜甫草堂打电话,得到的回复却是,需要再等一年,扩建工程完工后再过去。他不愿意等这么久,于是又拨通了李白故居的电话。那时李白故居刚建成不久,景区工作人员听说他喜欢李白,会写诗,会唱歌,立即就答应让他过去试试。

    但妻子却不同意,没有办法,他只好瞒着妻子,背上书和二胡,连夜踏上了开往江油的列车。

    火车从哈尔滨一路向南到江油,他站了一路,心里却非常激动。一到李白故居他傻眼了,“场面老大了,可是没有游客”。正要心灰意冷时,他忽然转念一想,这地方适合潜修,也许是个机会,于是就留了下来。

    租住宾馆吃饭节俭

    每天都待在诗亭读书写字

    李百和记者讲着讲着,不觉已至午饭时间。

    李百还不尽兴,便邀记者一起吃饭。他将早上打包带来的水煮冬瓜再次打包,送给了一个开三轮车的朋友。

    吃饭的餐馆是他固定吃饭的地方,服务员和他很熟,叫他“李百先生”,还会与他开玩笑。因为记者的到来,他今天特意多点了菜,红烧肉和圆子汤。

    平时他的生活作息很固定。7点多起床,为了省钱,他会步行横穿青莲镇到一个较偏僻的早餐店,吃一碗5元的米线或者3元的半笼包子和一碗稀饭。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8点多,他到诗亭读书、写字,直到中午。有时会叫饭店送外卖,有时会自己亲自去吃。一份菜,一份米饭总共13元。

    下午饭他会自己在诗亭里开火,有时将中午的剩菜加一根火腿肠,有时煮一锅米饭就着咸菜凑合着解决。

    下午6点多,他回到自己租住的宾馆,开电视看新闻。因为用的手机是老款式的键盘机,所以看电视成了他获取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时政新闻、古装电视剧、重大体育赛事是他的最爱。他告诉记者,以前租的房子没有电视,他只能去茶馆看。遇上重大的晚会或赛事,他就到宾馆开一个便宜的房间,熬个通宵。

    如今,每个月600元的宾馆是他住过的最好地方。刚来江油,他吃住都在诗亭,用蜂窝煤做饭,有两次还差点煤气中毒。后来,他搬到诗亭对面的居民家里,每月150元。最后,在辗转多地住宿后,他住进了宾馆。

    中午的两个菜没吃完,他再将剩下的红烧肉打包带走。为了让记者看当地媒体的一篇报道,他一定要带记者去网吧。他在网上检索自己的名字,一篇篇的点开给记者看。“以前报道很多,现在好多咋不见了?”他点开那篇满意的报道,让记者记下地址,回去借鉴借鉴。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从网吧出来,他去了一家快递公司取快递。因为两个年轻工作人员态度不好,他们起了争执。“你们真的不认识我?”“你是谁呀?”“我是李百。”两位工作人员没忍住笑了出来。他加大音量吼道“你们应该尊重长辈吧”,工作人员被吓住了,不再说话。

    包裹是一袋东北大米,一个向他求字的朋友寄来的,他准备写一幅“天道酬勤”作为答谢。

    执拗让妻子提出离婚

    他仍坚守诗亭并每月捐赠千元

    自从来了青莲镇,李百便很少回家。诗亭旁小吃店的老板老郑回忆,他刚来的时候,生活确实很苦,没什么生意,镇里的居民经常给他送温暖,“吃的穿的,都给一些”。

    每当有游客质疑他,老郑经常会站出来替他说话,“一个外地人在这待了这么多年,常人都做不到”。老郑强调,这么多年,他只是在父亲去世和女儿生小孩时,抽身回家过几次。

    到青莲镇后,他妻子总是打电话让他回东北,但他就是不回。长时间的两地分居,让妻子提出了离婚。李百不愿意回去,也不愿意离婚,直到离婚判决书寄到诗亭,他们这段婚姻才划上了句号。

    对于父母的离婚,李墨心里难过,但也试着去理解。“你爸就是自私,只顾自己”,每次母亲念叨,他也不知道要如何安慰。

    对于为什么会在这里坚守11年,李百的答案很简单:就是喜欢李白。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当记者追问为什么喜欢李白时,他称是喜欢李白“清机自引,天怀独流”的诗风。随后他又翻开《李白诗选》,给记者找了两个代表李白品格的事迹。

    “在扬州漫游时,一年散金30万,救济寒门学子。安史之乱爆发,55岁的李白毅然仗剑从军,上阵杀敌。”李白所有的诗歌中,他最喜欢“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两句,“太真诚了,没毛病”。

    记者的连续追问,他有些不耐烦。随即又从桌子里拿出一摞母亲水窖捐赠证书,并附上捐赠时邮局的发票。“这实实在在的,谁也没法质疑。我不仅是诗人,还是公益人士。”他向记者介绍,一次无意中他从收音机得知,西部“大地之爱母亲水窖”的公益项目。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于是从2011年开始,他坚持每月从微薄收入中挤出1000元,捐建1口“母亲水窖”。不仅自己捐建,他还发动来诗亭的爱心人士出钱买字,然后以买字者的名字捐建。到目前,他捐助的“母亲水窖”已达100口。

    今后打算?

