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华诗词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金筑子

从《文镜秘府论》可知沈宋只是推广提倡近体诗型

[复制链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31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7-5-17 20:13:54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17-5-17 20:05
那么说你是被针叶林赶去吃八仙桌的?还是自己像苍蝇一样闻到味赶去的?

香港诗坛批准什么人可以自己出钱去吃八仙桌,自有它的标准!这标准是金筑子可以去,针叶林不能去!特朗普的标准是习大大可以去,蔡英文不能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0

主题

1740

帖子

951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016
贡献
2251
金钱
3495
发表于 2017-5-17 21:32:2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三羊 发表于 2017-5-17 19:13
问题是:依据现有可见史料,找不到沈宋【定型】的任何证据!
皇帝诏令科举试律诗时,沈宋并未【居于权力要 ...

永隆二年考的杂文是不是律诗,没有可靠证据。
      “在沈宋知贡举的神龙以前,未见‘律诗’之称,而其后律诗、古体、往体之别则屡见载籍。”(聂永华《初唐宫廷诗风流变考论》)清人钱良择《唐音审体》云:“唐人自沈宋而后,应制皆律诗也”。
      可见沈宋才开始考律诗。

点评

永隆二年考的杂文是不是律诗,没有可靠证据。 “在沈宋知贡举的神龙以前,未见‘律诗’之称,而其后律诗、古体、往体之别则屡见载籍。”(聂永华《初唐宫廷诗风流变考论》)清人钱良择《唐音审体》云:“唐人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5-17 21:3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7
发表于 2017-5-17 21:33:58 | 显示全部楼层
刚刚 发表于 2017-5-17 19:29
整楼多是脏话,可称之为垃圾站。

此楼三羊比较文明,坚持。

这回可要大声谢谢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7
发表于 2017-5-17 21:35:20 | 显示全部楼层
图书府吏 发表于 2017-5-17 19:30
老金能说到问题症结,沈宋安知不是花钱捐的考功员外郎,而李峤李乂又安知不是怕花钱只做到修文馆学士?遂 ...

李峤李乂的官职,高于沈宋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7
发表于 2017-5-17 21:37:39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17-5-17 19:53
三羊反王力也够力,怎么吃不成八仙桌?请教一下金筑子吧~

王力说东你说西,打着红旗反红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7
发表于 2017-5-17 21:39: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三羊 于 2017-5-17 21:42 编辑
图书府吏 发表于 2017-5-17 21:32
永隆二年考的杂文是不是律诗,没有可靠证据。
      “在沈宋知贡举的神龙以前,未见‘律诗’之称,而其后律诗、古体、往体之别则屡见载籍。”(聂永华《初唐宫廷诗风流变考论》)清人钱良择《唐音审体》云:“唐人自沈宋而后,应制皆律诗也”。
      可见沈宋才开始考律诗。
百度资料:
唐宋 时科举考试项目之一。《新唐书·选举志上》:“乃诏自今明经试帖粗十得六以上,进士试杂文二篇,通文律者然后试策。” 宋王谠《唐·补遗四》:“又旧例:试杂文者,一诗一赋,或兼试颂论,而题目多为隐僻。”《续资治通鉴·宋真宗天禧元年》:“诏:‘自今特旨召试者,并问时务策一道,仍别试赋论或杂文一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0

主题

1740

帖子

951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016
贡献
2251
金钱
3495
发表于 2017-5-17 21:43:1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估计永隆二年即便考试贴诗,也是齐梁体一类,到沈宋时制订了有章可依的律诗,试贴诗才改考律诗,当然一开始格律抓得不严,到中晚唐才渐趋严格。
      赵执信《声调谱》说:開元天寳之間鉅公大手頗尚不循沈宋之格至中唐以後詩賦試帖日嚴古近體遂判不相入然盛唐諸公詩亦無四句純律者今人不得藉口也

点评

科举试律诗,初唐、盛唐、中唐、晚唐的格律(声律),并无区别! 三羊考证过李世民、王绩、四杰、李乂、苏颋等很多诗人的作品尤其是宫廷文化圈的应制帖,其声律都是高度吻合科举省试贴的声律标准的! 尤其是李乂。五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5-17 21:57
科举考律诗或格律诗,是一定的。你笼统说的齐梁体,是否就是永明体呢? 【到沈宋时制订了有章可依的律诗】,这又有相对可信的史料证明呢?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5-17 21:48
唐朝杜佑《通典》:“永隆二年(681),考功员外郎刘思立建言,明经多抄义条,进士唯诵旧策,皆亡实才,而有司以人数充第。乃诏自今明经试帖粗十得六以上,进士试杂文二篇,通文律者,然后试策。” 永隆二年(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5-17 21:4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7
发表于 2017-5-17 21:45:15 | 显示全部楼层
图书府吏 发表于 2017-5-17 21:43
我估计永隆二年即便考试贴诗,也是齐梁体一类,到沈宋时制订了有章可依的律诗,试贴诗才改考律诗,当然一开 ...

唐朝杜佑《通典》:“永隆二年(681),考功员外郎刘思立建言,明经多抄义条,进士唯诵旧策,皆亡实才,而有司以人数充第。乃诏自今明经试帖粗十得六以上,进士试杂文二篇,通文律者,然后试策。”


    永隆二年(681)八月朝廷颁布《条流明经进士诏》,诏令云:“自今已后,考功试人,明经每经帖试,录十帖得六已上者,进士试杂文两首,识文律者,然后并令试策。”


    高宗开耀二年(682)壬午科考,主考官为刘思立。沈佺期(656—715),上元三年(676)20岁第进士,垂拱元年(685)29岁,释褐为接任元兢的协律郎。其高宗开耀二年(682)时,沈佺期26岁,还未踏入仕途,处于进士及第之后的待岗期间。沈佺期长安二年(702)任主考,宋之问景龙三年(709)主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7
发表于 2017-5-17 21:48:52 | 显示全部楼层
图书府吏 发表于 2017-5-17 21:43
我估计永隆二年即便考试贴诗,也是齐梁体一类,到沈宋时制订了有章可依的律诗,试贴诗才改考律诗,当然一开 ...

科举考律诗或格律诗,是一定的。你笼统说的齐梁体,是否就是永明体呢?
【到沈宋时制订了有章可依的律诗】,这又有相对可信的史料证明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7
发表于 2017-5-17 21:57:01 | 显示全部楼层
图书府吏 发表于 2017-5-17 21:43
我估计永隆二年即便考试贴诗,也是齐梁体一类,到沈宋时制订了有章可依的律诗,试贴诗才改考律诗,当然一开 ...

科举试律诗,初唐、盛唐、中唐、晚唐的格律(声律),并无区别!
三羊考证过李世民、王绩、四杰、李乂、苏颋等很多诗人的作品尤其是宫廷文化圈的应制帖,其声律都是高度吻合科举省试贴的声律标准的!
尤其是李乂。五七律的合律比10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大中华诗词网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8-10 19:4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