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684|回复: 14

【七律】 长安夜景(敬请拍砖)

[复制链接]

680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738
贡献
11202
金钱
13786
发表于 2015-10-29 19:55: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放下 于 2015-10-29 19:57 编辑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七律】  长安夜景(敬请拍砖)

长安暮色锁烟霞,夜幕流光说帝家。
鼎盛西周姬历子,昌隆唐代李渊花。
城楼气势雄盘踞,地域风情古远遐。
玉兔偷睛更漏喜,灯辉人界美中华。    
注:(1)姬历子即周文王。
(2)李渊花即指李渊和李家座皇位的子孙们。


57

主题

6654

帖子

2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话诗书画苑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451
贡献
7014
金钱
7620
发表于 2015-10-29 21:25:56 | 显示全部楼层
暨是砸诗台,我就直砸砖去。
首联前暮色,后夜幕,重叠明显。
承联虽有承接作用,但鼎盛与昌隆同意,不可取,没有拓展的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0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738
贡献
11202
金钱
13786
 楼主| 发表于 2015-10-30 07:45: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放下 于 2015-10-30 07:51 编辑
盖竹茶痴 发表于 2015-10-29 21:25
暨是砸诗台,我就直砸砖去。
首联前暮色,后夜幕,重叠明显。
承联虽有承接作用,但鼎盛与昌隆同意,不可取 ...

谢谢,不要暮色,直接夜景?西周的鼎盛,唐代的昌隆,这是要表现的,是否为了不合掌,就必须写一个相反的?

点评

我认为:进一步的阐述不算合掌,但不如意境相反来的精妙。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12-10 08:3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

主题

94

帖子

185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321
贡献
315
金钱
799
发表于 2015-11-10 06:22:18 | 显示全部楼层

只作轉載,不作評論,正確與否,看官自辯。
浅谈“合掌”
合掌是诗病的一种。合掌的说法究竟起源于何时已不可考,宋之问《初到黄梅》诗:“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纪昀《瀛奎律髓刊误》评论说:“途中、马上、暮春、寒食,未免合掌。” 由纪昀的评论不难看出,合掌的说法至少在清代已经盛行。同时从宋之问的诗里我们也可以大胆估测--至少唐代没有合掌的说法。宋代沈括《梦溪笔谈》及《蔡宽夫诗话》均指出:对仗要避免“上下句一意”之病。南宋魏庆之《诗人玉屑》归纳“两句不可一意”。元明诗论家则拈出“合掌"其名。大概就是合掌说法的最早起源了吧。





   为什么会有合掌的提法


   我们先看一下历史的变迁。唐朝,奔放,大气,名诗名句层出不穷,不过这时候没有合掌的说法。宋,稳定,安逸,词兴起,诗的创作远逊于唐,开始有对仗要避免“上下句一意”的提法,但远非主流。明清,合掌的说法盛行,给唐宋诗词挑毛病的不少,但能称得上流传千古的名篇极少,反倒是白话
小说
的创作达到了巅峰,而诗联(可看做诗的一部分)的创作也由重内容转变成了重形式。为何如此?恶意猜度一下就是--非古扬今。


   我们再转到形式上来看。诗,唐代的时候,长诗层出不穷;到了宋似乎只剩了律诗和绝句,长诗变得很少了;而明清则干脆变成了绝句和对联的天下。这就是说,唐代的创作篇幅的自由度更大,可以写更多的文字,对于两句一意并不忌讳,因为作者有足够的篇幅来表达;到了宋代创作的篇幅缩小了,为了使内容更加饱满,开始意识到了要避免两句一意。但毕竟有词有律诗,篇幅还够,所以未盛行。而到了明清,创作的主流只剩下了四句话甚至两句话,这时候又要微言大义,篇幅不足了,才有了合掌的说法,成了忌讳。这是没办法的事,就这么两句话,你再浪费一句。另外明清八股文盛行,科举中作文更是有严格的格式、方法限制,也是合掌说法盛行的一个原因。。。。。。


   而事实上,在合掌说法盛行的明清时代,文学已经分裂了:阳春白雪的文人诗和下里巴人的白话小说。合掌的诗词在白话小说里则频频出现,可以指责——这是诗病,不好,要忌讳!抱歉,没人理,因为有足够的篇幅和文字来表述内容,诗词不过是点缀,是否合掌,谁在乎呢?


