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727|回复: 17

且说《“诗避重字说”辨析》(修改版)

[复制链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0
发表于 2017-7-9 17:04: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且说《“诗避重字说”辨析》(修改版)[url=]转载[/url]                                                          2016-08-28 12:49:58                 


       最近看到一篇文章,叫《“诗避重字说”辨析》(以下简称《辨析》。见《中华诗词》2016年第6期。作者:李旦初)我认为这篇《辨析》至少有如下两条值得“辨析”——
       值得“辨析”的首先一条是:《辨析》说:“所谓‘诗避重字’,是指一首诗内不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同的字。此说的唯一依据,大概是毛泽东为他1935年所作的七律《长征》后来修改时加的一条自注:‘水拍:改浪拍。这是一位不相识的朋友建议如此改的。他说不要一篇内有两个浪字,是可以的。’”——所谓“唯一依据”云云,实在是信口开河了。我所掌握的相关资料不多,但是也有:(明)谢榛《四溟诗话》卷二说:“邴产最忌重字,或犯首尾声可矣。”(应按:1983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历代诗话续编•四溟诗话(卷二1165页)》作“两联最忌重字,或犯首尾可矣。”)(明)胡震亨《唐音癸籤•法微三》说:“古人诗有误用重韵、重字者,皆是失点检处,必不可借以自文。”(清)赵翼《瓯北诗话•诗病》说:“诗有一首中用重韵者。任彦昇《哭范仆射》一诗三押‘情’字,沈云卿‘天长地阔’一诗三押‘何’字,王维‘暮云空碛’一首两押‘马’字。‘一从归白社,不复到青门。青菰临水映,白鸟向山翻。’‘青’、‘白’二字,一首中重出。……在古人正不若是拘也。然究是诗中之病。”林正三《诗学概要•第八章修辞》说:“重出者同字相犯之谓,文家忌其相同,而变换字面以避重出,诗家于此尤甚。”《旧体诗指瑕》说:“近体诗应力避重字。”等等。如此这般,怎么能说毛的“自注”是所谓“诗避重字”说的“唯一依据”呢?
       值得“辨析”的另一条是:《辨析》说:诗词重字大体可分八类:(一)叠字。(如王维《渭城曲》:“客舍青青柳色新”。)(二)叠句。(李勖《如梦令》:“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三)顶真。(如白居易《寄潮州杨继之》:“相府潮阳俱梦中,梦中菏泽市穷通。”)(四)连动。(如杜甫《绝句漫兴》:“眼见客愁愁不醒。”)(五)连环。(如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六)对仗。(如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七)反复。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八)呼应。(如杜甫的《对雪》:“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应按:〔六〕对仗,其实就是〔一〕叠字以对仗形式出现而已。〔七〕反复,与〔五〕连环,其实也相去不多。) 经过以上一番的“分类”与“举例”之后,作者随而得出他所谓的“结论”:那就是“诗词重字是一种技巧、一种艺术。我们必须从‘诗避重字说’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创造性地去追求重字艺术的审美趣味,而不要作茧自缚。”——很显然,以偏概全了。所说诗词重字的八类,可以认为是诗词方面的八种修辞手法。从修辞的角度说,不言而喻,诗词是完全可以重字的。可是诗词的重字现象多种多样,哪么八类重字等等以外的许多无因无由的重字,你又该咋说呢?难道也是“一种技巧、一种艺术”?譬如——
       李嘉祐《王舍人竹楼》诗:“傲吏身闲笑五侯,西江取竹起高楼。南风不用蒲葵扇,纱帽闲眠对水鸥。”——此中的两个“闲”,是什么“技巧”?什么“艺术”?
       白居易《游仙游山》诗:“暗将心地出人间,五六年来人怪闲。自嫌恋著未全尽,犹爱云泉多在山。”——此中的两个“人”,是什么“技巧”?什么“艺术”?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诗:“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此中的两个“卧”,是什么“技巧”?什么“艺术”?
       真山民《泊舟严滩》诗:“……隔浦人家渔火外,满江愁思笛声中。云开休望飞鸿影,身即天涯一断鸿。” ——此中的两个“鸿”,是什么“技巧”?什么“艺术”?
       近体诗,一首七律只有56字,而一首五绝则更是只有20字,篇幅短,格律严,除有修辞等等作用者,重字还总是以少出现、不出现为是为好。刘勰《文心雕龙•练字》说:“重出者,同字相犯者也。《诗》、《骚》适会,而近世忌同。若两字俱要,则宁在相犯。”——诗毫无疑问当以旨意为主,“若两字俱要,则宁在相犯”,说得对着呢。但若不是“俱要”呢,不言而喻,自然还是不要“相犯”…… (2016.7)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10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7-9 17:30:05 | 显示全部楼层
避重字也不一概而论。规则的重字,为了加强语气,为了递进强调,故意重字者亦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0
 楼主| 发表于 2017-7-9 17:56:24 | 显示全部楼层
可重者,修辞性的,文中已举八条。不应重者,非修辞性的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3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7-9 21:02:37 | 显示全部楼层
“若两字俱要,则宁在相犯”,说得对着呢。但若不是“俱要”呢,不言而喻,自然还是不要“相犯”……
-----废话!

