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56|回复: 5

蓝 天 如 洗(作者:罗荣)

[复制链接]

1577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289
贡献
12059
金钱
17430

功勋诗友奖章

发表于 2014-11-12 15:04: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蓝 天 如 洗

  公元二千零六年,清明节的前一天,我和几个跟我一样级别的人坐在县委办公室,等候组织部的干部来唱名。被叫到名字的,由组织部干部引领到长廊那头县委书记的包间谈话。这很像医院的护士引领病人去看医生,区别在于病人不一定知道自己得了什么病,而被书记找去谈话的全明白。因此有人坦然,有人沮丧,有人激动。
  县委书记召见我的时间不超过五分钟。他问我是否清楚谈话的目的。我说清楚,我愿意让贤。书记莞尔,说,没办法,到了年龄一刀切。又说,都有你这种境界就好了。我感谢他的夸奖,也同情他的难处。他与我年龄不相上下,却因为级别的缘故,还可以再干十来年。所以在县委办等候的召见者愤懑不平,口无遮拦。书记问我,有什么要求,可以向组织提。我想了想,觉得没有。我的仕途不长,贡献不大,不应该组织给领导添麻烦。书记大为感动,亲自把我送出到走廊上,关切地问:还写作吗?我说还写作。书记握着我的手,说了句很真诚的话:我祝贺你回归到文学本体。
  走出县委大院,我长长地吐了口气。那天,天气真好,天空湛蓝,如同水洗过一般。
  几天后,我做完单位上的交割,搜找出旧采访本,重新踏上寻访古稀者之路。我的时间概念很差,尽管时序已进入新世纪,但我的时间记忆依然停留在二十世纪。当问及一些老人时,才猛然发现时光又滑过去了几十年,那些老人大多回归到了自然本体,包括我的父亲。我父亲说过,稻禾熟了,风一吹,谷子就要落田。他这粒熟透的谷子落了,许多粒熟透的谷子都落了。我翻开旧采访本,一些熟悉的面孔朝我挤出几丝笑容,客气地说,久违久违。风吹过来,他们的笑容随风而逝,只有那句含混不清的“久违久违”声,在旷野间飘荡。