   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律诗兴起,明清时代阳春白雪的文人诗提倡的避免合掌又被提了出来。


   


   一直以来都,哪怕是明清时代,都没有对合掌做出确切的定义。上个世纪40年代,王力给出合掌定义:合掌是诗文对偶意义相同的现象,事实上就是同义词相对。而在80年代,王力对这个定义又做了修正。近二十余年的诗(联)专家提出狭义合掌、部分合掌、异位合掌、小合掌等理论。定义在句子基础上的概念移植(引伸)到词和词组上。


   个人认为,狭义合掌、部分合掌、异位合掌、小合掌等理论根本就是个笑话。桂林的胡自立总结汉语的特点:“语素、词、词组(短语)、句子是不同层次的语法单位,它们组成一个完整的结构系绕,各有不同的语法功能,词的主要功能是组成词组和充当句子成分。语言的实际使用单位是句子,因为只有句子才具备表达一个相对完整意义的能力,词和词组都不具备这种功能”。 这就是说,在语言的应用角度来讲,狭义合掌、部分合掌、异位合掌、小合掌等理论根本不成立。





   再举两个被广泛批判的合掌例子来说明一下。


   毛泽东诗《冬云》:


雪压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


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


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


其中“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被当今学术界普遍认可为合掌。批判的言论更是堂而皇之的出现在文章刊物里。


他们是这样认为的:


即既然“独有英雄驱虎豹”,当然就“更无豪杰怕熊罴”,后一句就不用说,这七个字完全可以用来说别一件事,以增加诗的容量。


虽有“有、无”一组反义词,但同时存在“英雄、豪杰”、“虎豹、熊罴”两组同义词,而最主要的是,上、下联说的意思并没有什么不同,则合掌就难免了。





判定合掌是异口同声,给出的理由则是千差万别。


我们先不说对错,看一下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和背景。


时间:1962年12月26日这首诗创作完成,最早发表在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六三年十二月版《毛主席诗词》。


背景:1945年日本投降,1949年,英舰紫云英号事件,195010月,19日,志愿军跨过鸭绿江,1953年7月27日,抗美援朝战争宣告结束。1960年苏联撤走全部在华苏联专家,1962年5月25日——苏联制造了伊犁暴乱事件。中苏关系走到了战争边缘。


再从字句上分析,驱虎豹——这个动作是已经发生了,怕熊罴——显然还没和熊罴打起来。而更字,又表明了递进关系,那么结合背景,很容易得出结论——虎豹指代的日美英等西方列强,思想上指帝国主义,熊罴指代的苏联,修正主义。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前句说的是赶走了日美英,后句说的是不怕苏联的威胁。两句话说的根本是两件事,并不是两句一意,何来合掌之说?


做出此句合掌结论的人无非就是四种:人云亦云者,不学无术者,哗众取宠者,别有用心者!


误人子弟,祸害不浅。





《端午吊屈原》:


汨水悠悠载恨深,龙舟碧粽祭忠魂。


忧国君侧直言谏,愤世泽旁苦句寻。


甘与清流长做伴,岂随浊浪苟安身。


离骚一曲千秋唱,伟赋高风熠古今。





这是一首网友创作的诗,其中的“甘与清流长做伴,岂随浊浪苟安身。”也被一些专家批为合掌,既然“甘与清流长做伴”,当然就“岂随浊浪苟安身”


更有人评论:作者意欲于一反一正中示怀抱,只是取象用事单一,引得上下句成一事一意:愿与清流长做伴,也随浊浪苟安身。这样,就岔开其意,不合掌了!