点评

请看清这是转帖,此人学问豈是你能企及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7-9 22:0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0
 楼主| 发表于 2017-7-9 22:06:32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17-7-9 21:02
“若两字俱要,则宁在相犯”,说得对着呢。但若不是“俱要”呢,不言而喻,自然还是不要“相犯”……
----- ...

请看清这是转帖,此人学问豈是你能企及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58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版主

律诗绝句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3089
贡献
13734
金钱
18887
发表于 2017-7-10 09:50:54 | 显示全部楼层
诗词重字是一种技巧、一种艺术。-----不能一概而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0
 楼主| 发表于 2017-11-22 09:43:31 | 显示全部楼层
李旦初,湖南安化人。 中共黨員。 現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華詩詞學會理事、山西省高校美學教學研究會理事、山西省古典文學學會名譽理事、山西省詩詞學會副會長。 曾任山西大學常務副校長,山西文化藝術專修學院院長、教授,山西省詩詞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 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著有著名的晉劇劇本《三上桃峰》(合作),專著《中國新詩流派》,詩詞集《嚶鳴齋詩稿》、《李旦初短詩選》(中英對照)、《李旦初詩詞》,主編《中國現代文學》、《中國當代文學》、《 山西當代詩詞選》,結集《李旦初文集》(12卷)。 《蝶戀花·詠林則徐》獲「回歸頌」中華詩詞大賽三等獎,《商海古韻四章》獲全國詩歌大獎賽二等獎,《紅豆歌》獲「紅豆相思節」詩詞大賽二等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0

主题

4849

帖子

1万

积分

栏目嘉宾

诗论国学特邀嘉宾

Rank: 5Rank: 5

威望
472
贡献
5189
金钱
5821
发表于 2017-11-23 20:00:3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写诗重字也多,常不以为病。重复得毫无美感,则能不重就不重。以后记得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1
发表于 2017-11-24 06:46: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三羊 于 2017-11-24 06:48 编辑

百度资料:

1952年元旦,罗元贞教授给毛泽东主席写了一封信,谈到他拜读《七律长征》的体会,认为第二句“五岭逶迤腾细浪”和第五句“金沙浪拍云崖暖”两句都用了“浪“字,重叠:“可否把第五句‘浪’字改为‘水’字?”而没隔几天,毛主席便亲笔给他写了回信。信中不仅接纳了他的建议,还批注:“浪拍改水拍,这是一位不相识的朋友建议如此改的。他说不要一篇内有两个‘浪’字,是可以的。”这一字之改,避免字的重复,避免了意境太“露”,不但使诗文增色,也表现了领袖做事认真、待人谦和的高尚精神。此事一经报载,立刻成为诗坛一段佳话。当时有几十家报刊盛赞罗元贞是毛主席的“一字师”,而罗元贞教授却说:“我何敢当?我深感不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0
 楼主| 发表于 2017-11-24 21:23:52 | 显示全部楼层
也谈“诗避重字说”
——驳李旦初“诗避重字说”辨析
张柏青
毛泽东同志曾同意诗要避重字。清朝的汪师韩在《诗学纂文》中,就批评杜诗“见愁汗马西戎逼”,与“将军切莫破愁颜”两句,他说:“愁字重出,为字句之‘字句之疵’。”《中华诗词》2002年第三期袁本良的文章,也说诗要“避复”。他们的这种观点是完全正确的,是毋庸置疑的。这是因为诗词是短小的文学形式,又是语言的艺术。重视遣词造句,精心琢磨提炼一字一句,使之准确、精辟、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这是写诗的起码要求,也是当前诗界的共识。
曾有诗人云:“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还有的诗人道,“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现代诗人臧克家也曾经说过,他为把诗写好,避免重复字句,曾为了一首八行小诗酝酿了一年。这就是说,凡是古今有成就的诗人都在遣词造句上狠下功夫。中华民族的字、词,如浩瀚的大海一样,用之不尽,取之不绝,而且同义词和近义词也是多多,要避免重字,一般地说是能够做到的。如果在一首诗中,重字连篇,不仅枯燥无味,而且令人生厌,那就算不得什么好诗。所以,诗必须力避重字,达到惜字如金。这样,才能写出好的诗篇,产生精品力作。
《中华诗词》在二0一六年第六期的“诗学新论”栏目里,发表了李旦初《诗避重字说辨析》。在这篇文章里,李先生却反其道而行之,提出自己的“高论”。李先生说:“所谓‘诗避重字’,此说的唯一根据,大概是毛泽东为他1935年所作的七律《长征》后来修改时加的一条自注:‘不要一篇内有两个浪字,是可以的。’ ”这就是说,毛泽东同意别人“诗避重字”的说法。接着李又说:“重字在律诗、绝句中出现的频率不亚于古风”。不难看出,李先生是不同意诗要避免重字的说法,主张诗不避重字。为此,遵照“百家争鸣”的方针,本人不得不与李先生商榷,即写诗要不要避免重字的问题。
第一, 毛泽东同意的及古今一些诗人“诗避重字说”不容否定
李先生开头就说,毛泽东的“诗避重字说”立论依据是站不住脚的。紧接着就把矛头指向了毛泽东的七律《长征》。李先生说,毛泽东《长征》诗原作中有两个“浪”字,后来把“浪”改为“水”。李先生认为,改了还不如不改好,“浪拍”显然比“水拍”更有声色。而我却觉得,“浪”改为“水”改得好。因为水是 “浪、波、澜”等字的总称,“水”字在诗中具有更强的概括力,用之准确。接着李先生又说,《长征》诗中还有两个“军”字、两个“千”字、两个“山”字,指责毛泽东“为什么没有改呢?” 其实,李先生根本不了解《长征》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写出来的。红军长征举世震惊,写这一历史事件必须真实可信,高度概括。诗中前一个“军”字,是说红军,军队的名称不可更改,后一个“军”字也是改不得,试问,能把“三军”写成“三兵”吗?前一个“千”字与上字“万”搭配,不可分割,后一个“千”字是说千里之雪,总不能说成是“万里”、“百里”吧。前一个“山”字须得与“千”字搭配,后一个“山”字是地名  ,地名能随便更改吗?毛泽东之所以没有改这六个字,是因为实在避无可避,避开了就违背了原意。这是毛泽东根据内容的需要,不得已而为之。请问李先生,你能找出更好的字来代替它们吗?《诗避重字说辨析》,是对毛泽东同意的及古今一些诗人主张“诗避重字说”的否定,是对事实地歪曲。不但我本人不同意,而且诗人、词家及广大诗词爱好者也是不允许的。他老人家的诗词是大气磅礴,奔腾豪放,一泻千里,惊天地,泣鬼神。特别是沁园春《雪》,更是举世无双,古今中外无与伦比,诗词写作首推毛泽东。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文艺界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就如一座明亮的灯塔,光照千秋。毛泽东的诗学理论岂容李先生任意指责和否定。
第二,不要混淆一般和特殊的关系
