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18|回复: 5

儿皇帝的无奈

[复制链接]

1563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论坛元老

大中华诗词论坛功勋诗友

Rank: 6Rank: 6

威望
2695
贡献
12454
金钱
19956

中坚诗友勋章功勋诗友奖章

发表于 2014-8-14 23:23: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儿皇帝的无奈




中国历史上,有个非常出名的儿皇帝,石敬瑭,提起他,现代学者对是给扣上了“汉奸”“民族败类”之类的帽子,话说这篇文章,并不是要给石敬瑭平反啥的,只是就事论事地分析他当时的历史环境和处境,以及为什么要做这个儿皇帝的问题,至于对错,姑且不去论他。而这篇文章中的历史资料,多取自《旧五代史》,不清楚的朋友们自己去翻阅,恕俺不一一作注,能作就作,因为翻书作注,也是件很麻烦的事情,俺也就偷懒了。

一、石敬瑭是谁
要说石敬瑭是汉奸,其实也谈不上,这人实际是个沙陀族人,也就是回鹘的别部,(当然,根据新五代史的记载,他是汉朝宰相石奋的后代),但由于他跟着后唐庄宗李存勖打的天下,而李存勖是沙陀族人,同时他又是后唐明宗李嗣源的驸马,娶了永宁公主,因此,俺还是比较相信他是沙陀族人的说法。
跟这个人,在年轻的时候,其实还算是一个“牛人”的,他不但在战场上救过岳父李嗣源的性命,同时还在最关键的时候劝说李嗣源出兵夺取了皇帝的宝座。因此,可以说有勇有谋。而这段因为和本文主题没多大关系,所以也就简略地说了。
(旧五代史卷四十六:同光元年四月,从明宗袭破郓州。九月,庄宗败梁将王彦章于中都,急趋汴州。明宗将前军,帝率劲骑以从,昼夜兼行,率先下汴城。庄宗劳明宗曰:「复唐社稷,卿父子之功也。」)

二、儿皇帝的辈分
其实要说起来,他本人来说,的确比契丹当时的辽太宗耶律德光要矮着一辈,要说儿皇帝,其实也有根据,为啥这么说,因为契丹的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曾经和晋王李克用拜过把兄弟,李嗣源是李克用的儿子,耶律德光是耶律阿保机的二儿子,石敬瑭又是李嗣源的女婿,您说不是比耶律德光矮了一辈是啥?所以这个“儿”,是有来由的,至于为什么被迫成为儿皇帝,下文再说。

三、所受的政治迫害
在李嗣源的干儿子后唐末代皇帝李从珂搞掉了名正言顺的接班人,坐上宝座后,虽然仍封石敬瑭为河东节度使,但曾经扣留过他很长一段时间,原因就是由于河东(今山西)是后唐发迹之地,也就是老家,政治地位非常重要,因此不放心将其放回去统领兵权,而后来在石敬瑭老婆和当朝太后的百般努力下,才将其放回去。
(旧五代史第七十五卷:清泰元年五月,复授太原节度使、北京留守,充大同、振武、彰国、威塞等军蕃汉马步总管。二年夏,帝屯军于忻州,朝廷遣使送夏衣,传诏抚谕,后军人遽呼万岁者数四,帝惧,斩挟马将李晖以下三十余人以徇,乃止。)
但虽是放回去了,石敬瑭的日子,却一直过得不好,李从珂疑心他造反,并不断派人敲打他,免了他的“侍卫马步军都总管”的兵权,连他老婆回京城参加皇帝寿宴要回家时,李从珂居然冒了一句:“你那么急着回去,是要和你老公造反么?(旧五代史七十五卷:又今年千春节,公主入觐,当辞时,谓公主曰:'尔归心甚急,欲与石郎反耶?')。之后又派人张敬达征剿他,(朝廷以帝不奉诏,降旨削夺官爵,即诏晋州刺史、北面副招讨使张敬达领兵围帝于晋阳)。在这种情况下,石敬瑭为了立命自保,才联合的耶律德光。

