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华诗词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68|回复: 2

[诗词理论] 张采庵与“采律”

[复制链接]

2873

主题

3万

帖子

13万

积分

管理员

大中华诗词论坛副站长

Rank: 9Rank: 9Rank: 9

威望
7331
贡献
33013
金钱
53074

终身成就奖特别贡献奖元老功臣勋章

发表于 2016-4-19 08:59: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张采庵与“采律”
龚伯洪

编者按:近日,龚伯洪及《文史纵横》发表“张采庵与采律”一文,是继劳力先生所著的“采律传习录”一书去年发行后,第一人在报刑介绍“采律”。      
张采庵律诗因有其自身特色,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被人称为“采律”。报人、学者、诗家刘逸生评论釆庵诗曰:“采庵古近体均所擅长,而近体尤为特出。一韵之立,腾挪变化而不知其所起止,一章既成,而严谨整密如大将御军。夫挟堂堂之阵而变化无端,取古人之法而出新技,自非智勇不能。读春树人家诗者,当于此等处细味之。”      
至于《釆律》的具体特色多在坊间传习,未形成文字论述,采老亦不鼓励学他。但门人创作多有遵循继承。今劳伯洪兄的简介叙述,堪弥补此缺,有利大众对“采律”的认识。     
在广州当代诗词坛中,张采庵是民国时已扬名的诗人。20世纪80年代诗词复兴时,他是推动广东诗词发展的突出人物之一。他的事迹收入广州市政府地方志编委会编纂的、广州出版社2012年12月出版的《广州市志(1991—2000)》中。这是当代广东诗人收入地方志中同时记及其诗艺的第一人。该志中记:“张采庵(1904—1991),名建白,以号行,室名春树人家,广东番禺紫坭人。……1981年,77岁的他应广州荔湾区政协之邀,参与筹建荔苑诗社。次年成立,是改革开放后全国第二个、广东第一个注册的诗词研究团体。之后他历任荔苑诗社社长、荔湾区政协诗书画室副主任、荔湾区文联委员、广东中华诗词学会常务理事、广东楹联学会副会长、广州诗社副社长等职。张采庵一生钟情于传统韵文的研究与创作。20世纪30年代,曾与柳亚子、陈荆鸿等名家诗词唱酬,其诗古近体均擅,清丽脱俗,尤以律诗格律严谨、讲究用字而独具一格,人称‘采律’。……”
        但是,张采庵先生(人称“采老”)没有留下论述律诗的专著。究竟“采律”有什么特色?志中说的“格律严谨”好理解,但不算独特;“讲究用字”则令人不易理解。而问到诗词界好手及采老门下弟子,也说不出“采律”独具一格之所以然来。直到最近,笔者看到采老的入室弟子、今已年过八旬的劳力先生著的《采律传习录》(下称《采律》),才逐渐解开此谜团。
       劳力在总结“采律”的理论时说:“张建白(采庵)老师对律诗的贡献在于:第一,在律诗的形式方面,既继承了我国律诗格律的优良传统,又能运用我国近代、现代语法修辞学的知识,对律诗格律上的各种毛病,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创作出当代格律完美的律诗;第二,在律诗内容方面,他既坚持我国诗论的优良传统,又能运用近代、现代形象思维的艺术规律和创作方法,创出具有高境界和富有诗味的律诗。”
      劳力这本《采律》有不少研究心得,是师从张采庵6年后,研究了20多年、写了3年的成果,对初学诗词者或已小有所成的诗爱者,特别是替人改诗者,均大有裨益,但因劳老先生此书是传与习,全书有15万多字,也会令读者觉得“累赘”。为了让一般诗词爱好者容易理解,本文试从劳力书中丰富的资料与论述中,浓缩成较简短的文字,集中阐述“采律”的特点。
       “采律”的定义可以这样理解——
         张采庵创作律诗,在融汇古今诗艺理论中形成格律严谨,特别是第二、三联运用字、词、句、韵、意均有法度的特色,故人称其律诗为“采律”。
        下面展开略谈。整体上有起、承、转、合的格局。采老对劳力说:“这不是我的发明,而是古已有之。这些精华应该继承下来。元朝的诗论家杨载的《诗法家教》作过详细说明,可找来细读。”此可见采老继承传统(他还推荐了十多种前人论诗著作给劳力参考)。
          至于格律严谨方面,采老总的要求也是继承前人的理论:句式不失律、不出格、不犯孤平;格律不失粘、不失对、不犯“三平脚”;押韵不押错韵、不出韵、不趁韵、不黐韵、不押俗韵。
        在字、词、句方面,采老认为:字,避免用字不当、用字过实、用字重复,同一首诗忌用同义字或近义字;词,不用错词,不重复用词,同一首诗不应有两个同义词组或近义词组,避用陈俗词组;句,忌太实,忌稚弱,忌散漫,忌冗赘,忌句意重复。