李先生说:“重字现象在历代诗中屡见不鲜,普遍存在。”无论是毛泽东同意的,还是古今一些诗人说的,都是从古今写诗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是完全正确的,是完全“站得住脚的”。其所指是就诗的整体而言,是一般性的说法。而在有的诗中有意使用重字,是律、绝中的特殊表现手法,也是诗的规则所允许的。前者是普遍现象,后者是特殊情况,也是很少的一部分。李先生无视这种区别,统统说成是“普遍存在”,这是以偏概全,混淆了二者的关系,偷换了概念,否定了一般,只取特殊。显然,这是对“诗避重字说”地误解,进而产生了谬论之说。为了证实这一观点,费尽心机地找出了一些古代诗人的诗句作为依据。他说:“白居易用‘东’韵的七绝34首,一篇内有重字者多达22首。”他进而推测,这些重字“取得了特殊的艺术效果。”按这种说法,律、绝的重字,不仅是一种正常现象,而且还能“取得特殊的艺术效果。”白居易的22首有重字的诗,只能有两种解释,一是白居易所处的唐代,正是格律诗从产生到定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对诗避重字还要求不太严格。二是这些重字可能是根据内容的需要,使用了不同的表现手法,这是一种特殊现象。因此,这样的例子不足为据,更不能为了证明自己的说法,不分青红皂白的给白诗抹黑。 所谓“重字屡见不鲜,普遍存在”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
第三,不可混淆近体格律诗与词和古风的界限
为了进一步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李先生以白居易的小令《长相思》为例,说这首小令一共用了15个重字,用来说明小令文字虽短,重字却多。之后,又以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和元代丁复的《月湾钓者歌》两首古风为例,来加以证明。他可能也知道这些例子不妥,无可奈何地说了一句“姑且不论”。按李先生这种说法,律诗、绝句与词和古风并无区别,只是叫法不同而已,使用重字的频率都是等同的。须知,近体诗有完备的格律,对字数、句数、平仄、押韵、对仗都有严格的规定,不能违背,违背了就不是近体格律诗,并且要尽力避免重字。近体绝句每首只限四句,除对仗以外,要求与律诗相同。词又名长短句,他比近体诗要求宽松多了,除了韵脚字不能押重字外,在词句中重字不限。古风是从五句起,长短不拘,不讲对仗,不讲平仄,不限重字,比词更加宽松。这些文体各有特点,各不相同,绝对不可混一而论,否则就出现了指驴为马的笑话。李先生为了多找一些否定“诗避重字说”的依据,竟然把词和古风上的重字,拿来作他“重字说”的论据,实在是荒唐的逻辑。这不但使人不可理解,连他自己都不能自圆其说。要想做一名合格的诗学理论家,首先必须搞清楚什么是近体律、绝?什么是词?什么是古风?如果连这些区别都不懂,那还有什么资格大讲诗学理论呢?须知,每个诗人都具有一定的诗学素质,不是任人欺骗的城下阿蒙。
第四,所谓的“八类”不能为据
    李先生为了否定“诗避重字说”,挖空心思地把诗不避重字归纳为八类。他说:“诗词重字不仅是一种正常现象,而且还是多样而巧妙的艺术表现手法。”李先生的说法,是一种狡辩和欺骗。前边我已经说过,“诗避重字说”是指律、绝中一般不应出现重字,并不包括格律诗中所使用的技巧和各种艺术表现手法。在一首诗中,巧妙地运用各种修辞方法和技巧,能使诗增强表现力和感染力。请看他的所谓“八类”:第一类,叠字。李先生所举这类例子是格律诗规则允许的,说明不了什么。叠字是诗、绝写作的特殊句式,诗中至少要有两个重字。它大致有两种类型:一是同字在句首重复,如《古诗十九首》中就不少见。二是同字在句中参差重复,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第二类,叠句。这主要是指词,以此当作依据来否定“诗避重字说”,是南辕北辙。他所举之例不都是词吗?第三类,顶真。这只是一种修辞方法,诗中出句的结尾话,是作对句的开头语,重字必然要出现,不能成为重字依据。第四类,连动。这是一种特殊句式,这种句式在一句中重字相连,重字就在所难免,不能拿来为据,所举的例子说明不了什么问题。第五类,连环。句中重字相间,也是一种特殊句式,李先生硬说成是所见的重字现象,并举例说明,这分明是强词夺理。第六类,对仗。这是另一种特殊表现手法,上句的重字和下句的重字不一样,平仄相对。这种写作技巧和运用,李先生也拿来作依据,所举之例,毫无道理,其说不攻自破。第七类,反复。这也是一种修辞方法,是对某种事物的强调,想要不出现重字是不可能的,并没有违反规则,李先生所举之例当然是多余的。第八类,呼应。这是一种前后照应的写作技巧,前、后有重字出现。李先生所举的例子,只能说明这是一种技巧,不能证实诗要有重字的问题。总而言之,李先生的所谓“八类”,都在律、绝规则所允许的范畴之内,是特殊句式或特殊手法,不能用来否定“诗避重字说”。李先生想要鱼目混珠,偷换概念,只能是自欺其人,达不到预期的目的,本人实在不敢苟同。必须重申:李先生所谓“八类”,是格律诗规则所允许的范围,而不是什么“新的发明创造”,以此为据是否定不了“诗避重字说”。黑的就是黑的,永远变不成白的,真理最后一定能战胜谬误,这是一条不可更改的定律。