四、儿皇帝的无奈
要说儿皇帝,的确不是件光彩的事情,但在安身立命竟不可得的情况下,人的尊严,就又是另一回事了,由于当时“节度使”的官衔,相当于是一国诸侯,既有军权,又有行政权,但在李从珂的逼迫下,石敬瑭退无可退。
有人说,他可以下野啊,各位也知道,历史证明,只要你当过一天皇上,若是政权被夺了,你最终的下场就是死,节度使,实际也一样,何况,谁又愿将到手的权力让于他人。
更有人说了,那么,即使以身殉国也不当汉奸(话说他是沙陀人,最多算个“沙陀奸”,和“汉奸”的确也是扯不上啥关系的,何况那时回鹘部落还在不在了都不知道,俺没研究过这问题,他效忠谁呢),以身殉国这四个字,说起来好说,做起来是当真有点难度的,就比方有人说让你死,你死了就国泰民安了,你死不?即使你愿意,你的老婆孩子和那一大家子,在你死后面临的说不定就是李从珂的迫害、流放、处死,你放心得下?所以说,高调好唱,做起来却难的。
那么石敬瑭为了自保,不得不与辽国签下协议,自称儿皇帝,并承诺在取得天下后,割让燕云十六州,并每年进贡30万皮布帛。而契丹的确也信守了承诺,出了兵,帮了他。
(旧五代史七十五卷:十一月,契丹主会帝于营中,曰:「我三千里赴义,事须必成。观尔体貌恢廓,识量深远,真国主也。天命有属,时不可失。欲徇蕃汉群议,册尔为天子。」帝饰让久之。既而诸军劝请相继,乃命筑坛于晋阳城南,册帝为大晋皇帝,契丹主解衣冠授焉。)
在当时,乱世战国的五代十国期间,是没有所谓的民族精神,国家精神的,就如解放前军阀一样,在这种情况下要求他有那么崇高的思想,显然是不现实的。而无非就是在死和皇帝之间选一条路,要不然就是家破人亡,要不然就是给好处给契丹,做皇帝,大家想一想,是你,你选哪一条?
若真从人权上去说,人,有生存的权力,在没有第三条路的情况下,人的本能当然是选择活下去,哪怕是耻辱的,没有任何人,有权力要求任何人放弃自己的生命,不是还有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英雄能屈能伸”么?从个人来说,他是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当然,从国家来说,他是败类,他是汉奸,只是从哪个角度去看而已。

后记:其实真正意义上来说,石敬瑭也是一个可怜可悲的人,话说“汉奸”这个词,的确是不够人性化的,就算是小日本侵华时代,只要有生存的权力,真的没有几个人会背叛自己的祖国,背叛自己的亲人儿女,去加入异族对抗母国的。
但人,首先得要活着,为了理想放弃生命的人,我们崇敬他,纪念他,但选择活下去的人,我们也不能鞭笞他,或者说并无可厚非,毕竟,马斯洛五大定律中,首先是生存是衣食住行。
恰恰在儒家思想作为统治思想的几千年中,要求每个人都必须是圣人,或是无限地靠近圣人。而圣人又是什么?有人说,孔子是圣人的鼻祖,能学到他身上的三样品质,就已经不得了了,可以称之为圣人了,那么一个无赖说,我“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惟酒无量”,这些都是孔子的品质。——真是一个极大的讽刺。

234

主题

628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737
贡献
6310
金钱
7624
发表于 2014-8-15 08:03:49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历史上的汉奸不少,日本侵华战争时期,汉奸出得最多,楼主怎么解释?

点评

这个问题是这样的。当英法百年战争,美国独立战争,美国南北战争……时期,也曾有过英奸、法奸、美奸、乃至黑人奸和白人奸,在战争时期,这些都很常见,而事后,您有没有发现,没多少国家是专门拿这个说事而大肆批判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8-15 08:24

1563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论坛元老

大中华诗词论坛功勋诗友

Rank: 6Rank: 6

威望
2695
贡献
12454
金钱
19956

中坚诗友勋章功勋诗友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14-8-15 08:24:48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角没遇到谁 发表于 2014-8-15 08:03
中国历史上的汉奸不少,日本侵华战争时期,汉奸出得最多,楼主怎么解释? ...