  出宁都北关城门,过拱辰桥,上坡至北塘岭垴,有古樟如巨伞,遮地盈亩。树下,凉亭—楹,行善积德者在夏秋季节常备些茵陈茶山楂茶为路人解渴消暑。亭在叉路口,西北方向进山,往东渡过梅江,可去八闽地界。1949年暑期的一天,乡村师范6名学生挑着被褥和书籍,喘着粗气上了坡,他们要回北部山区的老家去。这一年,他们简师毕业,却没有往年的毕业生那么幸运被分配到各处学校去教书。时局很乱,解放军渡江后打下了上海南昌,继续南进的消息传得纷纷扬扬。6人进了凉亭,放下行李,一眼瞥见贴在墙上的青年工作队招生通告。通告上说,加入青工队的乡师、省中学生,月薪三块银元,时局平稳后优先分配教职,立功者还可入仕升职。看了通告,几个人默然许久。亭子外树上的鸣蝉,拼命嘶叫,吵得他们心烦意乱。后来,有3人挑起行囊北去,有3人挑起行囊返城。返城者走到街上的军人礼堂报名处填报了履历,领了毯子草席,穿上土黄色短衣裤,吃上了豫章山区绥靖司令部的兵粮。
  青年工作队员的任务,除军训外,主要负责刷写标语、告示和排演文明戏,也随队下乡去征粮。解放军过来的前几日,全部编入勘乱大队,退回翠微山区,据守观音山、安仁山,解放军的大部队将十里翠微围困住,上山的学生们这才晓得他们走的是人生的歧路,暗中躲在工事后、石岩中痛哭。60余年后,一位老人跟我聊那段往事,说,在山上的日子,整天提心吊胆,日里怕,夜里更怕,不晓得解放军何时攻上山来。他们上山20多天,解放军通过夜战,先后打掉了外围的菜子山、莲塘坳、大小太阳山和朝阳山,打死打伤几十人,俘虏400余人。大家明白,解放军发起总攻是迟早的事,死亡随时会降临到自己头上。9月23日清早,震天的大炮声果然响起,每座山头都遭到炮击,一些人被炸上半空,尸体和衣裤撕碎,挂在高树上灌丛间,一些人则被炸塌的工事深埋。炮击过后,四面八方响起喊杀声,让人心胆俱裂。另一位老人告诉我,他上山时,分在独立团团部当书记(文书)。战斗打响后,团部人员也上前沿工事了,副官室只留下3个小孩,听炮弹响得近,很害怕炸塌屋子,想跑,但一到外头就看见一具烧焦的尸体。3人吓得大哭,退回屋内。炮击停止后,解放军开始攻山,打得非常激烈。半晌午时,天下起了雨,3人冒雨往金精洞方向跑,在山谷中窜来窜去,不想竟窜到了青牛峡,山峡里挤满了人,足有三四百号,也不知为什么,没有长官出来管事,人人脸色灰白,活像茶子枯药到的鱼,昏头昏脑。到下午三四点钟,就听到北方口音高喊“缴枪不杀!”有武器的把武器扔了,出去跟着解放军走,到金精洞外的田里集中。当晚,拉到附近的大坪村,坐在坪里,解放军一个个进行问话登记,第二天早上七八点钟押下山来。一个来月的“土匪”生涯,在这天结束了。
  没有被解放军的枪炮打死,算是万幸。对有些人来说,被俘还是他们人生的重大转折。几天后,1000多名俘虏押往赣州整训,解放军动员出身好的报名参军,不少人出来报名,穿上了解放军服装。整训鉴别后,绝大部分俘虏被释放回家。一位曾姓老人对我叹息,说他当时只惦记着家里的爹娘,若是报名参加解放军,现在也是离休干部了,人生如棋,一步错,步步错。
  我同意这位老人的说法,问题是,人生的棋路不可能全对,因为有大大小小的利益诱惑你。他当初参加青工队,不就图一个月三块现大洋,图日后的教职和升迁?摆在一个人面前的往往不是可以看得透想得透的棋路,而是现实。而且还有命运。很难说,另一些报名参加解放军,即走对了路的,不是受到命运的指引。
  那年八月底,曾经在北塘岭凉亭小憩,后来回家的另外3名乡师学生邀集一起,跋涉五十余里路,走到鬼岭山顶迎候北方南下的区干部。从这天起,他们开始了终生的革命生涯。他们相继在区政府、乡村支前办,开展征粮收枪,减租减息工作。地方政权建立后,他们担任公职,先当干事,助理,后当乡长,区长。从那时起,有点文化的年青人蜂拥而出,以百倍的热情投身到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和生产建设中去。他们在后来的土改、镇反、剿匪、抗美援朝、三反五反、组建互助组合作社中大显身手,把我的家乡每个角落都鼓荡得风云涌动。
  那时,有一支歌子响彻大江南北,歌名叫《解放区的天》,歌词说,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民主政府爱人民,共产党的恩情说不完。
  明朗的天,真美!
  理所当然地,苏区干部会迅速地从蛰伏的蜗居走出到明朗的蓝天下,以图投身于壮丽的新中国建设事业。我说的“苏区干部”,指的是苏区时期参加过苏维埃政府工作的人,他们与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国民党一向也称自己是革命党),有着割不断的血缘关系。尽管他们属于一个更早的时代,其文化知识和认知水准有些低下,不为从北方南下的年青领导所赞赏。一位县长在履任半月后写给上级的报告中说他们“普遍年纪已老(四、五十岁的居多),一种是要求审查历史,追认党籍,给予工作,要地位者有……新的政策不熟悉,文化程度理论水平极低。”
  是时代的发展,让这批人成为了落伍者。苏区时期,他们何尝不是些叱咤风云的人物?打土豪,分田地,扩红,征粮,上前线抬担架,他们是撑起苏区那片蓝天的人!
  遗憾的是,时隔半个多世纪后,我对苏区干部的认知水平也很低下,因为我的访问本里太缺少这代人。等到我从官场中抽身出来,这些人的生命之穗早已谷粒落尽,留在后人记忆中的,只剩下一鳞半爪的趣闻轶事。有一位先辈,大致可以做苏区干部这个群体的代表。这位先辈曾做过县苏维埃主席、省土地部副部长,与李富春、曾山共事。红军撤走后,他带人上山打游击,打到后来,队伍只剩下他一个人。正月里,大雪封山,寒风刺骨,他在山上的破庙里呆不住,埋了枪偷偷地下山回家,结果当夜就被守望队捉住,关进村中祠堂。士绅们商议,两天后的正月十五杀他祭祖。一个同宗士绅暗中救他,让送饭的捎进去一把短刀。夜里,他用短刀挖出了个墙洞逃了。依然是他那位同宗士绅,替他挖出藏枪,代交罚金,此后他才保住一条命。他这段历史,解放后受到审查,有人认为属于变节。据说是曾山出面保他,才免遭牢狱之灾。于是他被重新起用,先当乡长,后当区长,再当副县长。当了副县长的这位先辈,始终保持着农民本色,身穿破衫,脚穿草鞋,裤腿挽到膝盖,走到哪里尿急了,往上捋起裤腿掏出家伙就方便。他的腰上,常年扎条布巾,插一根九寸十八节的旱烟竹。县里每月发给他两条金字塔牌“干部烟”,他用来招待找他办事的老俵。县里的百姓,昵称他“草鞋县长”。草鞋县长有三宝:旱烟竹、酒壶、女人。在老辈人眼中,“三宝”虽不雅,但并不带贬意,“草鞋县长”很受百姓爱戴。他当区长,当副县长,老百姓何时找他,他何时接见,哪怕是半夜三更。他下乡下村,一是下田干农活,二是访贫问苦。进了人家门,一看饭甑,二看米缸。几天后,救济粮就会送到缺粮户家中,他因此又得了个“活菩萨”的称号。
  我这样的叙述,多少有点像现在的记者或通讯报道员写的稿子。然而,那时候的领导干部确实是这么做的,对这段可贵的历史,我们不该有逆反心理。我还说一则这位先辈的轶事:有一年冬天,他去下乡,过一条小河时,刚走到河中间,就听到后面有人叫。回头一看,一个衣着整齐的年青干部正向他招手,他返回岸边,问年青人有什么事?年青人问,你能不能背我过河?先辈二话不说,弓下腰让年青人趴到背上,渡过河,年轻干部说,老俵,你家以后有什么困难,可以到区里来找我。先辈说,好。跟着年青人一路走到区公所。年青人问,老俵,你是不是想要点钱?先辈说,不用,不用。年青 人有些生气,说,不就是背我过了下河吗?干嘛老跟着我?天气冷,早点回家吧。先辈笑笑,说,不是我跟着你,我是来区里出差办公事的。年青人笑道,嘿,你一个老俵办什么公事?还出差!
  故事的后面,还有那位年青干部知道先辈的真实身份后无地自容的情节。听了让人很解气。
  有一首山歌,现在也时常在电台电视台播放:“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打灯笼访贫农。”苏区干部的本色两个字:农民。
  唯农民文化太低,概念太旧,接受新政策太慢,学习新知识太累,接受新观念太难。故尔苏区干部们的重新出山只能作为一个短暂的过渡。五六十年代,盛传这位先辈批张宰杀生猪的条子不用标点,不分行,写成了“同意宰杀×××”。后来发现,这则故事在其它县其它地区也流传,只是名字换成了另一个。他们的出身,大致相同。好在大家都是历史的匆匆过客,难堪的事不至于太久。
  今天,还会有故事流传给后人么?
                       