    李先生最后总结说:“诗词重字是一种技巧,一种艺术。我们必须从‘诗避重字说’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创造性地去追求重字艺术审美趣味,而不要作茧自缚。”看看,这些语言是多么荒诞不经。必须指出,李先生所持的这种观点与“诗避重字说”是截然相反的。按着他这种说法,先贤们从写作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诗避重字的规则是错误的,只有他才是格律诗的真正主宰,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诗不避重字的创始人。
否定“诗避重字说”,不管什么诗,每首诗必须要有重字,而且越多越好,要创造性地使用重字,是李旦初先生的主张。按着这种说法去指导格律诗的写作,必将把中华诗词引向歧途,复兴的中华诗词必然走向衰败。因此,诗界的同仁必须认清这种谬论的本质,绝对不可受其蒙骗。必须遵循“诗避重字”的正确说法,对一首诗的每字每句,做到千锤百炼,斟酌尽善,尽量避免重字地出现,使语言准确、精炼地反映客观事物,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实现格律诗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完美统一。让历史悠久的中华诗词,在当今骚坛上大放异彩!
(此文已在《中华诗词》2017年第3期上发表,作者为肇源县老干部局退休干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0
 楼主| 发表于 2017-11-24 21:40:06 | 显示全部楼层
格律詩詞創作中的潛在規則--重字、重詞 (轉)
文章轉自:中國詩詞文學網 作者:河馬
在格律詩創作中,原則上講不應該重字或重詞,因為重複常常意味著意思和形象的雷同,意味著貧乏和單調。
但在古人詩中也有重字重詞現象,可歸納成幾個潛在的規則:
1、有時字、詞的重複,也可以起到反復強調以加強語氣的效果。 如:
《黃鶴樓》的前四句,中「黃鶴」二字,重複了三次,造成了語氣的活潑和詩句的空靈。
昔人已乘黃鶴去,
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
白雲千載空悠悠。
2、在某些情況下為了表示詩意的遞進而故意重複,則是完全必要的。 大致可分為三種形式:
其一、句中單字重複出現在一句中前後兩個短句。 如:
相見時難別亦難;
別時容易見時難。
其二、句中自設問答中的重複。 如:
君問歸期未有期。
其三、在句(聯)中的重複。 如:
去年今日此門中,
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
桃花依舊笑春風。
3、有時在全詩章法安排上,故意重複某些詞藻,相互作用,前後呼應,以突出主體思想的發展過程。 如:
梅雪爭春未肯降,
騷人擱筆費評章。
梅需遜雪三分白,
雪卻輸梅一段香。
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有梅無雪不精神,
有雪無梅俗了人。
日暮詩成天又雪,
與梅並作十分春。
避重字只是一種技巧,不是一種規律。
我們在創作中,使用這種技巧,儘量掌握分寸:
一是疊字句不算重字;
二是一句之中不避重字;
三是首聯或尾聯的出句和對句可用重字,以示勾連(這又分兩種情況:一是出句末字和對句首字勾連;二是出句中有一二字和對句的一二字相同)。
四是同形不同義的字也不算重字(有時會因為簡化字引起形同義不同的情況)。
但律詩的頜聯和頸聯因對仗緣故,限制較嚴,儘量不得重字的。
至於「詞」,雖原則上可不避重字。 但為了避免語氣單調和意象雷同,也儘量避之。 使用重字、重詞可參見上述意見。
個人見解,僅供參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发表于 2017-11-25 21:06:05 | 显示全部楼层
诗毫无疑问当以旨意为主,“若两字俱要,则宁在相犯”,说得对着呢。但若不是“俱要”呢,不言而喻,自然还是不要“相犯”-------这个正确。重不重字看需要,不重字当然好。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1修辞时用,文中已述;
2.强调时用
3.特殊的文体,如复字体、同头诗、二字连珠等,很多。
4.古风不避重字。例子太多
转载的文章很有参考价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32

