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诗歌的音韵美(七) 许学夷《诗源辩体》云:“梁陈古、律混淆,迄于唐初亦然。至陈子昂而古体始复,至杜、沈、宋三公,而律体始成,亦犹天地再判,清浊始分,四子之功,于是为大矣。”(杜维沫校点:《诗源辩体》,第十三卷,第146页)
近体诗或者称为今体诗的定型,是初唐诗歌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整个中国诗歌史上的一件大事。近体诗的产生,由原来严格区分四声朝着四声二元化的方向发展,由原来只讲一联之内的声律关系发展成讲求联与联之间的声律关系,即所谓“粘式律”的提出。
近体诗发端于永明体,而永明体就是诗歌和音乐相结合的产物。沈约等人提出的以“四声”、“八病”为主要内涵的声律说,不仅是为了方便诵读,也是为了方便入乐。永明体是沈约等人根据民间歌者以字声行腔的经验而作、的一种新体诗,其核心内涵是“以文章之音韵,同弦管之声曲”,意谓通过音酌合理安排便可写出合乐诗歌,其巨大意义在于为那些不擅长音乐的人找到了一种简单的、便于合乐的作诗方法。(参见吴相洲先生《中国诗歌通史·唐五代卷》)
由上面论述可见古诗或称古风或称古体诗的声律特色如下:
第一、古体诗是通过“四声”的交替来构建声律美的。
何为“四声”?指平、上、去、入四声。由于其调值估计已经失传,我们只能通过韵谱来估略。根据元和韵谱和玉钥匙歌诀中的说法,推断出:平声可能是一个平调,上声是一个升调,去声是一个降调,入声是一个促调。
第二、所谓“八病”,主要是指要避免古体诗声律的八个特色:
1﹒平头
五言诗的第一、二字不能与第六、七字(下句第一、二字)声调相同。不然就犯了平头的毛病。如:“芳时淑气清,提壶台上倾”。“芳”与“时”、“提”与“壶”同是平声字,这就是平头。
2﹒上尾
五言诗的第五字(即出句最后一字)与第十字(对句最后一字)不能声调相同。不然就犯了上尾的毛病。如乐府中: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草”、“柳”都是上声,犯了上尾的毛病。
3﹒蜂腰
顾名思义是两头大,中间小。指五言诗一句内第二字与第四字的声调不能相同;或第二字与第五字不能同是浊音声母而第三字是清音声母,不然就犯了蜂腰的毛病。如: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汉乐府诗《饮马长城窟》)“从”、“方”都是平声字,“我”、“鲤”又都是浊音字,中间的双则是清音,读起来两头重,中间轻,这就是犯了蜂腰的毛病。
4﹒鹤膝
对于这一条各文献说法不一,拣录两条:
其一:五言诗的第五字与第十五字的声调不能相同。其二是与蜂腰第二点正好相反。这一点,《杜诗祥注》中有简略的说明,但并不详尽。
5﹒大韵
指五言诗两句之内不能有与韵脚同一韵部的字。如:汉乐府:“胡姬年十五,春日独当垆”( 汉代辛延年《羽林郎》)。“胡”与“垆”同韵部,则是犯了大韵的毛病。
6﹒小韵
五言诗两句各句之间不能有同属一个韵部的字。如:古树老连石,急泉清露沙(唐代温庭筠《处士卢岵山居》)。“树”与“露”,连与泉同韵部,则是犯了小韵的毛病。
7﹒旁纽
对于这一条不甚了解,只能将《诗话》中的大意写下来,用原例,且不知出处:指五言诗中两句各字不能同声母。比如:鱼游见风月,兽走畏伤蹄。“鱼”与“月”的声母同属古音疑纽,这就犯了旁纽的毛病(另外“兽”与“走”同韵,犯小韵)。
8﹒正纽
五言诗两句内不能杂用声母、韵母相同的四声各字。比如:梁简文帝诗“轻霞落暮锦,流火散秋金”。“锦”与“金”声母韵母相同,只调不同,这就是正纽的毛病(“流”与“秋”小韵)。