这个问题是这样的。当英法百年战争,美国独立战争,美国南北战争……时期,也曾有过英奸、法奸、美奸、乃至黑人奸和白人奸,在战争时期,这些都很常见,而事后,您有没有发现,没多少国家是专门拿这个说事而大肆批判的,原因是什么?因为社会的宽容,因为社会的人性化。
而在强调儒家文化的中国,在“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朱老夫子理论的普及下,强调将马斯洛五大定律中最高层的追求放到最底层来完成,并要求国人千人一面地执行以上要求,这种固有化的培育体制,有其非科学、非人性的一面,将人塑造成了一种工具,而不允许人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特殊的行为方式,否则就是社会异类。
当然,俺也并不是专门去“非先圣反传统”,只是当传统变成一种桎梏并与抹杀人性的时候,还是有可酌之处。

234

主题

628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737
贡献
6310
金钱
7624
发表于 2014-8-15 09:12:29 | 显示全部楼层
关羽投降曹操,先生又怎么看?

点评

从“十四万人无男儿”看蜀后主孟昶降宋的积极意义 蜀后主孟昶,有个又有才,又有貌,且比他在后代文学史上名气大得多的妃子,叫花蕊夫人,玩诗词的朋友们,大抵是众所周知的了,此妃有一首最著名的《述亡国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8-15 09:38
有所为而有所不为,和忠孝不能两全的道理一样,有所重,有所轻。 其实这恰恰是对“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说法最好的讽刺,既然为了所谓的“节”,自己的命都可以不要,在“轻女子”的那个时代,那么刘皇叔夫人的命也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8-15 09:37

1563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论坛元老

大中华诗词论坛功勋诗友

Rank: 6Rank: 6

威望
2695
贡献
12454
金钱
19956

中坚诗友勋章功勋诗友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14-8-15 09:37:2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角没遇到谁 发表于 2014-8-15 09:12
关羽投降曹操,先生又怎么看?

有所为而有所不为,和忠孝不能两全的道理一样,有所重,有所轻。
其实这恰恰是对“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说法最好的讽刺,既然为了所谓的“节”,自己的命都可以不要,在“轻女子”的那个时代,那么刘皇叔夫人的命也就不那么“值钱”了,为了保“节”,完全应该牺牲她们,同时也让她们也“节”一把,以保全关羽和刘备的名声。
而历来的说法是,关羽为了保全皇嫂,无奈之下的投降,权作暂且之计,并为曹操斩颜良诛文丑,立功赎身。
这个说法恰恰是突出关羽人性化的一面。
同时,这里还有个弊端,历来王朝的思想统治,多数是在百姓身上作要求,而对于统治者,没有要求或忘了要求。
详见下文《从“十四万人物男儿,看蜀后主投降的积极意义》

1563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论坛元老

大中华诗词论坛功勋诗友

Rank: 6Rank: 6

威望
2695
贡献
12454
金钱
19956

中坚诗友勋章功勋诗友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14-8-15 09:38:1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角没遇到谁 发表于 2014-8-15 09:12
关羽投降曹操,先生又怎么看?