主题

3550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329
贡献
4178
金钱
6053
发表于 2017-11-26 19:19:54 | 显示全部楼层
私人意见是,当避则避,能避则避,不宜避则不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2

主题

5822

帖子

2万

积分

常务管理

沧浪诗人诗苑常务管理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686
贡献
6226
金钱
7156

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7-12-12 07:49:2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才是有意义的诗论,提起
明月清泉自在怀,荷塘蛙鼓引诗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6

主题

4107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486
贡献
6411
金钱
9920

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

发表于 2017-12-12 08:07:3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律诗忌重字,绝句似乎不大忌,不能拿绝句例子说律诗。

点评

重字 詞語解釋 (1).重疊的字。 清 趙翼 《陔餘叢考·重字二點》:"凡重字,下者可作二畫;始於《石鼓文》,重字皆二畫也。 後人襲之,因作二點;今並有作一點者。 " 清 俞樾 《古書疑義舉例·以一字作兩讀例》:"古書遇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2-12 09:0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0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2 09:02:46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17-12-12 08:07
律诗忌重字,绝句似乎不大忌,不能拿绝句例子说律诗。

重字
詞語解釋
(1).重疊的字。 清 趙翼 《陔餘叢考·重字二點》:"凡重字,下者可作二畫;始於《石鼓文》,重字皆二畫也。 後人襲之,因作二點;今並有作一點者。 " 清 俞樾 《古書疑義舉例·以一字作兩讀例》:"古書遇重字,多省不書,但于本字下作二畫識之。 "
(2).指同一首詩中重複的字。 近體詩因篇幅短,格律嚴,尤忌一篇中同字重複,否則即謂某字犯重,成為疵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19 13:0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