1.根据我读古体诗的体会还有一句之中两个特色没有归纳进来 1﹒三平尾 五言诗的第三、第四、第五皆为平声,这也是古诗或古风的一个特色。如 宿帆震泽口,晓渡松江渍。(宋之问《夜渡吴松江》) 悠悠西林下,自识门前山。(王维《崔濮阳兄》) 圣人赫斯怒,诏伐西南戎。(高适《李云南征蛮诗》) 腰间带两绶,转盼生光辉。(崔颢《古游侠》) 山林二缁叟,振锡闻幽声。(刘膏虚《登庐山峰顶寺》) 离筵对寒食,别雨乘春雷。(卢象《送綦毋潜》) 上面古风的第二句皆是三平尾。 夜静天萧条,鬼哭夹道傍。(岑参《武威送刘单判官》) 夜夜闻悲笳,征人起南望。(崔融《关山月》) 上面古风的第一句皆是三平尾。
2﹒三仄尾 所谓“仄”,就是不平的意思,又叫则,它包括“上”、“去”、“入”三声。五言诗的第三、第四、第五皆为仄声,这也是古诗或古风的一个特色。如 古岸生新泉,霞峰映雪谳。(钱起《仲春晚寻覆釜山》) 兼问前寄书,书中复达否?(刘奋虚《送韩平兼寄郭微》) 欲验少君方,长吟大隐作。(卢纶《奉陪侍中游石笋溪》) 回首碧云深,佳人不可望。(权德舆《晚渡扬子江》) 上面古风的第二句皆是三仄尾。 峰峰带落日,步步入青霭。(刘长卿《陪元侍御游支硎寺》) 东溪一白雁,毛羽何皎洁!(李建勋《白雁》) 邀欢日不足,况乃前期长!(皇甫冉《之京留别刘方平》) 谁言魏阙下,自有东山幽!(郎士元《题刘相公三湘图》) 上面古风的第一句皆是三仄尾。
2.根据我读古体诗的体会还有两句之间的两个特色没有归纳进来
1﹒拗对
白云惭幽谷,清风愧泉源。(张说《杂兴》)
寒夜天光白,海静月色真。(王昌龄《送十二兵曹》)
危径数万转,数里将三休。(王维《自大散以往》)
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丘为《寻西山隐者不遇》)
像例一“云”与“风”,例二“夜”与“静”,例三“径”与“里”,例四“尽”与“必”这在近体诗中是“不对”的。但在古风中常见。再如:
一射百马倒,再射万夫开。(颜真卿《赠裴将军》)
绿笋总成竹,红花亦成子。(崔曙《古意》)
但见万里天,不见万里道。(孟云卿《古别离》)
去年桑乾北,今年桑乾东。(刘湾《出塞曲》)
像例一中的两个“射”、 例二中的两个“成”、例三中的两个“见万里”、例四中的两个“年桑乾”, 在近体诗中是“不对”的。但在古风中常见。
2﹒拗黏
张说《奉陪登南楼》
君子每念春,江上共流眄。远水林外明,近岩雾中见。
终日西北望,何处是京县?屡登高春台,徒使泪如霰。
上例“日”与“岩”失黏,“登”与“处”失黏。“君子”“终日”两联都用拗对。
陈子昂《答洛阳主人》
平生白云志,早爱赤松游。事亲恨未立,从官此中州。主人亦何问,旅客方悠悠。方谒明天子,清宴奉良筹。再取连城璧,三陟平津侯。不然拂衣去,归从海上鸥。宁随当代子,倾侧且沈浮。
上例“亲”与“爱”失黏,“然”与“涉”失黏。“事亲”、“ 方谒”、“ 不然”联都为拗对)
孟浩然《奉寄韦太守涉》
荒城自萧索,万里山河空。天高秋日迥,嘹唳闻飞鸿。
寒塘映衰草,高馆落疏桐。临此岁方宴,顾景问悲翁。
故人不可见,寂寞平林东。
上例“高”与“里”,“塘”与“唳”,“人”与“景”,都失黏。“临此”一联是拗对。
韦应物《同元锡题琅琊寺》
适从郡邑喧,又兹三伏热。山中清景多,石罅寒泉洁。
花香天界事,松竹人间别。殿分岚岭明,磴临悬壑绝。
昏旭穷陟降,幽显尽披阅。嵌骇风雨区,寒知龙蛇穴。
情虚澹泊生,境寂尘妄灭。经世岂非道?无为厌车辙。
上例“香”与“罅”,“分”与“竹”,“旭”与“临”,都失黏。“适从”、“殿分”、“昏旭”三联都是拗对。
综上所述,像散曲中的三平句式、三仄句式不正源于古诗或古风或古乐府的三平尾、三仄尾吗?而拗对、拗黏,同字对偶不都是散曲常用的手法吗?