先不论合不合掌,只说改成“愿与清流长做伴,也随浊浪苟安身”就是极其天才的想法!真要这样改,我倒想问一句,这是要悼屈原呢,还是在骂屈原呢?





所以,看合不合掌,只看字词不行,只看单句也不行,还要看写作的背景(或应用背景),写作的目的,环境等因素。现在,很多的文人学者甚至在主流媒体上对合掌的论述都是肢解排,只看字词不看句子,或只看句子不看写作背景、应用环境,利用手中的话语权,四处乱扣合掌的帽子,更是为了彰显自家学问的高深,创造出部分合掌、异位合掌、逻辑合掌等种种名词,搞得云山雾罩,让后来者“神魂颠倒”,迷惑不已。可这些人,偏偏又不能给出合掌的确切定义,真乃笑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0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738
贡献
11202
金钱
13786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0 10:45:26 | 显示全部楼层
霧行雲居 发表于 2015-11-10 06:22
只作轉載,不作評論,正確與否,看官自辯。
浅谈“合掌”
合掌是诗病的一种。合掌的说法究竟起源于何时已 ...

狠狠支持霧行雲居。大赞!特赞!

拘泥于这个,拘泥于那个,那如何繁荣唐宋国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3

主题

4730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82
贡献
4874
金钱
5717

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5-11-14 17: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0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738
贡献
11202
金钱
13786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5 07:13:43 | 显示全部楼层
菀儿 发表于 2015-11-14 17:33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啊

谢谢菀儿版主,敬请拍砖,放下问您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53

主题

2万

帖子

10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诗苑副首版兼特邀评委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3704
贡献
31671
金钱
37585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5-12-10 00:34:57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作者笔下的长安夜景。
无缘伟大,但愿唯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53

主题

2万

帖子

10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诗苑副首版兼特邀评委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3704
贡献
31671
金钱
37585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5-12-10 00:36:12 | 显示全部楼层
鼎盛西周姬历子,昌隆唐代李渊花。
城楼气势雄盘踞,地域风情古远遐。似乎无关夜色吧。
无缘伟大,但愿唯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53

主题

2万

帖子

10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诗苑副首版兼特邀评委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3704
贡献
31671
金钱
37585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5-12-10 00:37:18 | 显示全部楼层
把题目改一下,作【长安夜思】就贴切了。
无缘伟大,但愿唯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55

主题

7715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3573
贡献
7954
金钱
14142

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5-12-10 08:36:33 | 显示全部楼层
放下 发表于 2015-10-30 07:45
谢谢,不要暮色,直接夜景?西周的鼎盛,唐代的昌隆,这是要表现的,是否为了不合掌,就必须 ...

我认为:进一步的阐述不算合掌,但不如意境相反来的精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0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738
贡献
11202
金钱
13786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0 20:49:05 | 显示全部楼层
九龙山叟 发表于 2015-12-10 08:36
我认为:进一步的阐述不算合掌,但不如意境相反来的精妙。

同意先生的观点,谢谢赐教!放下这里作揖了!再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

主题

1071

帖子

357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84
贡献
1033
金钱
1299
发表于 2015-12-10 21:14: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井里的泥鳅 于 2015-12-10 21:16 编辑

