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精华39
注册时间2017-4-29
威望3300
金钱28585
贡献21844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威望- 3300 点
贡献- 21844 次
金钱- 28585 枚
 
|
发表于 2017-12-17 18:42:34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是用这篇文章说明律诗与科考的关系
一、
律诗的发展影响科举试诗
科举试诗以进士科为主,制举也试诗,《登科记考》中对于博学宏词科试诗题偶有记载,但制举试诗相关的资料保留下來的相对少得多。早期进士科考试考试主要试策,傅璇琮曾举出《唐会要》中的兩条记载說明唐高宗调露(679-680)、永隆(680-681)间加试杂文的转变。这兩条记载如下:
调露二年四月,刘思立除考功员外郎。先是进士但试策而已,思立以其庸浅,奏请帖经及试杂文,自后因以为常式。
永隆二年八月敕:……进士不寻史集,惟诵文策,铨综艺能,遂无优劣。自今以后,明经每经帖十得六已上者,进士试杂文两首,视文律者,然后令试策。
《登科记考》中也对此诏文有類似的纪錄,其言:「明法并书、算贡举人,亦量准此例,即为常式。」这裡所谓「加试杂文」应该是指试杂文成为较固定的常式而言。而「杂文」项目颇多,《登科记考》永隆二年条中徐松对「杂文」略有說明:
按杂文两首,谓箴、铭、论、表之类,开元间始以赋居其一,或以诗居其一,亦有全用诗赋者,非定制也。杂文之专用诗赋,当在天宝之间。
我们从《登科记考》的编年纪载中大致也可以看出这样的趋势。属于「杂文」的项目颇多,除徐松說的箴、铭、論、表外,诗、赋亦属杂文项目,其中以试「赋」最为常見,不过每年选考的杂文形式并不一样,以显庆四年(659)为例,进士科杂文试题是〈关内父老迎驾表〉和〈贡士箴〉6,光宅二年(685)进士杂文试题是〈九河铭〉与〈高松赋〉。表、箴、铭、赋皆为杂文试题,至于常态性试诗的时间较晚,开元年间只有二年(714)、十三年(725)、十九年(731)、二十二年(734)、二十六(738)、二十七(739)有关于试诗题及写作内容的记载,天宝年间则是四载(745)、十载(751)、十五载(756)有相关记载7,大歷以后之后的试诗题及诗作便有较常态性的纪錄了。
唐代诗歌的发达很容易被认为是受到科举取士的影响,严羽《沧浪诗话》說:
「唐以诗取士,故多专门之学,我朝之诗所以不及也。」若从科举考试的内容
与诗歌发展的脉络來看,这种說法便需要修正。科举试诗最早的纪錄是高宗凤仪四年(679)制举所试〈朝野多欢愉诗〉,前此都没有试诗的纪錄,而唐初以來科举考试主要试策,试诗是在高宗朝后期才开始的。我们从前文的研究中可知律诗格律大约是在高宗、武后时期奠定了新的、较固定的体式(换头律诗),在这一波律诗的高潮中,换头律诗取得了主流的优势,成为律诗最重要的意涵。考试需要一定的标准,律诗严明的格律正好符合这种需求。《册府元龟》载:「自国初以来,试诗赋、帖经、实务策五道,中间或暂更改,旋即仍旧,盖以成格可守,所取得人故也。」 虽然史实并非自国初以來即试诗赋,不过诗赋格律标准分明,有利于科场客观的需要则是事实。其实,科举试诗必须是要在格律发展成熟到一定的阶段,并且广范围社会接纳之后才有可能实施,而唐初科举试诗的实际情况正好說明了这个事实。从附表二的看來,诗赋入试的时间以盛唐以后为常,这应该就是受到初唐律诗蓬勃发展的影响所产生的结果。至少就初唐來說,并不是科举考试促进了诗歌的繁荣 正好相反律诗的繁荣使得科举考试越來越重视诗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