从“十四万人无男儿”看蜀后主孟昶降宋的积极意义


蜀后主孟昶,有个又有才,又有貌,且比他在后代文学史上名气大得多的妃子,叫花蕊夫人,玩诗词的朋友们,大抵是众所周知的了,此妃有一首最著名的《述亡国诗》,是宫词中少有的具有历史和政治意义的作品,全诗如下:
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
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这首诗所出的历史背景,是在后蜀降宋之后,赵匡胤贪恋孟昶妃子费夫人美色,并久闻其才气,将其收归后宫(注意这里的花蕊夫人,又称费夫人,不是讹传的前蜀王建的那个徐夫人),在酒席宴中,令其作诗,便催生了这首《述亡国诗》来。
这首作品,后世的评鉴者,多数是老一套的调子,悼亡国的沉痛,对误国者的痛切,更有那无聊之人,扯到啥古代妇女作为被压迫者的反抗意识都提到了(话说要不要再给三座大山给他反一下,连费夫人自己写的时候知不知道啥叫三座大山都不知道呢),所以,别去以己度人,别去以今度古,更不要为了自己现在的目的去强奸作者的意识,这是我们作为现代诗词人所必须拥有的基本素质。
话归正传,本篇想说的,不是这些磨牙事,而是想谈谈孟昶的决策,对后世的积极意义。
有人说了,一个失败者,投降者,有啥积极意义好说,那俺告诉你,你缺乏了辩证地看待历史,理解历史的眼光。

首先咱先说说后蜀灭亡的历史必然性

那时候的国家,需要在不断的运动中获得成长,若是不运动,不扩张了,注定要受到侵略乃至灭亡的命运,这是从春秋战国时候就已经有的铁打定律。
而蜀国,局限于地理因素,历年来都是一个无法“运动”之地,为什么这么说呢,蜀国的地理环境决定这个道理,咱们看看地图,向西向北,是西藏青海之类当时的不毛之地,向南,是云南虫谷,当时的原始人聚居部落,地理和生态环境都非常的恶劣,也都不可能进行扩张发展,唯有向东,但君不见三国时候咱们孔明先生几出祁山,都无法成功,不是他才能不行,而是先天就不具备条件。话说当年的“三分天下,取蜀自立”的国策,到底是让刘备偏安一隅,还是给他掘了个坟墓,还真不好说(又扯远了)。
因此,在铁路和高速公路都没有的北宋初年,后蜀想发展一下,还真不是个容易事,那么,唯一的国策,也只能是偏安一隅,而偏安,便意味着最终的灭亡,在没有联合国之类的协调组织存在的情况下,这是历史的必然性。


那么,咱们再说一下三国里的一段
赤壁之战里,有这样一段:
肃曰:“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权叹息曰:“诸人持议,甚失孤望。今卿廓开大计,正与孤同。”
坛子里各位都是精研古文之士,俺就不翻译了,为啥提起这段,其实想说的是,当两国发生战争和疆土争端的时候,其实,和老百姓也好,和当兵的也好,甚至和当官的也好,实际是没有多大关系的,既然鲁肃都能“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那么,谁不能,只有当国者不能。而所有的战阵,实际是当国者之间的战争。
为什么是当国者之间的战争呢,又要说一个话题,那就是历朝历代都奉行的一句话: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中国的土地政策,几千年来其实都没有说清楚,一方面是“莫非王土”,另一方面地主还能拿“王土”来买卖收租子,还有法律承认的地契。不过说回头来,既然是“王土”,那么王,就必须为土而战。除了几十年前,提出过的一类似于“打土豪,分田地”的话之外,其实也没有比这更有进步意义的话了,而这句话最终的落实……呵呵。既然天上的空气,地下的厚土,林间的鸟兽,地下的矿产都是王的,那其实和老百姓实际是没多大关系的。因此除了王,绝大多数人和领土战争其实也就没多大关系了。但为什么几千年来还有那么多几十上百万人的大战役呢,叫俺来说,那是因为“王”撺掇的,建立有效的机制来掌控天下的劳动力和兵马来为其服务,当然,其中还包括一点很重要的因素——统一思想。

