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诗歌的音韵美(三)
远古歌谣的押韵
谈到传统诗歌音韵美,不能不涉及到原始歌谣以及夏、商诗歌。我认为,我国的原始艺术是诗、歌、舞三位一体的综合艺术,其中的诗就是原始歌谣,我
国古代的原始歌谣,经历了由二言到四言、由一拍到二拍的演变,发展痕迹较
为明显。
现今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歌谣,是载于《吴越春秋》卷九的《弹歌》:“断竹,
续竹,飞土,逐肉。”相传这首歌谣作于黄帝时期,虽然断代未必十分准确,但从内容和形式上看,它产生的年代确实很古老。这首歌谣从内容来看,叙述由砍竹制作弹弓到猎取野兽的全过程,反映的是先民的劳动生活。从语法来看“断”、“续”是动词的使动用法,意思为将竹砍断,再把竹接起来,首两句为承接关系。“飞”也是动词的使动用法,意思为让弹子飞起来,即射出去。弹子飞起来的目的是狩猎,即“逐肉”。前两句与后两句是目的关系;后两句“飞土”,“逐肉”也是目的关系。从修辞来看“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四句皆为动宾关系,两两对仗工稳;前两句的韵脚“竹”与“竹”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从音韵来看全诗四句、八言,每句两个字,句句押韵;“竹”与“竹”为重韵,这在元代的散曲中常见。由此可见,这可能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二言体诗,演唱时每句一拍,全诗四拍。这是中国最原始的诗体。
继二言诗之后出现的是三言诗,相传产生于虞舜时代的《赓歌》就是三言
体诗,全诗如下:
股肱喜哉,元首起哉,百工熙哉。
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
元首丛脞哉,股肱惰哉,万事堕哉。
这首诗载于《尚书·益稷》,虽然最终写定时可能有后人的增饰润色,但它确实是一首原始歌谣,用来歌颂虞舜的功绩,末章还有讽谏的句子。全诗除末章首句是四言外,其余都是每句三个实词,句尾一个虚词,按每句诗的实词数量计算,是一首三言诗。三个实词加上一个虚词,每句诗是二拍。全诗共三章,每章三句,句句押韵,韵脚极密。
先周时期还有四言的原始祝辞和咒语,请看《礼记·郊特牲》所载的相传
是伊耆氏的《蜡辞》:
土返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关于伊耆氏所处的时代,郑玄注:“伊耆氏,古天子也。”《释文》称:“或云即帝尧是也。”伊耆氏,虚拟之称。伊,指示代词,谓那个。耆,本指年高,这里指古老。伊耆氏:谓那个古老的时期。伊耆氏所处的时代较为古远,相传蜡辞
从那个时期开始。蜡是祭祀与农业相关的多种神灵,上述《蜡辞》就是在祭祀
中所用。这四句蜡辞除末句外,其余三句均是四言。但是,这三句各为四言的蜡辞,和后代的四言诗句尚有较大差异。《蜡辞》表达先民的心理期待,同时对于祈祷对象又带有命令语气,从祭祀的礼仪氛围来看,《蜡辞》应当是以这样的语气道出:
土,返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按照这种方式道出的《蜡辞》,首句和第二句是一言和三言的组合,两句对偶还工稳,“其”与“其”反复。第三句是两个二言组合,第四句是二言和三言组合。除了第三句外,其余各句都没有遵循整拍律,第一、二句全是半拍,第四句是整拍加半拍。可是,如果各句中间不断开,而是连读,那么,前三句就都成了四言诗句。由此可见,一言和三言的组合,也可以生成四言诗。从音韵的角度来说,也是句句押韵。这种句式多变,也极像后来的散曲手法。 综上所述,我们的祖先,早在远古就知道用对偶、反复的修辞手法,用灵活多样的句式变化,特别是用密集的韵脚来构建音韵美,这极像散曲手法的远古诗歌,是散曲吗?当然不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