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寂静之声 于 2025-9-15 00:15 编辑
1. 孟子:性善论核心观点:人性本善。 依据:人类与生俱来就具有“仁、义、礼、智”的“四端”,比如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善恶来源:恶并非天性,而是由于后天环境、教育不足或私欲滋生导致。 强调点:通过教育和自我修养,人的善性可以充分发展。 特点:强调善是天赋的、普遍存在的。
2. 卢梭:自然状态下人性本善核心观点:人类在自然状态下本善,但文明和社会制度腐蚀了人性。 依据:《爱弥儿》《社会契约论》中,他认为人原本单纯、善良,有“同情心”,但私有制、社会竞争和制度带来了贪婪、嫉妒和不平等。 善恶来源:社会制度和文明的堕落使人性变坏。 强调点:要通过教育和社会契约的重建,让人性回归自然的善。 特点:强调善是自然赋予的,但需要防止被社会异化。
3. 托尔斯泰:宗教哲学中的人性善核心观点:人类内心深处具有由上帝赋予的良知和爱,本质是善良的。 依据:他认为“爱”与“良心”是人性天然的内在力量,恶源于国家、战争、宗教虚伪和社会压迫。 善恶来源:恶是社会制度和欲望的产物,而不是人的天性。 强调点:通过非暴力、爱、道德自省和简朴生活,重拾人性善。 特点:强调善是宗教性的、内在的天赋,并与“上帝意志”相连。
比较总结
要是从思想影响力上说,孟子影响了中国的儒家伦理,卢梭奠定了现代民主思想的基础,而托尔斯泰则对非暴力主义与宗教伦理产生了深远影响。
|