那么,下一个话题,为什么孟昶有其先进性和积极性

还是拿三国来说事,诸葛亮的六出祁山,包括之后姜维的负隅顽抗,从某种程度上,也只是苟延残喘而已,由于先天性的天时地利,注定了在这场争夺中,蜀国处于很明显的劣势,无论在政治上、地理上、经济上、舆论上,已经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其对抗的资本,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对抗,就变成了阶段性的劳民伤财。
而在这种情况下,最明智的决策,就是“王者”及部分既得利益者放弃其暂时得到的、或者即使拼却国力也终将失去的利益,而保全其余绝大多数人的生命和利益。
其实有句话说得还是很明白的,叫作“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绝大多数人,在“莫非王土”的土地上,也仅仅是为了自己短短的几十年交一份租子而已,而谁是王,其实没多大干系,莫非换了个王这份租子就不交了不成?而有能者,最多也就是个“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在“富不过三代”理论的支撑下,三代之后,最终还是“王”的,只是换了个王而已。
因此,作为孟昶,清楚地认识了当时的环境,直接率十四万人投降北宋,保全了让百姓不苦,而牺牲了自己和自己的政权。虽然他也可能可以像蜀国一样,负隅顽抗几十年,但就当时的综合国力来说,后蜀明显和北宋不在一个竞争平台上,徒劳而已。但最终苦的,将不但是王,而且是千千万万的子民,也许成都也就成为战火连绵,不再是天府之国了。因此,孟昶的牺牲精神,是值得后世所有的当权者学习和研究的。

关于是不是男儿的问题

作为孟昶,在牺牲了自己的既得利益后,被花蕊夫人评价为包含在那十四万人中的“不是男儿”,叫俺来说,那是对男儿最狭义的评价。为什么这么说,真正的男儿,不单纯是能雄霸天下,能建功立业的,还有一点更超越男儿气质,比以上观念更有“男儿”特性的是“审时度势,牺牲小我”,佛祖有“割肉喂鹰”之德(具体什么是“割肉喂鹰”,没研究过佛学的人自己翻一下典籍),谁能说这种精神不是男人的精神,牺牲自我,成就众生,才是真正的男人,只是所有的人,都忘了或者不敢将这种精神加在“王者”的身上去要求而已。
作为王者,通常是自私的,多数王者,我灭了,就见不得别人好,死也要拉几个陪葬的,我的政权要没了,至少也要把全国的兵马打没,把全国百姓的积蓄折腾干净,还美其名曰“忠君”或者“爱国”。
话说清朝那些年,所谓的“反清复明”“恢复汉人江山”,只是那些前既得利益者为了挽回原先的利益而演出的一场闹剧而已,那场闹剧,演了百年,耗费了多少的人力物力财力和芸芸众生的生命和幸福,是众所周知的。
而对于芸芸众生而言,清。还是明,其实没有区别,第一无非是交那些“王土”的“租子”,第二无非也就是谁让你交得多点,或者少点,没有根本的区别,除非你能够成为“王”或者更靠近“王”,仅此而已。
而孟昶,为了成就众生,作了一次“佛”应该做的事情,可以说,这才是真正的男儿,无论对于当时的社会,以及后世的蜀地成为“天府之国”,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胡言了这许多,最后,奉上俺的两首作品,以博众位一笑,并且为俺的这篇“胡言”打个结。


梦芙蓉——花蕊恨


天狼堪泣灭。
忆玄穹紫陌。月残映阙。
石街长炬。燃尽死生别。
锦城王纛裂。残枝凋瓣如血。
杜宇吟悲。叹兵临解甲。巴蜀遍凝噎。

故国乡思未竭。
何料今朝。落蕊承霜雪。
任君摧挫。千醉掩悲切。
暗香萦玉骨。徒藏眼憾眉结。
梦断芙蓉。奈芳魂敛鬓,泉下恨难绝。



凤凰台上忆吹箫——袖手天下

千里狼烟。罡风肆虐。冷观塞上飞沙。
又正是、王侯乏计。社稷疮疤。
纷乱红尘早倦。何须问、故国谁家。
但随我、关雎遣兴。春水梨花。

当知人生苦短。抛天下。任听将相悲咤。
拂袖手、轻描柳黛。独赏琼葩。
隐却江山如画。绘一笔、笑魇腮霞。
莫虚度。唯愿不负韶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4 12:5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