下面言归正传,谈一谈近体诗的音韵美。下面我们来看一看唐诗
杜甫《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韵)。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韵)。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韵)。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韵)。
韵脚“深、心、金、簪”同属平声“侵”韵。
就音韵而言,近体诗有什么特点呢?
第一、一韵到底,不许出韵。如王维《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韵)。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韵)。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韵)。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韵)。
韵脚“秋、流、舟、留”同属平声“尤”韵。
第二、中唐以后,发生了变化,首句往往借用邻韵。七绝如宋代欧阳修《田家》:
绿桑高下映平川(邻韵),赛罢田神笑语喧(韵)。
林外鸣鸠春雨歇,屋头初日杏花繁(韵)。
“川”下平“一先”韵,“喧”、“繁”上平“七元”韵。七律如宋代晏殊《寓意》:
油壁香车不再逢(邻韵),峡云无迹任西东(韵)。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韵)。
几日寂寥伤酒后,一番萧索禁烟中(韵)。
鱼书欲寄何由达,水远山长处处同(韵)。
“逢”平上“一东”韵,“东、风、中、同”平上“二东”韵。
隔句韵律绝,通常是不押韵的。古人写近体诗第一句借用邻韵,比起通常是首句不押韵的律诗,律绝更具音韵美。唐人例句不多,但宋人就蔚然成风了。所以清代钱大昕在《十驾斋养新录》卷十六借韵条说“五七言近体第一句。借用旁韵,谓之借韵。”后人就按钱大昕的说法将以上两例的现象称之为“借韵”。
借韵是有条件的。它们必须是韵书里排列相近而音又相似的韵。王力老先生将它们分为八类。我在网上有较为详细的说明,在这里就不再叙述了。
第三、多用平声韵。近体诗用平声韵较为常见,用仄声韵的很少。仄声近体诗中多半也是五言绝句,七言律绝,特别是七言仄律更是少得可怜。仄声近体诗五言绝句,如刘长卿《方外上人诗》:
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韵)。
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韵)。
“住”、“处”为仄声韵字。又如柳宗元《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绝”、“灭”、“雪”为入声“九屑”,首句入韵。
据不完全统计,如果写古风的人为1,那么,写近体诗的人是写古风的人50倍以上,填词的约15倍,作曲的约5倍。为什么写近体诗的人最多并且质量最高呢?恐怕跟近体诗格律最减、入门最易、声律最佳、音韵最美有关。就音韵而言,唐代的近体诗对韵脚的要求可谓最严格,唐人吟诗主要依唐韵。而《唐韵》有195个韵部,韵部越多,则韵脚越少,再加上唐人吟诗是用本韵,一般除首句外不用通韵,因此它更具音韵美。现在,我们吟诗,一般用平水韵,平水韵也有106个韵部。纵观我国的音韵史,《中华新韵》韵部最少。韵部最少,则韵脚最多。相比之下,我认为用《中华新韵》吟诗,音韵美要差一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