  接下来,应该说说南下的北方人。从北方南来的干部有几种情况:一种是南下工作团员,进入我家乡接管政权的,属于第四野战军南工团,县区主要领导由这部分人担任。一种是从军队抽调到地方的骨干。一种是后来转业到地方的军人。南工团员跟随部队行动,县城一打开,他们立即铺开工作,搞接管,搞建政。下去当区长的,带一个班武装去墟镇张贴布告,找个宽敞的祠堂庙宇开印视事,分派保长们征粮收枪。每个乡村,很快建立起了支前办事处,地方上有点文化知识的年青人,归集到新政权旗下。干部逐渐多起来,保甲长们退出历史舞台。不久,乡村各级组建了以贫雇农为主的政权组织,新中国稳稳地扎牢了根基。北方干部们,为南方建政工作立下了首功。
  置身于异地他乡的北方干部,经历了因水土不服带来的痢疾、疟疾、疥疮、绣球风(阴囊溃烂),也逐渐习惯了南方阴湿的环境和以米饭为主的饮食。一些人在此生活工作了大半辈子,直到老死。他们的后代,成了典型的客家人,新一代客家子民。
  建政之初,危险无时不在。用老人们的话说,“当时土匪多如牛毛”。“土匪”曾于一天深夜潜入城里的专员公署,企图对专员行刺,幸被警卫战士发现,双方发生了一阵交火。八区区长带一名干部去赴任,墟市上,乡游击队(土匪武装)队员还公然背着枪在收税,见到新政府人员贴布告,脸上露着讪笑。夜里,区长和干部睡在一座祠堂,土匪来敲门,叫他们滚回城里去。那段时间,他们一晚要换几个地方睡觉。区中队成立时,混进了暗匪,县里押下来公审的匪首,半夜里逃之夭夭。尤为可怕的是,跟随区长的通讯员也被土匪收买,一次行走在山间,通讯员在区长身后拔枪欲打,区长其时刚好回身问事,见状,迅速下蹲,子弹从头顶飞了过去。那个通讯员见行刺失手,飞也似的的爬上山溜了。行署专员和八区区长是幸运的,一些干部战士则因匪患丧失了性命。一四四师征粮队一次遇袭,牺牲了两名战士。贸易公司徐指导员下乡,被土匪捉去惨杀。邻县一位区委书记被骗去县里开会,路上遇伏击身亡。
  剿匪的故事,时隔半个世纪后成为诱人的文学题材,剿匪的电视剧长盛不衰。我的家乡因地处雩山武夷两大山脉,又是赣闽两省的结合部,大山绵延,森林密布,溪涧纵横,便于“土匪”(不少是国民党正规军被打散的残部)藏匿。剿匪的事,持续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最后一个匪首于1959年夏捕获,剿匪工作才真正结束。老家在黑龙江省五常县的王正方老人,当年是481团的机枪教员,个子高大,枪法准,一次进山剿匪,宿营后,他睡了一觉起来小便,猛然看到河沟对岸的甘蔗地里有动静,便大喊一声“土匪来了!”土匪有好几百人,听到喊声,呜呜地吹响了牛角号。王正方抱起机枪,对冲过来的土匪猛打了一梭子,撂倒十几人,其他战士也纷纷开枪,土匪潮水一般退走了。在另一次剿匪中,王正方腿部中弹,伤愈后转业到地方工作。“腿伤了,”他说,“回不了北方了,只能在这儿讨老婆成家。”
  北方留下来的人为数不少,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但凡商业系统的百货公司、食品公司、副食品公司、石油公司、五金交电公司、土产公司、粮食系统的各粮所、直属库、粮油加工厂,运输系统的车队、公司、其负责人清一色由北方干部担任。这样的组织安排,算是对他们功绩的一种奖赏,也可说是一种酬劳。
  在解放区的蓝天下,北方人和南方人携手向历史的深处走去。