        以上这些都是前人诗论中谈过的。律诗中间两联的法度,则是“采律”理论中的重点,也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采老融汇古今理论的整合创新。劳力说得好:“采老能够在系统总结律诗格律优点的基础上,运用现代语法修辞学的知识,提出全面克服律诗中的合掌、平头、断腰、合脚、内外同科等问题。”
       《采律》书中举了不少例子,其中两个是针对古代名诗人之作。唐代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即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获秋。”此诗为古代诗人盛赞,但张采庵认为:“此诗呆滞之至,而(被)称压倒元白之作,可知古人漫不顾此。今我看来,是不足为法的。然今人尚有许多不知此道也,尤以近日主张破格律之名公巨卿们,更不识此,只求便己,遂借古人为口实。我持此说,接受者不少,我亦不强求人知,只是我行我素而已。”(见1990年11月23日写给劳力的信)这是因为此诗犯了“折(断)腰”毛病——三四句与五六句的第五个字均用了同类词,两联的后三字词字均为1—2式。
       又如唐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共来百粤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张采庵指出:这是一首很多人称赞的充满感情的好诗,但在诗艺上分析则是句式雷同,十分呆板,中间两联“平头”(头二字是同类词组),末三字词序均是2—1式,这是“合脚”。
       劳力又特别提到采老指出颈联(五六句)需与颔联(三四句)“撑开”之说。这是立意的运用,是前人说的起承转合中“转”的立意技巧。“撑开”一语,是通俗的说法,易于为一般人理解。
       至于押韵方面的阴平阳平相间,则是“采律”最突出的特点。
      诗词的押韵,有人主张坚持用平水韵,有人主张可用词韵,有人主张押新韵,有人主张用普通话韵,这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乃至更早便有争论,至今仍然争论不体。张采庵说:“对于用韵,我的观点趋于保守,还是沿用平水韵较妥。在国家未正式颁布统一用韵之前,我仍沿用平水韵写近体诗。”
       当劳力问到:“押韵的阴平与阳平互相交错,无疑是增加音乐美或音律美,然则是否都要如此?”张采庵答道:“并不一定如此,否则又多了一套镣铐,惹人咒骂。但我是必阴阳相间的(除一二句),有人称为‘采律’,实则是向广东民歌学来的,比如南音、木鱼、后期粤讴,莫不如是!不少人学我,但我绝不叫人学此,因为古人所无也。”采老又说:“亦不必太拘泥于阴阳平相间。假如一定要阴阳相间,则在乎作者的支配调动手段。勿太固执于原来的作意,大可以换意换韵嘛。”
       至于说到诗味,采老说的理论其实前人或当代诗评家也说过,但采老说得务实些,本文不赘。
       采律的理论,如今不少诗词高手不觉新鲜,但重温一下,对粗通诗词者仍有稗益。数十年前张采庵自成一格的传统基础上的创新,是值得我们永远纪念的。
       最后,录张采庵七律《答人问诗》作结:“陈篇微火夜深深,百感无端入苦吟。就履有人甘削足,抱琴何处待知音?月中两戒山河影,露下千年翰墨林。尽得风流殊不易,为他憔悴至如今。”

作者简介:龚伯洪,笔名白鸿,1942生,籍贯广州。广州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原广州市地方志研究所副所长。现任岭南诗社副社长,《岭南诗歌》报主编。

有死法,不可無活詩。但有活潑潑的詩,法于我何有哉。

395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功勋诗友

Rank: 3Rank: 3

威望
7453
贡献
13899
金钱
27197

元老功臣勋章

发表于 2016-4-19 11:10:33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学习,上午好
壯懷自未輸幷俠,浪跡人曾慕楚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主题

319

帖子

1644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45
贡献
434
金钱
601
发表于 2016-4-25 14:31:38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学习,欣赏,赞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大中华诗词网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7-31 23:5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