长安暮色锁烟霞,夜幕流光说帝家。
鼎盛西周姬历子,昌隆唐代李渊花。
城楼气势雄盘踞,地域风情古远遐。
玉兔偷睛更漏喜,灯辉人界美中华。   

也来侃几句,诗一旦定下题目,你心中就决定了要写什么,写的过程,就是表达的过程,所以我一直重视诗的表达作用,这首诗,作者着重要表达的意象是曾经作为大唐盛世的首都、长安,现在的西安,夜晚的雍容华贵、鼎盛富强。作者化了很大功夫,罗列了许多辞藻,其中有现成的,可能也不乏自造的,比如这个“李渊花”,但这些罗列起来的辞藻所组成的诗句给人的映像却是零乱的,没有能组成一个完整的意象,而诗词中的意象是诗词美感不可或缺的主要部分。
下面我们来逐句讲解一下这首诗,
“长安暮色锁烟霞,夜幕流光说帝家。”长安的暮色锁作烟霞,在夜幕的流光下说著曾经的帝王家,这样的句字非是不丽,只是上下句似乎就只说了一个事,长安的夜色很好,作为诗的语言来说,要求精炼,作者反复运用同一意象的词句就为了叙述长安的夜色很好,不但零乱,也浪费了诗要表述的空间。
“鼎盛西周姬历子,昌隆唐代李渊花。”这联承上句而来,上句用很烦费的句子写了长安夜色的美丽,这句写它历史,由眼前的景转向历史的深处,是由实转虚,这个很好,虚实的转换,是一个好的写手所必具的水准。但我还是要说,这句写砸了,砸在哪里?西周在奴隶社会中无疑是一个鼎盛的时期,唐代在封建社会中同样是一个鼎盛时期,这个,无可非议。姬、周的国姓,李渊、唐朝的创始人,这些都有据可查,是真实的,接下来的“姬历子?李渊花?”就让人迷糊了,在没有证据支持的情况下,只能说是硬凑了,即使不是凑,这样的句子,也丝毫不能给人带来诗句的美感。
“城楼气势雄盘踞,地域风情古远遐。”这句又是实写,但,丝毫没有新意,只是在已有的熟语上稍加减削,古、远、遐、看看,字意是不是很近,您可真够土豪,在短短的七字句中豪用三个字来说一个“远”或者“遐”就能说完的意思。
“玉兔偷睛更漏喜,灯辉人界美中华。    ”一首诗的优劣,尾句占有很大分量,使人一览无余的句子,定非好句,更不是好的结句,曾经听过熊东遨先生的讲诗,诗不要自己把他写尽了,要把自己想写的,留给读者去想。抛开这跟尾联的生硬、不畅不说,这跟尾句,丝毫没有让读者能有想的余地。呵呵,今天说多了,不对之处,望包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0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738
贡献
11202
金钱
13786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0 21:47:55 | 显示全部楼层
井里的泥鳅 发表于 2015-12-10 21:14
长安暮色锁烟霞,夜幕流光说帝家。
鼎盛西周姬历子,昌隆唐代李渊花。
城楼气势雄盘踞,地域风情古远遐。

鼎盛/西周/姬历/子,昌隆/唐代/李渊/花。
注:(1)姬历子即周文王。(2)李渊花即指李渊和李家座皇位的子孙们。
姬历:即季历,姬历是季历的本名。姬历的儿子即周文王。给您一个连接,自己去看:http://baike.baidu.com/link?url= ... TDNF8ZRB8pmIiKJMP8K

李渊:唐朝开国皇帝,花即指李渊和李家座皇位的子孙们。这在注释中已经明确。要想了解李家几人做皇帝,给您一个连接,自己去看:http://baike.baidu.com/link?url= ... TgyMWGJHVgOp-6q9Wzm

另外,谢谢您指出“写满”的缺陷,这是我拍砖的原因,我知道这点不足,你是第一提出这问题的人。谢谢您了。至于其他我不想回答。就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好了。

这次拍砖,就到此为止。不再作回复了!

点评

看来你没有看懂我的意思,好啦,谢谢回复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12-10 21:5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

主题

1071

帖子

357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84
贡献
1033
金钱
1299
发表于 2015-12-10 21:56:44 | 显示全部楼层
放下 发表于 2015-12-10 21:47
鼎盛/西周/姬历/子,昌隆/唐代/李渊/花。
注:(1)姬历子即周文王。(2)李渊花即指李渊和李家座皇位的 ...

看来你没有看懂我的意思,好啦,谢谢回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7-25 02:0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