开心每一天!

1263

主题

8227

帖子

3万

积分

栏目嘉宾

翠微风韵休眠版主

Rank: 5Rank: 5

威望
2105
贡献
7164
金钱
11063
发表于 2014-11-12 15:46:34 | 显示全部楼层
赏读诗友佳作,祝福创作快乐!

点评

是楼主转发罗荣先生的散文。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11-13 22:56
姓名:杨祖新  地址:湖北省松滋市刘家场镇龙潭路9号001

5954

主题

3万

帖子

13万

积分

常务管理

翠微风韵常务管理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9868
贡献
31277
金钱
49322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4-11-12 16:33:17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佳作,三秋问好。

234

主题

628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737
贡献
6310
金钱
7624
发表于 2014-11-13 22:56:12 | 显示全部楼层
龙海 发表于 2014-11-12 15:46
赏读诗友佳作,祝福创作快乐!

是楼主转发罗荣先生的散文。

点评

也要学习欣赏!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11-14 15:15

1263

主题

8227

帖子

3万

积分

栏目嘉宾

翠微风韵休眠版主

Rank: 5Rank: 5

威望
2105
贡献
7164
金钱
11063
发表于 2014-11-14 15:15:56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角没遇到谁 发表于 2014-11-13 22:56
是楼主转发罗荣先生的散文。

也要学习欣赏!
姓名:杨祖新  地址:湖北省松滋市刘家场镇龙潭路9号00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4-6-2 22:2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