    自叹与李白“一为凡夫一为仙”

    准备长期定居青莲镇

    今年已经57岁的李百,准备在青莲镇长期定居下去。

    他对自己的定位很简单,一个写诗写字的东北小老头,一位母亲水窖终身捐建志愿者。

    他告诉记者,近来一直有贵人在帮他,一个贵人每月固定给他1200元生活费,还给他买了保险。另外一个贵人,偶尔会带他到一些公司职员的培训现场,帮他卖几幅字。至于贵人的名字和职位,他不愿透漏。

    因为做公益,景区也免去了诗亭每年要交的费用,并尽量为其提供方便。景区负责人蒲九泉称,到李白故居的诗人、书法家很多,即使大家认为他作品与名师大家还有很大差距,但是他的精神品格很让人敬佩。“他的字卖得不贵,游客给多少都行,卖的钱大部分都捐了。” 蒲九泉说,只要李百愿意,景区欢迎他留下来。

    第二天,连续的秋雨终于停了。

    太白碑林广场的纪念品店、小吃店也开始陆续打开门面,游客三三两两地路过诗亭,驻足向里打望。

    “你是李白?”“我是李百。”“假的吧……”游客一阵哄笑,然后离开。

    李百显然早已习惯这种情形,一个人在诗亭里轻声唱了起来。“一将李百比李白,一为凡夫一为仙;二将李百比李白,一在平地一在天。”


6

主题

474

帖子

188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94
贡献
556
金钱
662
发表于 2017-11-16 09:50:5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就是中国诗歌的魔力,凡是纯粹的诗人,都有至高的性情,而一旦这种性情瑧至诗国的最高境界,那么大家就都变成了李百,那我们为这个痴情种子送上鲜花、并为之鼓掌!活出了模样、好样的!

点评

做诗人要有一种无私忘我的奉献精神。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1-16 10:5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99

主题

4192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847
贡献
5500
金钱
10031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7-11-16 10:56:28 | 显示全部楼层
光明 发表于 2017-11-16 09:50
这就是中国诗歌的魔力,凡是纯粹的诗人,都有至高的性情,而一旦这种性情瑧至诗国的最高境界,那么大家就都 ...

做诗人要有一种无私忘我的奉献精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17

帖子

54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38
贡献
155
金钱
193
发表于 2017-11-16 11:21:43 | 显示全部楼层
附议,早上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2

主题

737

帖子

258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02
贡献
744
金钱
898
发表于 2017-11-16 12:04:42 | 显示全部楼层
附议。这人很值得敬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6

主题

1533

帖子

6352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600
贡献
1285
金钱
2334
发表于 2017-11-16 19:13:1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其实就是一种执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99

主题

4192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847
贡献
5500
金钱
10031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7-11-17 11:08:15 | 显示全部楼层
廖沫沙自娱自乐写诗词

写诗悼念,作《哭邓拓、吴晗同志》
七律一首:  
岂有文章倾社稷,从来佞幸覆乾坤。  
巫咸遍地逢冤狱,上帝遥天不忍闻。  
海瑞丢官成惨剧,燕山吐凤化悲音。  
毛锥三管遭横祸,我欲招魂何处寻。

在关押期间,他在狱中用烟盒作纸、火柴当笔写诗,后结集出版,名《余烬集》。  
其一:  
书生自喜投文网,高士如今爱折腰。  
扭臂裁头喷气舞,满场争秀斗风骚。  
其二:  
云淡风轻近午天,弯腰曲背舞台前。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拜年。  
乐观豁达至此,真乃幽默大师也。幽默者,决非让人一笑而止。
他在江西芳山林场劳动时,常自我排忧,冬天偶然买到点柑橘,他即用手指或用一根大头针,把橘皮柑皮刻成一朵朵橘花柑花,放在桌上以供欣赏。面对这些别具一格的“工艺品”,他还作诗一首:
“一株清翠赠湘云,力畹贞风寄素心。
不畏严寒和酷暑,幽岩之下度黄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19 21:0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